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命之樹》的哲學命題與影像風格研究論文
一、 “存在主義”影像風格的書寫
《泰晤士報》曾經這樣評價《生命之樹》的導演泰倫斯·馬力克:“這位哲學家導演的作品如此之少的原因在于,他的每一部電影都試圖回答一個關于生存的意義的問題,每次他都給出一個答案——‘難以理解’。” 泰倫斯·馬力克曾在哈弗大學跟隨斯坦利·卡維爾教授,學習哲學。他青睞于對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馬丁·海德格爾、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研究,馬丁·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對馬力克影響更深廣,1969年馬力克將海德格爾的《論真理本質》一書翻譯成英文。而在他導演的影片中也總是圍繞著哲學與自然、生命本意的扣問。在他的電影中也能看到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演繹。
什么是存在主義?薩特相信“存在即是被感知”,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海德格爾提出了“存在的法則”的前邏輯(非邏輯)思維方式,“邏輯(logic)”應源于“講話(Legein)”的母體,“Legein所意指的并不是一種順序推論、前后連貫的語言,而是對已然消散的存在之痕跡的一種收集、一種收獲、一種聚斂和一種復原(即回憶)。”阿倫.雷乃的《去年在馬里昂巴》是一部成功詮釋了“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的影像作品,也創造了一套“存在主義”的影像敘事風格——“透過影像的敘事“電影語言‘鏡頭畫面’與‘話語’的模糊:人物X的獨白的心理時間來操縱影片的物理時間、畫面呈現影像時間‘虛擬現實時間’,所制造出的時間錯位、模糊來呈現思想上的至上和真實,或的內心的自由。”《生命之樹》影片也展現出這種非邏輯性的敘事風格,影片的“影像(鏡頭語言)”與“話語”形式是自由的,來至不同角色(母親、父親、杰克、教士)“圍繞生命意義思考”的旁白,與現實、回憶、幻想的畫面無規律可循的交織在一起。這是“已然消散的存在之痕跡的一種收集、一種收獲、一種聚斂和一種復原(即回憶)”的敘事非邏輯性,對內心的“存在的自由”的詮釋。
二、“思與詩”的影像——詩化的修辭風格
在《生命之樹》的影像里,它是由許多關于現實、回憶、幻想的碎片似的片段組成,每一影像片段在柔緩的音樂的伴奏下,詩意的旁白下,顯得動人而意蘊深長。母親給予小杰克了對生命之路(生命存在狀態)的啟蒙的旁白:“修女們曾經教導我們活著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秉隨天性(本性之路),一種是慈悲為懷(慈悲之路),你必須選擇一種自己的活法。悲憫不是給自身帶來愉悅,而包容他人的輕視、遺忘、憎恨,包括侮辱和傷害。”伴隨著緩緩搖晃的鏡頭:小女孩依附在窗臺上,看著窗外的風景,小女孩懷抱著小狗站在草地上,透過藍天云層的陽光,田野中的向日葵花簇,透過小女孩的背影,在草地上的吃草的奶牛,女孩依偎著父親,逆光的夕陽照射著他們。旁白、音樂與畫面形成了影像的“互文”,看似畫面的內容與旁白沒有直接關系,而一些列的影像傳達出了一種“親近自然”“溫情”“寧靜”的畫面;影片的風格與塔可夫斯基的《鏡子》非常相似,具有詩化的敘事風格。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美學觀認為“一切藝術都是讓存在者的真理達到發生,藝術本性上是詩。”
影片中間部分由一大段的宇宙生命起源演化的影像,與現實回憶中的杰克的生命成長歷程有著“換喻”的修辭關系。向日葵、樹、戈壁之門、海洋、沙灘的意象反復在影片中出現,甚至在影片的結尾所有的人物(現實、回憶中人物)跨越時空的界限,都聚集在沙灘上面超海洋,這些都是影片中的隱喻,正如影片的旁白所揭示的,父親教給小杰克生存的成功之道:“要有堅強的意志,若你真的強,人們會對你刮目相看。你知道那些頭腦人物是如何登位的?見機行事,別讓他人左右你,……如你有追求,就要去做,別抱憾終身。”教堂教士的教育世人對“生命的無常”坦然面之:“生命如浮云易逝,如秋草易枯,如樹木根基盡毀,難道這是宇宙無常之際的騙局?有誰可永生,永存于世?我們不能駐足不前,要勇往直前,我等必須尋找生存與毀滅的本意,除此,無他法可以帶來安寧,智者與義士的血肉之軀,可否歷經痛苦,可否經憂患,可否于殘破于眼前而不驚恐,可否受病痛而不氣餒,汝等信我主否?……這世上無一處場所,可永保安康……取之亦將還之。”這是對生存狀態、生存的態度、生命進化形式的思考的隱喻。
無疑這些影像中凝聚著“生存的意義思想”,以一種“隱喻和換喻”的修辭方式呈現的,同時這些“影像的能指”以一種“凝縮”的方式聚合在一起,忽視了敘事上的邏輯,而呈現出一種非邏輯形式的組合,正如海德格爾對于“詩與思”特點、關系的描述,“詩與思分別具有去蔽和聚集之特性,詩與思是緊鄰”。
正如麥茨在《想象能指》中將電影的影像修辭——“隱喻和換喻”,運用以詩化的組合方式出現,所呈現的影像的魅力,“它也是凝縮的一個好例子:不同的思想在一種術語的短路中匯聚到了一起——詩就像它存在的那樣——但是它們在其中“聯合”的方式弄清楚。確切地說,它被凝縮了(而且,我通過我的解釋把它“解凝縮”了):中介線索已經消失了,它的結果帶有某種非邏輯特點(盡管是充分的語言性的),保留著它的某種原發力量。”這種力量契合了影片的哲學主題,我們可以援引塔可夫斯基的一句話來說,“詩是一種對世界的了解,一種敘述現實的特殊方式,所以詩是一種生命的哲學指南。
【《生命之樹》的哲學命題與影像風格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20 世紀的邏輯哲學與數學哲學研究論文05-07
墨家思想觀的哲學研究論文04-23
小波轉換影像壓縮模式之研究03-18
生命科學最新研究論文12-09
論文寫作之如何確定研究主題02-23
生命哲學下瑜伽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論文11-14
有關哲學論文11-29
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之辯證關系論文12-02
秦漢雕塑的風格特點論文06-26
醫學影像技術論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