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時間觀念差異的主要方面探析
跨文化交際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雙方進行的交流的過程,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討中西時間觀念差異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與借鑒。
中西時間觀念差異的主要方面探析 篇1
一、引言
語言是交際的主要方式,是人類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然而,語言并不是交際的唯一方式,在某些場合,語言可能會實現不了交際的目的。非言語交際,作為另一種溝通方式,對語言交際起著強調,補充,甚至替代的作用。所謂非言語交際,即通過使用不屬于言語范疇的方法來傳遞信息的過程。Samovar(2000)等人將非言語交際定義為“在交際的環境中人為的和環境產生的對于傳播者或受傳者含有潛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非言語交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身體行為,空間距離,時間觀念和沉默四個方面。
跨文化交際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雙方進行的交流的過程。由于受到地理環境,社會歷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響,交際雙方在文化上存在差異,從而會導致交際過程中出現誤解和沖突。因此,研究中西文化差異對于促進人們正確認識目標文化,實現有效跨文化交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非言語交際帶有明顯的文化特征,本文主要從非言語視角入手,研究跨文化交際中中美時間觀念的差異,并探討兩種時間觀念在語言,影視,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體現,使人們對中美時間觀念系統認識,從而為有效跨文化溝通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中西時間觀念差異的主要方面
時間觀念是人類社會在實踐中產物,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是文化深層次結構的重要方面,會影響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和認識。賈玉新認為在非言語交際的各個因素中,時間代表的意義及其交際行為是文化差異最大、最容易導致交際失誤的誤區。中美在時間觀念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一)時間的認知---環形時間觀念和線性時間觀念
對于時間的認識,在時間觀念史上形成了環形時間觀和線性時間觀。前者認為世界萬物都處在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中,在經歷了一個時間周期之后又回到原來的狀態,時間像一個大圓圈,主客體的界限在這個圓圈之中比較模糊,人們對于時間的感知受到客觀條件的約束程度較小。中國傳統的哲學時間觀普遍認為,時間既是線性的,又是循環性的。從時間進程的線性特征而言,時間具有流動性和延綿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淪語·子罕》)凸顯了儒家始祖孔子對待時間之流的態度:川流不止,生生不息,肯定時間流逝并且從容不迫,泰然處之。從時間的循環性特征而言,時間則是陰陽交替、周而復始的。美國人認為時間的運動是單向線性的,不可逆轉,且最終會“消失殆盡”,故美國人時間意識強,他們生活節奏快,辦事效率高。“這種線性的時間認知在一些英語俗語中都有所體現:better early than late.(宜早不宜遲),time is money.(一寸光陰一寸金),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時間不等人)。
(二)時間的取向---過去時間取向和未來時間取向
克拉克洪和斯喬貝克的時間導向理論將時間分成過去,現在和將來三種導向。其中,中國是以過去時間取向為主導的文化,人們尊重祖先和歷史,注重經驗和傳統,個人的閱歷和資歷在社會中顯得非常重要;與之相反,美國人的時間取向具有”前瞻性“,他們信奉”一切美好都會在未來到來“,年輕就意味著更多的可能和希望,個人能力在生活工作中是最重要的。這種時間觀念的差異在雙方語言上有著明顯的表現。漢語中的俗語如:”姜還是老的辣“,”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老馬識途“,”古人誠不欺余也“,這些都反映出中國人的時間觀念是過去取向型的。相比之下,美國人非常忌諱”old“這個詞,在他們眼中”old“是”incapable(無能力)“,”useless(無用的)“,”hopeless(絕望的)“的表現。因此,在日常的交流中,美國人盡量避免使用”old“,一般都用其他詞語代替。
