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
文化(漢語拼音wén huà,英文culture),是人類社會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物,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淺談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淺談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 篇1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締造的儒學,自春秋起就開始書寫她源遠流長的歷史。從先秦時期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學,到漢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正統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學(程顥、程頤和朱熹),以及清末康有為等近現代新儒學,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隨著社會的發展的歷史的演進,儒家學說從內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斷地豐富與發展,其社會功能也在與時俱進,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文化內涵。面對全球化文化浪潮的沖擊與融匯,對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的探討與思索也越發激烈和深入。
一、道德價值
作為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此作為治國使民的基本原則。“仁”作為儒家道德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各種道德規范和道德要求的基本出發點,在公德體系中居核心地位。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又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均出自論語),這就表明,“仁愛”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推己為人的利他風尚和助人為善的精神,要求人們做到“互利互惠”。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追求個人正當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眾。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特征之一,同時也是儒家倫理思想中基本行為規范和重要道德范疇。在儒家道德體系中,孝敬是仁德的開始和基矗也是家庭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個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準則。一個不“孝”的人,談何為人,談何做人,談何道德品質?因此,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當今社會更應該代代傳承,發揚光大。
孟子的性善論提出四種心,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信義”作為它的重要體現,是儒家文化的又一種重要價值。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出自《孟子?告子上》)。這里生命與道義是合理存在的,但當二者發生沖突時,對道義的追求要高于對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犧牲生命才能堅持道義時,要舍生取義。“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信”與“義”將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育價值
孔子無疑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他興辦私學,推動平民教育的發展,其“有教無類”的思想可以說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張。“學而時習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思想已影響無數教育活動的參與者。在孔子的一生中,從15歲“志于學”開始,到70歲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斷提升,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正是其終生“學而不厭”的結果。孔子通過其經歷以及理論為后世的教育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學家朱熹對儒學文化的教育思想進行了繼承與發展,不僅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終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如他所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僅要認識,更應該去實踐。這種思想對于解決今天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矛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政治價值
