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生在數學學習中不能動的現象初探及解決策略論文
一、存在的一些不能“動”的現象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發現這樣的現象:高一新生對新知識的渴求欲望很大,但有的學生學習方法不對路,經過一段時間后,學生之間的差異就顯現出來了。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總是不能跟著老師“動”起來,聽課顯得很吃力,自己操作時又顯得無所適從,不知該做什么?怎么做?對數學毫不敏感,沒有一定的悟性,想學好但又很困難,導致對數學科的學習焦慮情結,對數學學習產生神秘感和恐懼感;有的學生的學習效率低,預習課本、聽課都是“似懂非懂”,做有些題目時對題意不能正確理解,分不清條件和結論,不知道如何運用已知條件,思維混亂,難于下手,聽了講解,才恍然大悟,覺得“這有什么,很簡單嘛。”有的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差,對應用題總是一籌莫展,對所學知識不能潛移默化;還有學生說:“我上課已經聽懂了,但就是做不了題,我該怎么辦?”,真的聽懂了嗎?這值得考慮。
二、不能“動”現象分析
通過調查和研究,發現造成學生不能“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心理障礙
有的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恐懼和焦慮與其自身的個性特點密切相關。這類學生的學習動機很大,一心想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想在課堂上解答較為困難的問題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得到老師的寵愛和重視。一旦表現自己失敗,得不到老師的認可,反而受到同學的譏諷、嘲笑,就會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認為自己不是學習數學的材料,這樣就束縛了自己的思維發展。在課堂上再也不敢回答問題,久而久之,就再也不敢“動腦、動口、動手”。他們表現出來的性格為自卑、優柔寡斷、悲觀、思想狹隘等,很容易將問題向壞的方面想,成天心事重重,無所適從,晚上睡不好覺,白天聽不好課,成績直線下滑。當然,教師的行為對學生的影響也很大。教師的語言、語氣、表情、態度、動作等很容易造成這類學生的誤解,認為老師對他們不重視、偏心,于是對老師產生不滿,課堂上也不跟著老師“動”起來。
2、數學語言障礙
有的學生“動”不了題目,主要在于讀不懂題,看不懂圖象和符號,這就造成了數學語言障礙。他們往往表現為對數學語言的識別、理解、轉換、構造、操作、組織、表達等有一定的困難。根源在于對數學基本概念把握不到位。比如恒成立問題、含參數問題,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問題,學生往往不知從何下手,但是結合基本概念認真分析,對所涉及的數學語言加以識別、理解、轉換,不難找到突破口,按照一定的程式構造、組織數學語言,用數學語言表達解題過程。
3、缺乏創造性數學思維
有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總是不能正確地思維、分析,缺乏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認知結構。遇到問題時,不能從自己的知識庫中提煉出所需的知識和思想方法。
4、數學應用意識差,缺乏創新精神
有的學生在處理應用問題時,茫然不知所措,不知怎樣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對信息進行怎樣的數學加工,進而產生“所學知識用不上”的感覺。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這類學生只管學習,不管生活實際,很少將所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沒有樹立起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的應用意識,缺乏創新精神。
除了以上一些情況外,還有其它的一些因素影響著學生的不能“動”的問題,在這里就不再多說。
三、讓學生“動”的策略
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動腦、動口、動手來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在宏觀、微觀、情境等方面進行精心設計,從心理、情感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調控,從學習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維等方面進行引導和疏通,充分展示實際問題的產生背景,讓學生容易接受。
1、心理、情感調控
“心病還需新藥醫”,學生的心理上出現問題,需要教師從情感方面進行教育,“好言一句三冬暖”,多鼓勵,少批評,讓他們重新樹立起信心。實踐證明,人的大腦在興奮狀態下,思維效果最佳。及時鼓勵可以讓學生的大腦興奮起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主動性,使他們自覺、積極主動地動口、動腦、動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從心理、情感等方面采取相應的策略:有的學生基礎掌握不牢,接受能力較差,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課堂上不敢動口、動腦、動手,不敢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害怕出現差錯,受到其他同學的嘲諷。對此類學生要創造條件,要鼓勵其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一旦對了,要及時表揚;即使不完全正確,也要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調動其積極性,提高其學習興趣;課后,對這類學生也要正確開導,讓其感覺到老師對他的關心,從而調動其學習的欲望。
2、強化基本概念的教學及數學語言的訓練
