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活動教學的
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全面實施素質,是當前改革的重點,也是跨世紀教育變革的根本任務之一。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雖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在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升學考試的重壓下,學校教育特別是課堂教學中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諸如重書本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重間接知識的學習,輕直接經驗的獲得;重教師的講授,輕學生的探索;重視考試成績,忽視整體素質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這一切不僅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習負擔加重,探索精神萎縮,而且極大地妨礙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影響了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落實,影響了跨世紀一代新人的培養。21世紀將要來臨,人類即將跨入一個新的千年。新世紀將對人的培養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此,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制定新的改革策略,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剛結束的第三次全教會對我國跨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目標作出了全面規劃,對以創新精神培養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實施提出了新的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發表的一份重要研究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提出,教育應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準備,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過教育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一報告對新世紀教育的使命作了全新的注解,從中不難窺見21世紀教育發展的基本圖景。新世紀究竟對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無論作何種解釋和推測,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未來的教育決不能只滿足于給學生一點知識和技藝,它必須將學生置于一個有尊嚴、有個性、有巨大發展潛能的活的生命體的位置上,全面關注他們的發展需要,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不斷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和生存價值,進而使他們在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展過程中真正為自己一生的幸福作好準備。這是一個至高的目標和境界,它要求我們必須對傳統教育從思想觀念到操作方法進行徹底的全方位的變革。活動教學實驗研究是一項立足課堂教學改革,面向未來人才培養的新的探索和實踐,它力圖根據跨世紀教育改革的總體要求,特別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現實需要,在合理借鑒中外歷史上活動教學思想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現行課堂教學存在的諸多弊端的必要改造,探索一條適合于兒童生動活潑主動發展及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的路子,尋找一條有利于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中切實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
活動教學認為,活動與發展是教學的一對基本范疇,活動是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學生主體活動是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發展的基礎,無論學生思維、智慧的發展,創新精神的培養,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都是通過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實現的,而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學生參與的各種活動。教育要改變學生,就必須首先讓學生作為主體去活動。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在學生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實現的,不是外界強加于學生的。從這個角度看,創新教育的關鍵或教學的直接任務,是要創造出學生的活動,是要給學生提供適宜的活動目標和活動對象,以及為達到創新精神培養目標所需的活動方法、條件和。因此,活動教學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對現行以知識為難、教師傳授和灌輸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造,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全面、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促進他們主體性、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展。
一、活動教學的理論內涵
(一)活動教學的內涵
1.活動的基本范疇
簡單他說,活動是指主體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有目的地影響客體以滿足自身需要的過程。對活動可作多側面的劃分,最基本的主要依據學的劃分,即外部活動和內部活動。所謂外部活動,主要指實物性的操作活動。感性的實踐活動。內部活動主要指內部心理與觀念活動,主要包括知、情、意三個方面。這兩類活動在人的認識和發展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實際生活中,這兩類活動常常交織在一起,劃分只有相對的意義。教學過程正是學生主體外部活動與內部活動的雙向轉化過程,是一個由外而內,由內而外的實踐活動和觀念活動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過程。
