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教學內容論文
論文摘要:漢語國際教育是指面向母語非漢語者的漢語教學。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我國漢語國際推廣能力,加快漢語走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可見文化教學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如何確定文化教學內容,達到快速而全面地傳播中華文化的目的,這是每個從事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所亟待解決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 文化因素 文化知識
1 漢語國際教育
漢語國際教育(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是在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國際推廣的基礎之上的新的提法。它指的是指面向母語非漢語者的漢語教學。不僅是一種語言教學,更是一種文化教學,或者是文化傳播。因為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工作者不僅僅停留在校園內進行有計劃的系統的課堂的漢語教學,還會走出去,走進社區,走進凡是有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需要的任何一個地方,所以它既有別于國內的對外漢語,又不同于簡單的漢語國際推廣。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當今,漢語國際教育更能加快漢語及漢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2 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定位及文化內涵
漢語國際教育的重新定位使得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對外漢語教學,也非粗泛而表象的語言文化推廣。故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內容也應有新的定位。盡管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一直存在著爭議,但比較認同的是與語言教學和語言交際密切相關的那部分文化。這樣的定位對擔負著傳播中華文化任務的漢語國際教育來說,顯得狹隘了一些。
什么是“文化”?中外為其下的定義數不甚數。可見其復雜。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豢勒(E,B,Tavlon認為:“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們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當代美國人類學家艾爾弗克羅伯認為文化包括各種外顯的和內隱的行為模式,其核心是傳統觀念,尤其是價值觀念。(辭海》是這樣解釋的:文化是指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我國國學大師季羨林認為:“文化是非常廣泛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質方面,對人們有好處的,就是文化。”從以上中外對文化的闡釋可見,文化是復雜而廣泛的,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核心是價值觀念。也可以這樣說,凡是民族的,有吸引力的,為異國學習者所需的一切文化內容皆為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內容。因為漢語國際教育的對象已經不僅僅局限為象牙塔里留學生,還包括從事與漢語有接觸的各行各業的外國人士,甚至是與漢語毫無接觸,僅僅是對東方文明古國懷有好奇心的老頭老太太們。
3 文化教學的具體內容
以往的對外漢語教學對文化因素的探討頗多,但由于漢語國際教育有別于對外漢語教學,故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教學內容也應重新定位。從以上對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定位來看,簡單地說,文化內容包括存在于語言及非語言形式中的各種文化因素和相對獨立的文化知識。具體內容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3.1 語言中蘊含的文化因素
主要指存在于語言系統各層次中的文化內涵和語言使用的社會規約。它主要隱含在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系統中。屬于語言的文化因素。
3.1.1 語音中的文化因素
語音對文化交際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任何語言的語音都有自己一定的結構系統,如漢語的聲、韻、調系統,這個系統是社會約定俗成的結果,承載了大量獨特的文化信息。例如,漢語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和近音字,于是人們就從這種諧音關系中引出了吉利話和禁忌語。如與“死”諧音的數字“4”,在電話號碼,車牌號碼中凡帶有“4”這個數字的,人們都不愿意選它,這就是避諱。反之,“8”與“發”諧音,含有發財,發達之意。所以人們都喜歡帶有8的數字。這些都充分反映了漢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另外,漢語的音節有其獨特性,由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組成。承載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如雙聲、疊韻、疊音的韻律美;押韻回環的節奏美,聲調配合的抑揚頓挫之美;模擬聲音的仿真之美等等,在詩歌、民謠、順口溜、繞口令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3.1.2 詞匯中的文化因素
漢語所使用的詞匯中的文化現象異常豐富。尤其是那些很少能和外語對譯的詞匯。比如漢語的中表示親屬稱謂的詞,遠遠多于其他語言,這表明中華文化注重家庭、血緣關系。另外詞匯中的文化內涵還能反映出一個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維方式。如姓名的書寫順序是先姓后名,信封上地名的書寫順序是先大后小。這反映了中華文化中重家族輕小我的民族心理,先整體后局部的思維方式。從詞匯的結構形式來看,雙音節詞最多,存在大量的四宇成語,并且其中不乏兩兩對稱的并列式或聯合式詞組。
3.1.3 語法中的文化因素
漢語句子的生成是以語義為第一要素,以義統形的。不用嚴格的性、數、格、時態等形式變化來體現語法關系和語義信息。而是在遵照一定的規則后,只要在前后語境中表達合乎事理,就可以組句組段。漢語中多話題句就是這個緣故。例如,“我已經做完作業了。”常常說成“作業我已經做完了”。只要你細細地體悟,就能悟出各種表達的微妙差別。在造句心理上表現為重意境、主神似;寫景狀物時要求化景物為情思,賦情思于景物;敘事說理時則貴言簡意賅。同時不求形式上的面面俱到,卻講究意境上的回味無窮。漢語句子在生成過程中對于語境、情景以及交際雙方背景知識有很大的依賴性。所以在理解句子時就不僅對語言符號作表層分析和組合,而且要努力進入對語境的領會,對情景的感受,乃至動用儲存在大腦中相關的背景知識。這是漢民族重領悟而不重形式的哲學與思維方式的體現,是漢語根深蒂固的文化精神的體現。它滲透到漢語各個領域的各個方面而集中體現在了語法上。
3.1.4 語用中的文化因素
語用中的文化因素體現在語言交際中的語用規則和文化規約。它是由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別是民俗文化所決定的。一般的基本語用包括以下幾種:
①稱謂語。
