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小論文11篇(精選)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數學小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數學小論文1
一天,我和媽媽上街去,看見一個小攤前圍滿了小孩。好奇的我趕緊走過去,原先攤主設了個可得獎品的游戲。一尺見方的硬紙板上用黑筆畫了個“”并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標上1.2.3。……12.1.3.5。等奇數格上放了手表等較貴重的物品。2.4.6。等偶數格上是些不值錢的小貼紙,紙盒正中有枚小指針。參加游戲的小朋友輕輕撥動小指針,它就會轉起來,當它停下來時,看停在幾號格,然后你再按指針所指的數字往后走相應的格數,這時走到的格子里的`物品就歸你了。每玩一次只要付一元錢給攤主即可。
奇怪,怎樣玩的人都只得到小貼紙呢媽媽讓我好好想想這中間有什么奧妙。
我想,小指針可能停在1.3。等奇數上,也有可能停在2.4。等偶數上。但問題的關鍵是還要往后走與它相同的格數。奇數+奇數=偶數,偶數+偶數=偶數。也就是說,一個數加上它本身,結果肯定是偶數。所以不管指針停在奇數還是偶數上,最終得到的偶數的可能是百分之百,而得到奇數的可能性是0。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指針停在奇數“5”號格。這時還應當往后走5格,6.7。……10,好,停在“10”號格上了,假如指針停在偶數“6”號格,再往后走6格,7.8。……12,就停在“12”號格上了。
所以,不管指針停在哪里,往后再走同樣的格數后,所得到的都是偶數,所以小朋友都只得到最便宜的小貼紙,而得到貴重物品的可能性是0。這個攤主肯定能賺錢。
其實,生活中的一些小把戲只是運用了某些知識,只要你肯動腦,勤思考,多分析,就能發現其中的奧妙,你就不會輕易上當了,因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六年級數學小論文2
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建高樓要畫幾何圖,發射火箭要經過無數的計算。
我們一般加減乘除都是由0~9十個數字構成的十進制的算是組成的.,而電腦里卻用了二進制。
我一向都想不明白,直到我做了這道題目:小明有511塊糖,分別放在9個盒子里。你只要告訴他糖的塊數,(不多于511),他就可將幾個盒子里的糖全部拿出,湊成你要的塊數,這幾個盒子里各有多少塊糖
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怎樣也想不出來。我只好一個一個排,排了5個后,我發現是一個很有規律的數列:1.2.4.8.16。都是這個數乘2得到下一個數的。我照著排下去:1.2.4.8.16.32.64.128.256,剛好為511,原先電腦里面有二進制是因為能夠算出所有數呀!
我有看到了一種問題—————“牛吃草”。一牧場上的青草勻速的生長,可供27頭牛吃6天,工23頭牛吃9天,18頭牛吃了6天后增加了12頭牛,還要幾天吃完牛吃草有原有量和增長量,一部分牛吃原先就有的草,一部分牛吃長出來的草,吃增長量的牛無論什么時候都有的吃,而吃原有量的牛吃完了就沒有了,所以應先求原有量和增長量,27×=162(份),(將牛一天吃的草視為一份),23*9=207(份),207—162)÷(9—6)=15(份),增長量為15份,162—6×15=72(份),原有量為72份,18頭牛吃6天,共吃72—(18—15)×6=54(份)草,54÷(3+12)=3.6(天),答:還要3.6天吃完。