數學概念往往是用邏輯嚴謹的數學語言闡述的,是數學家們經過千心萬苦提煉出來的,學生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然而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如果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基本概念,就會束縛其思維的發展,當然做不了題,在課堂上也“動”不了。因此,按照數學認識論的觀點,對于數學概念的教學,應當像數學家當初解決問題那樣,先對“發現”的數學知識有一個全面、大概的認識,然后用嚴密的數學語言逐步地闡述清楚基本概念。具體操作時,應當重視概念的實質,弄清其內涵和外延,借助直觀圖形、實物等作為概念理解的感性材料來豐富學生的數學表象認識;應當對概念、法則的關鍵字句強化理解,最好用貼近生活的語言陳述,以幫助學生克服數學語言理解上的障礙;應當講清一些數學符號的意義及蘊含的數學思想和背景,以幫助學生克服數學語言識別上的障礙;還應當強化數學語言訓練,引導學生進行復述,增強其數學語言的組織、表達能力。
3、重視過程知識的教學,構建學生的良好的認知結構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存在大量的結果知識,而且存在大量的過程知識。如果重結果,輕過程,那么就不能構建起學生的良好的認知結構,學生就只會記住結果,至于中間過程怎樣,就不知道了。在考試、作業中,就會出現只有結果沒有過程的現象,原因是中間過程不知該怎樣用數學語言書寫。這樣會導致學生數學素養欠缺、創新意識薄弱的結果,也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動”的能力。我們提倡“重結果,更重過程”。應當清楚的是:過程知識不僅在結果知識的獲得方面起到基礎的、輔助的和向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過程知識既是大量知識的載體,又是培養良好數學素養的載體,還是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的載體。獲取過程知識才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培養創新意識的真正動力和源泉,還能對認知結構進行重組,使認知結構更為完美。數學家克萊因曾極力倡導:留給學生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他獲得的就不僅僅是一個數學問題的解決、一種數學方法的掌握,而是一個從整體意義上對數學活動的領悟。實質上,這種“領悟”正是指獲取過程知識。因此,在教學設計上,要從宏觀、微觀、情境等方面出發,設計出靈活多樣的數學活動形式,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提供可操作性強的背景材料,正確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數學思想方法水平。通過這樣的過程教學,讓學生明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數學思維的動向,讓舊知識重現以及與新知識的融會貫通,完成學生的認知結構的重組。這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的學習,達到真正“動”起來的目的。
4、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
不少學生對數學認識很膚淺,對數學思想方法了解甚少,對一些較為困難的問題不能轉化角度思考。因此,在數學教學中,一些數學思想方法的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集合思想、函數方程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分類討論思想等,這些在解題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5、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
不少學生在解決實際應用問題時,總是束手無策。因此,教師應當讓學生開闊視野,了解數學的應用價值;教會學生能用數學語言描繪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正確引導學生數學地思考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地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將實際問題抽象、轉化為數學問題,充分展示類似于數學家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真理的過程。從而樹立起學生的數學建模思想,增加其學習數學的趣味性、可操作性。
總之,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策略,使學生真正意義上“動”起來,以達到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有昌 數學語言障礙初探,數學教育學報,2002.2
【2】徐獻卿等 數學知識的兩種形態與數學教學,數學教育學報。2002.2
【3】何小亞,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的教學策略,數學教育學報,2002.1
【高中生在數學學習中不能動的現象初探及解決策略論文】相關文章:
論文:數學學習中的聯結及導向策略09-21
論文:小學數學趣味教學策略初探09-25
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自主學習策略的運用論文06-23
高中數學作業布置現狀及解決策略論文09-22
數學與語言類學習關系初探論文06-02
小學數學體驗式學習中的教學策略論文08-18
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數學的論文10-22
解決數學課堂效率低下問題的策略論文05-03
醫學英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論文05-13
數學中的題目解決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