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的微觀思考
摘要:我國數以億計的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產業工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他們文化水平低,缺乏勞動技能,觀念保守落后,不僅影響了自身的發展,也嚴重影響了工業產品的競爭力。對此,文章緊貼農民工的實際和需求,提出了操作性強、易見成效的教育培訓方法。
關鍵詞:農民工;教育培訓;勞動技能
農民工是改革開放以后出現的具有農民戶籍而又長期在城市打工的人。從20世紀80年代初少數農民離開土地到城市謀生,逐漸發展到后來轟轟烈烈的“民工潮”以及最近兩年出現的“民工荒”,足見“農民工”已經成為一個存在于中國社會的不可忽視的龐大群體。有關統計顯示,我國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 農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業占68%,建筑占80%;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農民工占52%。這組數據佐證了2004年中央1號文件的判斷:“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已經是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看來,農民工的知識水平、技術能力如何,不僅關系到他們自己的生存質量,也關系到“三農問題”的解決,關系到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因此,加強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從微觀的角度進行探討。
一、深刻認識農民工
提起農民工,我們就會想起電視連續劇《民工》中鞠廣大父子,他們是我國一億多農民工的典型。從身份看,他們是農民,戶籍在農村,擁有承包土地,農忙時回鄉參加農業勞動,從土地上可以獲得一部分收入。從職業看,他們大部分時間在城市的第二第三產業打工,通過勞動獲得一定的報酬,對于許多農民工而言,這份報酬正是他們的主要經濟收入。我國社會尚屬城鄉二元結構,而農民工恰恰處于“兩棲”的尷尬境地,以城市生活為主,而又居無定所,工作不穩定,因而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層。但是農民工的付出卻凝成了現代城市巨大的物質財富,許多創新思想是通過農民工的手才變成了現實的。透過農民工在城市打工的表象,我們看到了他們精神品格。
農民工出身于“農民世家”,以農為業,祖輩如此。到城市謀生,置身于另一種相對文明發達的環境會遇到諸多問題:干活苦臟累,工資待遇低,權益無保障,飽受城市人的歧視。這一切并沒有把農民工擊倒。他們一代又一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奔向城市,做那些文化人不愿做也不能做的事,頑強地走出了一條“產業工人重要組成部分”的希望之路。農民工以自己的行動鍛打出屬于農民工特有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品格,這是享受生活、講究快樂的城市人無法比擬的!
當然,農民工自身的弱點也是極為顯著的。
一是文化水平低。從2002 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不識字的占7.59 % ,小學文化的占到30.63 %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49.33 %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9 % ,而大專及以上的僅占0.56 % ,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 7 年,另據對全國7個省市247名農民工的隨機抽樣調查顯示,具有高中學歷的65 人, 占26.3%;具有初中學歷的163 人,占65.9%; 小學學歷19 人,占7.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3.7%,顯然,當代農民工的文化水平偏低。
二是缺乏勞動技能。據調查,從接受職業技術培訓情況來看,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職業培訓的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培訓或教育的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占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抽樣調查顯示,農村勞動力科技素質較文化素質更差,在抽樣調查的46 076個勞動力中,接受實用技術和一技之長的培訓人數僅占總數的16. 4 %,而無一技之長或缺乏實用技術的人數高達83.6 %,有專業技術職稱的只占調查總數的2. 2 %,獲各種技術等級證書的只占5. 2 %。
三是觀念落后,思維定勢。農民工長期生活在農村這樣一個以自給自足為特征的小農經濟社會里,他們的人生從最初社會化開始,接受的就是農業經濟觀念,自由,閑適,目光短淺,沒有志向,沒有追求。他們進城打工為的是掙幾個錢,養家糊口,從來沒有想什么“產業工人”,“市民”,更不會去考慮市民化、城市化、現代化等問題。在許多農民工眼里,掙錢的“掙”變成了“糊”,在“糊”的觀念作用下,往往可以做好的事情,也未心甘情愿做好。顯然,這樣的農民工與現代產業工人相距甚遠。他們對先進文化很多時候是不屑一顧的。農民工落后的觀念和意識導致他們的思維定勢,固步自封,頑固保守,已經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影響了工業產品的競爭力。作為城市產業工人一部分的農民工,要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必須加強學習,苦練內功,提高素質,使自己成為本質意義上的產業工人。
二、教育培訓農民工
教育培訓農民工最直接的目的是為城市塑造新型的產業工人隊伍。農民工是教育培訓的主體,脫離農民工的實際和需要而高談闊論教育培訓農民工是難以取得實效的。農民工的需要是生存需要,我們必須緊緊圍繞這個實際來討論教育培訓的內容、形式和效果諸問題。
1.以職業能力訓練為核心。農民工的需要有二:一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二是新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前者屬于職業能力范疇,是顯性的,農民工自知其需要;后者屬于職業素質范疇,是隱性的,農民工未必知道自己需要。前者是實后者是虛。農民的見識決定了農民工就實避虛。因此,教育培訓農民工,要順勢而為,把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放在核心地位,讓他們學了就能用,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只傳授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不談思想觀念的更新,思維方式的改變是達不到培訓目的的。針對農民工這一特定的對象,職業素質教育要盡可能滲透在職業能力培訓過程中。職業素質教育的內容頗為廣泛。諸如城市生活常識、環境意識,產業工人倫理道德、企業文化與企業制度,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對農民工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等。職業能力的訓練是教會做事的,而職業素質的教育是教會做人的。對農民工而言,要在做事中學做人,而不是先學做人再學做事,這一點有別于普通教育,也有別于一般的職業教育。
2.以多樣化、靈活性為辦學特征。農民工的知識水平低,沒有技術基礎,這是普遍現象。農民工年齡跨度在18歲至五十歲以上,從事的職業橫跨第二、第三產業的幾十種行業。無論哪行當,農民工每天工作大多超過八小時,據調查,農民工每天工作8至9小時之間的達到40.30%,9至10小時之間和10小時以上的分別占23.48%和22.50%。根據農民工的文化層次、技術水平、年齡結構、及行業特點,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方式上必須靈活多樣,切忌套用全日制教學模式,如每班有固定人數,上課有固定時間等。不勞不得——長期以來形成的農民工工資制度決定了對他們的教育培訓必須不拘形式。一人可以培訓,十人八人亦可培訓;業余時間可培訓,上班時亦可培訓;到社會上的學校、培訓機構可培訓,企業內部亦可培訓。因此,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無論工學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產教結合模式還是傳統的師徒模式都應具備靈活多樣性。
3.以免費、高效為立足點。農民工教育培訓的一大難題是經費問題。據調查,要掌握一技之長,實現穩定就業,農
【對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的微觀思考】相關文章:
外資銀行的微觀效率影響思考03-23
社會工作介入“問題學生”教育的思考03-17
電力企業人力資源培訓的問題與對策思考03-14
對和平與發展問題的倫理思考03-19
有關和平與發展問題的倫理思考03-18
對書目數據規范控制問題的思考03-22
關于訴權若干問題的思考11-22
對國家主權問題的幾點再思考03-18
關于機床爬行現象問題的若干思考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