書上也是能夠獲得知識的。書的頁碼也有學問。如:甲。乙兩冊書用了8642個數碼,且甲冊比乙冊多20頁,甲書有多少頁首先要明白1~頁要1×9=9(個)數碼,10~9需要2×90=180(個)數碼,100~999需要2700個數碼,(2700+180+9)×28642個,所以甲乙書都印到了四位數。20頁有20×4=80(個)數碼,甲書有(86742+80)÷2=4361(個)數碼,4361—(9+180+270)=1472(個)數碼,1472÷4=368(頁),999+368=1367(頁),答:甲書有1367頁。
生活中,數學真是無處不在……
六年級數學小論文3
讓我們在生活中體驗數學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到很多數學問題,只要我們勤于思考,善于發現總結,那么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陪媽媽去逛街買衣服。在一家商場,媽媽看中了一件大衣,營業員阿姨說:“我們正在進行促銷活動,所有衣服在原價基礎上打七折,現在買最劃算了。”媽媽說:“我很喜歡這件衣服,可是折扣少了點,能不能再打點折?”沒等營業員阿姨回答,我就搶著說:“就是。阿姨,你給我媽媽打個高一點的折扣吧,我看就九折吧!”我剛說完,營業員阿姨就哈哈大笑起來:“好啊,我很愿意。就是不知道你媽媽同不同意啊?”我很得意地看著媽媽,心想:還是我厲害,一下就打到了最高的折扣。誰知道媽媽也笑了,她摸著我的腦袋說:“傻孩子,折扣不是這么算的。把一件東西原來的價錢平均分成十份,每份叫作一折。十元錢的一折就是一元。那么六折和九折哪個更劃算呢?”我仔細想了想,哦,折扣原來是這么回事啊。十元錢的六折就是六元,九折是九元。原來折扣是越低越劃算。“阿姨,我弄錯了。你給我媽媽打個五折吧。”阿姨笑著說:“嗯,看來你還是個很靈活的孩子嘛,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就給你媽媽打五折吧。”我剛想向媽媽炫耀一下,媽媽說:“那我再考考你,這件衣服的原價是965,你幫媽媽省了多少錢呢?”這可難不倒我,我張嘴就來:“原來阿姨給你打的是六折,我幫你爭取到了五折,也就是省了一折的錢,就是96.5元。”“嗯,不錯,算的還挺快,還知道用最簡單的方法!”
得到媽媽的夸獎,又學到了新知識,我可不想這么快回家。“媽媽,我們再逛逛吧。說不定,還能發現什么更便宜的東西呢!”
我們正逛著,就到了一家專柜,他們的促銷方式跟別人家還真不一樣。媽媽看到了一件羊毛衫。這件衣服單價317元,活動期間滿170減60,不做活動打8折。服務員問我們是以活動價買還是以原價買。我說:“當然是以活動價買了!”媽媽說:“不,你算一下,是以活動價買便宜還是以原價買便宜?”我想:肯定是以活動價買便宜,這還用算嗎?不過媽媽要算那就算一下吧。317÷10=31.7 ,31.7×8=253.6元。 317中有一個170,能減60元。 317-60=257元。 257﹥253.6,這樣算下來,打八折比活動價還要便宜。哎,我又想不通了:既然原來的方法更便宜,那為什么還要搞促銷活動呢,那不是騙人嘛!媽媽告訴我,那可不一定。原價不一樣,就可以選擇不同的打折方式。如果這件衣服原件是340元,那么打八折就是272元,但是按照活動價,就可以減掉120元,只要220元就可以了。噢,原來是這樣!買一件衣服,如果不好好地想一想,算一算,也是要吃虧的。
經過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處處有數學”這個道理。其實數學于生活,又服務了我們的生活。在生活中,數學的運用無處不在。我們只有用心去體會,才能感受到數學的博大精深。
統籌時間,輕松生活
我有一個好媽媽!她為了我們的家付出了很多很多······
每天早上,媽媽都有很多事情要做:除了洗漱打扮以外,還要煮雞蛋、熱牛奶、熱面包或是下面條、蒸包子,給我和爸爸找衣服、拿襪子,收拾房間床鋪等等。媽媽總是說早上的時間不夠用,太緊張了。
自從在數學課上學習了《統籌》之后,我就想能不能用我學習的數學知識來幫幫我那可愛的媽媽呢?讓媽媽早上過得既輕松又快樂!