儒家的思想文化,不僅是道德的哲學,教育的哲學,生活的哲學,也是政治的哲學。重要的體現就是“仁政”主張和民本思想,主張“輕刑薄稅”“聽政于國人”“與民同樂”等。眾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僅是一種政治手段,還是一種政治目的。儒家理想中的社會至少是一個和諧、團結、和平的社會,這與時下建設和諧社會很有相似之處。對于當今以美國為首的'時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張可以起到抵制作用,這也正是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閃爍著民-主、民生的光芒,在歷史的變遷中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影響著中國歷朝歷代的政治活動,盡管有其歷史的局限性,但它“德治”主張和“禮治”的秩序思想,都對當今政治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人類歷史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穩固屹立了數千年,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等諸多大國崛起又毀滅,更有數百個帝國無聲無息地誕生和消亡。毋庸置疑,儒家的思想文化對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功不可沒。
儒家文化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已經不是幾句話、幾段文字能夠說清表明的,其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加以吸收,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使其發揚光大,實現儒家文化應有的現代價值。
國學典籍作為國之瑰寶,理應擺放在廣大青少年朋友的案邊、枕邊。閱讀那一篇篇流傳千古的文章,朗誦那一首首優秀的詩篇,就是在和歷代先賢對話,就是在觸摸中華民族的偉大靈魂。
每一個青少年都應該了解和熟悉國學,按照國學所倡導的精神“正心、修身、齊家”成為一個品德高尚、行為規矩的人,對國家和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青少年唯有學好國學,方能擁有“先天下之憂面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襟,胸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偉大抱負,擁有“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大智慧。
國學,為青少年汲取知識了解民族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渠道。孟子的母親為什么要三次搬家,“天干”和“地支”都有什么,“五谷”和“六畜”指的是什么,國學中的“八卦”是什么意思,從別人那里得到一頭牛,你會如何回報,是誰說的“治理大國就像煎烹小魚一樣”,東漢人黃香幾歲時就知道替父親暖被窩。
淺談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 篇2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仁、禮、中庸”三大主流思想占據儒家文化的主體,而歷代封建君王,也將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學問作為統治社會的思想工具。隨著舞蹈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專業舞者或舞蹈愛好者,抑或是從事舞蹈理論研究的專家們,對儒家文化為舞蹈藝術在不同程度上帶來的影響,產生出濃厚興趣。尤其是在藝術事業發展迅速的今天,人們更是對孔子歌頌有佳。儒家文化對現如今舞蹈藝術發展所帶來的新一波研究熱潮,又再一次引起了藝術工作者們對儒家文化的復興,這無疑是振奮人心的。儒家文化的的確確為舞蹈藝術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一、儒家文化對舞蹈藝術審美價值的影響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其濃厚的民族精神早已深深蘊含于中,特有的審美方式及審美情感是儒家文化在對人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所形成的。
1、“和諧對稱”在動作上的體現
動與靜的和諧。正所謂“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儒家文化中“和諧統一”的思想在舞蹈動作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動之火熱,靜之柔美,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才能出體現和諧之美。動與靜的結合不僅僅停留在動作的表面形式上,節奏上的動靜結合以及動作呼吸點的快慢,都說明了在動作特質上動靜結合所產生出的不同美感。
柔與剛的和諧。外柔內剛,剛柔并濟一直是中國古典舞所追求的完美統一,正是與儒家文化中的“柔性精神”巧妙呼應。形態柔和與動作的力量達到和諧點,是柔與剛的最好結合。古典舞的動作要求“圓、曲、擰、傾”的特點,都要灌輸在剛柔相沖之中。
2、“禮義仁愛”在形象上的塑造
孔子的一生都在主張“仁愛”思想,這種愛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愛,人與大自然的愛,人與社會的愛。他認為,凡是充滿愛的事物都是美的,而凡是符合禮儀規范的就是美。我們習慣了抒情于物,借物喻人,就像竹子代表剛正不阿,百合代表純潔無瑕。儒家文化告訴我們,舞蹈的美不只是在于舉手投足間的柔美身段,更重要的是舞蹈所要說明的倫理道德,“禮義仁愛”的儒家文化使舞蹈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別有一番滋味。舞蹈《孔乙己》就完美再現了儒家文化所尊崇的倫理道德,整個舞蹈無論是在服裝設計上,還是在動作編排上,抑或是在舞者的情感流露中,都帶有孔乙己自我嘲弄之意,音樂在節奏上的處理,更是具有滑稽、諷刺意味,實際也彰顯出編導對那個時代的`封建社會的鞭撻。
3、“中庸適度”在情感上的表達
