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供給鏈治理實施的難點及對策研究
【摘要】目前,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從單個企業與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發展為供給鏈與供給鏈之間的競爭,供給鏈治理在我國的實施還存在著很多難點,本文分析了這些難點,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關鍵詞】供給鏈 物流 協作
供給鏈(Supply Chain,SC)的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近年來隨著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現,供給鏈在制造業治理中得到普遍應用,成為一種新的治理模式。供給鏈治理(Supply Chain Manufacturing,SCM)提出的時間雖不長,但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國際上一些著名的企業如惠普公司、IBM公司、DELL計算機公司等在供給鏈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美國著名的物流專家馬丁·克里斯托弗(Martin Christopher)甚至以為:“21世紀的競爭將是供給鏈與供給鏈之間的競爭。”因此,固然供給鏈治理理論引進我國的時間不長,但已引起我國理論界和企業界的高度重視,對供給鏈及其治理的研究、報道乃至實踐越來越多。從理論上弄清供給鏈治理的概念、特征以及傳統的企業治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和相應的策略,對于應對國際一體化的挑戰和競爭,促進我國經濟可持續及快速發展都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供給鏈的概念及其發展
供給鏈至今尚無一個公認的定義,在供給鏈治理的發展過程中,有關的專家和學者提出大量的定義,這些定義實在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提出的,而且是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產物。早期的觀點以為:供給鏈是指將采購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過生產轉換和銷售等活動傳遞到用戶的一個過程。因此,供給鏈也僅被視為企業內部的一個物流過程,它所涉及的主要是物料采購、庫存、生產和分銷諸部分的職能協調題目,終極目的是為了優化企業內部的業務流程,降低物流本錢,從而進步經營效率。基于這種熟悉,在早期有人將供給鏈僅僅看作是物流企業自身的一種運作模式。
進進20世紀90年代,人們對供給鏈的理解又發生了新的變化,由于需求環境的變化,原來被排斥在供給鏈之外的終極用戶、消費者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從而被納進了供給鏈的范圍。這樣,供給鏈就不再只是一條生產鏈了,而是一個涵蓋了整個產品“運動”過程的增值鏈。清華大學藍伯雄教授以為:所謂供給鏈就是原材料供給商、生產商、分銷商、運輸商等一系列企業組成的價值增值鏈。原材料零部件依次通過“鏈”中的每個企業,逐步變成產品,交到終極用戶手中,這一系列的活動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供給鏈(從供給商的供給商到客戶的客戶)的全部活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間關系正在呈現日益明顯的網絡化趨勢。與此同時,人們對供給鏈的熟悉也正在從線性的“單鏈”轉向非線性的“網鏈”,實際上,這種網鏈正是眾多條“單鏈”縱橫交錯的結果。2001年發布實施的《物流術語》國家標準(GB/T18354-2001)是這樣定義供給鏈: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終極用戶活動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鏈結構。供給鏈結構模型和所涉及范圍分別如圖1、圖2所示。供給鏈的概念更加注重圍繞核心企業的網鏈關系,即核心企業與供給商、供給商的供給商的一切向前關系,與用戶、用戶的用戶及一切后向關系。供給鏈的概念已經不同于傳統的銷售鏈,它跨越了企業界線,從擴展企業的新思維出發,并從全局和整體的角度考慮產品經營的競爭力,使供給鏈從一種運作工具上升為一種治理方法體系,一種運營治理思維和模式。
本文研究的供給鏈指的是“網鏈”階段的供給鏈,夸大的是核心企業與供給商、供給商的供給商乃至與一切前向的關系,與用戶、用戶的用戶及一切后向的關系。
二、供給鏈治理實施的難點
(一)觀念、人才、法規及標準化、信息化題目