這些差異在雙方的影視作品中也都有所體現。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歷史劇備受中國人青睞,《大漢天子》等影視劇都烙著”歷史的燦爛文明“這一印記,近幾年流行的穿越劇也體現了中國人對”過去生活“的向往和熱愛。反觀美國的影視作品多以科幻巨作為代表,《超體》,《銀河護衛隊》等,大都以”未來“為背景,故事一般發生在距今幾千萬年之后。由此可見,美國人一般相信未來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三)時間的使用---多向時間觀念和單向時間觀念
霍爾將不同文化模式的時間觀念分為多向時間制和單向時間制兩種范疇。前者將時間看成發散性的,強調時間使用的靈活性,傾向于一個時間段里做多種事情;后者將時間看成可以分割的直線,注重日程、期限、效率,強調時間的寶貴。
多數中國人不善于做詳細計劃,不習慣在特定的時間里完成特定的工作,他們的行動經常會根據周圍的環境發生變化,靈活性和隨機性較強。美國人一般會有周密詳細的計劃,在特定的時間里做特定的事,時間制約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珍惜時間,遵守預約,對時間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提高辦事效率。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美雙方在時間的認知,時間的取向和時間的使用三個方面有著鮮明的區別。總體來講,中國人的時間緊迫感較弱,他們強調對時間的適應即”適時觀“---順應時間和環境的變化;他們看重歷史,傾向于回顧和總結,”過去的經驗“強烈影響著人們當前的行為和對未來的看法。美國人則具有強烈的時間觀念,對時間進行有效管理,爭取在有限的時間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他們關注未來,對明天充滿期待.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推進,各國之間的交流空前頻繁,文化相融現象愈加明顯,各國都在倡導相互學習,促進自身的完善和發展。
市場經濟下,很多中國人的時間觀念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人們開始進行時間管理,做計劃安排,提高辦事效率。在跨文化交際中,中美交際者要充分認識雙方在時間觀念上的差異以及其深刻的歷史文化根源,摒除民族自我中心主義優越感,理解他國文化,才能達到有效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中西時間觀念差異的主要方面探析 篇2
摘 要: 時間觀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能形成不同的時間觀。時間觀念對人們的語言、行為習慣、思維習慣等產生很大的影響。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時間觀有利于我們提高語言的應用能力,減少文化沖突。本文主要探討中西方不同的時間觀的產生原因與表現,以及在全球化過程中產生的趨同現象。
關鍵詞: 時間觀 文化差異 趨同
時間是人和周圍世界存在的一種形式。時間觀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們的時間觀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覺地接受它的制約與支配。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時間觀,傳遞關于時間的某種信息。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T霍爾說過:“時間會說話。它比有聲語言更坦率,它傳達的信息更響亮而清晰。”時間觀念是各種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對時間的看法,它對人們的語言、行為習慣、思維習慣等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時間觀有利于我們跨文化交際,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一、多元制時間觀與單一制時間觀
所謂多元制時間觀,就是不強調時間的精確性,認為一個時間同時可以作幾件事情;而單一制時間觀則強調時間的精確性,認定一個時間只能做一件事情。就多元制時間觀來說,人們在同一時刻可以做很多事情,每件事情完成之后并無明顯標記,人們即使制定了計劃也不一定遵守,有許多其他因素可以左右計劃的執行。而在單一制時間觀中,人們將時間視為必須嚴格控制的日用品,時間的支配必須精打細算,工作、生活要制定嚴格的計劃,而且計劃必須嚴格遵守,一次專心做一項活動。
