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與推廣
論文關鍵:詞松毛蟲赤眼蜂;玉米螟;生物防治
論文摘要:對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與推廣,并取得突破性進展。在赤眼蜂的繁殖上由滾式繁蜂改為散卵繁蜂,改一般短效蜂卡為長效蜂卡,使放蜂次數由3次降為2次,減輕了勞動強度。1991~2003年在省內外累計推廣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積為97.8hm2,均收到良好效果,受到農民歡迎。
玉米螟是世界性害蟲,沈陽地區一般發生年份玉米可減產10%左右,大發生年減產達20%以上。目前,我國對玉米螟大面積防治主要靠化學劑,生產上仍以人工投放高毒的顆粒劑為主,在配制和使用中極易發生中毒事故。為此,應用安全無毒功效高的新技術防治玉米螟,應是當前植保工作的大課題,也是廣大農民群眾的熱切希望。為滿足農民要求,1991年起,我們就正式開展了利用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與推廣工作。十幾年來,經全體同志努力拼搏,刻苦攻關,采取邊試驗、邊示范、邊推廣同步進行的工作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與效益。
1試驗
1.1赤眼蜂種類
松毛蟲赤眼蜂。
1.2赤眼蜂來源
由沈陽市遼中生防站提供。
2試驗內容
2.1不同放蜂量試驗
設2個用量,即30頭/m2和45頭/m2。各處理均放蜂3次,第1次放蜂在田間百株玉米螟落卵量達1.0~1.5塊時進行,以后每隔5d放1次,小區面積6.67hm2(2個用量3次的放蜂量分別為:30頭/m2,為6頭/m2、15頭/m2、9頭/m2;45頭/m2,為12頭/m2、18頭/m2、15頭/m2);對照區設在放蜂田上風頭1 000m以外,其玉米品種、均與防蜂田相同。田間放蜂方法,放蜂75點/hm2,每20壟設1放蜂壟,每17步(約11m)設1放蜂點,將蜂卡別在玉米中部葉片背面,試驗點在新城子區大辛二村、蘇家屯區姚千戶鎮和沙河鎮。
2.2不同放蜂次數試驗
放蜂量均為30頭/m2,分2次放蜂及3次放蜂2個處理。2次放蜂每次放蜂量分別為12頭/m2和18頭/m2,每次放蜂間隔7d;3次放蜂每次放蜂量分別為6頭/m2、15頭/m2、9頭/m2,每次放蜂間隔5d。
2.3改進繁蜂技術試驗
1991~1992年為滾式繁蜂,1993年起改為卵式繁蜂。
2.4研制長效蜂卡試驗
即在蜂卡上粘有不同發育時期的蜂卵,在田間放蜂時可達到陸續出蜂的目的。
2.5大面積示范與推廣
在上述各種小區試驗的基礎上,進行大面積示范與推廣,放蜂量均為30頭/m2,采取2次放蜂的辦法,1992年在東陵區示范面積195hm2;1994年東陵區、新民縣、遼中縣大面積推廣。
3試驗結果
3.1不同放蜂量試驗結果
3個試驗點的結果表明,在同一時間放蜂,放蜂30頭/m2與45頭/m2的田塊,赤眼蜂對玉米螟卵塊寄生率無明顯差異。
3.2不同放蜂次數試驗結果
據東陵區祝家鎮、遼中縣長灘鎮1991~1992年試驗結果,放蜂2次的卵塊寄生率為80.0%~88.9%,放蜂3次的為83.3%~87.5%,放蜂2次的卵粒寄生率為65.9%~77.8%,放蜂3次的為69.8%~79.4%。表明在放蜂量相同的情況下,放蜂2次與3次的效果基本一致。
3.3改進繁蜂技術試驗結果
長期以來,擴繁赤眼蜂一直用滾式繁蜂法。這種方法,種蜂用量大,接蜂比為1∶6(即種蜂卵與寄生卵的比例),而且繁蜂效率偏低,在繁蜂中一直是采用先粘好卵卡,再向卡上接蜂,這種辦法接蜂蜂卡上往往有20~30%的壞卵和不寄生卵無法去掉,對蜂卡質量影響較大。改為散卵接種后,接蜂比為1∶20~25,種蜂可節省3/4,不僅降低了,而且繁蜂效率可提高10倍以上。由于卵粒接蜂后可以精選,選后再粘蜂卡,壞卵、不寄生卵、質差的卵可被淘汰,蜂卡上卵的寄生率可達95%以上,蜂卡質量明顯提高,同樣也提高了放蜂的質量。
3.4長效蜂卡研究結果
