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地方臺紀錄片的“人文關懷”
碩士藝術畢業論文怎么寫,小編為你提供一篇淺析地方臺紀錄片的“人文關懷”的范文,作為您的參考,希望您喜歡!
摘 要:從大的趨勢來看,中國影視業已經迎來了紀錄片的春天,但地方臺紀錄片由于重理性思辨,輕人文關懷,絕大多數紀錄片欄目出現尷尬的生存困境。如何擺脫困境,地方臺紀錄片必須樹立全新的創作理念,關照這個時代人的基本思想,以平民的視角、平實的內容、平和的語言,讓節目的歷史感和現實感彰顯出來。要用最新的紀錄片創作理念把“人文關懷”貫穿于節目生 產的全過程,要以觀眾為本,與之建立起平等對話與雙向交流的關系。才能在紀錄片中體現出“人文關懷”。
一、引 言
“人文關懷”是近些年媒體的熱門話題。簡單的理解,“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關懷。“人文”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而又很難確切指陳的概念。“人文”與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獨立人格、人的個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義、人的理想和人的命運等等密切相關。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一句話,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就是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1]。
“電視紀錄片作為文化含量最高的電視藝術形態,是外界了解一個社會、民族、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的最好途徑和最佳方式”[2]。如何在紀錄片中體現“人文關懷”是紀錄片創作者任重道遠的一個話題,可以肯定的是,“人文關懷”與電視紀錄片的傳播質量以及價值取向密切相關。2012年6月,隨著央視九套紀錄頻道的開播,一大批體現“人文關懷”的紀錄片進一步走進公眾視野,這為紀錄片如何體現“人文關懷”提供了成功范例。作為地方臺紀錄片創作,節目創作的形式與理念正處于轉型時期,而這種轉型的困擾,如果從文化意蘊的角度來看,主要表現在節目“人文關懷”不夠。作為地方臺紀錄片編導,由于社會環境和個人思維等因素,很容易陷入模式化、表象化,缺乏對主題的深度挖掘,流于僅僅對過去的文化符號作自我揣測和表面化解讀。地方臺紀錄片創作者對歷史與人文的視聽表現,重理性思辨,輕人文關懷。這種傳播形態與娛樂化、世俗化的觀眾審美趨向拉開距離。
天水電視臺《人文天水》欄目開播于2003年,是甘肅地市級城市最早開辦的紀錄片欄目,也是天水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主打的一檔精品欄目。九年來,《人文天水》欄目秉承紀實的原則,圍繞天水的歷史文化、人文勝跡、民俗風情等等,對天水文化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多手法的宣傳。九年的文化堅守,使該欄目成為甘肅城市臺最具影響力的人文類紀錄片節目。
文化的堅守固然可貴,但市場的法則卻不容跨越,2012年年初,堅守了九年的《人文天水》欄目退出了天水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欄目出現了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人文天水》似乎習慣于宏大的敘事論理,卻忽視了節目的故事性,節目沒有體現人文類紀錄片應有的“人文關懷”,在業界中影響比較大,但在觀眾中反響不夠,一定程度上顯得曲高和寡,作為地方臺紀錄片創作, “人文關懷”應該成為紀錄片創作中必須加以考慮的原則,它應該貫穿于紀錄片創作的全過程,包括從選題、采訪到表現形式的選擇。用“人文關懷”表現普通人的生存狀態,用最為恰當的視聽語言表現大眾的心聲,這既是對受眾的尊重,也是地方臺紀錄片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地方臺紀錄片體現人文關懷的思考
目前,地方臺紀錄片欄目普遍面臨生存的困境,那么,怎么樣才能在同時滿足講述故事、普及人文歷史知識、提高收視率等要求和前提的同時,讓地方臺紀錄片體現對人物命運的關懷?本文將以天水電視臺《人文天水》欄目為例,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彰顯紀實風格,從紀錄片的定位上體現“人文關懷”
應該說,節目形態的改變與創作理念是相輔相承的,地方臺紀錄片創作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正本清源,讓欄目真正回到紀錄片的定位上來。“應盡快從紀錄片創作初期的“教化與指導”轉到“客觀與再現”上來。要逐漸擺脫歷史感過于沉重、思想過于深沉的片子,加入一些體驗性的因素,不加任何修飾的把拍攝當中的一些場景記錄下來”[3]。關照這個時代人的基本思想,以平民的視角、平實的內容、平和的語言、平易的播報方式,讓節目的歷史感和現實感彰顯出來。要用最新的紀錄片創作理念把“人文關懷”貫穿于節目生產的全過程,要多一點全方位的視點,少一點封閉式的思維,著力表現地方文化的豐富性、復雜性、多重性。要充分借鑒央視《探索發現》欄目的風格,在節目文稿和鏡頭上著力彰顯紀錄片的要素, 2008年以來,《人文天水》欄目己做了有力的探索,其中獲得甘肅廣播影視獎一等獎的《尋找秦州窯》、《石佛灶糖》、《放馬灘的故事》等節目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和欄目以往的節目相比,這些獲獎節目摒棄了文學性的語言描述,割舍了對歷史知識的單一性解讀。而是根據選題特點恰如其分的運用了觀眾最能接受的紀錄片語言,從風物、人物、文物入手,努力營造人文意境,潛移默化傳播歷史知識,在表現手法長注重了節目各個要素之間的有機組合,適時地設置了懸念,實現了解說、畫面、字幕、音樂、音效包括銜接過度的統一,這為《人文天水》欄目融入“人文關懷”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二)從題材上,要選擇那些能夠體現“人文關懷”的事件和人物
