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的互動
內容摘要:產業集群是產業化進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具有較強的持續競爭上風。成功的產業集群都是借助于集群與技術創新的互動而發展起來的。產業集群是技術創新的有效載體,產業集群的生命力在于持續創新。關鍵詞:聚集經濟 產業集群 技術創新
根據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要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上風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產業化路子”的精神。如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高效率的新型產業化道路,需要研究具體的產業發展題目。而產業集群是一個需要引起足夠關注和重視的題目。國內外大量的事實證實,以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為基礎的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的中小企業,通過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往往可以有效地產生創新,獲得集群創新上風。本文就從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的互動來說明:產業集群是技術創新的有效載體,同時產業集群的生命力在于創新。闡述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的關系。以期給我們探求實現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和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組織模式提供重要的啟示。
集群經濟理論
聚集經濟理論
聚集經濟原理是城市和區域經濟理論中的經典思想。區域經濟理論的創始人韋伯最早提出要加強對經濟凝集作用的分析研究。他以為,聚集能夠使企業獲得本錢節約的聚集經濟,他對聚集經濟下的定義是:聚集經濟是由于把生產按某種規模聚集在同一地點進行,因而給生產或銷售方面帶來的利益或造成的節約。
根據韋伯的理論,聚集分為兩個階段: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在低級階段,單純是由企業經營規模擴大而帶來的生產聚集。高級階段主要是擴充大規模經營的利益,將聚集經濟視為規模經濟利益,大規模生產的明顯經濟上風就是有效的地方性聚集效應。韋伯把產業聚集回結為:技術設備的發展。隨著技術設備專業化的整體功能加強,技術設備相互之間的依存會促使企業地方集中化;勞動力組織的發展。一個充分發展的、新奇的、綜合的勞動力組織可以看作是一定意義上的設備,它也十分專業化;市場化因素。這主要是購買和出售的集中;經常性開支本錢。這主要是指基礎設施利用的規模效應。從中揭示了聚集經濟的一個重要性質,即聚集經濟是一種通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獲得來進步效率和降低本錢的系統氣力。
產業集群理論
產業集群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化進行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產物,是現階段產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和集中體現。從國際范圍看,產業集群是產業化進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是指相同的產業以及該產業的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企業,高度集中于某個特定的地區的一種產業成長現象。馬歇爾、克魯格曼、賓治、邁克爾·波特都對產業集群進行了深進的研究。
馬歇爾以為,產業區域內的企業之間相互關系建立在相互合作、相互依靠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企業群落有利于技術、信息、技術訣竅和新思想在群落之間的傳播與應用。以為產業聚集本質就是把性質相同的中小廠商集合起來對生產過程的各個階段進行專業化分工,實現作為巨型企業特征的規模經濟生產。馬歇爾還以為產生聚集的原因在于為了獲取外部經濟提供的好處。這種好處包括提供協同創新的環境、共享輔助性產業的服務和專業化勞動力市場,促進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平衡勞動力需求結構和方便顧客等。
邁克爾·波特是哈佛大學教授,以研究競爭戰略而著名于世。他把產業集群納進競爭上風理論的分析框架,創立了產業集群的新競爭經濟理論。在《國家競爭戰略》一書中,通過對10個產業化國家的考察,以為一個國家的產業競爭力,集中表現在這個國家內以集聚形態出現的產業上。也即很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都與產業集群的形成分不開,產業集群在產業區域競爭上風的培養中具有不可替換的重要作用。從國內一些產業集聚區的歷史看,在起步階段也曾經歷過“村村點火,處處冒煙”,到一定階段后,才向特定區域集中,分工協作體系逐步深化。就同類產品而言,采取產業集聚方式的那些地方的競爭力,明顯地強于沒有采取這種方式的地方,而且出現了其他地區的企業向產業集聚地區轉移的勢頭。
產業集群是技術創新的有效載體