活動教學意義上的活動既具有人類一般活動的特征,更具有自己豐富的內涵和規定性。首先,從表現形式來講,內部活動有別于那種憑記憶,主要是記憶和理解的活動,而更強調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想象、發現和創造的成分;外部活動也有別于那種不需要有意識的內部活動的參與,只是為掌握某種技能的重復強化訓練或自動化的。熟練化了的外部操作活動,而是強調能引起主體內部活動,需要有意識的注意、思維的投入等。其次,從學生總體活動來分析,它不同于傳統教學中學生的被動活動,以認知為主的片面、單一的活動,而是強調觀念活動與實踐活動相統一的完整的活動。因此,活動教學意義上的活動強調是學生主體主動的,有思維積極參與的,觀念與行動相統一的,充滿改造和創造精神的,能滿足學生多方面發展需要的整體的、多樣的活動。
2.活動教學的界定
從以上對于活動的分析中,可以給活動教學下這樣一個定義:活動教學是指以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似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及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二)活動教學的發生機制
活動對人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但并不是任何活動都對學生具有價值和發展性意義,那么活動是怎樣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作用的呢?究竟什么樣的活動方式對學生發展、素質生成最有價值呢?活動教學要實現以活動促發展的宗旨,就必須首先考察分析活動影響人的發展的各種內外因素,了解活動教學的發生機制,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學策略。
活動對人的發展影響程度取決于以下變量:活動主體因素和活動客體因素。具體說來,主體因素包括主體的身心發展水平、主體對活動的自主參與程度、主體的自我效能感等;活動客體因素包括活動目標的適切度、活動有無成效、活動方式的選擇、活動對象和范圍的確定、活動條件的提供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對學生的發展進程產生影響。
1.活動的主體因素
(1)身心發展水平。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有機體在后天生活中獲得個體經驗的過程。學生要獲得人類已有的經驗,必須是身心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發生。如果身心發育還不成熟,又沒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作為依托,這種學習活動便不能實現,更不要說取得成功,最終也就不可能使個體得到發展。每個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方式和作用方式,都受到他已經形成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的影響,表現出個體的特征。
(2)主體在活動中的自主性和參與度。這是影響活動效果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主體對活動的自主參與程度表現為主體在活動中的地位及由此產生的對活動的態度。可分為三種情形:被動應答——迫于外界作用下的一種被動性行為,主體不能處于激活、興奮狀態,注意力僅限于維持動作的完成,對主體發展意義不大;自覺適應——主體接受并理解了活動的任務、要求與意義,從而以自覺的、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活動中去;主動創造——活動過程是主體自主的,主體態度不僅自覺,而且是積極主動的,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自己的行動步驟,經歷著情感的體驗,始終處于積極追求中,關注行為和目標的實現,這是最富有發 展意義的活動。
(3)主體的自我效能感。同樣的活動對活動主體的影響是不一致的,這取決于主體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是人對自己能夠實施某一行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它影響人對行為的選擇,對困難的態度,對行為的努力程度和持續時間,也可以影響學習行為中的情緒和效率。自我效能感強的人,能正確估計自我能力,選擇活動的方式內容,對問題不斷做出準確判斷,及時修正自己的錯誤,能主動積極參與,學習充滿活力。反之,效能感比較弱的人,參與感也隨之下降。
2.活動的客體因素
(1)活動目標的適切度,活動對發展主體提出的要求是否恰當,要看它與主體現有發展水平之間的相差度如何,因為過高過低的活動目標都無助于個體的發展。只有那些高于個體現有發展水平而又是他有能力進行的活動,才能有效地促進個體的發展。為此,者應認真研究學生的發展狀況,包括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把握最近發展區,以安排教育的順序與目標。
(2)活動有無成效。活動的成效會激勵主體產生新的需要,形成內驅力,對主體產生積極影響。假如活動不了了之。只會產生消極影響,
(3)活動的方式與類型。不同的方式產生不同的經驗,不同的活動類型和方式促進人的不同的發展,如有主體變革客體為主的創造活動、反應客體的認識活動。占有客體的欣賞活動、檢測客體的評價活動以及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活動等,他們雖共同對人的發展發揮作用,但每一類活動對人的某一方面的發展有所側重,如、科學活動——創造性;科學與活動——批判性思維;、戲劇活動——自主性發展,擴大眼界,豐富人的想象等。
(4)活動條件的提供。活動的展開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如活動和活動工具的提供,活動氛圍的渲染和創設,活動場地的大小,活動規模的大小(如班級規模),活動空間的靈活布置,活動手段的現代化和多樣化程度等,都將直接影響活動的成效。
(5)活動的有無。對活動的設計和適當的指導易使活動產生成效,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反之,易放任自流,降低學生成就感。
(三)活動教學涵蓋的教育理念
構建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是活動教學期望的實踐效應。為此,活動教學必然對實驗的目的、目標、內容、方式、評價及其相應的操作體系進行系統的,富于創新的構建。這種教學新形式涵蓋以下內容:樹立以活動促發展的新型教學觀,關注學生的精神生活和發展需要,確定適合于學生主動和諧發展的活動目標;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實踐性,自主性活動為基礎的動態、開放的教學過程;適當調整、補充、改造現行課程與教材,加強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與經驗的聯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新型教學;改革考試和教學評價,實施以促進能力培養和素質整體提高為目的的多樣化評價策略等。為此,必須在觀念上凸現出以下教育新理念。