1.觀念落后,缺乏實施供給鏈治理的戰略眼光
從我國目前很多企業的運作方式來看,企業的經營活動還是孤立、封閉的,企業與企業之間仍然是傳統的你死我活的對抗競爭關系,還沒有開始建立以供給鏈為基礎的合作競爭關系。各企業普遍缺乏實施供給鏈治理戰略眼光,都只關注各自的眼前利益,而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卻沒有認真的規劃。
我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人們長期受守舊陳舊思想的影響,“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閉經營觀念嚴重。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全能式”模式普遍存在,還沒有從“縱向一體化”向“橫向一體化”經營模式轉變。這必然造成各企業負擔沉重,機構臃腫,效率低下,難以集中精力發展自己的核心業務,終極使企業難以確立自己的競爭上風。
中心和地方各級機關政府都只關注各自利益,缺乏同一的指揮協調,造成行業之間、地區之間、部分之間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現象嚴重,難以建立跨行業、跨地區、跨部分的高效供給鏈。
2.人才匱乏
供給鏈治理要獲得長足的發展,人才是一個關鍵題目。首先,供給鏈治理理念在我國剛剛引進,國內企業、人士對之知之尚淺,更缺乏對供給鏈治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訓。其次,供給鏈治理是一種跨行業、跨部分的治理方法,它涉及諸多領域的高新技術。不僅需要專門的技術人才,而且需要既精通供給鏈治理理論、方法、手段,又熟諳與供給鏈相關的諸多技術的綜合型人才;不僅需要高級治理人才,同樣也需要大量的、熟練的一線操縱職員。
3.相關法規不完善,標準不同一
我國目前除了與物流作業有關的交通運輸法規外,還沒有針對供給鏈治理或物流行業的相關法規,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有關的法規體系。
我國已經建立了供給鏈物流標識標準體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國家標準,如《商品條碼》、《物流單元條碼》等。但這些標準的應用推廣還存在著嚴重的題目,很多標準都未得到正確和廣泛的使用。而且,目前我國流通行業中的不少標準,如POS標準、EDI標準、條碼標準等,都存在著不同的標準體系,各行業、各部分從自己的角度發展制定出了各種標準,而缺乏能與國際接軌的同一標準。此外,儲運設備標準、商品信息標準等重要標準尚待制定。
4.信息技術等發展滯后
我國傳統物流治理的情況,如圖3所示。大多數企業對各種信息、數據仍采用手工、半自動處理方式,需求信息和反饋信息(供給信息)都是逐級傳送的。企業內部信息系統不健全、數據處理技術落后,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信息傳遞技術落后,沒有充分利用EDI、電子商務等先進技術,致使信息處理不正確、不及時,不同地域的數據庫難以集成起來。信息技術的落后嚴重制約了企業間的信息共享和合作關系的建立。
(二)傳統企業中存在的組織職能題目
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的組織結構都是建立在職能分工的基礎上,采取傳統的“金字塔”型的直線制。如圖4所示。這種組織結構雖分工明確,便于治理,但造成企業內信息流通不暢,各職能部分只注重自身利益,整個企業對市場變化的反應不靈敏,難以滿足實施供給鏈治理的需要。
很多企業在實施組織結構扁平化、業務流程重組等變革時,僅在企業內部實施,而沒有同貿易伙伴合作,從整個供給鏈的角度對企業外部流程和跨企業流程進行重組,對整個供給鏈的組織結構、合作方式等實施變革,這樣就使得企業的各種變革只能取得部分效果,難以推動整個供給鏈的優化。
(三)貿易協作題目
目前,國內很多企業與供給商及銷售商的關系還是傳統的買賣關系,企業從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發,盡量將責任、風險、本錢等轉嫁給與其有貿易往來的其他企業,卻竭力地將利益收回自己囊中。這種傳統的對抗競爭的關系,嚴重阻礙了企業間相互信任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
銷售商往往盡力想法壓低商品的進價,不惜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同生產商討價還價;而生產商則盲目擴大生產,一味要求銷售商擴大銷量,卻很少關心市場需求的變化。結果,雙方都只看到自己的短期利益,以本企業為中心,本位主義和相互推卸責任的現象嚴重,沒有從整個供給鏈角度協調各自的生產經營活動,缺乏合作和共贏的思想。
