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蘑菇常見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
論文關鍵詞 蘑菇;生理性病害;病因;防治
論文摘要 蘑菇栽培過程中常見的生理病害有菌絲徒長、菌絲萎縮、地雷菇、硬開傘、空心菇、銹菇、紅腳菇、畸形菇,針對這些生理性病害的病因及癥狀,提出了防治方法。
1菌絲徒長
(1)病狀。播種后菌絲營養生產過旺,絨毛狀菌絲生長致密,濃密成團,嚴重時形成“菌被”,不形成子實體、不出菇、推遲出菇或形成氣生菇。
(2)病因。這種現象常發生于蘑菇調水以后,或菇房溫度過高、濕度大、通風換氣不良的條件下,如播種期偏早,播種后長時間處于25℃以上溫度,利于菌絲生長而不利于實體的形成。
(3)防治方法。①選用種性良好的菌種,適時播種。②調水不要過輕,細土噴水不要太急,要在早晚涼爽時噴水。③加強通風換氣,降低菇房的溫、濕度,抑制菌絲旺長。④發現菌床土層冒出大量氣生菌絲時,應減少噴水或停止噴水。⑤已結成菌被的應及時用竹簽或刀片在菌被上扎幾個小洞或用刀將菌被劃破,結合噴重水、加大通風量,以增強菌絲的透氣性,促使菇蕾生長。
2菌絲萎縮
(1)病狀。蘑菇播種后,菌絲能夠萌發但不吃料。
(2)病因。在培養料太濕、太生、氨氣濃度大、被雜菌侵染或外界氣溫太高等不良環境條件下,菌絲生長受抑,造成菌絲萎縮死亡。
(3)防治方法。①適時播種,最好避開高溫期,因菌種質量差而引起的菌絲萎縮,要及時重新播種。②在培養料含水量65%左右時播種。③培養料發酵腐熟要適當,添加氮肥要在堆料或第1次翻堆時加入。④培養料在進房后要認真消毒滅菌,防止雜菌、害蟲入侵。
3地雷菇
(1)病狀。出菇過早,菇生在料里,從粗土下部破土而出,菇柄長、畸形,菇蓋上有泥,出菇參差不齊。
(2)病因。覆土的土粒過粗過大、土質過硬;細土覆太晚,結菇太早;菇房溫度過低,菌絲上土困難;出菇期通風太少而通風不良,室內CO2濃度超過0.3%,容易引起子實體生長發育不良,產生各種各樣的畸形菇。
(3)防治方法。①覆土應選擇疏松透氣、干而不散、保水性強的壤土或沙壤土,并注意土粒大小適中,一般以粗土粒蠶豆大、細土粒黃豆大為好。②覆土要及時。③適時噴水及加強通風,促菌絲在粗土之上、細土之下生長。
4硬開傘
(1)病狀。蘑菇子實體在尚未成熟時菌蓋與菌柄就分離裂開,并裸露出淡紅色的菌褶。
(2)病因。溫度、空氣濕度偏低,床面水分不足;晝夜溫差超過10℃以上時,或空氣濕度高,土層溫度低,子實體發育失調。氣溫驟變時,發生硬開傘的現象尤為嚴重。
(3)防治方法。低溫來臨之前,加強菇房內的保溫措施,夜間不宜通風,不讓冷風吹進菇房。同時,調節好空氣相對濕度,促進菇體各部位均衡生長。保證出菇房空氣濕度在85%~90%,促進菇體均衡生長。
5空心菇
(1)病狀。蘑菇菌柄組織不充實,菌柄中心發白、中空。
(2)病因。產菇旺期菇房相對濕度過低,粗土層過干,使菇體得不到充足的水分,菌柄中心產生白心。溫度超過18℃時,菇體迅速長大,而覆土層粗土粒偏干,菌絲吸收和輸送水分受阻,造成菇體組織不充實,菌柄產生白色髓部,甚至出現空心。
(3)防治方法。①加大噴水量,提高室內空氣濕度。②調節好粗土粒的濕度,含水量以25%為宜。③出菇盛產期加強水分,防止土層偏干而影響子實體的正常生長與發育。
6銹菇
(1)病狀。蘑菇表面產生褐色鐵銹斑。
(2)病因。出菇期水分管理不當,噴水量過多,濕度超過95%,加上通風換氣不良,菇體表面的'水分蒸發慢,使有水滴的部位出現銹褐色斑點,影響蘑菇的產量和品質。
(3)防治方法。①加強菇房通風換氣,降低空氣相對濕度。②控制噴水量,噴水時結合噴施“豐產素”或“噴施寶”,可起到增產增收的效果;在噴施后適當通風,以利散發菇體表面的部分水分。③出現銹斑時,應停止噴水,待恢復正常后,再行科學管水。
7紅腳菇
(1)病狀。菇腳發紅,菌蓋顏色正常,影響產量與質量。
(2)病因。氣溫偏高,料面噴水太多,尤其是收蘑菇前噴水太重,通風不良,易發生紅腳菇。
(3)防治方法。出菇期土層含水不宜過多,采菇前停止噴水,并調節通氣量。
8畸形菇
(1)病狀與病因。①皺縮菇:菌蓋小,皺縮,菌柄長,質硬。
因溫度偏高和濕度過低所致。②大腳菇:只長菇柄,不長菇蓋。因通風不良和CO2濃度過高所致。③菌蓋上長疙瘩:這種現象一般發生在冬季,因栽培室內生火增溫,造成CO2濃度過高,或栽培袋靠近風口,冷風刺激所致。
(2)防治方法。控制好菇房溫度,出菇期最好控制在12~28℃;遇到高溫時,要通過灑水和通風降溫;出菇階段給予200Lx左右散射光照,保持空氣濕度在90%左右;適量通風,控制CO2濃度在0.1%以下。
9參考文獻
[1] 陳軍,張桂蘭.蘑菇生理性病害的病因及防治[J].科技與信息,2005(6):39.
【淺論蘑菇常見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