首先,我統計了媽媽早上要做的這些事情所用的時間:洗漱5分鐘,化妝換衣5分鐘,煮雞蛋8分鐘,熱牛奶2分鐘,熱面包(包子、饅頭)3分鐘,給我和爸爸找好衣襪需要4分鐘,收拾房間床鋪3分鐘,吃早餐15分鐘總共需要用時45分鐘。
其次,我和爸爸商量后決定我們的事情我們自己做:我和爸爸的衣襪我們自己拿。這樣可以給媽媽省下4分鐘的時間。原本45分鐘的時間就可以縮短到41分鐘。
然后,我把剩下來的這些事情根據時間先后和用時多少進行了合理地整合,我給媽媽的建議是:
煮雞蛋8分鐘的時候同時媽媽洗漱(5分鐘)和收拾房間床鋪3分鐘(共計8分鐘),熱牛奶2分鐘,熱面包(包子、饅頭)3分鐘的同時媽媽化妝換衣5分鐘(共計5分鐘),我們一起吃早餐15分鐘。這樣算下來媽媽一共用了28分鐘的時間就完成了原來45分鐘的事情。這樣安排的話,媽媽早上做同樣的事情只需要28分鐘了,能節省出17分鐘的時間呢!
根據在數學課上學到的知識,我幫媽媽解決了早上時間緊張的問題。這樣我每天給媽媽節約了17分鐘,一個月(按30天計算)就節約了510分鐘,一年(按365天計算)就可以節約6205分鐘的時間。就相當于一年節約近103.42小時、約4天多的時間呢!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一定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同時幫爸爸、媽媽來統籌計算生活用時,讓我的數學學習成果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體現。
數學真有用,可以讓媽媽過得更輕松、快樂,我愛數學!
數學老師比數學有趣
數學老師講解題目很有趣!他讓我們時時常動手實踐,不讀死書。在他的引導下可以獲得很多知識。
記得上次學“乘法分配律”時,老師心知肚明,講公式的話班里的“四大金剛”又要不懂,怎么辦呢?還好老師專有一手絕活,本來應該是(a+b)×c =a×c+b×c的枯燥公式硬是被老師改成了“c”拿起“叉叉武器”到城墻(小括號)外面站崗,城墻里面是老百姓(a, b),老百姓出來和哨兵握手(即a×c+b×c),就是這個計算定律。我們在大笑聲中也更深刻的記住了新知識。
沈老師叫大家訂正作業也很特別。他不直接告訴我們答案,而是引著我們一步步在迷茫的世界中摸索前進,直到看見曙光。就拿我上次的經歷來說吧,《基礎訓練》上一道思考題:魔術師肯尼的橡皮筋拉動一次長度變為原100倍,收回一次長度縮小為原100分之1,問原長度為1.225c時,拉四次收三次時皮筋有多長?我寫成了(4×100-3×100)×1.225=(400-300)×1.225=100×1.225=122.5(厘米),滿心以為這次又可以得到一個小紅旗。作業發下來時居然多了個刺眼的“×”,我不明就里,就又交了上去。下課,沈老師喊我去辦公室親自講解。他先問我拉一次是多少,我說是122.5,他說乘以4個100就是4×100么?這時我恍然大悟,連忙說我會做了,可是老師把我拉回來,說肯定不是簡便方法,我列出算式,1.225×100×100×100×100÷100÷100÷100,天啊!這要是一步步算要算到什么時候!老師的話真是靈驗!老師見我這樣,說:“我們學簡便運算時不是有抵消么?”聽此一說,我又恍然大悟。我接著往下算,其中3個乘100抵消3個除以100,還剩下一個乘100,只要算1.225×100=122.5(厘米)就行了。老師微笑著摸了摸我的頭:“不錯,悟性很好,以后每道題都要仔細觀察數字的特點,多想幾步就會柳暗花明!”這老師,口才不是一般的好!我也更加牢固的記住了這道題,不會錯了。
在沈老師的講解下學知識,數學課才是真正的有趣、快樂!
