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詞在國畫教學中的地位與思考
詩詞除了能幫助讓學生走進中國畫,還能給學生們的創作帶來極大的靈感,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詩詞在國畫教學中的地位與思考探究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查看。
一、詩詞在國畫教學中的地位
1、詩詞與中國畫的關系
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乃是中國畫特有的一種形式 ,當然,在這種形式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詩”無可爭議的排在了第一位,自我國古代就有詩畫本一律之理論。詩詞與繪畫都屬于藝術范疇,雖然詩詞與繪畫在藝術形態上的表現有所不同,但是他們所體現出的內在精神卻是一致的。他們以不同的形式表達著作者心靈最深處的感悟,詩詞與中國畫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文化精神極為重要的一種載體。詩詞與中國畫作品中體現的坦蕩、灑脫、天真飄逸的氣息,不但傳達出了主體的精神情感,也契合了中國傳統詩畫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
17 世紀法國畫家弗列斯諾埃曾在他的《繪畫、雕刻的藝術》一書中提到,“一首詩像似一幅畫,那么,一幅畫就應該力求像似一首詩。……繪畫時常被稱為無聲詩;詩時常被稱為能言畫”.而在我國宋代張舜民也提出“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觀點,于是從宋代起詩與畫便開始互相結合,互相滲透。
中國畫最感人的一個主題,是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圖寫為極富詩意的場景,或雪夜騾夫,或山村野渡,或殘荷聽雨或林中論道,等等。中國畫家也時常用一種簡單抽象的畫面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一種感觸,欣賞者往往很難讀懂這種畫面的意境,畫家們便開始用詩來作為畫面的一種補充。例如徐渭的《墨葡萄》就是他的精心之作。畫中枝葉紛披、藤條低垂、晶瑩欲滴的葡萄,宛如就在眼前。從這幅畫的的題材內容來說,非常普通,并沒有什么奇特之處,但畫家筆法豪放潑辣,墨汁縱橫淋滴,一掃古人成規,觀之驚心動魄。畫中串串果實倒掛枝頭,水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以大塊水墨點成,風格疏放,不求形似,也正因這不求形似,是許多欣賞者難以讀懂畫面的精髓、畫家的內心。但是此畫中的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則道出了畫家懷才不遇的憤慨。深刻的思想內容,獨特的手法,不僅通過他那酣暢的筆墨也通過他在此畫中的題詩而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之詩詞與中國畫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他們二者的規律性是同一的,我們可以將詩詞視為中國畫的內涵,將中國畫視為詩詞的外延,這也是中國文人畫創作的主要表現形式,也是中國畫美學思想的一種體現。
2、詩詞是中國畫教學中的基礎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到,詩詞與中國畫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在我看來,詩詞對于中國畫教學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筆者個人認為,詩詞是中國畫教學中一門不可或缺的基礎教育,在筆者從教的這十幾年來,深刻的體會到了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就如同小孩子們在學習我們中國文化之前要學好漢字一樣,漢字也無可爭議的成為語文學科教育中極其重要的基礎。中國漢字是打開中國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大門的鑰匙,是孩子們走進中國傳統文化,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鑰匙。
如今火爆于熒屏的《成語大會》《漢字書寫大會》都體現了我們國家一直在提倡大力加強基礎學科的教育,因為基石如果沒有夯實,再高的大樓、再華美的建筑,都會不堪一擊,在頃刻間毀于一旦。詩詞便是打開中國畫大門的鑰匙,中國畫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沉淀,具有著極大的文化底蘊,往往詩詞的意境就是中國畫的意境,如果學生們讀不懂詩詞的意境,就很難讀懂中國畫的境界,那么就更不可能提及自己的創作了。讓學生們了解中國畫的文化根源,掌握中國畫的基礎語言形式是中國畫教學更好的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基礎。
高校中國畫教學的發展,曾經經歷過巨大的思想與體制的變革,也走過不少的彎路,有一些學校在中國畫的教學模式中曾一度極其重視繪畫的技巧,而忽視了中國畫教學中最本質的東西。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技巧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不能因此便本末倒置,沒有了靈魂,沒有了內涵的中國畫教學,會讓我們培養出一批同樣失去靈魂的畫匠,而不是真正的畫家、藝術家。詩詞作為中國畫教學中的基礎教育,它也同樣是中國畫的魂,是學生們走進藝術殿堂的鑰匙,也是學生們走出學校,創作自己作品的精神家園。對于詩詞的探索研究是領悟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與發展中國畫教學的關鍵。要想讓學生們畫好中國畫,首先要讓學生們讀懂中國畫,領悟到中國畫的意境與精髓,這便離不開詩詞的教學。例如鄭板橋對寫八大山人作品評價的詩句“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摩。”從中我們讀出了一種怎樣的內心啊!