1.堅持“以活動促發展”的指導思想
“以活動促發展”的主張是活動教學的立論基礎和實踐切入點,是活動教學的靈魂。它重視活動的獨特價值,強調活動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主張活動是實現發展的必由之路。人的發展是在主體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中實現的,相互作用的中介便是主體的活動,正是主體積極主動的活動推動著主體發展的進程。對學生的發展來講,學生主體活動是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發展的基礎,無論是學生思維、智慧的發展,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都必須經過學生主體自覺參與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動來實現。惟有活動,才能提供學生發展的最佳途徑和手段;惟有活動才能實現多種潛在的發展可能性向現實發展確定性的轉化,發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動中才有望實現,為此,教育教學的關鍵就是要創造出學生的真實活動,讓學生作為主體去活動,在活動中完成學習對象與自我的雙向建構,最終實現主動發展。2.突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主動學習、主體實踐為特征的方法論體系
活動教學重視活動在發展中的獨特價值,必然注重學習者“學”的活動。活動教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對學習客體主動探索。不斷創新,從而不斷發現客體新質,不斷改進已有認識和經驗,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而不是通過靜聽、靜觀接受現成知識結論的過程。為此,特別強調主動學習、主體實踐的教育價值,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親身的活動和實踐,變被動消極地學為主動積極富于創新地學,使學習成為學生主體的自主活動。這種主動學習方式主要以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解決學習問題為特點,包括探究學習、解決問題學習、交往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和有意義地接受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通過學習者對學習對象的主動操作、親身體驗、探索、加工、改造和創造等實踐性活動來實現和完成。總之,這種學習過程不僅強調動腦思考,而且強調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注重多感官參與,多種能力的投入,在活動中學,在做中學,主動地學,創造性地學。
3.構筑以活動為基礎的動態、開放的教學過程
活動教學吸收了關于人的實踐活動的主動。能動特點的思想,將實踐觀點引人教學過程,從而必然地將教學過程作為一個認識和實踐進程相統一的過程,必然認為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認識成果的一種動態發展過程。首先,教學的對象、活動的主體----學生處于一個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處在身心兩方面不斷變化。構建的過程中;其次,教學活動是一個復雜變化的過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新的因素會不斷生成,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因而是一個動態過程。活動教學重視教育情境中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校園、班級氛圍等“活”的因素對教育意義的生成,重視學習過程諸多因素的改變對于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活動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不斷生成新質的過程。
這種動態性使得教學過程同時具有開放性的特點,這種開放性主要體現在活動過程上。基本上是以學生自主活動,自主學習,實踐和探究為主,對學習可采取各種不同的方法與途徑去探索問題的解決,教師較少干預;活動氛圍上,努力創設一個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并樂于、敢于表現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圍,以利于共同進行知識的發現、創造和分享結論,同時創設自主、寬松、愉悅的學校環境,實現學校生活和的民主化;活動時空上,不局限在課堂內、學校內,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機會,開發與生活等廣泛的教育資源。
(四)活動教學的實踐效應
活動教學不論是作為教育觀念的體現,還是作為一種具體的教學形式,其對教育教學實踐的改變必然具體地體現在課堂教學中。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主體體現出不同的自主參與程度,處于不同的學習、活動狀態,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因而,考查學生在課堂生活中的活動情形和活動狀態是將活動教學與其他教學區別開來的重要而有效的指標。據此,可在以下對比中對活動教學的課堂效應作一描述。
記憶水平的教學——學生處于被動應答狀態。以靜聽、靜觀、靜思的學習方式接受和記憶大量知識,處于消極、被動地位,缺乏積極主動的參與和動手做事的機會,教學氣氛死氣沉沉,學生易產生焦躁、煩悶、厭惡、冷漠等消極的情緒體驗。
適應水平的教學——學生處于自覺適應狀態。雖時有主動積極的思維參與,但這種思維為教師所把持與牽制,只是教師思維的再現與印證。教師被自身設計的教案與思路所奴役,對學生思維的獨創性不能放手。學生的情緒體驗表現出時而充滿激情和渴望,時而又表現出冷漠,無動于衷。
創新水平的教學——學生處于主動創造狀態。 教師表現出較大的創造性,不再為預先設計好的教案所左右,對于超出備課范圍的意外問題和突發事件,能因勢利導將教學引向深入。教師通過創設適宜的對象性活動情境,給學生以思維的空間,不把學生的思維局限在設置的教案框架里,學生始終處于獨立探索。主動積極地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發展創造思維能力的狀態,表現出熱情、活躍、積極、關注等積極的情緒體驗。
活動教學追求的就是屬于創新水平的教學。
二、實驗的實施
(一)實驗目標
1.教學實踐目標
(1)破除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建立教育化思想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有效指導相結合的教學過程。傳統權威式的師生關系讓位于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負責的交往方式,學生的人格和權利得到充分的保護。