中華民族是比較典型的多元制時間觀的民族,中國人受以倫理為本位的儒家文化影響,在時間的使用上體現一種模糊性,強調的是對時間的適應。認為世上萬物是隨著時間的周期輪回而發展變化的,因此人們做事更講究時機和火候,即行動的每一步驟大多由周圍的環境臨時決定。人們可以同時計劃幾件事,也可以同時做多件事。因而靈活性強,但計劃性較差、效率較低。表現在社交活動較少提前預約,朋友親戚之間可以隨時隨地串門而不必事先約定,這在西方是很不禮貌且難以容忍的。相反,西方人則是典型的單一制時間觀,看重的是對時間的安排。西方人把時間看成一條伸向未來的路,這條道路分為各個獨立的部分。凡事精確到每分每妙,甚至毫秒,如to the minute,in a second,等等。時間在西方社會里幾乎是一種商品,它可以買、可以賣、可以節省、可以浪費、可以喪失、可以借用、可以制造、可以度量。美國的大眾雜志上經常刊登有建議人們如何省時高效地購物、烹飪、打掃房子、教養孩子、修剪花圃的相關文章,因此它是實在的'、有價值的。另外西方人習慣于特定單位時間內只做一件事,講究計劃的周密性與嚴謹性。在西方社會里calendar,schedule,diary,annual,accounting ledger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時間客觀地操縱人們的社會活動,時刻決定他們做什么,什么必須先做,什么可以留到最后一分鐘。美國人深受時鐘的“鐵腕”控制,他們甚至稱自己是slave to nothing but the clock(時間的奴隸)。東西方的多元制時間觀與單一制時間觀可以體現在跨文化的商業活動中,西方人要求嚴格依照時間表辦事,而東方人更講究人際關系的和諧與事物發展的水到渠成,不允許時間表礙事,所以雙方的交易常常就因為deadline而功敗垂成。
二、循環時間觀和線性時間觀
古代中國以農耕為主,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的特殊方式一直在整個社會的全部經濟生活中占統治地位。由此形成中國“天人合一”的循環時間觀念。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時間是周而復始循環不止的,也就是說時間的變化協調于自然的狀態,如晝夜交替、季節的往復、植物的周期生長等。這就意味著,時間的變化與自然節律相協調,是一種始終沿著自身做永恒周期性圓弧式或螺旋式運動,這種循環不已的時間觀使得中國人在時間上顯得很富有,可以較隨意支配時間,做什么事都不著急。另外循環時間觀念的形成與中國傳統文化佛教的影響也有關。佛教輪回說所持的是一種循環的時間觀,認為一切事物經歷一個周期后都可以回到初始狀態,時間的流向遵循從將來到現在,再從現在到過去,即一切事物都是在過去孕育、成長,通過現在,走向未來。這種理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曾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行為,諸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命”等說法都是這種觀點的體現。
不同的是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基督教的原罪說,即人之始祖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被永遠逐出樂園,迫使人們把眼光投向未來,導致人們持線性的時間觀。時間在行進,時間在流逝,一旦消逝便無法挽回。因此西方人認為時間是一種線性的單向持續運動,而不是周而復始的運動,它是有始有終的,一旦失去,將不再重來。正是由于西方人相信時間是一種有限的資源,他們才會費心去計劃它。美國早期學者本杰明富蘭克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熱愛生命嗎?那么請你珍惜時間,因為生命就是由時間組成的。”因此西方人十分講究準時,遲到的人通常需要打電話提前告知一下;而在中國則要視情況而定,對于非正式的集體活動,遲到是很正常的。
三、過去時間取向與未來時間取向
文化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在探討文化和社會現象時認為存在著三種時間取向:過去時間取向,現在時間取向,以及未來時間取向。在現在、過去、將來這三個相關的時間向度上,世界各民族的指向并不相同。
具有過去時間觀的人,總是將過去的事銘記于心,將過去的經歷作為現在和將來行動的指南。中國人在時間取向上就是采取向后看或過去取向,喜歡回顧歷史,在社會倫理方面表現出對父母和長者的尊重。造成這種時間取向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幾千年來儒家學派的影響。中國人傳統的人性理論是性善為本,這種文化取向使得中國人容易向后看,人們習慣于遵守傳統的思想規則及做事方法。因為向后看意味著向善的本性復歸,這就是中國人以過去為時間取向的哲學基礎。儒家學派影響的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崇拜祖宗,敬老尊師,重經驗,重年齡。于是人們做什么,一般都要考慮此事過去有沒有人做過,老祖宗的規矩是什么,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過去往往是衡量現在的標準,是今天事情成敗的重要參考,所以有成語“前車之鑒”,“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等等。而對于未來中國人沒有像對過去那樣感興趣,因為它是不可知的,沒法捉摸的。