各企業分散經營,獨立競爭,既不利于進步整個產業和單個企業的競爭力,又將各種交易本錢轉嫁給消費者,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同時由于沒有按照市場導向生產適合的產品,也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三、供給鏈治理實施對策
由于在我國的研究和運用剛剛起步,加上我國企業治理基礎較差,因此供給鏈治理在我國的發展難免會存在很多題目。針對上述題目,本文總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希看能對我國企業實施供給鏈治理有所幫助,推動供給鏈治理在我國的發展和運用。
(一)改善外部環境
1.加強供給鏈治理的研究和推廣力度,加強人才培養
發展供給鏈治理,必須加強宣傳引導,使人們熟悉物流和供給鏈治理并接受它們的理念。目前我國供給鏈治理的理論和實踐都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有關政府部分、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大專院校聯合起來,對相關的理論做進一步研究探索,改變落后于物流發展的現狀。同時對理論的研究應與企業的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使供給鏈治理理論更適用于中國國情。
要加強人才培養,造就一批熟悉物流和供給鏈治理運作并有開拓精神的治理職員和技術專家。政府部分、企業應加強與科研院校、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的聯系,充分發揮他們在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的上風,以共同推動我國供給鏈治理的運用,進而推動我國企業的改革和發展。
2.政府應打破體制上的分割,完善相關法規體系和各類標準
各級政府應重視加強對企業實施供給鏈治理活動的支持和推動,打破以往治理體制上的條塊分割,努力創造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果斷制止行業保護、地區封閉和有礙公平競爭的壟斷行為。
有關部分應抓緊制定既適合我國特點,又與國際接軌的物流和供給鏈治理的法規體系,完善各類技術標準,積極研制開發用于運輸、裝卸、倉儲等的技術裝備,并著手解決各種基礎設備的標準化題目,為企業開展供給鏈治理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3.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第三方物流
我國的物流尚未形成獨立的產業,各級各類物流廣泛分布于各系統、各企業、各部分內,基本處于自我服務的封閉狀態,難以發揮系統功能。因此,我國應大力發展物流業,使之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為全社會服務的獨立產業。
各級政府應重視加強對物流基礎設施的統籌規劃和建設。物流中心的建設應考慮與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充分利用現有的倉庫、車輛、信息系統等設施,防止一哄而上、重復建設。有關部分和企業應該服從同一規劃,不能自成體系、各搞一套。
加快發展第三方物流是進步我國物流水平、完善物流服務體系、滿足社會需求的重要手段。政府應大力提倡組建第三方物流,引導企業將自有的物流服務系統分離出往,而通過第三方物流的服務,降低本錢,進步社會效益。
(二)調整內部環境
1.企業應轉變觀念,積極開展供給鏈治理
企業應轉變思想觀念,放棄“小而全、大而全”等封閉的經營思想,積極變革傳統的經營治理模式,逐步開展供給鏈治理。企業要在戰略上重新進行定位,確定自己的核心業務和競爭上風,明確自己在供給鏈上應該處于什么位置。
傳統的企業治理與運作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競爭環境的要求,我國企業應該汲取先進的治理經驗和方法,對業務流程進行重構,不斷改善企業內部的運作狀況,進步企業的快速反應能力和高效運作能力,為企業逐步建立集成化供給鏈作好預備。有實力、有條件的企業應該嘗試進行供給鏈系統的設計和組建,將制造商、供給商和銷售商聯結在一起,形成緊密聯系的集成化供給鏈,建立動態戰略同盟,以供給鏈為基礎開展市場競爭。
2.企業應建立后勤組織
有人以為,傳統企業題目的解決方法在于在后勤職能形式中增加一些高水平的機構,使之能連接采購,產品和配送任務。但很顯然,這不能解決傳統組織產生的沖突,它僅僅增加了另一治理層。相反,真正的解決方法在于重建傳統“垂直”組織,并帶動產生“扁平”或面向市場的貿易。
要獲得這種轉變,必須熟悉到后勤是必要的計規定位,也就是說,后勤治理過程使產品計劃與物料需求計劃的連接,與配送需求計劃的連接成為必要。任何組織的目標都是保證生產的產品為市場所需,采購供給的產品須滿足立即需求。另外,還應熟悉到訂購及相關性的信息流應該是貿易的核心。任何貿易組織唯一的基本原理是產生訂購、發行訂購。企業所做的每件事都直接與促進該過程相聯系,并且該過程必須反應于它自己的組織設計和計劃控制系統中。所以,訂購履行過程必須作為企業的整體活動予以設計。