(2)變更以知識為本位的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的發展為目標的教育思想。重視學生的親身經歷和生活經驗,在教學中廣泛采用探究式學習。體驗學習等多種活動方式,從多方面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
(3)改變以傳授和灌輸為主要方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課堂教學。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的、沸騰的、真實的生活。讓學生在自由自在、豐富多彩而又充滿挑戰性的活動中得到發展。
(4)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使他們成為具有主體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創造性人格和創造性思維。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具有豐富的知識,健康的情感,獨特的個性和良好行為習慣的一代新人,在未來社會生活中自尊、自信,敢于迎接社會的挑戰。
(5)涌現一批具有現代教育觀念。掌握活動教學的基本方法。具備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師。他們能夠將教學作為創造性的事業,從教學過程中體會到教學生涯的快樂,在與學生的交往中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與學生共同實現發展。
2.理論研究目標
(1)探索活動教學的一般理論,包括活動教學的思想淵源、活動教學的方法論。活動教學與學生素質發展的關系。活動教學的內涵、類型、特征與功能等。
(2)探索活動教學的操作原理與教學策略,包括在各個不同學科中設計、組織、實施各類活動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等。(3)探索活動教學的課程內容和結構,包括挖掘、梳理各科教材中適宜于活動教學的教學內容,采用新的課程形態,編寫新的教材,活動課程中實施綜合性主題學習等。
(4)探索活動教學的評價體系,包括評價原則、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等。
(二)實施策略
“活動教學與中小學生素質發展”實驗研究的基本任務是通過教育實驗的方式,驗證。充實和發展活動教學的理論,提供活動教學的操作方法,架構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完成這項任務需要一個著眼于活動教學體系構建的工作框架以及相關策略。經過分析我們認為,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和教學評價是構成活動教學體系的基本要素,需要把它們分別作為實驗的切入點,展開深入的研究。
在實驗中,我們將采取的主要策略是如下幾方面。
1.確定立足于學生素質整體發展的教學目標
(1)全面關注人的發展
活動教學所追求的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完整的人的教育。它表現為對學生認知、情感和行為培養的全面關注,并在教學中處處著眼于他們的未來。這體現在確定教學目標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學生在認知領域內應達到的水平,而且要考慮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在價值觀、態度、情感、行為調節和交往方面應發生的變化;不僅要關注學生在現實情況下應達到的水準,而且要關注對他們的未來發展會產生深刻影響。具有奠基作用的那些素質和能力。例如: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創新的意識和能力、認識能力和認識方法、探索精神、合作精神、感受和欣賞的能力、科學的態度和思維品質,等等。要做到以上這些,需要教師切實地把教學看成是對人的培養過程,而不是單純的技術性活動。在教學中不是把目光停留在作為事實和結論的知識上,而是能夠深入地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智力價值和價值,并把它們和學生的發展聯系起來。
(2)將主體性和創新精神作為培養的核心目標
主體性是學生做人的發展的核心部分,是其他一切素質發展的基礎,創新精神是主體性的最高表現。主體性的發展需要通過主體的活動,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活動教學使課堂教學成為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的主要途徑。教師要通過創設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努力促進學生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展,促使他們自我發動、自我選擇、自我組織、自我指導、獨立思考、自我評價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幫助他們形成對不同意見、觀點進行評價并做出自己判斷的勇氣和能力,使他們真正成為具有主體意識和自主能力的人。
(3)從學生的需要出發
活動教學所提出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想充分體現了刑學習主體的尊重。這種尊重要求教學適應學生,成為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的過程,而不是學生適應教材或教師教案的過程。它要求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的時候,不是從教材出發,而從學生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切實把學生的發展需要作為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的準則。
(4)具有創新性和靈活性
由于活動教學將“活動”視為學生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行動主體的教師和學生都將在課堂教學中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他們的共同參與相互作用會使教學成為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成為不斷生成新的教學價值和新的教學契機的過程。這些新的教學契機將成為學生發展的新的生長點,也會給教學過程帶來新的目標和方向。因此,活動教學的教學目標應是不斷由教學的真實進程豐富著和推進著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有能力捕捉新的信息并及時判斷其價值,同時創造性地將它們轉化為新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新的發展機會。