從選題上來說,選題的分量、選題的影響力直接決定收視率。因此,人文類紀錄片的選題要找準接近點,即要以天水為支點,輻射周邊,從本土觀眾熟悉接近、真真切切的內容入手,身邊的文化現象、村頭的風俗故事、一段殘墻、幾塊舊磚,讓觀眾從熟悉到陌生,已知到未知,具體到抽象一步步了解節目內容,激發觀眾的收視興趣。
選題也要講究藝術性。電視媒體從本體上而言是一種娛樂性媒體,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動形象和視聽快感。因此《人文天水》節目的選題要有故事性、趣味性;前期在策劃節目時,一定要考慮題材有無故事張力,能否撐起整期節目;在后期制作中,要注重講述的生動性,注重制造懸念。在此過程中,把握節奏,張弛有度,并注意細節真實
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檢索和審視一番那些成功的媒體和欄目的話,就會發現,愈把貼近性重視并置于第一位,媒體的報道就會愈受受眾的喜愛和好評。當然,對于文化欄目來說,也必須從貼近性這一視點出發,來選擇那些為觀眾所關注的題材。只有貼近,貼近,更貼近,那些重要的、新鮮的、有趣的報道才會為人們所歡迎。要貼近,就需衡量選擇哪些內容才會被觀眾從心理上、思想上、情趣上、時空上、地域上所矚目、所必需。而選題的必要遴選,是地方臺紀錄片體現“人文關懷”內容要素。
天水,是華夏民族文化之源,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故鄉,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的所在地,是秦人、秦民族、秦文化的發祥地,是三國時代英雄們大顯身手的古戰場,也是有著八千年燦爛文化的大地灣遺址的所在地。這些本土文化的獨具優勢和魅力,不僅為當地百姓所關注,也為全球華人和關心中國的人們所向往。因此我們在選題時,就緊緊抓住這些非常貼近觀眾文化需求的題材來構建節月。在具體的攝制操作中,我們不僅以這五大文化為依托,同時還把關注的視覺放到天水獨具的民族風情和民俗文化等方面來。如在天水民族風情方面,可拍攝秦州的夾板舞、武山的羊皮鼓、秦安的蠟花舞;在天水民間文化方面,可拍攝秦州民歌、秦安小曲、張川花兒;在天水民間工藝方面,可拍攝草編、根雕、剪紙。以此出發,我們的節目不僅注入了平民意識和科學性、知識性,也因弘揚了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而具有了民族性和世界性。
(三)以人為本,充分凸顯人文類紀錄片的人文精神
人文電視節目體現了電視節目的發展趨勢,最近幾年理論界一直在強調電視節目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多年的創作實踐證明:作為人文類紀錄片形態呈現的《人文天水》欄目應該是藝術造型與真實紀錄的結合體。不管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也不管是文化遺存、民俗風情,大多作品通過適當的藝術造型,通過加工提煉,浸潤創作者的思想情感,來表現真實的紀錄。從內容上看,任何節目都直接或間接地表現為對人的關注,這就要求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展開報道,關心社會轉型、改革、變動的文化道德合理性,以及給個體帶來的生活、情感、心理的變化。從接受對象看,任何電視節目都是做給人看的,在電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觀眾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就從客觀上要求以觀眾為本,與之建立起平等對話與雙向交流的關系。必須看到,強調人文節目的人文性,并不排斥歷史理性,而是對歷史理性的有益補充。通俗地講,歷史理性就是呼喚社會走歷史必然的道路,從傳播效果的角度看,人文類電視節目不僅有利于化解因社會發展給弱勢群體帶來的物質上的困難和精神上的困苦,有利于不斷完善人的道德理想,有利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而且有利于我們從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中追尋到紀錄片的人文內涵,文化意韻。
三、結 語
“人文關懷”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它要求關注人的生存狀況,維護人的尊嚴,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隨著電視紀錄片繁榮與發展,紀錄片的表現形態更加健全,文化更加深厚,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觀眾對紀錄片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地方臺紀錄片人只有關注人民群眾生活狀況,體現節目的人文關懷精神,才能真正地贏得觀眾,才能走出面臨的困境與尷尬,從而贏得觀眾、贏得市場。
參考文獻:
[1]甘麗華.社會新聞的人文關懷及反思[J].新聞界,2002(2).
[2]李楊.新世紀歷史文化電視紀錄片研究[D].廣西大學,2008.
[3]亢海玲.從符號學角度審視“主觀與表現”記錄片——以張以慶作品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5).
【淺析地方臺紀錄片的“人文關懷”】相關文章:
淺析文人畫家的人文關懷與品格取向11-23
人文關懷護理在腦卒中康復的作用12-04
現代護理中的人文關懷03-05
淺析人文旨趣與文人之詩03-07
校園環境建設要彰顯人文關懷03-10
研究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關懷03-19
兒科護士的人文關懷理念教育初探論文12-04
談文人畫家的人文關懷與品格取向03-18
淺談文人畫家的人文關懷與品格取向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