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面子觀的差異的文化論文
在各領域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西面子觀的差異的文化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 要】面子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中西文化對于面子的定義與涵蓋內容上存在差異,而這些差異影響著交際中禮貌言語對于面子的協同。了解不同文化在協同面子時所使用的禮貌原則可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面子 中西文化 禮貌原則 差異
一、引言
英漢兩種語言表達禮貌時都注意到了面子問題。而面子問題又是人們交往時彼此要考慮的社會因素。人們不僅要盡力維護自己的面子, 還要時刻關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損害。面子是人們交際中的心理現實,而維護面子是言語交際的最終目的,并且是普遍的語言現象。但是,兩種語言對面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協同交際雙方的面子卻不無差異。
二、中國的“面子觀”與西方的面子理論
1.中國的“面子觀”
雖然臉面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概念,但是給臉面下個定義卻非易事,其中廣受引用的定義是由美國漢學家費正清提出的。他認為面子是一種社會性的東西,個人的尊嚴將從適當的行為及社會贊許中獲得。“失去面子”則是由于不能遵照行為法則,以至于在別人看來出處于不利地位。在中國,面子是調節和支配中國人社會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則。面子行為就是維持社會關系和諧與穩定的工具性行為。中國人為了面子,一般不會輕易地拒絕他人的請求,即使是一時不能滿足他人的請求,也會采取其他一些不久或補償性的行為。這樣,就達到了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穩定。中國人的面子觀念雖然不是中國文化的特有產物,但中國人對“面子”的愛護,“面子”在中國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確是無與倫比的,“面子”時常支配和調節著中國人的社會行為。
2.西方的面子理論
在西方,面子的概念最早是由Erving Goffman 提出來的。他將面子定義為一個人積極正面社會價值。每個人都是生活在社會群體中的社會人,人們不可避免的要進行交際,在交際過程中, 面子就表現為個體擁有的社會形象。后來Brown 和Levinson把面子定義為:每個社會成員希望擁有的個人自我形象。面子分為兩類:消極面子和積極面子。積極面子是指在交際活動中,個人的正面形象或“個性”,包括希望這種自我形象受到贊許的愿望。消極面子是指在交際活動中,人們希望有自己的地域權、行動權、不被打擾的權利;希望在交際活動中自己的行為自由不受侵犯,不愿個人的擁有行動和自由受到干涉。理想的情況是在交際中每個人最好要顧及他人的面子需求。然而,面子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交際者在一切交際中都必須謹慎措辭,恰當得體,既要維護積極面子又要維護消極面子。
三、中西面子觀的差異及不同的禮貌原則
1.中西面子觀的差異
對比中西方對于面子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中西方的面子觀在其定義和所包含的內容方面有所不同。從定義上看,漢語的面子是指個體在所處社會群體中取得的良好公眾形象,它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和群體取向。“面子”這一準則是以跨越個人的社會單位為導向的,從社會單位出發再引向各個具體的個人。這一準則本身具有一種社會建構力,它可以維護社會的凝聚力。每個具體的個人并不那么著意自己的臉面,而更注重他所屬于的那個社會圈子的臉面。“保全臉面”和“丟失臉面”之間的分界線不是根據個人及其行為環境來劃定的,而是順沿個人所屬的那個社會圈子的邊界。對保全或丟失臉面起作用的不是單獨的行為環境,而是某一社會圈子中所有行為環境的總和。 而從Brown和Levinson的定義來看,西方對于面子的定義是以個人價值觀為基礎的,面子是一個公共的自我形象。“面子”這一準則是著眼于個體的。它的社會涵蓋面及其延伸均可在這一點上找到其施展的空間和局限。這一準則針對個人及其行為,更確切地說,是針對個體行為所處的情境。個體在具體的情境下得以展現和保護他的“臉面”;要是他在某個情境下“丟”了臉面,很可能同時又“保全”了他在其它情境條件下的臉面。每個具體的個人在他的整個言行中怎樣來處理某一行為的“丟面子”問題并不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在面子所包含的內容方面中西方也存在差異。在中國的面子觀中,協同“面子”就是維持社會關系和諧與穩定的工具性行為。在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論中,面子不僅包括積極面子還包括消極面子。在其的消極面子概念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個人自由,即維護他人自由的言語行為就是維護他人的消極面子,屬于禮貌言行;任何可能阻礙他人自由的言語行為都可能傷害他人的消極面子,是不禮貌的。“自由”被視為解釋和衡量禮貌言語的一條重要準則。在西方,個人自我實現的觀念根深蒂固,人們強調個人的權利和自我行為的權利;厭惡對他人事務的干涉;尊重個人的隱私,因此英美國文化則側重于“獨立”的禮貌面子策略,偏重“消極面子”。
2.不同的禮貌原則
兩種文化對于面子的理解不同最終會導致其禮貌原則的差異。在Scollon夫婦所提出的面子系統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中國人常將交際對方置于一個尊敬和等級的禮貌面子體系之中,而西方人常將交際對方置于一個一致性的禮貌面子體系。不同的禮貌原則最終會導致其協同面子策略和尋求禮貌交際的言語行為的不同。
在中國社會,人們慣用“頭銜”和“敬辭”。盡管世界上的許多文化中,人們都使用尊稱、敬語,或謙稱,但中國文化在這方面的運用尤其突出和獨特。漢語中的稱呼自成體系,“他稱”、“對稱”和“自稱”的表達方式仍紛繁多樣。然而,某一種稱呼方式在漢語言文化種被認為是得體,但在其他文化里卻顯得不為妥當;相反,另一種稱呼在漢語言文化中可能唐突無禮,但在其他文化里又會十分真誠親切。例如,在中國,頭銜+姓的稱呼或者用“敬辭”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數情況下是非常適宜的,而這種稱呼在西方,特別是英美國家卻使用得非常有限。