中國是禮儀之邦,講究長幼尊卑親疏的人際關系,對長輩、老師、上級不能直呼其名。故對老者要在姓前或后加“老”字,表示尊敬:對不熟悉的人也用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等親屬關系相稱,以拉近距離:對上級則用姓加職務的方式相稱,表示對對方社會地位的尊崇。
②問候語。
中國人見面問候并非“你好”二字那么簡單。“吃了嗎,”“去哪兒,”“上班哪7”這些并不需要認真回答的看似不經意的隨便問問,既是對對方的在意和關心,也是對社會生活的寫照,還能反映出時代的變遷。
⑧禁忌語。
一般在結婚、壽誕等喜事期間,要說些美好祝福的語言,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或是有不吉祥之嫌的話,若是不小心為之,也要用吉祥的話來轉化一下。在外國人看來,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屬于隱私禁忌的范疇,而中國人,看關系的遠近,也是可以或者是愿意和朋友交流和分享的。
④謙辭與敬語。
中國人對自己盡量謙遜,對他人盡量表示尊敬,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交際規約。而外國人往往把中國人的這一謙遜傳統看作是不自信,自卑的表現,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不了解而導致的誤解。
3.2 非語言的文化因素
相對于存在語言形式中的文化因素而言,非語言的文化因素存在形態大于語言形式。除了通常所理解的與語言相對的“體態語”以外,還包括記錄語言的符號一文字,即漢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符號。
3.2.1 文字
文字是記錄有聲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漢語言的書寫符號就是漢字。它除了具有文字的一般功能以外,還具有神奇的文化功能。特別是漢字的書法魅力和它的構造來源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也是中華文化極富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漢字的書寫非常講究。雖然每一個漢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筆畫組合而成,但是一旦融入了人的理解和性情而詮釋出的漢字則體式多樣,風格各異,或飄逸,或凝重,或雄健,或清秀,因而形成了各種派別的書法藝術。
漢字的構造極其來源更是彰顯了漢文化的魅力。一部《說文解字》也道不盡它的魅力。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融入了個人的人生感悟的新“說文解字”也層出不窮。如”人”字,《說文解宇》:“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文。象臂腥之形。凡人之屆皆從人”。天、地、人為宇宙”三才”,而人乃“天地之性最貴者”,可見,我國古代對“人”的重視。現代人對人有新的詮釋。認為“人”字由一撇一捺構成,分別取自“男”字中有力的一撤和“女”字中風情萬種的一捺,共同支撐起了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人若肩負社會責任感則為“大”(“一”為責任);人再大大不過“天”(一”為天),人若能立于天地間,則為大丈“夫”(“二”代表天地)。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對“人”字構造的闡釋,都融合了“天人合一”文化思想。
3.2.2 體態語
體態語是屬于非語言的信息傳遞方式。主要指通過表情和動作來傳遞信息。體態語在交際中最自然地流露出一個民族的文化信息。“拱手”是中國人特有的見面或告辭致意的禮貌舉止,是有古代文人見面作揖演變而來的。在有師長、領導等前輩在場時,要有一定的距離,坐姿端正,顯得謙遜有禮,以表示對前輩的尊敬和敬仰,而不是彰顯自我個性的時候。
3.3 文化知識
其實,通常所說的文化教學就是指的文化知識的教學。文化知識指的是有別于以上談到的所有的文化因素而相對獨立的知識性文化。是中國五千年來創造、積累、傳承下來的文明集合。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3.3.1 文化背景知識:主要包括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科技、風土人情等。由于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地屬高山盆地內陸之國,受幾千年的儒家哲學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溫文爾雅,忠厚通達,博大內斂的文化氣息。與西方的熱情奔放,冒險不羈的騎士精神全然迥異。
3.3.2 基本國情知識:主要包括人口、政治、經濟、教育、民族等方面知識。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新中國,依然秉承歷史之精華,敞開胸懷,廣交賓朋,吐故納新,積極進取,為世界的和諧發展貢獻力量。
3.3.3 專門文化知識主要指針對漢語言專業或漢語言文化專業的學習者所開設的專門的系統的文化知識。它更具專門性、系統性、學術性,更突出文化價值觀念,保證學習者受到足夠的人文科學教育。
4 結語
通過以上對文化教學內容的梳理,使漢語國際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國際推廣的區別更加明確:文化教學的內容更加清晰,更加具體。使文化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更加有的放矢。使漢語國際教育的從事者更加明確自身的使命,以及自身應具備的文化素養。只有在此基礎上實施的文化教學才能使漢語及漢文化更加全面快速地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辭[語詞分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2]李羨林東方不亮西方亮——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演講[J]中國文化研究,19954,
[3]李曉琪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彭增安,陳光磊,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概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5]白朝霞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觀[J]德州學院學報,20064
[6]盧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評[J]世界漢語教學,19962
[7]張慧芳,陳海燕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內容和語言文化因素[J],社會科學家,2006.3
【淺談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教學內容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與文化脫節問題研究06-16
淺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論文06-13
淺談茶文化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論文09-14
漢語中的數字文化06-01
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拼音教學方法研究09-15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淺談的論文09-05
關于淺談圖騰文化論文09-14
漢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同步之問題及對策論文07-24
漢語國際教育畢業論文答辯開場白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