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東西方風景畫發展與文化差異及形成原因
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形成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東西方風景畫發展與文化差異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前言
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分別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審美風格。通過研究中國山水畫及西方風景畫,可看出其表現內容均為自然景觀;但由于東西方文化背景以及審美體系不同,在表現手法和使用工具上存在明顯差異。在表現手法方面:中國山水畫的構圖是散點透視,這就從結構上打破了時空的界限;而西方風景畫的構圖是焦點透視,也就是從一個固定的視角進行作畫。從繪畫工具來看:西方的繪畫工具多是油性顏料與油畫布,而東方的繪畫工具則多為水性顏料和宣紙。以描繪對象來說: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對象多為名山大川,重在彰顯山水;而西方風景畫則強調絢麗,多為襯托人物。
一、東西方風景畫發展與文化差異
在已出土的中國兩漢時期的文物上,就有對自然山水的表現。秦漢時期,人們將山水主要刻畫在磚石上,但山水畫在此時還沒有形成獨立的畫種;現存最早的山水繪畫主要集中在敦煌石窟內。
中國最早的山水畫應以隋代展子虔所作《游春圖》卷為代表。該畫作描繪的是人們春游的場景——后經宋徽宗題簽,為迄今中國存世最古老之畫卷。這一時期的畫家們對景物的描繪已經比較成熟。到了唐代,中國畫家開始大量創作風景畫,從大自然中尋找萬物的生存規律,抒發審美自然的情懷。唐人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主張將眼中的客觀事物與心中的主觀情感相融合,這種理論從此成為中國山水畫的指導理論。盛唐時期,山水畫已形成獨立畫科。
西方目前遺存的最早的風景畫是公元前1世紀的濕壁畫,畫面內容是人與自然抗爭的場景。這個時期的油畫主要服務于宗教場所,其中風景僅作陪襯,并非主題,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5世紀初;但不斷發展的油畫藝術對風景的描繪愈加細致。文藝復興時期,風景在油畫中依然作為背景存在,如著名的代表作品《蒙娜麗莎》,對風景的表現手法與東方的風景畫非常相似;直到16世紀,表現風景的油畫才作為風景畫逐漸獨立出來。
真正意義上的西方風景畫出現在17世紀。當時新成立的荷蘭共和國反對偶像崇拜,促使畫家們勇敢擺脫神話與宗教題材的束縛,這就為風景畫以及靜物畫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霍貝瑪的《林蔭道》。該作品已經完全脫離對人物形象的描繪,直接表現真實的景物,純粹的風景畫由此興起。
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形成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多因素還取決于中西方地理環境的差異。
如中國山水畫,是將人的哲學觀念以山水體現,構成要素主要是山川、河流、天空等,畫家們會參照原本的地貌特點表現這些自然景觀。如黃山,具有降水多、濕度大、云霧多的特點,在畫家筆下常常呈現一種意境美,能表達作者心馳神往的心境,抒發文人對自然山水的感慨。另外,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耕讀文化使我們的先人普遍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再如西方風景畫,重視宗教崇拜,講究海洋文化,崇尚人對自然的征服,特別重視理性地看待現實,因此畫家們非常強調對自然景物的真實寫照。還有,西方的自然地貌與東方有著很大不同,如歐洲最大的山脈阿爾卑斯山脈,由清澈的山澗流水、晶瑩的冰川雪峰組成。
繪畫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民族文化的縮影。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最明顯的差異,在于各自歷史淵源的差異,在于表達人文精神及審美內涵的差異,在于文化認同及背景環境的差異。
中國的山水畫,占據主體地位的是文人,而文人作畫的主導思想是追求一個可供人們神游的精神空間。中國文人對自然的領悟集中于他們的虛靜觀,其欣賞山水畫的方式也受到這種禪意思想的極大影響;畫中山水的表現形態通常被藝術家的審美情趣所決定,作者的心聲以及情感都要通過筆墨來表達,故他們的畫筆并不看重對形態的描繪,而是更重視表達對意境的追求。
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整個西方藝術界都受到人文主義的廣泛影響,與繪畫相關的色彩學、透視學甚至解剖學等學科逐漸興起。從此,西方繪畫逐漸增強了其自身的科學特質,講究在有限的空間內追求真實的感動。文藝復興時期的主流觀點認為繪畫就是巧妙地臨摹自然事物,即使是虛幻的神話題材作品也是以現實中的具體形象來表現——這種指導思想一直影響著西方風景畫的發展。