與中國人的時間取向不同,西方人則是以未來為時間取向的。他們強調未來,期待著未來會比現世更為精彩。西方人的這種時間取向可以在其宗教上找到原因。與中國的“性本善”的人性論相反,影響西方的基督教人性論是“人之出性本惡”。人們認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這就是原罪說。為了改變原罪,人們不斷懺悔,奮起變化,以期待末日審判時得到寬恕。所以對西方人來說,回歸是沒有出路的,只有向前超越才有希望。這就奠定了在時間取向上西方人以未來為取向的基礎。因此西方人很少循規蹈矩,很少崇拜祖宗,也不像中國人那樣尊老敬師,年齡和經驗未必值得信仰。漢語稱呼中的“老”、“大”等常表示敬意的詞,在西方卻行不通,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老”就意味著青春已逝,是不中用的代名詞,如果確實要稱呼,就必須用“Respected...”或“Senior...”。西方人認為每個人都應靠自己的奮斗來改變命運。尤其是美國人,他們的歷史比較短,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對他們來說,回顧過去沒有什么意義,他們崇尚個人獨立與奮斗,堅信只要目標正確、堅持不懈,將來就一定能獲得成功。受這種未來取向的影響,美國人普遍比較活躍樂觀,好動求變,喜歡打破常規、推陳出新。
四、時間的持續性與即刻性
一件事情所花時間的長短在中西兩種文化中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國文化中,傳統上人們關注時間的持續性,做事講究四平八穩。一件事情所花的時間越長越能顯示其重要性。“研究研究”、“考慮考慮”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話,其實很多事情當場就能決定,造成一種做事不講求效率的后果。而西方人看重時間的即刻性,做事風風火火,重視效率,強調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事情。一個有效率的人是受人尊重的人,因此他們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提高效率的裝置,如生產線、各種各樣的即時食品等。美國有句名言:Procrastination is the thief of time.拖延就是偷到別人的時間。
五、中西方時間觀的融合與趨同現象
上述中西方不同的時間觀只是從總體上做一個大概的比較,并不是所有人的時間觀都是如此,而且人們的時間觀雖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相對穩定的,但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生活條件的改善、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不同文化背景人們之間交往的日益增多,這些無疑將會對各自的時間觀產生微妙的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尤其是中國新一代青年人的時間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時間觀的影響,逐漸融合,出現了趨同現象。
目前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人們的時間價值觀大大增強,時間緊缺意識不斷增強。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觀念正逐漸深入人心。人們開始習慣把時間量化,做事講究效率,以最大限度實現個人價值。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世界瞬息萬變,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對于任何一個民族來說,向后看或者后退都是沒有出路的,只有不斷向前超越才有希望。現在很少有人再沉湎于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自我陶醉之中;面向未來,面向世界,改革開放,開拓進取,已成為一種社會氛圍。中國文化中的年齡、經驗、師長的權威開始受到挑戰;倚老賣老、排資論輩的做法逐漸被人嗤之以鼻。現在人們不僅重視一個人的資歷和家庭背景,更看中他的實際行為。同時一些不符合時代的觀念如“安貧樂道”、“知足常樂”、“人算不如天算”開始逐級退出歷史舞臺,而“移風易俗”、“勇于革新”、“把握機遇”、“與時俱進”的觀念已蔚然成風,深入人心。總之,時不我待,人們在正視自己過去或輝煌或暗淡的歷史的同時,都在趕著為未來制訂各種計劃與目標,并為之忙碌地工作著。
時間是環境語言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時間觀念和時間行為。不同的時間觀念反映到跨文化交際中,必然引起人際交流的沖突與障礙。因此,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時間觀念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風俗、信仰及價值觀念等,由此可以減少文化沖突,促進東西方人們更好地交流。
【中西時間觀念差異的主要方面探析】相關文章:
中西商務禮儀差異12-05
淺談中西教育文化差異11-07
關于時間觀念的名言10-31
美國留學花費的主要方面12-02
中西古典舞審美的差異04-08
中西面子觀的差異的文化論文03-30
成本管理觀念與成本控制探析08-11
中西之學與世界哲學探析07-30
析中國哲學審視中西學術差異11-14
探析網絡營銷與傳統營銷的差異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