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的必然性及其意義的教育論文
【論文摘 要】 生物科學為實施生態德育提供了科學理論基礎和教育資源,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教育,能促進學生生物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實現科學技術的和諧發展,理應引起高度重視。
【論文關鍵詞】 生物 教學 生態 德育
生物學作為一門與生態倫理學、生態德育有著理論淵源關系的學科,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對達成生物學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的課程目標,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完成基礎教育的公民素養培養任務乃至對生物科學與技術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一、生態德育的概念
當前關于生態德育的理論研究大都集中于生態德育的價值論層面上,實踐研究相對較少,對生態德育概念上的界定也比較單一。通過大量的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當前在生態德育概念的表述上幾乎都是援引劉驚鐸教授的觀點:“所謂生態德育,不是生態倫理學,也不是生態道德,而是一種生態教育活動,一種新德育觀。它是指教育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道德觀點出發,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和生存發展觀,并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意識地控制人對自然的盲目行為。”這是目前學術界認可度比較廣泛的生態德育概念。
二、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的必然性
1、生物科學為生態德育提供科學理論基礎
生態德育的科學理論基礎,主要來自于生物科學領域中的生態學。生態學是研究生物的生存條件以及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其研究對象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的基本單位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區域中由生物與其所處的環境所構成的統一的整體,它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環境等幾個組成部分。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結構上說它是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等幾個密切相關的部分組成;從功能上說,它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將各組成部分緊密聯系起來,并具有穩態和反饋調節的內部機制。各種生物通過食物供養關系相互聯結起來,構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物質、能量、信息主要就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在自然界中,處于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使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總能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就是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但是生態系統維持這種平衡狀態的能力是有限的,當外來的干擾因素超出了生態系統自身的調節能力時,生態系統就會失衡,或者說生態平衡就會破壞。
2、生物學課程為生態德育提供教育資源
生態德育以生物學知識為科學理論基礎,這就使得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具有明顯的優勢,生物學課程能夠為生態德育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初中生物學課程為例,《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將“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規定為初中生物學課程總目標之一。在課程內容的設計思路中也指出“考慮到具有關心、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是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培養目標,結合生物學科特點,內容標準突出了人與生物圈……”在教科書的編寫中,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生物學實驗教科書為例,在課程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以生物圈為主線的特點。以生物圈為課程內容的主線,將人類和其他生物都納入生物圈的范疇,引導學生樹立人類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類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的自然觀。這是非人類中心主義視野下的課程理念。從具體的課程內容上來說,不同的課程內容有不同的生態德育價值,和生態德育的內容體系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可作為相應的生態道德教育的素材。
三、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的意義
1、促進學生生態道德素養的發展
中學生物教學中的生態德育是學校德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有助于學生生態道德素養的養成。這是生態德育的本位性,也是生態德育的價值所在。生態道德素養的培養有多種途徑,不只是生物教學,還包括物理、化學、地理等學科的教學,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和學校的其他教學活動、學生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等都是培養生態道德素養的途徑。但是,生物學科作為一門與生態德育有著密切的理論淵源關系的學科,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有著更多的有利條件和因素。生物學理論知識有助于學生系統、全面地認識自然,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自然觀,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和生態道德意識;對生命本質美、生命過程美、自然生態景觀美的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生物學中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以及人們采取的相應的環保措施等內容和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能力。
2、促進生物學課程目標的達成
將初中生物學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和生態德育理念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較強的對應關系。對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他方面目標的達成,生態道德教育能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必然要求學生了解當今自然界生物資源狀況,也就將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包含在內;生態德育要求培養學生熱愛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情感,也就必然的包含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的培養;同時,生態德育要求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能力,其中包括保護環境的能力,而保護環境離不開人類的科學技術實踐,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比如科學的態度和創新、實踐的精神;另外,生態德育也關注人類自身的發展,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因此,生態德育不僅有助于中學生物學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的達成,而且是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的超越。
3、促進生物科學與技術的和諧發展
在二十世紀,生物科學和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例如遺傳育種、基因診斷和治療、人類基因組計劃、克隆技術等等在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極大的改變了我們的傳統觀念。進入二十一世紀,生物科學被認為是最有發展前途的領頭學科之一,生物科學和技術必將在人類歷史上再創輝煌。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在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今天全人類正在面對的生態危機,很大程度上正是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正因為如此,才有激進的人文主義者主張放棄科學技術,回歸自然。當然,我們應當認識到,錯誤不在科學技術本身,而在于掌握科學技術的人的觀念上。掌握在人手中的科學技術就好比一把菜刀,菜刀可以切菜,但也可以用來殺人,菜刀做什么,完全取決于人的意念。所以,要想使科學技術為人類造福,首先掌握科學技術的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熱愛人類自身,熱愛包括人類在內的大自然,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利用科學技術為人類謀福利的時候,必須首先考慮到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事先采取相應的措施,邊發展邊治理。這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今天在生物課堂上學習的青少年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有一部分將成為未來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的生力軍。因此,我們必須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和生態道德觀,讓他們懂得熱愛自然,關愛生命,實現科學技術的和諧發展,避免像大學生用硫酸傷熊這樣的愚蠢事件再次發生。這種自然觀和生態道德觀的樹立不是通過生物科學知識的學習可以完成的,必須通過生態道德教育來實現。
【參考文獻】
[1] 周谷平,朱紹英.生態德育與環境教育之關系探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5,(2).
[2] 文驚鐸.生態體驗,道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6,(11).
[3] 周谷平,孫朝陽.哲學視野中的生態德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5,(7).
[4] 林祖榮.將生態道德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J].生物學教學,1998,(1).
[5] 王世民等.論學校生態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江西社會科學,2003,(12).
【淺談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的必然性及其意義的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論文08-07
淺談學校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意義論文08-17
英語教學中背誦的意義及其策略的論文07-24
實施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論文11-01
淺談生物教學德育的滲透08-11
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教育論文10-08
淺談中學物理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論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