二、美學理念與美學思想中之哲學的區別
從美學理念上來說,由于長期受儒家思想影響,中國人在繪畫中也充分表現出這一點。中國山水畫創作通常講究天馬行空,并將天人合一認為是繪畫的最高境界,不會單純講究對形的描寫,更注重的是對神的表現。因此在中國山水畫中,不論包羅萬象或是咫尺千里,均是對客觀的自然景象進行一種主觀的意象概括。而西方國家則相反,由于宗教文化的長期影響,人們認為藝術真實再現自然的是對上帝的靠攏,因此繪畫追求的是一種對自然的真實描繪,表現的主題內容就是自然風景與相關事物。
東方人的哲學基礎及美學理念是面對自然、認識自然、表現自然,同時也是面向自然、研究自然、寓意自然,通過對自然的表現來反映社會文化和人文情懷。而西歐繪畫中的風景畫始于16世紀,成熟于17世紀的荷蘭;其中意大利的理想式風景畫,法國的古代神話人物風景畫,還有18世紀英國直接面對自然寫生的風景畫,都比中國山水畫要晚得多。體現在西方藝術創作上的是他們的人本主義,因此西方的風景畫和東方的山水畫有著本質的不同。
東方藝術,其對自然的認識同時包括了對客體與本體的認識,即包括了對客觀世界和主觀自我的認識方法,因此在山水畫中所呈現出來的藝術形式以及所表達的精神境界,多是追求天人合一。如中國哲學偏重于探究自然本源,也就是將宇宙的原始力量神秘化,稱為“道”。而西方藝術,則是通過對客觀現實與主觀意識的區別認識,進行自我再認識;這是基于現實審美的一個過程。
三、對自然的認識與意識形態的區別
中國的傳統繪畫是寄托情感之處,畫家對山水的描繪充滿著感情色彩。中國山水畫要求畫家能夠了解山水的性格和本質,遵循遠山取其勢、近山取其質的寫生法則,這種原則可以超越人的眼睛所帶來的種種限制,使作者能夠把握自然山水中的內在精神風貌。而西方的傳統繪畫則是感性與理性結合的產物,畫家對待自然的態度是理性的分析和真實的揭示。
就對待自然的表現方式而言,中國山水畫講究的是描述自然的本質;而西方繪畫則是注重臨摹自然的表征。不過,西方風景畫也不是一味地完全描寫自然表象:隨著照相技術對西方傳統寫實主義的沖擊,印象派畫家們的目光也曾經投向東方美術,各自主張和追求探索,其繪畫風格也部分反映出對自然的超越,表現出一種對傳統的反叛精神。
此外,東西方的畫家各自在意識形態表現上的差異也非常明顯:在繪畫題材上,中國山水畫主要表現人與自然的統一,其藝術追求亦為將人融于自然的天地大美;而西方風景畫主要反映的多為宗教題材,認為上帝與人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溝壑,人與自然完全是主客分離的兩部分。中國山水畫多表現為天人合一的時空意識;而西方風景畫多采用光線等元素來模仿自然,表現的則是人與人之間自由獨立的創造意識。
從空間表現來分析,在中國山水畫的構成中,空白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畫家對于空間的表現常采用留白手法,這樣既能分割畫面的層次,還能體現意境的深遠。在西方風景畫的構圖中,近景描寫要求結構清晰,對比明朗,色彩豐富;而遠景描寫則采用模糊手法,無論顏色對比還是顏色變化都非常模糊,目的都是模擬一個逼真的視覺空間。
造成兩者差異的原因有很多,如上文所述的哲學思想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世界觀不同等等。希望有更多的人對此關注,為東西方文化研究做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利光功、河合哲夫等《東西方風景畫比較研究》[J],《文化藝術研究》2011.04(01):226-241。
[2]巫大軍《至上景觀:風景畫意象探源》[J],《民族藝術研究》2010.23(04):152-155。
[3]屈凱《中國山水畫與西方風景畫之比較》[J],《數位時尚》(下半月)2014.21(01):132。
[4]李銀貴《中國山水與西方風景畫的差異》[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2.21(06):206-207。
[5]張玉鳳《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的比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2(36):274-275。
【東西方風景畫發展與文化差異及形成原因】相關文章:
淺談東西方文化差異02-25
人力資本理論的形成與發展03-20
審計風險的形成原因與控制方法03-18
寧夏地區干旱形成原因及防治對策的研究03-07
論群體沖突形成的原因及對組織行為的影響03-25
試論賈寶玉的叛逆性格及其形成原因05-13
關于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形成原因研究03-24
探試研牙釉質齲表層帶形成的原因12-07
試論畢加索繪畫藝術風格形成和發展的根源03-20
淺談坡屋面滲漏形成原因和預防措施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