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分析不同心肺復蘇程序對院前急救心搏驟停的影響
心搏驟停一旦發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時地搶救復蘇,4~6min后會造成患者腦和其他人體重要器官組織的不可逆的損害,因此心搏驟停后的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必須在現場立即進行。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心肺復蘇程序對院前急救心搏驟停的影響。方法156例院前急救心搏驟停患者,隨機分為第一組、第二組和第三組,每組52例。第一組予以口對口人工呼吸法,第二組予以氣管插管通氣法,第三組予以氣囊面罩通氣法,對比分析不同心肺復蘇程序對院前急救心搏驟停的影響。結果第三組自主循環恢復患者顯著多于第一組、第二組,自主心跳恢復時間與死亡率顯著低于第一組、第二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目前對院前急救心搏驟停的最理想的心肺復蘇程序是氣囊-面罩通氣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心肺復蘇程序;心搏驟停;院前急救
入院治療前發生心搏驟停的患者大都是情況危急,予以復蘇程序搶救前大部分患者已進展為生物死亡時期[1]。特別是老年患者,由于身體機能較為衰弱,心搏驟停所導致的死亡率要顯著比年輕患者高。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不同心肺復蘇程序對院前急救心搏驟停的影響,選取2005年8月~2007年10月本急救中心收治的院前急救心搏驟停患者156例作為研究的對象,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5年8月~2007年10月本急救中心收治的院前急救心搏驟停患者156例作為研究對象,本次所選患者均存在突然意識缺失、脈搏消失等。將患者隨機分為第一組、第二組和第三組,每組52例。第一組患者中男33例,女19例,年齡55~80歲,平均年齡(68.5±3.8)歲;發生心搏驟停原因:猝死12例,重度顱腦損傷12例,高處墜落20例,其余8例。第二組患者中男35例,女17例,年齡53~80歲,平均年齡(67.6±4.1)歲;發生心搏驟停原因:猝死10例,重度顱腦損傷13例,高處墜落22例,其余7例。第三組患者中男34例,女18例,年齡56~82歲,平均年齡(69.2±4.3)歲;發生心搏驟停原因:猝死11例,重度顱腦損傷13例,高處墜落21例,其余7例。三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心搏驟停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心肺復蘇方法第一組患者因為條件限制,實施口對口人工呼氣法,徒手胸外心臟按壓,維持100次/min的按壓頻率,深度維持在40~50mm,按壓和放松比為1:1;再依據30:2的比例進行口對口呼吸法,按壓更換為吹氣時需要停止按壓心臟,約為15s。第二組患者通過與現場實際情況結合后,實施氣管插管通氣法,徒手胸外心臟按壓,操作方法同于第一組;氣管插管通氣過程中,亦需停止心臟按壓,約為15s。第三組患者實施氣囊-面罩通氣法,按壓操作同于第一組,再利用氣囊-面罩通氣法予以通氣換氣支持。
1.3觀察指標觀察并對比三組患者的自主心跳恢復時間、自主循環恢復情況以及死亡率等。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第一組患者:自主心跳恢復時間為(10.3±3.7)min;自主循環恢復6例(11.54%);死亡46例,死亡率為88.46%。第二組患者:自主心跳恢復時間為(13.3±3.9)min;自主循環恢復13例(25.00%);死亡39例,死亡率為75.00%。第三組患者:自主心跳恢復時間為(7.7±3.9)min;自主循環恢復19例(36.54%);死亡33例,死亡率為63.46%。三組心肺復蘇情況對比:第三組自主循環恢復患者顯著多于第一組、第二組,自主心跳恢復時間與死亡率要顯著低于第一組、第二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心搏驟停是心臟由于多種急性因素突然失去有效的排血功能而導致循環與呼吸停頓的一種臨床死亡狀態,如果是老年人發生心搏驟停,則具有極高死亡率[2]。因此需要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心肺復蘇程序急救心搏驟停患者。心搏驟停狀況通常是在院外環境,或是在馬路等特殊環境中發生,其搶救時間非常寶貴,患者的生死存亡受到搶救時間的影響,醫護人員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和現場其余施救者按照現場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心臟復蘇程序[3]。
現階段主要的心肺復蘇通氣方法有三種,即氣管插管通氣法、口對口人工呼吸法以及氣囊-面罩通氣法,其中最為傳統也最簡易的方式是口對口人工呼吸法,而最常規的方式是氣管插管通氣法[4]。但是在實際搶救情況中,因為插管過程相對復雜,處理較為困難,使得復蘇成功率顯著降低。實施氣囊-面罩通氣法具有技術要求低以及操作簡便等優勢,因此該方式是院前急救心搏驟停患者的最佳心肺復蘇程序[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三組心肺復蘇情況對比,第三組自主循環恢復患者顯著多于第一組、第二組,自主心跳恢復時間與死亡率要顯著低于第一組、第二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充分表明,氣囊面罩通氣法相比于口對口人工呼吸法以及氣管插管通氣法,其心肺復蘇效果更為理想。
綜上所述,目前對院前急救心搏驟停的最理想心肺復蘇程序是氣囊-面罩通氣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穎,李紅玉,崔美玲,等.社區護理人員心搏驟停院前急救勝任力現狀調查.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5):1744-1746.
[2]楊菊清,劉梅,何縫清,等.院前急救的護理體會.現代醫藥衛生,2013,29(20):3139-3140.
[3]任曉紅,單飛.不同心肺復蘇程序對院前急救心臟驟停的影響.中國急救醫學,2012,32(6):554-556.
[4]袁偉,王友明.不同心肺復蘇程序對院前急救心臟驟停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1):2635-2636.
[5]秦明新.不同心肺復蘇程序對院前急救心臟驟停的影響分析.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2(8):91-92.
【分析不同心肺復蘇程序對院前急救心搏驟停的影響】相關文章:
氣管插管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05-29
環節質控在院前急救護理中的應用02-17
淺談社區服務人員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的調查及干預對策05-03
內部審計外包影響因素分析06-06
影響糧食產量的相關因素分析04-18
分析西晉初期儒學對文學的影響05-11
我國督促程序的現狀及原因分析06-12
小鼠不同部位骨髓組織病理切片分析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