簡單推理之我見
下午,數學老師給我們講解了一份數學試卷。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附加題:簡單推理。
對這一題,我用表格排出了4同學的身高。但要怎樣做這題呢?此題要求我們根據條件,分別判斷出4人的身高,所以要先找到突破口,再用推理的方法,找出最后的答案。再走這類題目前要注意以下三點:1.看清題目與條件。2.慢慢思考,勿入“陷阱”。3.仔細推理,答案就在你面前。
就拿這道題目來說吧:“四(1)班幾位同學的身高分別是1.41米、1.35米、1.46米、1.44米。已知王豆比李苗高,但比張志矮;又知道王豆比陳明矮,張志比陳明高。你知道他們的身高各是多少嗎?”這一題中,已經給了我們4個數據。所以,我們首先要用排除法找出最矮的人。如果你仔細看題目,可以看出李苗的身高最矮。因此可以肯定李苗的身高是1.35米;接著看第三高的人,根據條件,這個人的身高不會比1.44米高,也不比1.35米矮,那么有這身高的人就只有王豆了;接著看第二高的陳明,為什么說陳明是第三高的人呢?仔細看條件,陳明不是最高,但我們又已經知道了李苗和王豆的身高,所以陳明的身高是1.44米;最后,就只有一個人——張志的身高了,所以1.46米是張志的身高。
通過例題,想必大家已經知道了簡單推理一類題了吧。我們只有冷靜、仔細,才能找到突破口,推理出正確的答案。
小數點移動想到的
大家應該很熟悉小數點的移動,把一個數擴大到原來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數點往右移動1位、2位、3位……,可大家發現了沒有:一個個的去數這個數所乘的另一個因數末尾有多少個0太麻煩了,還容易出錯。所以我想到了一個簡便的方法:只要把這個數的個位和另一個因數的最高位替換一下,然后其他的數字按原來的順序和位置照抄上去,沒有數字的地方用0占位即可,
例如:12.33×1000,我們把個位數上的“2”移到因數1000的最高位上,前面的十位上的“1”依然寫在“2”的前面,后面的“33”分別占據了1000的前兩個“0”所在的位置,后面的一個“0”依然照寫即可,于是數字就變成了“12330”
“0”占完了就在那個數的后面點上小數點了,后面的數還是照寫。例如:12.33333×1000就變成了12333.33.
小數點的重要性
記得,第四單元的考試卷發下來的時候,其中有一道題:把( )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后的數是2507,本應該是25.07,可是我有了壞毛病,把25.07的小數點點的像個0,這樣讓人容易看成是25007,擴大了1000倍,這個題目我被扣了一分,心里很不服氣,回到家我讓媽媽給我評理。媽媽看后,給我舉了一個例子。她說:“我是農貿市場的收費員,如果我收了別人25.07元,我也向你這樣,把25.07寫成25007會是什么樣的結果”。我低下頭算了一下,嚇得嘴巴都合不攏。如果媽媽也像我這樣,不是要賠去兩萬多元錢嗎?我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看似一個小小的點,如果我們總是粗心大意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錯誤。通過這件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中每一件看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多和數學是分不開的。
我所知道的小數
小數,我們這一學期已經學過了,但我希望先回顧一下課內的,再離開課本,深度了解一下。
我翻開書,便看見了小數的第一課時上面有小數的乘法和小數的除法。小數的乘法是先把兩個數末尾對齊,再和整數乘法一樣乘,但所得出來的積還要數一下上面兩位因數的小數點移動了幾位。小數的除法和整數一樣列數式,但切記商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我們再去課外找:當測量物體時往往會得到不是整數的數,古人就發明了小數來補充整數小數是十進分數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所有分數都可以表示成小數,小數中除無限不循環小數外都可以表示成分數。無理數為無限不循環小數。
根據十進制的位值原則,把十進分數仿照整數的寫法寫成不帶分母的形式,這樣的數叫做小數.小數中的圓點叫做小數點,它是一個小數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的分界號,小數點左邊的部分是整數部分,小數點右邊的部分是小數部分.整數部分是零的小數叫做純小數,整數部分不是零的小數叫做帶小數.例如0.3是純小數,3.1是帶小數.
