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的教育理論論文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目標。而作為實現基礎教育理論的重要途徑之一的生物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顯得尤其重要。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正面臨著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主課題,素質教育是依據國家的教育方針,著眼于學生及社會長遠發展的需要,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旨,以注重培養學生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主要特征的教育。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呢?
1.生物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生物學教育是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很好載體。生物學教學在提高學生素質方面應不斷改進教學思路,嘗試多種教學方法,面向全體學生,使其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和能力素質得以全面提高。
1.1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自發形成的,而是在社會生活環境的影響下,在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教育下,特別是在學校德育教育的熏陶中形成并發展起來。在生物教學中不斷地挖掘教材中德育素材,滲透德育,從而實現教書育人的宗旨。
1.2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在生物教學中教給學生已確定的生物事實、生物原理,讓學生牢固地掌握生物基礎知識,這些知識雖不能較大地確定學生創新能力,但能積極地向學生灌輸科學意識,使學生自覺地意識到生物的發展對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人類的衣食住行離不開生物,因為人們每天都要接觸到營養和食物;環境保護、水源、能源、資源等問題;此外,國防工業與生物有著如同"魚與水"的關系。所有這些足以激起學生的心智和想象直接朝向未來,使學生潛意識地樹立攀登科學高峰而不斷地努力學習。
1.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實驗技能的培養是重要任務之一。
指導學生一絲不茍地做好教材中的每一個學生實驗,是培養學生實驗技能的基礎。生物學科的內容豐富,生物實驗形形色色,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隨時會對知識提出質疑,而在教的過程中,教師隨時會對學生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從而誘發學生活躍的思維活動;分析、歸納、推理、比較、總結等等。
最后由學生自己靈活地獲取科學知識,從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實驗過程中往往伴隨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和結構,引導學生將所看到的形態和結構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并進行歸納、推理,由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生物科豐富的內容決定了在教學中有較多的問答活動,組織學生相互討論、相互爭辯、相互補充,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用準確的語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從而使學生的表達能力不斷提高。
2.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
目前,基礎教育最深刻的改革就是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即知識素質和能力素質的'教育,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2.1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實施者,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制約著素質教育的成敗。著名文學家、科學家張衡說得好:"人生在勤,不索何獲。"我們要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并在教育事業中取得成功,毫無疑問地要求每個生物老師,必須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例如:積極參加教師隊伍的普通話、多媒體教學培訓、新課改教研等各類繼續教育活動。每個學期訂閱兩至三種有關教育的書籍,不斷地學習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收集生物學科以及相關學科的發展信息,進行知識更新。
2.2全面更新教學觀念。
過去,教育界以"落實雙基"為口號,把傳授基礎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教學上卻只采用生硬的"灌輸法",把學生的學習局限于課本和課堂之中,甚至不開設學生實驗課,更沒有開設對提高學生動手技能有益的課外實驗活動,從而導致這樣的局面;教師死教書,學生讀死書。
面對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國力競爭日益激烈的新形勢,許多事實告訴我們:勞動者的高素質及生產環境的有機匹配,決定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程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從要求學生學會轉變為引導學生會學,使知識從抽象學習變為實踐學習,從注重學生掌握知識的量變為注重學生掌握知識的質,從"授之以魚"變為"授之以漁"。素質教育的實施是我們民族振興的關鍵,也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
因此,作為實現基礎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的生物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顯得尤其重要。我們只有齊心協力,堅持在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大膽摸索教學規律,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使學生具備社會發展需要的優良素質,提高適應社會需要的素質,才能為培養21世紀的建設者作出應有的貢獻。如何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素質,我們還需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探索。
【初中生物的教育理論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