“謙遜”是一種美德。但中國人和英美人對謙遜得理解和表達卻不盡相同。比如,在對待恭維和贊揚的反應上,英美人的反應常常是感謝,因而采取一種迎合的方式,
四、結語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很重視面子,而面子問題又是人們交往時彼此要考慮的社會因素。人們不僅要盡力維護自己的面子, 還要時刻關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損害。為了面子,人們會采取各種說話方式以避免對面子的傷害。面子行為是一種維持社會關系和諧與穩定的工具性行為,面子能起到協調與穩定社會關系的積極作用。面子是個體的尊重和自尊需要的外在反映,是個體追求理想人格與完善的社會自我的主觀要求的反映。然而,由于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對面子的定義和所包含內容方面的不同,以及兩種文化的文化背景不同,對于什么樣的言語行為是有禮貌的,什么樣的言語行為是沒有禮貌的存在著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關注不同文化對于面子的協同,關注不同文化的.禮貌差異,可促進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
參考文獻:
[1]Scollon, R. & Scollon, S. W.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陳虎強.論面子觀念[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9,(1):111–115.
[3]陳融. 面子·留面子·丟面子--介紹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原則[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1986,(04).
[4]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
[5]劉潤清.關于Leech的“禮貌原則”[J]. 外語教學與研究,1987,(02).
拓展閱讀:中西文化主要差異對比及其對中西文化的影響
摘要:本文對中西文化的主要方面進行了對比研究, 從中總結得出了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即:思維模式方面的差異、道德觀念方面的差異、價值觀念方面的差異、宗教信仰方面的差異四個方面, 并對它們進行了細致分析, 進一步闡述了四種主要差異對中西文化的影響。
關鍵詞:中西文化; 差異對比; 影響;
要對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研究, 首先要對“文化”這個概念進行深入地理解。眾所周知, “文化”的涵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其中, 廣義上的“文化”涵蓋面十分廣泛, 它指人類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所創造的一切有關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主要是指人類創造的各種各樣的物質文明的總和, 它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而精神文化是指人類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狹義上層面上的“文化”主要是指人類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這種意識形態相適應的各種社會制度和社會組織機構。“文化”所涵蓋的內容很多, 它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體系。在本科專業英語教學中, 教師和學生都應對中西文化有深入的認識, 才能順利完成跨文化交際活動。
1 式上存在的差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首先表現在中西方人在思維模
思維方式的含義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換句話說, 思維方式也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而且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層次的部分。日常生活中, 我們可以這樣形象地說: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螺旋結構型的, 而與此不同的是, 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則是直線型的。反映在日常交際中, 這種思維模式上的差異則具體表現為:中國人喜歡以隱晦含蓄的表達方式來表達意思和想法, 而西方人則較喜歡以直白的方式來進行傳意。對于中西思維方式的主要差異, 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第一為利義之間的關系。在經濟交往中, 西方人重利輕義, 中國人則相反, 重義輕利或利義二者兼顧。第二為整體性和個體性的關系。中國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 而西方人則強調個體性和分析性。差異之三是中西方的感情表達方式存在較大差異。差異之四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極具意會性, 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則極具直觀性。比如我們在文章或生活中喜歡用暗示, 或者喻古論今, 這種含蓄的表達需要我們去意會, 正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 這與西方人的直接表達是存在很大差異的。
2 念的差異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其次表現在中西方人的道德觀
