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雙微整合教學的嘗試與思考論文
“雙微整合”教學模式是微機輔助教學(CAI)和微型化學實驗(M.L)這兩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共同使用,相互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有機整合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用于相關學科教學具有獨特的效果。近年來,我們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作了一些嘗試。
一、高中生物“雙微整合”教學的意義
高中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幾乎所有的知識點及其聯系都和實驗密不可分,都需要用實驗來說明、論述和驗證,需要學生動手自己設計實驗,并走向生活、走向社會,通過體驗實際生活、生產實例來更好地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培養能力。并且,生動的實驗結果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他們鞏固所學的知識。
M.L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從國外引進的,它在全國近千所大中小學化學教學領域普遍推廣,并已向生物、科學等學科滲透,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它的明顯優點是:學生動手機會多;實驗反應速度快、現象明顯;藥品用量少,許多器材可就地取材,節省經費;明顯減少環境污染。這使得一些演示實驗經重新設計可以成為人人動手的學生實驗,將實驗器材、藥品帶出課堂進行實地研究也成為可能。這有利于開發學生多元智能,促進學生由形象認知轉化為抽象認知,并由此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大大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學生新知識的建構,還能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然而,在教學中還有許多無法進行實驗,教師難以教、學生難以掌握的知識。如現行高中教材一開始就進入細胞結構教學,學生對細胞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靠顯微結構圖硬記。再如DNA分子結構、基因重組、基因變異、遺傳規律等微觀知識,還有生物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等宏觀知識等,教師都要耗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去詮釋。CAI對此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CAI雖然不能替代生動直觀的實驗,但對于輔助實驗分析以及實驗以外其他內容的教學卻有著獨特的作用。利用計算機的文字編輯、數據處理、圖文組合處理、動畫制作等功能以及多媒體、大容量等優點,制作課件在課堂上輔助使用,能增大教學密度,簡化教學程序,有利于教學反饋。同時,學生視、聽、觸多種感官并用,能激發學習興趣,使獲得的信息相互貫通,提高對信息的吸收率,因而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幫助學生建構和鞏固知識方面都有強大的優勢。
將“雙微整合”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生物教學,能明顯地增強教學效果,是一種切合教學實際、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
二、“雙微整合”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1.“雙微整合”促進學生知識建構
充分利用M.L和CAI兩種先進教學手段的優勢,有助于學生盡快牢固地建構知識。如“洋蔥根尖有絲分裂實驗”教學,就可以進行“雙微整合”教學。由于實驗所用的洋蔥要求根尖只有2-3mm長,而常規實驗是放在表面器中進行的,這么小的洋蔥根尖放入后幾乎很難找到。我們就利用杭州師范學院生產的微型儀器6孔井穴板,學生可以人手一套開展實驗。而6孔井穴板每孔容積只有5mL,因此只要用1mL10%的稀鹽酸解離即可。50mL10%的稀鹽酸,就能讓一個班人人都做一次這個實驗。井穴板的幾個孔可分別用于解離、漂洗、染色等,既方便又節約器材、藥品。學生實驗后,再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有絲分裂的`動畫描述過程,并在每一分裂期的前、中、后、末期“定格”。動畫顯示分裂期與分裂間期的時間關系,顯示有絲分裂期細胞變化的照片,學生將實驗所得參照動畫描述進行思考,有絲分裂這一重要概念自然而然地深深印在腦海中,從而牢固地建構起什么是有絲分裂、有絲分裂各時期的特點等知識。
2.“雙微整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DNA分子結構的教學中,先用課件展示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動畫以及堿基配對的圖文,然后讓學生每兩人一組制作雙螺旋結構模型:用各種顏色的塑料墊板剪成磷酸、核糖以及各種堿基的形狀,用訂書釘連接起兩條核苷酸鏈,再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理連成雙鏈,然后反向旋轉即成雙螺旋結構。再用課件展示科學家華生和克里克的生平事跡。這樣理論學習、實踐和了解相關生物史相結合,對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很有效果。
例如,在光合作用的教學中,先用圖文并茂的課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原理,突出各因素的重要性,接著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各種色素的提取和分離。葉片研磨過濾液易揮發,一次配制供幾個班級先后實驗會影響實驗效果。對此,可將葉綠素過濾液吸入多用滴管中(代替小試管)予以保存。如果將多用滴管的一端拉尖,并制作密封帽使拉尖一端加帽能夠密封,則可起到一管多用的效果:蓋上密封帽保存過濾液,打開則可代替毛細吸管在濾紙上畫濾液的細線。拉尖、密封帽制作等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這樣,學生手、眼、腦等各種感官齊動,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等得到發展,學習效率也明顯提高。
3.“雙微”互補,促進學生智能的開發
M.L和CAI這兩種教學手段各有所長,也都存在不足之處,如果充分利用一方的長處彌補對方的不足,則對于培養學生能力,特別是促進學生智能的開發,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學了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每人利用各種材料制作一個微型生態系統----生態球。同學們興趣很濃,想出了各種辦法。他們有的用透明可樂瓶,有的用廢舊的圓底燒瓶,也有的用透明的玻璃瓶,裝上水和少量泥沙,又裝入水草等“生產者”和一些“消費者”。尤其是“消費者”,真是五花八門,有小魚、小泥鰍、小蝦、小蟹、小螺螄、小河蚌等。有的學生還制作了好幾個,分別放在不同的環境中作對照實驗。在課堂上,老師展示自制的介紹各種類型生態系統的多媒體課件,用動畫表現生態系統中各成分的關系以及物質循環、能源流動等規律。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了平臺,確保了他們扎實地掌握知識。
在教學中,結合我縣生態立縣的目標,我們讓學生走出校園,開展各種切合實際的課題研究。他們帶上微型儀器,進行《西苕溪源頭水源污染的調查研究》,實地檢測水源的物理指標和化學指標,并帶回水樣在實驗室鏡檢,寫出鏡檢報告,提出整改措施。此活動獲得了湖州市青少年科技活動二等獎。
實踐表明,“雙微整合”推動了生物教學的改革,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智能、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提供了有效的教學和學習的平臺,拓展了素質教育的時空,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
【高中生物雙微整合教學的嘗試與思考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