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學加強學生專注度研究論文
摘要:專注度既是學生終身成長的需要,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需要。提高學生學習的專注度,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勢在必行。筆者就如何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專注度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究。可以從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注度;用成就感提高學生的專注度;通過體驗加強學生的專注度。
關鍵詞:生物教學;專注度
引言
一份調查顯示:①學生喜歡學習嗎?在人的學習需要中,最重要最穩定的內在動力是興趣,通過學習和獲得知識本身,學習者就能得到滿足甚至快樂,因而自覺自愿地喜歡學習。但調查發現,回答“喜歡學習”的小學生占8.4%、初中生占10.7%、高中生僅占4.3%!②學生愿意向老師提問題嗎?敢于提問題是學生對學習有興趣的重要標志,也是發展學生好奇心和批判力不可缺少的途徑。經調查發現,上課聽講遇到問題當場舉手提問的學生中,小學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僅占2.9%!保持良好的專注度,是大腦進行感知、記憶和思維等認識活動的基本條件。在學習過程中,“專注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天才首先要有專注度[1]。”事實上,大部分學生都知道上課該怎么做,但上起課來做了什么到后來他們連自己都不知道。那么,如何讓學生專注度集中,融入課程中來呢?筆者在教學中不斷體會到:學生記單詞很困難,但是記小說中的人名卻很容易,這是興趣使然;學生從小懂得的就不多,但卻非常好表現,這是成就感使然;曾經,筆者想讓女兒學會滑雪,便先讓她觀看滑雪的視頻多遍,始終了無興趣,但是帶到滑雪館一次,便很快學會了滑雪,這是實踐使然。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提高學生學習的專注度: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注度;用成就感提高學生的專注度;通過體驗加強學生的專注度。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注度
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多種方式,筆者經常使用漸進式的“傳道授業解惑”,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專注度。循序漸進,潤物無聲。一個人對一件事產生興趣,往往都是起源于好奇心。牛頓由于對蘋果為什么會從樹上掉下來感到好奇,所以才研究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少年時代的達爾文由于對各種昆蟲充滿了好奇心,結果他成了最偉大的生物學家。打開科學史,研究一些卓越人物成功的經驗,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的事實:他們所研究的正是他們所感興趣的。因此,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興趣,是培養他們專注度的重要手段。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儲存在他們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轉變成動作狀態(即活躍狀態),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抗,能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一定的“心智緊張度”。那么如何設問,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呢?首先,提問要有難度,不能太簡單,否則聰明的學生很快會失去參與的熱情;其次,要有層次,當他們認真琢磨、仔細思考后,又可以品味到其中的“滋味”和樂趣;最后,故意設置“懸念”,引導他們獨立去思考,進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真菌》這一課時,初中教材是以酵母菌為例,筆者是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的:通常在前幾天,挑一個早餐時間,和學生邊吃邊聊,向他們提出問題,“你們知道為什么饅頭中有這么多空隙嗎?”讓他們把這些問題帶到教室。到了課堂上,僅通過預習,他們就明白了酵母菌的發酵現象。有了初步的認知之后,筆者提出了新的問題——酵母菌僅僅在有氧時才能夠存活嗎?學生都會產生疑惑:“難道沒有氧氣也能存活嗎?”“是的,酵母菌在無氧的情況下也能存活。”就此跟他們講解酵母菌的無氧呼吸,并演示酒釀制作過程、共同分析其原理。課后布置他們回家自制酒釀;并鼓勵釀酒成功的學生帶入校園與老師、同學分享。經過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他們都對本節課的內容興趣盎然,十分專注!
二、用成就感提高學生的專注度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亦師亦友,教學相長。學生求知欲旺盛,反應敏捷,而且見多識廣,很多學生某些方面懂得的比教師還要多。“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弟子不必不如師”“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都是古人給現代人的教導。承認這一點,既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成長;也有利于樹立學生的成就感,加強他們的學習專注度。比如在學習爬行動物這一節內容時,有學生說他暑假去廣西北海旅游時,在當地買了一只“甲鱟”,問筆者是不是節肢動物。筆者確實忘記了,但沒有關系,課后和該同學一起查閱了相關資料,最終確認了它屬于節肢動物,筆者和他都長了學問,他還收獲了成就感。還有很多類似事例,有學生把家長收藏的化石帶來與大家鑒賞;有學生送鴕鳥蛋供筆者觀察、品嘗;有學生教玩魔術;還有同學送我小豬佩奇……這些交流讓筆者“漲”了見識,對現在學生的能力大為欽佩,讓他們有了很強的成就感!當教師“蹲下身子與他們交談”的時候,也會發現學生有很多的奇思妙想,才華橫溢;而筆者的“不恥下問”,也往往能換來自己的教學相長。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也就提高了他們學習的專注度。
三、在體驗中加強學生的專注度
“絕知此事要躬行”,“體驗”的“體”,意為設身處地、親身經歷;“驗”,意為察看感受、驗證查考。體驗具有過程性、親歷性,是充滿個性和創造性的過程[2]。所以,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經過親身經歷、親自驗證,才獲得的科學知識往往讓人記憶深刻、終生難忘。體驗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方式多樣、言傳身教,不拘一格。例如,在初二講解“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一課時,教師們通常會采用圖解、視頻或模型的方式講解骨骼肌與骨的連接方式,這些方法雖然清晰、詳盡,但學生總是興趣索然。筆者設計了一個實驗,到菜場買了幾個雞翅,請學生把雞翅皮膚剪開后,一手按住雞翅的肱骨,一手拉扯它的肱三頭肌,雞翅的前半節自然就做出伸翅動作。學生如同看魔術表演一片驚呼,紛紛模仿雞伸翅的動作,已然明了骨骼肌與骨的連接關系。筆者還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為學生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如有一位學生家長是南京大學的博導、教授,他非常誠懇地邀請學生去參觀他們的實驗室,看到了難得一見的電子顯微鏡等精密儀器,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了現代科技。在講解皮膚的觸覺時,筆者放棄了煩瑣的講解,設計了用兩根牙簽張開一毫米左右,同時觸碰身體各個部位的皮膚,學生明顯感受到,指尖能清晰地分辨出兩根牙簽;而其他部位基本分辨不出兩根牙簽,無須多言,全身觸覺最敏感的部位就是指尖。通過這些體驗式的教育,學生獲得的知識,遠遠比教師空洞的講解更牢固。
四、結語
總之,在生物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成就感,加強他們的體驗。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不但成績好,更可貴的是將來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造能力,這要比簡單地傳授書本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更為重要,也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麗華.研究性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導學,2014(32):67-68.
[2]劉思晉,吳成軍.1949年以來我國初中生物教科書中實驗內容的變遷分析及啟示[J].中學生物教學,2017(17):21.
【初中生物教學加強學生專注度研究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