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價值網絡的本質及其競爭上風
內容提要:本文對合作網絡的最新形式——價值網絡的概念及其本質進行了深進地分析,揭示了其價值創造和價值傳遞的基本機制及關鍵影響因素,并探討了它對于傳統競爭上風理論的影響及對我國企業的啟示。 關鍵詞:價值網絡,價值創造,價值傳遞,競爭上風 如何塑造競爭上風成為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傳統的競爭上風理論通常將企業看作一個自治的實體,無論是通過價值鏈的某個環節建立本錢領先上風或差異化勝出(Potter,1985),還是將視角專注于企業內部的資源與能力(Barney,1991),企業都被看成非人格化的市場中的一個原子,相互競爭以謀求利益。然而最近的研究發現,依靠企業內部資源、能力建立的競爭上風在不可模仿的同時,也使企業陷進對資源及由能力形成的慣例的依靠與束縛之中。同樣,在某一價值鏈環節具有獨特上風的企業缺乏在價值鏈環節上移動的能力。在市場競爭高度動態和不確定的情況下,將企業作為原子看待很輕易使企業陷進孤立的境地,忽視對于外部資源的獲取和組織間學習能力的積累,缺乏動態的適應能力。 于是一些研究開始轉向從聯系、網絡的角度分析企業的競爭力。在對產業區、國家或地區的競爭上風的研究中發現(Porter,1990;Chandier,1990;Piore,1984),企業在貿易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所屬的與地域相聯系的企業網絡。Gulati(2000)在綜合前人文獻的基礎上指出,用孤立的原子式的觀點看待企業是遠遠不夠的,越來越多的企業處于網絡組織之中。這個網絡不僅有供給商、顧客,同時還有競爭對手;維系網絡存在的聯系跨越產業甚至國界,包括戰略同盟、合作伙伴、長期供方一買方等合作關系。Suzanne Berger將這種網絡稱為價值網絡。事實上,不同企業間的價值鏈的關系已經演變為價值網絡的關系,企業內部的行為主體間關系及業務聯系也已構成內在的價值網絡關系。有關文獻則指出價值網絡反映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只是人們長期忽視了它的影響(李垣、劉益, 2001)。Sriniras(1999)以為,這些組織形式在產品快速導進市場的同時,依然保持了高質量和低本錢,組織的最大特點是價值鏈各環節由不同的成員動態組成,形成拓撲空間和價值活動的網絡。 然而,已有的文獻對于價值網絡的概念表述比較模糊,同時對于價值網絡創造價值的方式缺乏深進的研究。本文在對已有價值網絡文獻進行深進研究的基礎上,對價值網絡的概念進行了界定,闡述了價值創造的方式和價值傳遞的機制。試圖在綜合資源與能力學派的優秀成果與網絡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揭示價值網絡成員及網絡的整體競爭上風,并提出市場競爭主體的轉換,由企業間的直接對抗轉換為企業組成的價值網絡各個層面的整體抗衡。 一、價值網絡的概念及其本質 價值網絡是由利益相關者之間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價值天生、分配、轉移和使用的關系及其結構。價值網絡改進了價值識別體系并擴大了資源的價值影響,同時使組織間聯系具有交互、進化、擴展和環境依靠的生態特性(李垣、劉益,2001)。 Suzanne Berger以為,價值網絡的基本特征是從分離的而不是垂直一體化的產業組織形式來理解范圍、規模的外部經濟特性,這導致對資源、能力的研究從企業內部向外部拓展。在這種觀點下,企業被以為是置身于資源、信息等物質流所組成的網絡之中。價值網絡潛伏地為企業提供獲取信息、資源、市場、技術以及通過學習得到規模和范圍經濟的可能性,并幫助企業實現戰略目標,如風險共享,價值活動或組織功能的外包,組織能力的提升等。 從交易本錢的角度來理解,價值網絡是一種與市場和公司相區分的獨立的治理形式與合作關系的治理結構。Carney以為,在外部市場對企業的彈性要求不斷進步的情況下,縱向一體化將在(相對)降低交易本錢的同時,造成固化本錢的上漲,從而降低了企業的彈性與適應能力。而網絡組織則能夠在保證企業彈性的情況下,通過有效地控制投資本錢和對一般資產的最大利用來避免交易本錢的增加,獲得比較競爭上風。在他看來,網絡的特有競爭力部分地來自于對資產最理想配置的組合能力。 價值網絡的本質是在專業化分工的生產服務模式下,通過一定的價值傳遞機制,在相應的治理框架下,由處于價值鏈(產業鏈)上不同階段和相對固化的彼此具有某種專用資產的企業及相關利益體組合在一起,共同為顧客創造價值。它是產品或服務價值的不可分割性或互補性導致共同創造這一價值的企業聯結成為一個整體——價值網絡。每一個網絡成員創造的價值都是終極價值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是由每個價值網絡的成員創造并由價值網絡整合而成的。 價值網絡的思想打破了傳統價值鏈的線性思維和價值活動順序分離的機械模式,圍繞顧客價值重構原有的價值鏈,使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不同的主體按照整體價值最優的原則相互銜接、融合、動態互動。利益主體在關注自身價值的同時,更加關注價值網絡上的各節點的聯系,沖破價值鏈各個環節的壁壘,進步網絡在主體之間相互作用及其對價值創造的推動作用。 二、價值網絡的動力學模型 1.價值網絡的動力學模型及其特點 在Porter將價值鏈的概念引進戰略治理領域后的近 20年中,企業界和學術界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和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日本企業最先運用了價值鏈治理,試圖將制造過程中所有因素同一起來,以更好地控制供給商和分銷商,加強制造企業與其供給商之間的合作,進步產品質量。由此而形成了全球著名的日本式序列系統(keiresu)。此后,美國總結了日本的經驗,發展了自己的精益制造模式。無論是序列系統還是精益制造,都是夸大價值鏈的聯系與集成思想的成功實踐。文獻則對另一種制造模式——靈活制造模式進行了研究,這種模式的主體被稱為虛擬企業(Srinivas,1999; Michael,2000;Bemd,2001;John,1992)。虛擬企業在市場機會出現時組建,而在機會消失時解散。這是一種靈活制造模式,夸大的是臨時的合作關系和價值鏈適度分離,是從價值鏈解構的角度運用價值鏈的思想。精益制造和靈活制造模式有助于我們深進理解價值網絡的動力學特征。 精益制造模式從整個價值系統的角度看待價值鏈的各個環節,注重各個價值活動的本錢、質量控制,夸大價值系統之間價值鏈的銜接,治理的視野擴展到了整個價值系統。但它仍然呈線性模式。固然將供給商納進整個戰略體系,但供給商按照產品的層次及合作程度分為各個級別,合作與控制通常在相鄰的兩個級別之間進行,很少有跨級別的信息活動。領導廠商與供給商及供給商與其供給商之間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如圖1所示)。這是精益制造模式的等級式治理決定的。圖1【價值網絡的本質及其競爭上風】相關文章:
顧客價值戰略與企業競爭上風03-22
虛價值擬鏈構筑未來競爭上風03-21
價值本質規律03-18
網絡文學的界定特點及其價值01-01
深度營銷渠道競爭上風分析03-29
實施ERP 提升企業競爭上風03-21
我國網絡銀行的現狀及其競爭策略03-23
企業競爭戰略上風的創建及評價03-24
舞蹈的本質及其意境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