技術創新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阿羅斯·熊比特的“創新理論”。按照熊比特創新的觀點,“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或供給函數,即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在他看來,“創新”是一個經濟范疇而非技術范疇,它不僅是指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更是指把發明的科學技術引進企業之中,形成一種新的生產能力。具體說來,創新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引進新的產品或提供產品的新質量(產品創新);采用新的生產方法(工藝創新);開辟新的市場(市場創新);獲得新的供給來源(資源開發利用創新);實行新的組織形式(體制和治理的創新)。與技術直接相關的創新即開發新產品和采用新技術是熊比特創新思想的主要內容。
產業集群所以能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關鍵在于它具有較強的持續競爭上風。產業集群競爭力,不僅體現在市場占有率上,而且體現在增長速度、生產率、結構轉化方面,尤其是在創新能力方面。波特從技術創新維度探討了集群經濟的競爭上風,以為產業集群能夠進步集群內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并日益成為創新的中心;企業之間的持續聯系有助于企業通過相互學習來改進技術、機器及部件的適用性以及服務與市場觀念;產業集群的柔韌性及迅速行動的能力,集群中的企業擁有熟悉創新機會的良好“窗口”,有助于企業捉住市場機會并采取創新行動;發生在企業群落內的競爭壓力、潛伏壓力和持續的比較也構成了企業集群的創新動力。波特的解釋符合現代技術創新的特征,其中不僅包含了無意識的知識外部性,也考慮了有意識的創新協調和合作,同時夸大了競爭的作用。
集群內有效的競爭壓力,迫使企業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從波特的集群理論可知,企業集群競爭環境因素的集中作用有利于集群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增強集群的競爭能力。可見,要發揮集群競爭上風,促進集群技術創新,關鍵就是要注重競爭環境因素的作用。波特以為,競爭環境有四個組成因素: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波特夸大只有在每一個要素都積極參與的條件下,才能創造出企業發展的環境以促進企業投資和創新,因而地理集中是必要條件。地理集中造成的競爭壓力可以進步創新能力,但更為重要的是地理集中而形成的企業集群將使四個基本要素整合成一個整體,從而更輕易相互作用和協調進步。這就是波特企業集群競爭上風理論。
一項技術創新是源于對題目或需要的研究,通過科學的方法與手段解決題目或滿足需要而形成一種新的技術;當它具有一定的貿易價值時,經常以技術轉讓與模仿等方式而擴散,成為一種被公認的新技術,完成了一項新技術的創新過程。在產業集群中,比鄰而居的企業之間由于頻繁的交往和經常性的合作,產生了面對面的觀察與學習的便利性,能夠大大增加“公共參與”,彌補中小企業學習能力的不足,獲得集群外部企業無法得到的成功與失敗經驗,增加企業創新的成功率。一項技術創新很輕易為其他企業所發現,集群內的企業相互比較,通常將競爭對手的產品、用度的構成及技術狀態作為其比較的標準,由此形成巨大的區內競爭壓力。對競爭對手動向的了解迫使企業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改進產品和服務以保持領先地位,創新企業會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而表現差的企業會不斷謀求創新,否則只有遭受淘汰的命運。通過技術轉讓與模仿,該項技術創新較輕易地在集群內消化、吸收與模仿,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
產業集群的地理集聚創造了相互信任的條件,從而降低了組織創新活動的交易本錢。集群內企業的深度專業化分工,使得企業規模可以很小。這樣實施創新活動所需要的固定資產投資很少。專業化分工使得企業日益專精于某一項技術,使得每個企業負擔的技術創新投資本錢大大降低。創新活動本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活動的交易本錢。在集群內企業之間合作的交易本錢比集群外的要低。
信任是產業集群的特征之一。集群內企業之間地理位置的接近,產業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同一性,正式與非正式交往的頻繁,是企業與企業之間、人與人之間更輕易建立起穩定和持續的關系。有利于技術、治理知識的交流和人力資源的培養與利用。類似硅谷“酒館談話中的技術轉移”現象,在產業聚集區也普遍存在。一家企業采用了新的技術和治理方法,其他企業易于就近模仿。專業人才和熟練工人,不在某家企業干了,可方便進進同類的另一家企業,存在著人才供給上的“外部性”。創新是一種社會的集體努力,一種合作進程,其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主要依靠于廣大社會群體(包括員工、供給商、顧客、技術協會、培訓團體等)的知識交流與碰撞,而不是主要依靠個別人的想象。產業集群化的發展,方便了“集體學習過程”,信息、知識和最佳實踐在集群內快速傳播,為知識和信息在企業之間的迅速活動和擴散提供了基礎條件,從而有利于創新并進步創新的速度,進步了企業和機構的創造能力。
產業集群有利于創新過程的實施。創新通常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把不同團體的創新知識聯系在一起,使之健全完善到可以進進市場。本地化的完整的產業鏈,產生一種外部經濟性以促使這種創新過程的實施。由于是本地化的深化的分工,企業可以專注于非常細小的領域,這樣,任何細小的技術創新都可以以獨立的企業方式進行實施。由于專業化的勞動力市場的存在,技術工人可以就地解決;專業化的供給商解決投進品題目;專業化的服務機構協助創新實施;還有集群內適合于特定行業的特殊的基礎設施,如專業化勞動力市場、技術創新和教育培訓機構、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物流中心等,都有利于創新過程的實施。