八大山人在這首詩里所表達出來的意味和他在他的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愫是完全一致的。他用他的眼淚和血來成就他的作品,我們讀懂了這首詩,也就開始走進了八大山人的作品。他的作品《古梅圖》在畫的上半部分八大山人曾經三次題詩,第一首是“分付梅花吳道人,幽幽翟翟莫相親。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魚掃□(挖去一字,或是”虜“字)塵。”第二首是“得本還時末也非,曾無地瘦與天肥。梅花畫時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在下面畫了一株已經露出了根的古梅,而且古梅樹干的中間已經空裂,樹頂也已蟠屈光禿,只有幾只已經下垂了的稀疏的樹枝,瘦硬如鐵。然而就在這枝桿的一邊卻頑強的長出了新枝,稀稀落落的開放著花朵。這幅作品梅的造型奇古,挺勁,雖沒有畫土和苔點卻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意志。從畫面上題的這三首詩,我們可以解讀出八大山人是借用了鄭思肖和伯夷、叔齊的典故,發泄了他十幾年的積怨以及八大山人那倔犟不拔的反抗精神。從這幅畫上,我們還可以想到宋亡以后畫蘭不畫土的鄭思肖,而自責逃禪有愧于伯夷叔齊的氣節。雖然八大山人的許多畫與詩都很晦澀難懂,但八大山人還是明確地告訴我們:“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摩”,又說:“想見時人解圖畫”.可見他是多么希望人們能夠理解他的畫中之意啊。正因為如此,許多學者便經細心的研究,從八大山人的畫意和詩詞之間,探聽出了許多真信息。例如他有一個畫押,因為它的形狀特別像一只烏龜,所以人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稱它為龜形畫押,可是后來才發現,原來這個畫押是由“三月十九日”幾個字變形而來的,這恰好是標志著明朝滅亡的日子。那么這個畫押,也就表示八大山人對國亡的紀念。這種感情是多么的深重啊,又怎能不讓人想到“零碎山河顛倒樹,不成圖畫更傷心”.
僅僅一位八大山人,我們的學生要想真正的讀懂他的作品,都需要不斷地揣摩他的詩句,如若沒有讀懂八大山人的詩句,學生們就根本無法真正走進八大山人的作品,更不會從中得到任何啟發與靈感。就此詩詞在中國畫教學中的地位便顯而易見了。
詩詞除了能幫助讓學生走進中國畫,還能給學生們的創作帶來極大的靈感。如今的大學生,生活經歷簡單,沒有更多更豐富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繪畫當中,如果我們能對他們加強詩詞方面的教學,他們便可以在詩詞中尋找靈感,在詩詞中解讀人生,創作出屬于自己的作品。而不是一味的臨摹與描摹。筆者就非常喜歡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筆者每每讀到“朝如青絲暮成雪”心里總是酸酸的,一種創作的欲望不斷向外涌出。作為一名中國畫專業的教師,筆者是多么希望我的學生都能通過對詩詞的了解,對中國畫的理解,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啊!我們只要在高校中國畫教學中加強對詩詞講解的力度,加強對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播,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在經過高校的學習后,有能力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承者 .
二、對國畫教學中詩詞教育的思考
本人從事中國畫專業教學也有十余年,沒有什么特別大的成就,就中國畫教學而言,略有些心得罷了。在筆者看來,如果在中國畫教學中,我們教師沒有為學生打磨好詩詞這把鑰匙,那么我們就等于把學生們永遠的拒絕于中國畫大門之外,我們要成為學生的引領者而不是終結者。這就要求我們加深了解詩詞在中國畫教學上的重要地位。
中國畫是能直入人的內心,并且我們也能從畫中去洞察一個人的感受、情趣以及他的心境,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加強學生文化底蘊的培養。中國傳統繪畫是中國文化精神典型代表之一,傳統的中國畫教學有自己獨特的知識傳承方式,但是在現代文化,西方文化的不斷沖擊下,許多中國畫教學偏離了自己的軌跡,因此各院校現在對中國畫專業教學方面都做著各種各樣的探索。筆者認為中國畫教學既要著眼于當代,與時俱進。又不能忘了我們的傳統,因為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我們必須認識到詩詞在中國畫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陳靖男.淺談中國畫之中的人文精神[J].神州,2012(9)。
[2]徐渭.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匯書·徐渭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3.
[3]紫都,耿靜.八大山人生平與作品鑒賞[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5.
【詩詞在國畫教學中的地位與思考】相關文章:
關于國畫臨摹教學的幾點思考02-26
現代藝術在園林設計中的地位思考論文11-12
談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與思考03-18
探析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與思考03-18
淺論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與思考03-18
論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與思考03-25
探索物理實驗在教學中的地位再現03-06
淺探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與思考03-21
簡述物理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地位及作用論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