- 相關推薦
淺談陜北文化是開放的文化
陜北文化是開放的文化。人口流動遷徙和屯墾是形成陜北文化兼收并蓄特點的重要原因。
陜北的戰爭從周王朝建立后就開始 , 據史書記載,周王朝建立后,康王姬釗曾兩次命管理少數民族的死司戎盂率軍征伐鬼方。周唐王兩次伐鬼方,共俘斬鬼方人民近2萬人。這或許是在陜北大地上進行的最早的戰爭。但陜北大規模的移民屯墾開發要從秦漢開始。
秦時,蒙恬北逐匈奴,在匈奴退出去的地方設置九原郡,有44個縣城,同時將內地人口遷徙到河套九原郡屯墾。西漢時,為了抵抗匈奴的侵擾,西漢政府曾多次“募民遷徙塞下,屯田筑城”這便是自秦朝后的又一次大移民。漢武帝一面出兵打擊匈奴,一面徙民實邊,鞏固邊防。公元前120年,關東大水,漢王朝命令遷徙關東貧民70余萬口充實隴西、北地、西河、上郡等地。此后,漢王朝還命令在“上郡、朔方、西河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漢書.食貨志》)。漢還曾經七次向西北邊郡移民實邊。大量的移民和戍卒,在荒涼的原野上開辟耕地,種植谷物。同時亭燧等防御設施也得到加強,郵亭驛署相望于道。移民實邊的結果,使陜北、寧夏和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一帶農業經濟得到空前發展,以致使這里被稱為“新秦中”,也就是說這里的富庶程度不亞于關中平原。這種有計劃的移民一直延續到明末清初。
征戰往往迫使一些人遷移。一個群體對另一個群體的戰爭,除了交戰者進行的往復運動旬,經常隨之出現百姓的大遷徙。這種遷徙和方式除屯墾外,還有被俘和逃亡等。因征戰而造成的這種遷移,在陜北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
陜北文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自己開放的特性。大量的移民帶來異地各具特色的文化,陜北人對異地文化所采取的態度則是“來者不拒,為我所用”,使陜北文化既具有傳統文化的因素,又顯得豐富多彩。
陜北民歌正是廣泛汲取了相鄰地域民歌的特點,汲取了其它民間文學形式的養料,從而使陜北民歌具有多元性和開放性。如陜北民歌在遣詞用語受山西民歌“山曲”、寧夏,隴東等地的“花兒”、內蒙古南部的“爬山調”等民歌的影響較大。如今流傳的一些民歌就是異地民歌的“陜北化”。像如,陜北民歌中的“采茶歌”的流傳,可能是通過江南移民帶入后輾轉傳播而予以普及的。南方土生土長的“采茶歌”一經傳入陜北,又被陜北地方特色所同化,沾染上了濃郁的陜北色彩。陜北民歌中的“榆林小曲”就是明末清初從江南傳入榆林的。
陜北民居、民俗也體現了陜北文化兼收并蓄的特點。如榆林民居建筑中“四合院”結構;黃龍民謠中唱到的二月二的禮儀風俗:“二月二,敲梁頭,大囤滿,小囤流。二月二,敲案桌,打得糧食沒處擱。二月二,敲鍋臺,大小元寶滾出來。二月二,敲門墩,坐下不動也生金。二月二,敲門垴,大的領著小的跑。”象這樣的風俗很難說出是南方還是北方風俗。 陜北文化的這種特性也注入了陜北人的行為性格之中。陜北人豪爽仗義,扶危濟困,熱情開朗,輕利重義等等,正是長期漂泊流徙的結果。
【淺談陜北文化是開放的文化】相關文章:
文化與文化載體之淺談12-11
淺談山寨文化12-11
淺談文化下鄉12-06
淺談文化與文化教育的關系02-11
淺談疲憊與休息的文化12-08
淺談我國農耕文化06-26
淺談食品文化的發展06-01
淺談京劇里的文化11-15
淺談關于德國的文化12-15
淺談文化與設計的回歸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