3.企業間應倡導相互信任的合作關系,提升整體競爭力
供給鏈治理思想要求企業廢棄傳統的買賣觀念和思維方式,轉變為與合作企業相互信任,建立戰略伙伴關系,通過資源共享、上風互補,提升整個供給鏈的競爭力。只有在企業間建立了這種合作與信任關系,供給鏈的運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證和進步,企業才能贏得長久的競爭上風。
要建立企業間的這種相互信任關系,就需要認清當前新的競爭環境對企業提出的新要求,真正理解供給鏈治理的各種核心思想,努力建立新型的企業間合作關系。企業在各種貿易活動中要留意建立和培養自己的“誠信”,著眼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切不可為了眼前的利益而隨意破壞企業間長期形成的相互信任關系。
4.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
要實施有效的供給鏈治理,首先我們必須改善供給鏈的業務流程,然后再以較低的本錢使這些流程自動化,以進一步降低供給鏈的本錢,縮短供給鏈的時間。具體地講,需要將條碼、EDI、EFT、EOS、GPS、GIS、RF以及電子商務等技術集成起來,在供給鏈上建立一個高效的供給鏈集成系統,以確保產品能不中斷的由供給商流向終極用戶。與此同時,信息流能在開放的供給鏈中循環活動。這樣才能真正滿足客戶對產品和信息的需求,即給客戶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和適時正確的信息。
(1)應用電子商務供給鏈治理,實現對供給鏈一體化的整合治理
SCM(供給鏈治理系統)是根據世界上很多先進治理思想在Internet平臺上研究開發的一種供給鏈治理系統。電子商務是供給鏈治理中更為快捷、有效的手段。傳統的商務活動是由多個中間環節組成的供給鏈完成的,這些中間環節必然要耗費大量的物質資源,而電子商務可縮短供給鏈的長度,節省物質資源的損耗,從中給企業帶來一大筆電子商務的隱含效益。它使得企業間的合作更為緊密有效,并且更加靈活。同時對用戶的需求能夠進行更好的響應。電子商務是一種技術,企業可使用它來改變現有的運作方式,進步企業的效益,減少本錢,增強競爭能力。電子商務在企業應用首先是建立后臺的供給鏈,其次是建立有效的顧客治理,最后才考慮網上直接交易。所以說電子商務中的物流題目不能很好解決,電子商務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物流題目的解決要通過供給鏈治理的總體水平進步而實現。供給鏈治理中物流題目的解決則必須以各種現代物流技術為基礎。
(2)與重要的制造商或零售商建立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
當前國內大多數大型零售企業都建立了POS/MIS系統,很多大型制造企業也建立了ERP或SCM治理系統,將匯集終極顧客全面信息的零售商與生產供給產品的制造商之間通過EDI進行互連,實現信息數據共享,這對供給鏈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EDI與傳統的方法,如圖5所示。
制造商通過EDI及時獲取消費者的變化,調整生產、保證銷售的持續增長。相應的,零售商也能及時地得到制造商的補貨——供給商治理庫存(VMI),并有效避免死貨現象的發生,加速商品流轉。“向市場融資”策略的應用也將建立在有確實信息依據的基礎之上,有效地回避了風險。
(3)應用輔助決策支持系統(DSS或BI),有效控制經營風險
影響銷售的市場因素層出不窮,預先把握變化趨勢就顯得尤為重要。BI是指貿易智能,它充分利用OLAP數據挖掘技術,從浩如煙海的數據海洋里提取有價值的變化規律,協助企業決策,發現企業潛伏的題目。發掘有利可圖的機遇,將經營風險有效地控制在企業自身可接受的范圍內。“向市場融資”策略的應用,本身就是二種極具創造性的營銷手段,它本身所具有的風險性就必須要求將它建立在企業完善的治理體系之上,INTERNET、SCM、EDI、BI等現代化技術的出現,為國內企業提供了有效的治理保障。正如當前經濟界所倡導的供給創新理論:“只要有創新,你就不會落伍!”
綜上所述,供給鏈治理這種新型的治理模式在我國既有發展,又面臨著嚴重的題目。但當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代替計劃經濟為解決供給鏈治理所面臨的題目帶來了機遇。我們應該牢牢捉住這個機遇,努力建設適合國情的供給鏈。
【供給鏈治理實施的難點及對策研究】相關文章:
供給鏈治理研究現狀與探討03-22
中外供給鏈治理模式研究03-28
沃爾瑪供給鏈治理對供給鏈風險防范的啟示12-08
論供給鏈治理中的內外供給鏈關系03-22
供給鏈企業間的知識治理研究03-24
集成化供給鏈治理模型研究03-21
基于橫向視角的綠色供給鏈治理實施策略03-20
物流治理創新:基于供給鏈體系下的研究03-29
動態環境下的全球供給鏈治理模式研究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