“中和之美”的實質就是婉轉適中,無大悲大喜之態。凡事無過之而不及,低調行事,時常自省,做人做事亦是如此,極端的行為會違背了適度美。很多書中提到“中庸之道”是以“溫柔敦厚”為情感基調,但在我看來這個詞語使用的并不是那么恰到好處。溫柔而不失個性,敦厚而不失尊嚴,適度的基礎上也應堅持自我。另外,“中庸適度”在舞蹈審美藝術的情感表達中所達到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舞蹈較其他藝術形式而言,更具有直觀性,因此情感的正確演繹是達到天人合一的最佳途徑。天人合一并非停留在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上,而是物質與精神層次的結合,是一種心物交融的境界,舞蹈藝術更是如此。優秀的舞蹈作品不僅擁有高超的技術技巧,而且通過舞蹈動作來抒發內心情感,具有物我合一,忘我之情懷,對人生理想的高級藝術審美活動。
二、儒家文化對舞蹈藝術社會價值的影響
在這個多元文化發展的社會中,儒家文化仍然占據一席之地。因為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與洗禮,并且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其中,一些典型的主流思想,其繼承與發展是在不斷地改革與創新中演變而來的。
1、“禮樂制度”在政治文化中的實施
在古代社會,統治階級用“禮樂制度”來進行政治統治,具有嚴肅性、威嚴性、強制性。“禮”、“樂”二者相結合,樂舞也由起初的祭祀功能轉變為統治階級的工具。尊崇禮樂,實際上就是尊崇國家憲法,可想而知其地位和重要性。那時,樂舞舞蹈的發展實際上與國家制度聯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強制性、權威性,正是這樣,才給樂舞帶來了發展。可見,一個國家的藝術文化水平與其政治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如今,現當代舞蹈的發展更是與政治文化的發展緊密結合。在內容上,不管是舞蹈的主題思想還是題材樣式,大都投射出政治信仰的傾向性。作品的內容反應了這個時代的政治態度、政治思想、政治情緒。從現當代舞蹈作品的審美思想出發,我們不難看出政治性的觀照與批判,二者之間滲透著強大的功能性。在情感上,編導對政治文化的接受或是不滿,通過舞蹈作品展現著歡喜或是憤懣的情緒。這種與政治的結合并不是空洞的、也不是個人的,而是時代的產物。但是,在現當代舞蹈作品中,也有僅僅“為政治服務”的、官方的、毫無價值可言的思想體現。支持也好,鞭策也罷,在政治文件的影響下,現當代舞蹈確實是進步的,任何人都無法抹殺它所帶來的一切。
2、“有教無類”在教育方式上的運用
舞蹈藝術教育應該具有普遍性、公共性、公平性。在當時的封建社會,雖然教育具有階級性,但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仍被流傳至今。舞蹈教育應該具有廣泛性,如今舞蹈事業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舞蹈愛好者涌動出來。無論是咿呀學語的孩童,還是年過半百的老人,很多都將舞蹈視作是自己的業余愛好。但是,依然有很多偏遠地區的舞蹈教育得不到改善,從教學設備到師資力量,都處于匱乏狀態。有教無類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因材施教。很多學生說不出自己適合哪個舞蹈種類,因此在舞蹈學習中只是進行簡單的模仿,而不是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長時間會導致對舞蹈失去學習的興趣。多思考,多讀書是學生應該做的。因材施教,具體孩子具體對待是舞蹈教育工作者應該做到的。儒家文化所倡導的教育方式對現當代舞蹈的影響是無可厚非的。對舞蹈作品本身而言,我們在做到精湛技藝的同時,更加注重情感的抒發、情緒的宣泄、情懷的展現。告別了以往那種只停留在舞蹈的表面,換之舞蹈的精神追求,這是對舞蹈更高層次的探索。對整個舞蹈教育來說,無論是專業院校,還是綜合類大學,都逐漸走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發展趨勢。我們所學的知識由淺入深,更加強調的是感悟力的培養,再也不是簡單的動作模仿了。現當代舞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其創作模式也變得豐富新穎,時代性的教育意義深入其中。與其說舞蹈變了,不如說我們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了。
3、“禮不忘本”在經濟價值上的影響
文化多元化已是這個社會不再新鮮的問題,隨著多元化社會的發展,舞蹈藝術產業也迅速發展壯大,由儒家文化對舞蹈藝術的影響所帶去的經濟效益也越來越普遍。例如,山東曲阜每年都會舉辦的《祭孔樂舞》演出,就是在收費的前提下才進行。與以前的原生態的演出相比,如今的演出又多了一份利益性,演員的演出狀態也是大打折扣,甚至會出現沒有演出報酬就罷演的情況。這使儒家文化帶來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商業性,雖然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效益,但是卻丟了根。
同樣是舞蹈文化產業,楊麗萍的《云南映像》卻贏得不一樣的口碑。楊老師一直熱衷于原生態舞蹈的創作與發展,她將自己對原生態舞蹈的熱愛全部融入《云南印象》中,雖然演出也有一定的利益收入,但是本部作品還是立足于舞蹈藝術,看過此部作品的舞蹈愛好者們都會頻頻為其歡呼。
時代在變遷,我們無法要求舞蹈文化僅僅停留在藝術的層面。但是,我們要記住、并且時刻警醒自己的是:舞蹈要純粹、要扎根于本土中。現當代舞蹈藝術的發展是多元化的,外來文化帶來的是新穎獨特。我們習慣了被這些藝術之外的意外收獲所吸引,而忘記了最初所追尋的源頭。現下,大眾媒體出現了眾多以盈利為目的的電視舞蹈類節目,像“中國好舞蹈”“舞動奇跡”“舞林爭霸”等。雖說是以“舞蹈”為目的,但本質上追求的是其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可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為何這樣的節目可以吸引眾多舞蹈愛好者的眼球呢?不難發現,節目中的舞蹈演員都是當下最受歡迎的青年藝術家,他們所帶來的青春活力是不可忽略的一筆亮色;再就是他們所帶來的舞蹈作品都充滿多元色彩,“學院派”的表演風格已經不復存在。現當代舞蹈越來越具有時代性。但是,在跟隨時代步伐的同時,那些被遺忘的原生態舞蹈還在蠢蠢欲動,這也正是楊麗萍老師一生所追求的——扎根于本土中的心底里的那份安逸!