2.構建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教學過程
活動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構建活動教學的新過程。這是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以學生創新精神和素質整體發展為目標的教學過程。這一過程的核心是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創造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需要從三個方面人手,這就是:活動的外在方式,活動的內在價值以及教師對活動的指導。采用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
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長期以來,我們對教學方式缺乏足夠的重視,沒有從學生發展的角度深入研究。事實上,如果不改變以傳授和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就談不上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以知識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陳舊觀念就仍然具有滋生的土壤。活動教學以“活動促發展”的思想,明確提出了以活動的方式作為教學的基本方式,這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它將引起我國課堂教學領域里的根本性變化。以活動作為教學基本方式的前提,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活動教學中的活動方式必須是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并通過主體實踐活動完成發展任務的教學方式。由于學生的素質發展是多層次、多側面的,因此活動方式也必然呈現為多種形態。在活動教學中,它們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探究型活動方式
兒童的發展與人類種族的發展有許多類同之處。現代學生的學習過程從某種意義上是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過程的一種認知意義上的重演。在過程中,讓學生踏著前人的足跡部分地重新發現他們學習的內容,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意義。這一過程將使他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掌握人類的認識方法和活動方式,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造精神,探究型活動方式就是這樣一種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獨立完成發現知識過程的活動。這一活動本質上是人類原始發 現過程的高蔓濃縮,是意義上的重演。在運用這種活動方式時,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①有目的地選擇重演和再現的內容
探究型活動方式并不要求學生重新發現教材中的所有知識。這在教學實踐中既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適宜進行重演和再現的應是各個學科中在人類認識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對于學生的創造性品質培養具有典型意義的知識和技能。例如某些科學概念、運算法則、重要學科思想、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技巧,等等。
②創造探究和發現的情境
向學生提供探究和發現的真實情境,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們像科學家一樣進行工作的必要條件,同時還可以便他們理解創造與需要和背景狗關系,了解知識的產生過程。這對于學生從更深的層面理解知識,產生未來創造的動機,掌握創造的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
③提供有結構的
材料(實物的與文字的)是引起和形成學生探究發現經歷的工具,是學生實踐活動的對象,學生需要在改造材料的過程中完成發現并改變自己的原有認識。因此,提供給學生的材料應是同所要發現的知識具有相同結構的(因而能夠通過相互作用揭示有關現象),對學生具有吸引的,并且是適宜學生完成發現,并能夠激發不同水平上的多種思考的。
④鼓勵運用多種方式完成發現
探究型活動方式的意義在于學生的探究過程。對同一問題的不同探究方式表現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帶有個性特征的思維方式,因此,教師在探究活動中要努力促進,多方發現,及時鼓勵那些“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的行為,并要向全體學生展示。
⑤教會學生進行科學加工
學生在完成探究發現任務后,往往不能透過事物的外在表現抓住本質,也不能進行準確的抽象和概括,這時教師要認真組織學生進行研討,幫助他們形成概念,完成內化。
(2)交往型活動方式
交往作為有目的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與教學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認知與交往是共生的,學生的學習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性建構過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必須要經歷集體智力活動的階段。同時交往對于學生的發展還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例如,主體意識的形成,掌握與人溝通的技巧,培養合作精神,等等。因此,交往是學生學習的一種特殊活動,是教學中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手段,也是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的一部分。采取交往型活動方式時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
①將課堂教學組成一個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系統
教學交往需要建立在一個相對完整的相互作用的教學系統之上。這個系統包括教師,學生和他們共同參與的活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正是由于與活動對象相互作用的需要才產生了交往的需求并依附于交往的,而交往又反過來促進了教師、學生與活動對象間的相互作用。學生也正是在這一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得到了發展。因此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組織好學生主動參與,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探索狀態的有目的的活動。