關于小數還有好多的用法、知識等,我們得長大后再學習。
六年級數學小論文4
今天,我興致大發,和爸爸一起去買了三條金魚為我做伴。
又是一個星期天,陽光明媚,媽媽把我精心挑選的魚放在魚缸里,再往里裝了滿滿一缸的水,然后再把5塊形狀相同的采石和一些裝飾品一同放了進去。看著水缸里的魚,我開心極了。這時,正在玩賞的時候,在一旁默默不語的媽媽突然冒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她帶著神秘的語氣問我:“甜恬,你知不知道水中彩石的體積是多少,算出來了,我就送你一份神秘禮物,怎么樣?“我經不住禮物的誘惑,看了看水中的彩石。除了興奮和喜悅,同時我也暗暗的.下了決心。一定要算個水落石出。我正對著魚缸,仔細的琢磨著。與此同時,我又拿了把尺子,好幫助我算出石塊的體積。我用直尺把魚缸的長30厘米,寬和高都是15厘米量了出來6750立方厘米。那么石塊的體積該怎么求呢?總不能把彩石的長、寬、高都算出來吧。我想:石塊的體積占了水的體積的一部分,兩者結合才能達到現在水的高度。記得媽媽把水盛滿魚缸,把彩石放進水里時,水差點溢了出來;當把它們一個個放進水里時,水面的高度不斷增加,如果我把彩石取出水面,水的體積只會隨著石塊的體積而減少……對呀!我為何不用筆在現在的水面上做個記號,等彩石取出后,在把那時水面的高度描出來,最后算出它們之間的距離(它們的高*寬*長),不就是這些彩石的體積嗎!
于是,我照著我的想法進行一次實驗。為了進一步精準的測量出水的高度,我用夾子慢慢地伸進魚缸,小心翼翼地把五塊彩石取出水面。我靜靜地蹲下來,仔細的觀察慢慢平靜下來的水面……顯而易見,現在水面的高度比原來少了4厘米,高度明顯減少,我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求出5塊彩石的體積,這點小事難不倒我。這時,我拿了張白紙,在上面寫著“4厘米(高)*30厘米(長)*15厘米(寬)“等于1800立方厘米。5塊石頭的總面積就是這項實驗大功告成,終于圓滿的畫上了句號。
通過這項實驗,向我應證了一句話,數學是研究,數學是探索,數學是發現。因為我堅信,有了這些必不可少的因素,才能成功地挖掘到勝利的寶藏。
六年級數學小論文5
我在家里用紙筒做了一個“籃筐”,用小時候玩的小球作為籃球來
打籃球。 一天,我在投籃,球落下后滾到了床底下,在用竹竿把它勾出來時,我還得到了一個意外的收獲:一個彈球。它幾乎只有“籃球”的十分之一大。用小球投久了,不免覺得乏味,便突發奇想用那彈球來投,意外的,那似乎非常容易投進,雖然剛開始時很不容易進球,但隨著投的次數增加,投進的幾率比原來大多了,甚至超過了投小球的準確率,幾乎百發百中。這絕不是運氣,更不是碰巧,也不是我的水平突飛猛進了。 那是為什么呢?
于是我開始思考:彈球的質量比小球重多了,因此扔相同距離所需的力也較扔小球時增大不少。而以前扔小球居多,習慣上所用的力也不同,因此,這不是習慣或熟能生巧造成的,準確率的提高跟球的質量無關。而“籃筐”未變,故只可能是人或球的問題,而我方才沒有那么高的進球率,故是球的問題。而進球率越來越高應該是漸漸習慣了投彈球時所用的力了。那么應該就是球體積的大小的改變造成的.。
于是我便開始驗證了。用尺子測量出“籃筐”的上截面直徑約為25厘米,小球的直徑約為10厘米,而彈球的直徑約為5厘米。因此:
“籃筐”的上截面的面積約為:25* 25/2/2*3.14=490.625平方厘米,小球的最大橫截面的面積約為:10*10/2/2*3.14=78.5平方厘米,
彈球的最大橫截面的面積約為:5*5/2/2*3.14=19.625平方厘米。
而若要進球,則球的重心應偏向籃筐,及至少有一半的最大橫截面的面積在籃筐內,而彈球的一半的最大橫截面的面積小于小球的一半的最大橫截面的面積,故彈球進球的幾率大于小球進球的幾率,且應為小球進球的幾率的4倍。
通過計算我搞清了這個小問題,可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六年級數學小論文6