三、總結
儒家文化對舞蹈藝術價值的影響是深遠而不可估量的,其精神內涵對任何藝術形式來說都值得深究,但儒家文化中也有些思想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保守禁錮的思想不利于任何藝術研究的舉一反三,我們要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礎上對儒家文化進行保留與創新,使其更好地融入到舞蹈藝術中去。
淺談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 篇3
【摘 要】 文章論述了中國儒家文化對培育核心價值觀的作用,分析了儒家文化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發展和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傳統文化的當代體現。當前,我們要努力踐行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 中國;儒家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影響
一、儒家文化對培育核心價值觀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個人的層面,首次以24字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透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發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囊括了儒家的思想文化,貫通了我國古代的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了儒家文化的精華,并對儒家文化進行了提升,所以儒家文化是核心價值觀的理論來源。可見,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就是我們在文化激流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國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積淀和人們的揚棄,其中的哲理智慧、理性價值和人文精神仍然具有普世價值,其生命之光依然閃爍、耀眼,并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整個中國人的思想習慣。因此,在培育核心價值觀時不可以拋棄傳統、丟掉根本。不忘本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的創新。對于歷史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給予繼承。核心價值觀的落實要借助多樣化的文化形式,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出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儒家文化的精髓是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
中國儒家文化在中國乃至整個亞洲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同時也是許多亞洲國家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資源。張豈之先生曾指出,我們研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哪些,這些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什么聯系,如何闡述其“源”和“流”的關系,如何說明文化上的“繼往”與“開來”等,這些是很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課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助于提高我們的思想境界,將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結合得更好。[3]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立足于當代的,同時又繼承并延續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
1、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富強”,即富足強盛,是經濟價值目標。它是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為滿足人民的要求創造出足夠多的物質財富。“民主”,即人民當家作主,是政治的.價值目標。中國必須高舉民主的旗幟,社會各領域要充分發揚民主,實行民主集中制,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以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文明”是文化價值目標,其實質是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即:要求國家每一位公民都要做文明有禮的中國人,做有素質有修養的中國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更大貢獻。“和諧”即和睦協調,是社會價值目標,要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縱觀中國傳統文化,物質利益原則是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管子?形勢解》:“主之所以為功者,富強也。故國富兵強,則諸侯服其政,鄰敵畏其威”。人不可脫離物質利益而存在,因此,富強就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物質利益原則。“和”的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和諧、和平。《國語》稱“以他平他謂之和”。“和”在中國文化里既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指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和諧”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貴和尚中”思想的現代價值,當代中國追尋的文明社會就是要繼承并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先進文明,傳承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走向世界。
2、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在政治社會意義上是指法律規定之下的公民的政治自由,享受政治自由是國家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公民在人身行動、個人發展、利益表達、思想和信仰等方面的自由權利;“平等”是指人人生而平等,人與人雖有年齡、性別、職業等差別,但每一個社會成員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發展上應當具有相同的待遇和權利。“公正”就是指公平正義,要保證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機會,強調機會、程序和結果的公平正義,使人們獲得各自應得的權益和結果。“法治”是指要堅持法律至上,法律作為一種國家強制力不允許任何個人或團體凌駕其上,同時要充分保障每個人的權利與基本自由的實現。傳統價值觀提倡“為政以德”、“法德互動”的政治倫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互通。“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孟子又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6]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這樣的“為政以德”才更具人民性和持久的生命力。此外,傳統文化也并非沒有法治的思想。孟子就指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荀子較之孟子更為強調法治的重要性,并指出通過“法治”補充“禮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社會層面上,法治與德治雙向互動,將“公正、平等、自由”凝聚起來,就成為“法治”,“法治”的落實,就在于法制、法律體現出“公正、平等、自由”的導向,既固本培元,又有制度的保障。
3、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愛國”是對每一位中國人最基本最起碼的要求,它是具體的,要求公民熱愛祖國,自覺維護祖國的獨立、統一、尊嚴、榮譽和利益,并愿意為祖國的發展和安全貢獻力量。“敬業”是職業道德,要求人們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忠于職守,提高技能,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業績來,精益求精,敢闖敢干,開拓創新。“誠信”即誠實守信,它主要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要求,要求以信立業,以質取勝,講信譽,守諾言,要言而有信,要言必行、行必果,要信守諾言,沒有隱瞞欺詐等行為。“友善”則是公民在處理個人與他人關系上應遵循的行為準則,要求人們修身律己,人與人之間相處要做到與人為善,以友愛之心真誠相待,更要尊老愛幼,助人為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情懷振奮人心。不論是屈原的《離騷》還是岳飛的《滿江紅》,不論是無奈還是慷慨激昂,都淋漓盡致的表現了愛國主義;更有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大公”思想。孔子的“仁”不僅要內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即:要踐行“五德”,即恭、寬、信、敏、惠五德。“敏”是勤敏,對待工作和事業更要勤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信”是為誠信,言必信行必果,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惠”是惠人,對人態度敬重,以禮待之,寬容友善;惠人的更高一層面是“行忠恕之道”即: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親親”為基礎,推己及人,達到“泛愛眾而親仁”的理想境界,進而構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諧社會,理想社會。所以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第十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體現了傳統文化中人格修養的要求。“誠信”是“友善”和“敬業”的基礎,“誠信、敬業、友善”融合到一起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種愛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發展和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傳統文化的當代體現。
【淺談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相關文章:
淺談老子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03-05
淺談教育的價值03-31
淺談環境的教育價值06-01
儒家文化與現代管理方法研究03-18
現代稅法價值新探03-21
淺談現代裝飾繪畫03-23
淺談現代纖維藝術的現代性03-20
淺談楊梅的營養價值與經濟價值12-06
淺談崗位價值論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