普通蜂卡出蜂齊,放到田間后,蜂3d可出完,田間不能經常保持有蜂,而田間玉米螟落卵期持續時間較長。因此,影響防治效果。長效蜂卡由于蜂卵發育時期不同,出蜂期不同,有早有晚,每張蜂卡出蜂期在5~8d,延長了田間有蜂天數,提高了對玉米螟的寄生機會,可將3次放蜂改為2次放蜂,既做到了省工省事,降低成本,又提高了防治效果。此項技術為國內首創,頗受農民歡迎。
3.5大面積示范
在小區試驗的同時,又開展了大面積示范和推廣,1991~
1994年累計放蜂24.27hm2。放蜂30頭/m2、放蜂2次的面積為4.2hm2。據各點,放蜂后對玉米螟卵塊、卵粒寄生率、玉米螟蛀孔及活蟲減退率,均收到了較好的防治效果。
3.6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的大面積推廣
由于研制出實用性較強的高質量長效蜂卡,改造了由滾式繁蜂為卵式繁蜂的最新生產工藝,使生產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產品的質量始終保持國內的領先水平,自1995年以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這項技術得到了大力推廣。截止2003年,在省內外推廣面積已達97.8hm2,遍及3個省,45個市、縣、區,226個鄉鎮。
4效益分析
效益:1991~2003年累積應用面積97.8hm2,玉米平均單產為9 423.8kg/hm2,按玉米螟一般發生年減產8%計算,增產玉米754kg/hm2,共計挽回玉米損失72 862kg。平均價格按0.8元/kg計算,增加經濟效益5.83萬元。
效益:應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其社會效益更為明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以蟲治蟲,它對人畜安全,不殺傷天敵,不存在污染和農殘留,有利于保護和恢復自然界生態平衡。
5結論
(1)本研究成功地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物防治玉米螟新技術。實踐證明,對玉米螟的防治采用單一的傳統技術,往往受環境條件等的限制,收不到理想效果。我們利用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生物防治技術,為不同生態條件、不同地區的農民防治玉米螟提供了充分選擇余地。
(2)對應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各技術環節進行了大膽改革,有新的突破。改變了多年來延用的滾式繁蜂技術為散卵接蜂,不僅可將繁蜂工效提高4倍以上,且可以精選好卵,將20%~30%的壞卵、青卵及不寄生卵淘汰,保證了蜂卡的質量。長效蜂卡的研究,解決了多年來普通蜂卡出蜂太集中(3d出完蜂),而田間玉米螟的產卵期又恰恰較長,造成赤眼蜂對部分玉米螟卵寄生不上的矛盾。提高了防治效果。此項技術為國內首創。
由于長效蜂卡的應用及繁蜂技術的改進,蜂卡質量明顯提高。將生產上延用多年的3次放蜂改為2次放蜂,將放蜂45萬頭/hm2改為30萬頭/hm2,不僅做到了省工、省事、降低成本,而且提高了防治效果。
(3)利用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大面積應用并獲得成功,對傳統的玉米螟防治技術有較大的突破。
【論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與推廣】相關文章:
談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與推廣03-18
論混凝土橋梁裂縫的成因與防治03-18
論物流本錢研究03-21
論物流成本研究03-24
論煙葉倉貯害蟲及其防治03-18
論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防治措施03-14
大豆常見病害的防治研究03-18
研究楊樹病蟲害的防治03-19
論樓面裂縫的分析和重點防治措施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