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元曲的語言特色論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淺析元曲的語言特色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文摘要】:
元曲是中華瑰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形成有著文學它本身發展的內在因素,也有其形成和發展的外在因素,但不管如何,只要我們細細地玩味元曲,我們就會發現,元曲這種重要的文學與以前的文學在語言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唐詩語言重形象,宋詩重理趣,宋詞主抒情,且表現在作品上風格各異,文人氣息甚濃,而元曲的語言則亦文亦俗,為塑造作品所要表現的人物服務,有著其特定的語言魅力。
元曲是興盛于元代的一種文學樣式,它是元雜劇和散曲的合稱。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形式而形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散曲則是在宋、金時的民謠俚歌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詩歌形式。元曲作家眾多,創作的風格流派多樣,元曲作品豐富。盡管如此,這些作品在語言特色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大致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論文關鍵詞】:古典; 元曲; 特色
一、吸取民間文學特色,語言平易,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元曲的出現與形成是在宋、金說唱藝術十分發達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元曲本身就是從下層人民生活中生長出來的一種文學形式,它來自民間,取材于民間,在民間流傳,用人民的口語抒寫人民的生活與感情,因而具有很強的民間文學氣息,表現手法上,或敘事詼諧風趣,或抒情憨厚純樸,或譏評時弊,或諷鄙陋,于嬉笑怒罵中顯示出其獨特風格。元代散曲作家睢景臣的《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就是這一類作品的典型代表,漢高祖劉邦衣錦還鄉,春風得意,可是睢景臣卻通過劉邦以往在家鄉時的一個鄉鄰的觀察和回憶,運用了夸張和對比等藝術手法,加上運用民間口語,化莊嚴神圣為可鄙可笑,語言詼諧幽默,生動風趣,對高祖歸鄉一事做了辛辣的諷刺。再看《耍孩兒》中的一段曲詞:
“瞎王留引定火喬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見一彪人馬到莊門,匹頭里幾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一面旗,紅曲連打著個畢月烏;一面旗,雞學舞;一面旗,狗生雙翅;一面旗,蛇纏葫蘆。”
這支曲子描寫的是皇帝出行時,儀仗隊中的彩旗招展的景象,皇帝的威儀本來是最神圣,最崇高的,可是,在這位鄉民的眼里,再神圣,再崇高的威儀也只不過是粗鄙可笑的“鄉下玩藝兒”,頂多不過有點“雞模狗樣”罷了。
民間方言俚語的大量使用,是散曲的顯著特色,這些生動活潑的方言俚語,既使作品變得更加通俗平易,又使作品的諷刺力度得到強化。
例如,王實甫的《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叨叨令》中的唱詞:
“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后衫兒、袖兒,都溫故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已后書兒、信兒,索與我凄凄惶惶的寄。
在這段曲詞中,二話語的大量使用,體現了北方的方言特色,曲詞既通俗平易,又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情趣。
二、插科打諢角色分明,念白與唱分工明確,豐富多彩
在元雜劇的語言中,念白是劇中人物的說白,包括對白、獨白、旁白等,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在元雜劇中,念白與唱分工明確,豐富多彩,一般來說,念白大多通俗平易,口語化,一般是散文,演員易于演唱,聽眾易于接受,只要是劇中人物都有念白。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第二折中的一段對白:
“(孛老云)孩兒,羊肚湯有了不曾?(張驢兒云)湯有了,你拿過去。(孛老將湯云)婆婆,你吃些湯兒。(卜兒云)有累你。(做嘔科云)我如今打嘔,不要這湯吃了,你老人家吃吧。(孛老云)這湯特做你來與你吃的,便不要吃,也吃一口兒。(卜兒云)我不吃了,你老人家請吃。”
在這段對白中,人物言語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樣自然、貼切,沒有絲毫加工的痕跡。
元雜劇中的唱詞講求音韻,顯得比較高雅,在演唱上,唱詞則是由主人公一人獨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念白,念白與唱詞分工是十分明確的。唱詞由主人公一人獨唱,這可說是元雜劇獨有的特色。
三、人物性格鮮明,角色語言個性化
元曲在人物描繪上,十分重視語言的描寫,語言描寫個性鮮明,生動傳神。例如王實甫的《西廂記》中的幾個主要人物的語言就十分突出,在劇中,崔鶯鶯作為一個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大膽追求自己的幸福,她重情重義,對愛錢忠貞執著,例如,在鶯鶯和張生的婚事定下來后,老夫人又提出張生考中狀元方能成親的條件,鶯鶯則這樣勸張生“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簡短的幾句,鶯鶯渴求幸福,向往愛錢,鄙視功名的性格就躍然紙上。張生雖然渴望愛錢,但又過于軟弱,經不起挫折,在鶯鶯賴簡之后,他也說“此一念小生再不敢舉……眼見休也”,在老夫人要他考狀元時,他也說“青霄有路終須到,金榜無名誓不歸”。紅娘作為崔、張二人愛情的信使,則具有聰明機智、能言善辯、語言潑辣的性格特點,例如,張生第一次見到紅娘作自我介紹時,紅娘以“得問的問,不得問的休胡說”搶白了他;在鶯鶯賴簡之后,張生不知所措,紅娘就責備他“沒人處則會閑磕牙”;鶯鶯看到紅娘帶來的張生的簡帖,假意發怒,紅娘立即指責她“不肯搜自己狂為,則待要覓別人破綻”。這些個性化的人物語言,生動傳神,使人物形象豐滿有特色。
四、講究音韻,押韻工整
元曲作為一種韻文,是很講究音韻的,其中的散曲是在宋、金時的 民謠俚歌的音樂基礎上形成的,它分小令與套曲兩種。一般來說,小令是單支曲子,用韻上要求一韻到底,例如,關漢卿的《南呂·四塊玉·別情》:
“自送別,心難舍,一點相思幾時絕?憑闌袖拂揚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在這首小令中,“絕”、“雪”、“也”為韻腳,全曲只有一支曲子,同押一韻,韻律整齊劃一,情感抒發一氣呵成,音韻與情感合二為一,相得益彰。
當然,小令還應包括“帶過曲”與“重頭小令”,“帶過曲”是三個以下的單支曲子的聯合,“重頭小令”則是由同題同調,內容相聯,首尾句法相同的數支小令聯合而成的。在用韻上,“帶過曲”必須是同一宮調,并且音韻銜接,同押一韻。“重頭小令”中的數支曲子,則可同押一韻,也可各押一韻。
例如鄭光祖的《雙調·折桂令·夢中作》:
“半窗幽夢微茫,歌罷錢塘,賦罷高唐。風入羅幃,爽入疏欞,月照紗窗。縹緲見梨花淡妝,依稀聞蘭麝余香,喚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這首曲詞由兩支小令聯合而成,屬雙調,其中“茫”、“塘”、“唐”、“窗”、“妝”、“香”、“量”是韻腳,兩支小令用韻工整,同押一韻。
套曲在用韻上要求全套同押一韻,例如杜仁杰的《般涉調·耍孩兒·莊家不識勾欄》包括《耍孩兒》、《六煞》、《五》、《四》、《三》、《二》、《一》、《尾》八支曲子,這八支曲子在用韻上同押一韻,十分工整。
總之,元曲作為一種文學樣式與唐詩、宋詞一樣,在史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元曲在語言上體現的大眾化、口語化的特點,與其形成的歷史基礎是分不開的,而音韻性和角色語言的性格化,則是元曲作為一種戲曲文學作品所必備的,以上分析也只是對元曲語言上的幾個主要特色略作闡述。在創作上,元曲力求通俗平易,做到雅俗共賞,這也就為明、清戲曲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淺析元曲的語言特色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教學論文08-04
淺析常德絲弦的語言特色與演唱藝術03-15
SCI論文發表的語言結構特色03-29
淺析朱自清《春》的藝術特色11-26
教師課堂語言藝術淺析的論文12-11
淺談廣播新聞節目的語言特色論文11-14
中國建筑及室內語言特色教學論文03-31
《茶館》的語言特色03-06
淺析漢語言文學中的散文賞析論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