道德實質上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 它包括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規范與準則。中西方人道德觀念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首先, 中國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是很少受到異族侵擾的歷史, 因此, 中國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就要更加的穩定, 文化積淀相當濃厚, 理想化的情況相對較多。而與此不同的是, 西方文明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地長期地受到蠻族的侵擾太多, 從而各種外來文化會不斷地融合在一起, 文化歷史沉淀較少, 故其現代化的程度較高。其次, 從道德觀念上看, 中國人強調中庸之道, 并以此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 相比之下, 西方人則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競爭, 他們堅信, 只有競爭, 優勝劣汰, 人類才能得以生存下來, 注重個人的不懈奮斗和積極進取。再次, 從道德思維和模式上看, 中國人偏重個人的感性經歷, 即個人的情感領悟和體驗, 注重經驗的習得, 而西方人則注重理性思辨, 即強調以論證的、辯證的思維來看待人和事。
3 念的差異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再次表現在中西方人的價值觀
西方強調個體主義, 而東方則強調集體主義。從中西方的哲學起源來看, 自古以來, 中國人奉行的哲學觀是“天人合一”, 這正是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的產生條件。而西方哲學觀里的“天人相分”即把大自然與人類對立起來, 這就為個人主義價值取向的產生創造了條件。由此, 中國人崇拜集體主義, 而西方人則崇拜個人主義。
長期以來, 中國人一直都持有“大一統”的理念, 隨著歷史的演變, 封建社會的這種“大同”“統一”的思想和觀念逐步演化成為如今我們社會主義社會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念。與中國不同的是, 西方的文化是一種高度融合性的、兼容并蓄的文化, 有極強的現代感。既然西方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 那么, 是比較注重事物的發展變化及其多樣性的, 強調多元論。在現實生活中, 這種文化的多元性集中體現在西方人的自我為中心及自主獨立的行為方式上。在中國, 人們都強調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 強調集體利益至上的原則, 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 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 而在西方國家中, 人們強調個人利益至上的原則。這些都是中西文化中價值觀念差異的一個側面。
4 中差異西上方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中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的
宗教的影響力在西方社會和文化中是極其深遠的, 它關系到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里要著重提出的是, 基督教文化在西方國家中的影響力是居于主導地位的。不論是國家政權運轉、公共管理, 還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倫理道德、行為方式上都留存有經受宗教影響的痕跡。而中國, 從古至今, 都飽受儒家文化的影響, 雖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存在, 但宗教對人們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活的影響力比起西方國家來要較小。由于受到宗教的較深的影響, 西方國家形成了許多與宗教有關的習俗。而中國的習俗則主要受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的影響, 其成分比較多樣, 許多習俗是多神論與古代禮儀制度共同影響的結果, 像祭門神、財神和拜菩薩等習俗都屬于類似的情況。
5 結語
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 了解語言根植的深層文化是至關重要的, 文化是一個含義很廣泛的概念, 它包含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具體的和抽象的形式。本文對中西方文化主要差異的四方面進行了對比, 即:中西方人思維模式的對比、中西方人道德觀念的對比、中西方人價值觀念的對比和中西方人宗教信仰的對比, 簡要闡釋了兩種文化的不同, 并深入分析了四種中西方主要文化差異在各自文化中的具體體現及影響。
參考文獻
[1]林汝昌.外語教學的三個層次與文化導入[J].外國語, 1996 (4) .
[2]宋艷平.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J].成才之路, 2009 (27) .
[3]趙麗.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中西文化差異對比分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2007 (2) .
【中西面子觀的差異的文化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中西教育文化差異11-07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寫作范例論文12-05
從文化視角淺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論文08-10
中西文化差異在旅游消費的影響論文08-16
從飯桌看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08-10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及導致文化不可譯的因素10-10
文化差異對口譯的影響文化論文09-18
關于現代舞中西文化的差異11-15
中西方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