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物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探討教育論文
摘要: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基于自身的學習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和特點,從社會和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就生物教學而言,不管是對概念、規律的學習,還是對生物實驗活動的開展,均可以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進行。
關鍵詞:生物課堂教學;研究性學習;教師
長期以來,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偏重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機械記憶以及解題的技能技巧訓練,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技能,因而出現了所謂的“高分低能”和“書呆子”現象。這一現狀與我國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和日新月異的世界科技進步很不適應。而且,枯燥呆板的灌輸也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被動的學習,充滿了為分數的“功利型”學習觀念和“裝卸型”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正是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而進行的新的教學模式的一種探索。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基于自身的學習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和特點,從社會和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可以使學生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索過程,養成自主學習、探究和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形成和提高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增長知識,積累經驗。因此,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研究性學習應該滲透到生物教學的過程中。就生物教學而言,不管是對概念、規律的學習、認識,還是對生物實驗活動的開展,均可以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形式,就是針對某個問題展開思辨推理、舉例論證而進行的實驗方案設計。
一、課堂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實施課堂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是設置研究問題的情境:
1.生物與日常生活結合,創設研究情境
從生物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入手創設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既可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生物的重要性,又幫助學生利用所學過的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講《酵母菌的發酵》一課,筆者是這樣創設問題情境的:我們買回家里的水果腐爛后會發出一種酸味,為什么?能利用發酵的方法制作醋嗎?如果能制需具備什么樣的條件?這樣,同學們的思路就一下子開闊了,思維也活躍了,并能積極地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各抒己見,氣氛活躍。有的說“天氣越熱發酵越快”;有的說“面也會發酸”;有的同學還說出夏天水果保鮮的辦法等等。這些發現體現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教師創設研究情境的重要性。教師要及時總結,拓寬學生思路。
2.生物與自然、社會結合,創設研究學習情境
生物與社會生產及生命、環境、能源、醫藥等社會熱點問題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據有關資料統計,世界上申請專利和發明有將近五分之一與生物有聯系。因此,可以用與生物緊密相關的社會問題、自然問題、能源與環境問題等為素材,設計相應的課堂探究型學習情境。如《生態系統》一課,筆者帶領學生到位于縣城南邊的澗河考察研究,給學生創設以下問題情境:
(1)澗河水質有什么變化?
(2)水中有什么生物存在?河兩岸有什么變化?
(3)根據你觀察到的情況,說說河水污染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什么后果?同學們一個個認真觀察研究,詳細記錄。有的用小瓶子取小河里的水,有的取了河邊的植物樣本。回到教室后,筆者讓同學們結合所學生物有關知識進行總結發言,大家紛紛提出自己的研究結果和認識。最后總結出幾個方面:①小河里的生物鏈遭到破壞,水生動物魚、蝦、螃蟹不見了;②水生植物不見了,原來大量的綠藻類植物沒有了,澗河岸邊的植物也枯萎了;③小河的水質變黃了,有一股刺鼻的氣味,附近的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井里的水不能喝了。根據大家的分析結果,筆者因勢利導,指出熱愛與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這樣不但使同學們學到了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愛護環境從我做起”的環保意識。
3.生物實驗與創設問題的情境
生物實驗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還是激發學生興趣、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提高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生物實驗研究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重要活動和手段,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例如:單細胞生物一節的觀察實驗,要求同學們觀察草履蟲的外形和運動。實驗開始前,先將全班分成幾個小組,按照要求做以下準備:采集草履蟲的培養液,制成臨時裝片,然后放置于顯微鏡下,學生輪流觀察并描述出看到的現象。教師設置教學問題情境:(1)草履蟲有著怎樣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將你看到的現象描述出來。(2)草履蟲是如何運動的?遇到障礙時它的運動有什么變化?(3)通過觀察草履蟲的形態及運動,你有什么體會?然后各小組進行討論總結。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草履蟲的外形如同倒置的鞋底或一個帶殼的花生渾身長滿絨毛;當水中的草履蟲遇到棉花纖維阻礙時,它會采取后退的方式改變方向后,再試探著前進,直到避開阻攔物。不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不動手操作和嘗試就難以看到它的外形和運動情況。再比如: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的實驗,看似簡單,操作不當便收集不到氧氣。首先選取的綠色植物必須是在水中可以生長的;其次要求試管和玻璃杯等實驗裝置嚴密不漏氣,并且要具備光合作用的條件,實驗操作要科學規范,否則實驗就有可能失敗。因此,教師的作用就是要提出觀察的要求,指導實驗操作方法,使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通過動手動腦研究探索,不斷質疑去發現問題,激發興趣,獲取知識,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態度,嚴謹科學的精神。
二、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
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在教師。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必須發揮主導作用。著力營造學習氛圍,對學生的發現給予必要的總結,方法上給予正確的點拔和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方法是否得當,決定著研究性學習的成敗。
1.從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習資源和自由的學習環境角度組織活動
結合學習研究的課題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相關的工廠、實驗室、試驗田等,讓學生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與有關專家學者聯系,為學生開設相關講座,帶領學生到自然環境中去觀察,去體驗,去發現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生物鏈破壞造成的嚴重后果。在此過程中,教師的開放意識,聯系自然、社會的愿望以及自身的能力,對研究性學習的開展起著重要作用。
2.從關注學生適應性發展的角度進行指導
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處于咨詢、幫助、引導的位置。教師切忌將學習研究引向現成的結論,而應以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為手段,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使他們思考。教師可采取傾聽、適時介入、必要指導的策略等,關注學生的發展,指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
3.研究性學習應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前提
生物課的學習內容貼近生活實際,實驗又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教師要以有趣的問題設計,巧妙的實驗演示,培養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要使學生體驗到研究性學習的魅力和樂趣,體驗到思維方法和實踐操作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養成尊重科學和重視實踐的科學素質。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精心設計一個可以探索、表達、分享的自我完善的空間,牢牢把握“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教學原則。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研究性學習的實際效果,才能不斷地增強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郭永峰,張祥沛.生物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定位[J].中學生物教學,2004(Z1).
[2]羅玉明.高中生物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思考[J].教育探索,2002(6).
【生物課堂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探討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生物課堂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思考論文09-03
研究性學習在生物教學中的實施分析論文08-19
探討教育理論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教育理論論文(精選11篇)07-31
課堂教學審美教育探討論文09-23
體育中的美育教育探討論文09-30
在數學研究性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教育理論論文08-02
研究性學習在生物教學中的實施分析09-13
音樂教學中的美感教育探討論文06-23
生物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活動探討論文10-05
淺析高職歷史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論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