今天是中秋節,我們一家人可高興了。爸爸媽媽說:“今天是個好日子,我們來玩一個抓紙的游戲怎么樣?”我點了點頭,爸爸拿了4個形狀相等,大小相同的紙,分別把2張紅紙和2張藍紙放進這個袋子里說:“這個不是透明袋子,里有2張紅和2張藍紙,如果你摸到2張都是紅紙或2張都是藍紙的話,我就給你5塊錢,否則你給我5塊錢,好不好?”我說:“那我可不干。
”爸爸問:“這是為什么呀?你不是也有機會掙錢嗎?”我有說:“雖然我也能掙錢,可是機會并沒有你多呀!你想,一共有4張紙,如果我第一張摸到的是紅色,袋子里還剩下2張藍色紙和一張紅色紙,那么再摸到紅色的機會只有1/3,而摸到藍色的.機會卻是2/3;如果我第一張摸到的是藍色,那么再摸到藍色的機會只有1/3,而摸到過紅色的機會卻是2/3,所以你當然比我更容易掙錢嘍。”爸爸說:“不錯嗎,小子,看你也挺聰明的嘛,這樣也迷不到你,好吧,看你今天表現得還不錯,獎勵你五塊錢吧!”我高興極了,今天真是個好日子。
六年級數學小論文7
提出問題
我們的家鄉高淳縣因為螃蟹而聞名全國,我家也是養螃蟹的。我喜歡我家的螃蟹,它們小的時候很可愛,爬在手上癢癢的。養螃蟹很辛苦,需要很高的成本,但收益也不錯,也許這就是“苦中有樂”吧!我們一家的生活就指望爸爸的蟹塘了,為了弄清楚今年我家蟹塘的利潤,我決定做一次調查。
調查結果
要知道我家今年的成本和收入各是多少,那么就要先了解拿了多少蟹苗。對于這個問題,我還是要問我無所不知的老爸。晚上,爸爸回來后,我連忙跑去問:“爸爸,咱們家今年拿了多少蟹苗呀?”爸爸不解的問:“你問這些干什么呀?”于是,我便把前因后果跟他講了一下。老爸終于明白了我的意思。他對我說:“我們家一共拿了20000元的.蟹苗。”接著又對我說了許多關于螃蟹的知識。
晚上問了一些問題后,我把它們用一張紙記錄下來,大概是以下這個樣子:
成本:
總計:145000元
現在已經知道成本是多少錢了,前面提到說要計算成本、收入各是多少,所以我還是要再問一下老爸。爸爸說:“目前大約有3000多只螃蟹上岸了,占總數的四分之一,每斤平均可以賣到50元左右。”除了螃蟹可以賣錢,龍蝦和魚也可以賣錢,如果魚按4元一斤,龍蝦按7元一斤,我們家還是可以多賺一些錢。
推算結果
計算成本已經算好了,是145000元,下面只要算收入了。如果按照每只螃蟹0.35斤,每斤50元來算,那么就可以得到下面的算式:
3000×4 = 12000(只)
12000×0.35 = 4200(斤)
4200 × 50 = 210000(元)
210000 – 145000 = 65000(元)
4×600 = 2400(元)
7×20xx = 14000(元)
65000 + 2400 + 14000 = 81400(元)
除去成本的話,我家大約可以賺81400元。
對推算結果的反思
結果出來了,我無比興奮,因為這是我忙活了很多時間的成果。我對爸爸說:“沒想到賺錢也這么辛苦呀!”我一開始以為養螃蟹不用成本呢!爸爸笑著說:“處處有數學呀,沒想到養螃蟹中也有數學!”這時,我考慮了一個問題:這些錢都花到哪兒去了呀?接著我想了想,明白了這些錢是家里用來買生活用品和衣服糧食的錢,我笑我自己太笨了。
六年級數學小論文8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數學,經常從人們身邊走過,生活中人們都離不開它,它為人們的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我們的班級中經常要使用到數學,例如算單元平均分、統計學校電費……等等數不勝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去購物,買過年吃的糖。超市里糖的花樣可多了,有脆皮糖15.80元一斤,牛皮糖10.50元一斤,牛奶糖8.00元一斤,酥酥糖23.9元一斤,巧克力糖21.9元一斤……但主要分為散稱和包裝。爸爸媽媽問我:“兒子,你期望買什么糖呢”我望著玲瑯滿目的“糖果世界”,不知如何抉擇是好,但我自幼喜好巧克力,所以我就選了巧克力糖。這時媽媽又給我出題了,他說:“那兒子,你說我們是買散稱的呢,還是買包裝的呢”這我就摸不著頭腦了,立即心算起來:散稱的巧克力糖21.9元一斤,包裝的則58.9一盒。散稱的巧克力糖一包才10克,包裝的巧克力糖一盒就有1000克呢!可是,單單看重量還不能決出勝負,就讓我仔細算算——其實算這個并不難,直接用1000克=1千克1千克=2斤58.9÷2=29.45(元)29.45元》21.9元所以散稱比包裝更劃算!我高興的.把我得出的結果告訴媽媽,媽媽高興的點了點頭,夸我愛動腦筋,所以我也就成為了媽媽的"小會計"。