產業集群的生命力在于創新
培育創新網絡。產業集群的生命力就是持續創新。一些具有強大技術創新能力的產業集群都是以科技創新系統為基礎的。世界上很多成功的產業集群都是借助于集群與技術創新的互動而發展起來。良好的技術創新系統,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很好的“棲息地”,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的進步。假如在產業集群內出現技術創新停滯或者技術斷層,產業集群就會衰亡。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中所存在的劣勢,并不是由于它們“小”而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們孤立和分離所致。假如在一定的環境下,那些相互關聯的中小企業能夠形成空間集群,實現集群式創新,既不會損失單個獨立的中小企業所具備的創新行為上風,又可以獲得大企業才擁有的創新資源上風,從而達到創新活力和創新規模經濟的有機結合。因此,集群式創新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
要使產業集群保持持續創新的能力,就需要把特色產業園區培育成創新網絡。按照高出發點、高集成、高關聯的需求,選好區域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鏈,作為帶動全地區經濟增長和騰飛的切進點,以新興技術為重點,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依托,以大容量、高市場占有率、高效益的上風產品為龍頭,集中實施應用基礎研究。創新網絡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知識系統,內部各部分要素尤其是專業性知識與人才的活動會促使產業園區內企業間的學習和創新,同時也會促進創新中心(比如高等院校和研究單位)與企業的合作創新。
創新網絡中,活躍的企業家群體是產業集群創新的重要源泉。熊比特夸大,創新、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和經濟發展的組織者是企業家;企業家的發明與創新是長期經濟周期背后的驅動力。要充分考慮本地區的文化特色,鼓勵文化創新,營造一個有利于區域創新的文化氛圍,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敢于創新的新風尚,組織企業家沙龍,鼓勵企業家交流和培育有創新意識的企業家精神,使創新意識貫串于人們的思維和行為之中。受知識溢出的影響,集群內企業對技術創新的模仿和應用可能會挫傷創新企業的積極性,政府對這類題目應進行政策干預,建立風險投資、技術共享、信息交流等支撐體系,并建立創新補償機制。
創新網絡還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知識系統,保持創新網絡與外界資源的互動,尤其是對國內外相關產業技術發展和市場信息的及時了解,才能保證創新活動適應外部環境的最新變化。
進步與市場的對接能力。波特以為,產業集群成功與否終極取決于市場。馬歇爾在研究英國原生態產業區時發現,市場的自發氣力可以促成產業集群,即消費者對消費品和勞務的需求通過市場刺激了生產的集聚。集群的發展與區際分工和區際貿易高度相關。因此,集群內企業必須保持與市場的良好對接。這種對接不僅包括國內市場,也包括國際市場。正如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署前秘書長加梅尼·科里亞說所說的:“全球化是一列飛奔的火車,乘上者能達到新的境界,而誤點者只能靠邊站”。我們必須順應全球化發展的需要,走出國門,大力實施國際化營銷戰略,積極主動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
參考資料:
1.田英華編著,最著名的經濟學家最經典的學說[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
2.邁克爾·波特,競爭上風[M],華夏出版社,1997
3.(英國)馬歇爾(朱志泰譯),經濟學原理(中譯本)[M],商務印書館,1965
4.仇保興,中小企業集群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5.汪少華、周景春,浙江小企業與大市場對接及其績效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00(4)
6.高洪深、楊宏志,知識經濟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11
7.劉友金,關于集群創新上風的研究與啟示[J],經濟學動態,2003(2)
【論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的互動】相關文章:
淺論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的互動03-18
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的互動發展03-19
產業集群與專業市場的互動機制研究.03-24
產業集群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初論12-10
媒介產業集群研究03-22
論珠三角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的轉型03-25
論產業集群驅動下游憩商業區(RBD)形成12-04
產業集群的共生營銷研究03-24
模塊集群與一般產業集群的比較分析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