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簡述以語言為媒介的德育方法
一、中國學校德育的現狀
每每談到中國的德育,總會讓人有一種扼腕嘆息感覺。人們感慨為什么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為什么一個自稱是禮儀之邦的國民,為什么一個一直強調以德服人的民族,卻會在德育教育中存在著諸多的讓人失望之處。柏楊在其所著的《丑陋的中人》一書中指出中國人身上存在著“臟、亂、吵”的問題,雖然這是那個年代的中國人所展現出來的精神面貌,然而,悲哀的是經過若干年的發展,在我們國家經濟上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之后,這些問題在我們今天的中國人身上依然存在著。這些缺點的出現在我看來和我們當下整體的德育工作是存在著因果聯系的,尤其是我們當下的學校德育工作。雖然個人成長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合力作用,雖然也有人指出不要過分的迷信學校在個體品德的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但是無論如何學校作為一個有目的、有組織、系統地進行教育的場所,在個體品德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容推卸的。從這一點來看,我國目前的德育工作是存在著誤區的。正如杜時忠先生指出我國當下學校德育教育中存在著十大矛盾,其包括:“德育首位”與“德育無位”的矛盾、德育政治化與德育生活化的矛盾、德育萬能與德育無能的矛盾、思想統一與價值多元的矛盾、“大德育”與“小德育”的矛盾、傳統德育與現代德育的矛盾、規范化德育與主體性德育的矛盾、德育工作者隊伍數量大與專業化程度低之問的矛盾、德育高要求與德育低投入之問的矛盾、學校“主渠道” 與校外影響之問的矛盾。杜時忠先生從宏觀上指出了中國當下學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作為一名接受了若干年此種品德教育熏陶的學生,對此頗有同感。而在本文中則主要是從細微處人手,主要探討德育方法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以及這種作用如何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得以發揮。本文主要論述的德育方法是語言法,即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語言的運用。通過探討語言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和我國當下學校德育工作中以語言為媒介的德育方法所存在的問題,以便使這種方法在學校德育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二、語言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語言作為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工具,在學校德育工作乃至整個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作為廣大教育工作者使用最頻繁的一種工具,承載著無數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期望。語言的教育價值是無法衡量的,正是因為有了語言的存在才使教育成為了可能。從兒童牙牙學語時語言就已經發揮著它在教育中的作用。例如,一個剛剛會說話的兒童他會模仿他身邊的成人所說的話,而其周圍成人語言的良莠則會使該兒童表現得文明或沒有禮貌,甚至是罵人。可見,語言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語言為媒介的這種德育方法,從語言在德育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上來看可以分為以下三類:規范學生操行的“規范性用語”,評價學生操行的“評價性用語” 以及說明和論證道德規范或評價的“解釋性用語”,在三種類型的語言中規范性用語在表達句式上有一定之規可循,其他兩種類型的語言可發揮的空間較大。規范性用語所經常使用的旬式有:祈使句、陳述句和疑問句。相對而言,祈使旬所標的意思最為強烈,所展現的態度也最為強硬,往往也是伴隨著指令、命令和倡導。例如,不要隨地吐痰、請排隊進教室等。而疑問句所表達的意思較為委婉,在具體的運用中學生也更容易接受,但同日蜞所表達態度也不夠堅定。
三、德育中語言運用所存在的問題
縱觀學校中以語言為媒介的品德教育存在著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首先,教師多采用控制性的說服教育。在這方面黃向陽和石鷗都進行了論述。石鷗在其《德育困境中的病理性說服及其診治原則》一文中指出“盡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實踐卻并未收到應有的道德的效果,問題在于,傳統的說服教育是控制性的,亦即病理性的。它由控制實施的真相進而控制學生的理解達到說服學生的目的。這種道德教育本質上是不道德的,從長遠看則無效乃至產生負效果”雖然是無效的,但是長久以來我們國家各級各類學校中品德教育一直是延續著這樣的無效,或者更嚴重說是達到了一種負效。
其次,教育者在語言的選擇上沒有從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心理發展階段特征出發。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征,而針對不同個性特征的兒童所選用的語言也要有所不同。正如前文所述祈使句的語言表現得過于強硬,對于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其消極作用大于積極作用。而對那些外向型的且有些頑皮的孩子,選用祈使句更易達到教育的效果。此外,學生在各個心理發展階段的特征也不盡相同,小學生注意水平有限,不隨意記憶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維為主,想象力豐富但與現實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情緒情感也比較的單純和穩定。初電嶷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得到明顯發展,情緒情感大大豐富,自我意識逐漸自覺、逐漸強化,開始從比較單純地接受他人評價轉向能夠自覺地進行自我評價。而高中生心理發展處于少年后期和青年中期之間,在身心發育和社會成熟方面與之互有一些交叉,在心理發展上具有不平衡性、動蕩性、自主性、前瞻性、進取性、閉鎖性和社會性。而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教育者并沒有區分這種不同,在教育教學中搞“一刀切”,并沒針對不同個性特征,不同心理發展階段的學生進行教育。簡而言之即沒有做到因材施教,從而使德育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四、語言作為一種德育方法作用的發揮
針對我國當前在品德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對以語言為媒介的德育方法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方能使其在德育中發揮更為正面的作用。
首先,作為教育者,應對其自身的語言有著嚴格的要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盡量少講一些空話、大話,嚴格禁止講粗話、臟話和假話。從源頭上把關,使學生在其內心建立起對教育者的正面形象,提高語言的科學性,以求樹立教育者的威信,使教育者的語言具有更大號召力和影響力。
其次,以學生個陛特征和心理發展階段特征為依據選用合適的語言進行品德教育。例如針對小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注意水平,就應該更多的使用規范性用語,以求在小學這一階段形成良好的基礎。而對于初中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情緒、情感大大發展和豐富,自我意識逐漸自覺、逐漸強化,從他人評價轉向自我評價這一現實來看,如果仍舊過多地使用規范性用語中的祈使句式,則會出現事倍功半的局面。因此,此時在用語的類型上應更多的選用評價性用語和解釋用語。
第三,教育者在使用語言來進行道德教育時,應該與受教育者處于同一水平面。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歷來就存在著師道尊嚴的說法,作為教育者的教師總是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心向。正是由于這樣一種心向的存在,使教師和學生不能真正地實現心靈的溝通,從而使教師的“教”變成了單純的灌輸和強制的說服。正是基于這樣的現狀,欲提高德育的實際效果,教師有必要放下身段與學生處于同一水平面上,實現心與心的征程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使品德教育達到最大的效果,走進學生的心靈。
總之,作為一種德育方法,語言在德育中發揮著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語言在德育中的作用并沒有真正的發揮出來,正如石鷗在其文中所說我們當下所進行的德育只會“加重日益增多的學生的道德反叛。”而語言這一媒介在德育中的作用的發揮也有待教育者自身素質和遵循學生個性特征與心理發展階段特征的自覺性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一種科學的德育操作系統,使我國的道德教育變得道德起來。
【簡述以語言為媒介的德育方法】相關文章:
簡論綠色媒介生態與媒介生態文化05-10
簡述“與眾不同”是一種權利05-06
淺談簡述塞爾的言語行為理論05-09
簡述由古代文人的號看古人的價值取向05-24
簡述音樂錄音的美學理論論文(精選7篇)05-24
積累資料的方法06-14
方法、思路與問題06-01
開題報告撰寫方法07-21
開題報告的撰寫方法09-06
小學英語德育論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