在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事情都能從一個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事變成一個個生動趣味的數學題。我們常做的應用題,就是在生活中取材,再稍加改編而成的題目。這不,我又在做數學題時發現了一道趣題:
大河上有一座東西向橫跨江面的橋,人經過需要五分鐘。橋中間有一個亭子。亭子里有一個看守者,他每隔三分鐘出來一次。看到有人經過,就叫他回去,不準經過。有一個從東向西過橋的聰明人,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最終經過了大橋。
我初看這道題,一點頭緒也沒有,難不成坐船過去這是不可能的。難道走了一會往回走唉,這好像行得通……
我經過反復的計算,先想到了走到2分59秒的時候把頭轉回去,看守的人就會讓我往回走,這樣不就過去了嗎之后又想了一會,得出只要在走了2分30秒至2分59秒的時候往回走(最好不要到2分59秒的時候走,因為可能你還沒轉過頭來,看守的人就發現了。),就能夠成功過橋。
大家肯定都會說這么容易的題誰都會做,我拿出來吹噓什么不,這樣貌你就錯了,我并沒有在炫耀自我,我是在告訴大家數學在于聯系生活思考,在于全心全意去領悟,而不是拿著別人的成果炫耀。
六年級數學小論文9
我每次做數奧都是拿起一道題拉起來就做,因為我覺得這樣做起來很快。可是今日做數奧時,有一道題改變了我的看法,做得快不必須是做得對,主要還是要做對。
今日,我做了一道題目把我難住了,我苦思冥想了好幾個小時都沒有想出來,于是我只好乖乖地去看基礎提煉,讓它來幫我分析。
這道題目是這樣的:求3333333333的平方中有多少個奇數數字分析是這樣的:3333333333的平方就是3333333333×3333333333,這道乘法算式由于數字太多使計算復雜,我們能夠運用轉化的.方法化繁為簡,也就是把一個因數擴大3倍,另一個因數縮小3倍,積不變。使題目轉化為求9999999999×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1111111111=11111111108888888889所以,乘積中有十個奇數數字。這道題,我們還能夠位數少的兩個數相乘算起,就能發現積中奇數的數字個數。即3×3=9→積中有1個奇數數字。33×33=1089→積中有2個奇數數字。333×333=110889→積中有3個奇數數字。3333×3333=11108889→積中有4個奇數數字。……
從上頭試算中,容易發現積是由1,0,8,9四個數字組成的,1和8的個數相同,比一個因數中的3的個數少1,0和9各一個,分別在1和8的后面。積中奇數的數字個數與一個因數中3的個數相同,能夠推導出原題的積是:11111111108888888889,積中有10個奇數數字。
做了這道題,我明白做數奧不能求快,要求懂它的方法。
六年級數學小論文10
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身影,超市里,餐廳里,家里,學校里………都離不開數學。我也有幾次對數學的親身經歷呢,我挑其中兩件事來給大家說一說。
