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文化符號與中國文化研究
一、文化符號的形成及其弊端
文化符號是在集體中形成的,反映的是集體權威:符號作為社會共識,由于對個人意識的整合而產生了集體對個人的權威;而集體對個人的權威則通過符號傳播和繼承下去。符號從來都不只是一個記號問題,而是“嵌在語言中的思維模式”(阿XXX,2008)。每一個階層都有自己的一套符號體系,并在相互之間產生并不對等的影響。這些符號體系塑造并適應著相對應的生活,因而研究這些符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 果僅僅在符號的范疇之內進行研究卻會帶來許多麻煩。
第一個麻煩在于因符號的迥異而將不同階層的文化截然分開,這種做法實質上是以文化符號代替文化,并將目光局限在某一種文化之中。以此方式進行研究的人往往自認為自己所選擇的研究領域要優于其他,因為他們實質上都認為文化符號高于文化,于是只要能從文化事象中抽取出文化符號,他們就勝利了。如果是從文化出發找到文化符號、再回到文化,還不失為一種穩妥的'研究路徑;而從文化符號出發來研究文化符號就等而下之了,因為這是在一個業已形成且非常值得懷疑的框架之中來研究問題的——這就是順次而來的第二個麻煩。
二、去象以盡意
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才能在不受文化符號的限制之下進行文化研究?中國文化有著極深的人文傳統,但問題在于,我們首先對于高雅文化符號更多地是進行傳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成為了高雅文化的殖民地;另一方面,我們對于民俗符號也不能保證對這些符號意義的準確理解,包含在其中的心路歷程我們并不知曉。我們體會到的更多的是文化符號帶來的象征感,這些象征感就是激發起來的一種情緒,至于這些情緒確切的激發者是什么,卻不盡相同。盡管有這么多的不同,盡管不如文化符號那樣系統完善,卻都是人類的情懷或精神。如果一味地用文化符號來理解文化,勢必是對生活在文化中的人的不尊重,是一種經驗對多種經驗的專制,因為屬于他們自己的實踐體悟被忽視了,而這恰恰是文化得以建立的根基。
文化不是用符號建立起來的,符號也并不勝過文化。說到底,人和文化本是一體,卻被文化符號給隔開了,而且人身上的符號特性越來越多,文化特性卻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對于中國文化的研究很容易陷入兩種困境:
一種是預示論的傾向。預示論是對科學思想或學術思想早期各種各樣表述的全力的、有目的的探尋(默頓,2006)。正是由于中國文化中通過符號暗示的東西幾乎是無窮的,此種觀點視中國古代思想為一切思想之源泉,仿佛任何東西都是“古已有之”的,這使得研究者無法真正領會新思想和西方思想的意蘊,也無法真正明白自身的優點和不足。
另一種是希望古人的思想足以解決現實問題,一旦無法解決便視這些思想為糟粕。中國式的學問固然能帶給人許多啟示,但無法給出答案。任何無視古人提出的解決方案的思想精髓,而希望將那些具體的方案加以推行的想法都是難以成功的。將現實問題和過去的思想混淆起來只是一種“缺席審判”,這無助于解決現實問題,而且也浪費了古人的智力資源。
本文認為,中國文化研究之所以會依附于西方學術體系,或是陷入中國自己的符號體系之中卻還認為這是“文化自覺”,原因就在于此。只有去除掩蓋在精神實質之上的文化符號,而代之以實踐體悟才能找到出路:思想和文化是建立在實踐體悟的基礎上的,文化符號只是它的一種表現方式,可以通過它來認識文化,但它永遠都不能代替文化本身,代替不了在文化中的生活。
【淺談文化符號與中國文化研究】相關文章:
4.圍棋與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