記得三年級,有一次,我和媽媽逛超市,超市此刻正在搞春節打折活動,每件商品的折數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一袋旺旺大禮包,凈含量是628克,原價35元,此刻打八折,可是打八折怎樣算呢?我問媽媽。媽媽告訴我,打八折就是乘以0.8,也就是35*0.8=28(元)。我恍然大悟。我準備把這袋旺旺大禮包買下來,可是,媽媽告訴我,可能后面的旺旺大禮包更便宜,要去后面看看。走著走著,果然,我又看見了賣旺旺大禮包的,凈含量是650克,原價40元,此刻也打八折。這下,我犯了愁,凈含量不一樣,原價也不一樣,哪個劃算呢?我又問媽媽。媽媽告訴我35*0.8=28(元),40*0.8=32(元),一袋是628克,現價28元,另一袋是650克,現價32元。用28628≈0.045,32650≈0.049,0.049》0.045,所以第二袋劃算一點兒,于是,我們買下了第二袋。經過這次購物,我明白了怎樣計算打折數,怎樣計算哪種物品更劃算一些。
記得四年級,有一次,我和一個朋友出去玩,朋友的媽媽給我們倆出了一道題:1~100報數,每人能夠報1個數,2個數,3個數,誰先報到100,誰就獲勝。話音剛落,我便思考怎樣才能獲勝,我想:這肯定是一道數學策略問題,不能盲目地去報,里面肯定有數學問題,用1+3=4,1004=25,我不能當第一個報的,只能當最終一個報的',她報X個數,我就報(4—X)個數,就能夠獲勝,我抱著疑惑的心理去和她報數,顯然,她沒有思考獲勝的策略,我用我的方法去和她報數,到了最終,我果然報到了100,我獲勝了。原先這道數學問題是一道典型的對策問題,需要思考,才能獲勝。到了六年級,我也學到了這類知識,只可是,更加難了,經過這次游玩,我喜歡上了對策問題,也更加愛思考,尋找數學中的奧秘。
數學,就像一座高峰,直插云霄,剛剛開始攀登時,感覺很簡便,但我們爬得越高,山峰就變得越陡,讓人感到恐懼。這時候,僅有真正喜愛數學的人才會有勇氣繼續攀登下去,所以,站在數學的高峰上的人,都是發自內心喜歡數學的,站在峰腳的人是望不到峰頂的。僅有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感受數學,才能讓自我的視野更加開闊!
六年級數學小論文11
今天,我在做寒假作業本上的題目時發現了幾道思考題,我的興致高了起來準備攻克這些題目。
第一道題目給我們提供的信息很少,兩個自然數的倒數之和是13/42,這兩個自然數分別是多少?做這道題目時要對倒數的意義有透徹的理解,兩個數乘積是1的數互為倒數,0沒有倒數,1的倒數就是它本身。知道了這個,這道題就迎刃而解了,既然分母是42,那就說明那兩個自然數倒數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就是42,符合這個條件的自然數有1和42,2和21,3和14,6和7,符合第一個條件了還不夠,這個數的分子是13,那么兩個自然數的和或倍數也應該是13,符合兩個條件的只有6和7,檢驗一下,6和7兩個數的`倒數分別是六分之一和七分之一,六分之一加七分之一等于四十二分之十三,正確。
這道題太簡單了,寫一篇作文字數明顯不夠,我又做了旁邊的一道思考題。題目是:從一個長8厘米寬7厘米高6厘米的長方體木塊上切下一個最大的正方體,剩下部分的表面積之和是多少厘米?我腦子里在不停地想象,手里也在不停地畫草圖。
左邊的那幅圖是被切的兩種情況,第一幅切去了一個角,先求出剩下的表面積比原來減少了多少,應該減少了兩個面,正方體棱長最長是6厘米,兩個面就是:6*6*2=72平方厘米,原來長方體的表面積是:(8*7+8*6+7*6)*2=292平方厘米,剩下的表面積之和是:292-72=220平方厘米。第二幅切去了兩條棱長中間的一塊,表面積沒有變化。還有一種切法是中間切掉一塊,這種方法和前兩種類似,我就不告訴您了,就有聰明的您自己來探索吧。
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只要我們有一顆疑惑的心、探索的精神、稠密的思維、會探索的眼睛等等。具有這些條件,你就能盡情地在數學的世界里遨游。
【六年級數學小論文】相關文章:
(精選)數學的小論文07-14
數學小論文11-08
數學小論文05-24
數學的小論文06-18
獲獎數學小論文11-29
學生數學小論文06-28
數學小論文【優秀】07-17
[精]數學小論文07-24
數學小論文(必備)06-15
初中數學小論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