③采取小組學習和班級學習的方式
小組學習和班級學習是主要發生在學生之間的交往學習活動。這種方式的活動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便于他們人人參與,相互激勵和共享信息。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自己制訂研究方案,自主探索和研討,使學生切實處在自主學習和積極交往的狀態之中。在學習中要注意組織好小組間的交流,處理好小組間合作與競爭的關系以及反應快捷和滯后學生間的關系。
③鼓勵學生自由準確地表達
是人際交流的工具。學生需要運用語言表達自己在學習中的經歷和感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對搜集到的信息做出自己的解釋。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表達并幫助學生學會流暢地表達,使他們不斷樹立信心,增強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④把交往深入到學生的認識活動中去
交往和學生的認識活動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師要善于在學生的認識活動中適時而巧妙地運用交往方式,使交往成為認識的催化劑。例如當概念形成的困難時刻,對現象的比較。分類和判斷有爭議的時刻,以及匯集收集到的信息的時刻,等等。
(3)體驗型活動方式
體驗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與個體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體驗學習和認知學習是人類最基本的兩種學習形式。認知旨在發展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體驗則不僅對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習有幫助,而且在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活動教學高度評價體驗學習的意義,認為它是學生發展中必須運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和必須掌握的一種學習方法,體驗型活動方式應當成為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采用這種活動方式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將體驗學習作為學科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
在人科中要把體驗型活動方式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之一,摒棄枯燥的說教和單純認知學習的傾向。在科學學科中要加強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體驗,注重培養科學精神和提高科學能力。在其他學科教學中也要努力將學生引向自然、引向社會、引向生活,使學生感受生動的問題情境,豐富他們的人生經歷,讓他們在身臨其境中增長解決問題的才干,學會從體驗中認識世界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②強調教學中的體驗是學生的主動體驗
體驗可以是被動的,也可以是主動的。作為教學中的體驗活動必須突出體驗的可感知、可、可推動的特性。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地感受自己的情感活動,并關心他們體驗到了什么和追求什么樣的體驗。
③明確體驗活動的外部行為一定要引起學生內部的心理變化過程
體驗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心理過程的變化,沒有心理過程的變化不能稱其為體驗。教師在活動中要調動學生的情感、知覺、思維、注意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參與體驗,以促使學生的心理真正發生變化。
④將體驗作為學生個性形成的基礎和個人成長的基礎
不同的個體對于事物會有不同的感受能力,也會引起不同的體驗,從而豐富著不同的個性。在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和接受學生對于觀察的不同感受,以促進他們個性的成長。成功的體驗會使學生增強自信,失敗的體驗對于學生也同樣重要。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正確面對失敗,學會從失敗和錯誤中學習。
體驗學習所形成的體驗型思維方式(例如“意會”)是一種重要的認知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將體驗與認知學習更好地結合起來。
(4)創造型活動方式
創造是人的主體性發展的最高境界。教學的基本任務應著力于學生創造性心理功能的不斷開拓和豐富。創造性活動方式重在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培養創造態度和形成創造性人格。其在進行這種活動時采取下列措施。
①讓學生在課堂中直接進行創造性活動
如重新發現概念和算理;歸納有關規律;自己制作模型和學具;自己規劃和組織專題研究;自行開展班隊活動以及進行即興創作和表演等。
②促進學生直覺、想象力和觀察力的發展
直覺是創造的心理基礎,想象是創造的前奏,觀察則能為創造積累榜樣。為了促進上述能力的發展,教師可在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引導學生運用直覺解題和分析判斷事物,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參觀、考察和游歷以及開展各種形式的競賽,等等。
③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獨特性和新穎性
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自身潛能的實現便是一種創造。創造性人皆有之,創造沒有等級之分,創造是隨處可見隨時可以進行的。重要的是要形成良好的創造心理品質。教學中,教師要敏銳地發現學生具有的獨特性和新穎性的思想,并給予及時的鼓勵。
④讓學生接受更多的科學技術信息
增加有關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信息對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和創新人格 的培養將是十分有益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媒體的有關報道,注意收集有關資料,并采取集體活動的方式在學生中進行交流,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并增進他們對于創造性活動的了解。
除上述方式外,活動教學中的活動方式還有多種形態,例如問題解決方式、研究方式、戲劇活動方式、游戲活動方式,等等。在課堂教學中采取何種活動方式要根據教學的不同目標和內容來確定,也要極大地依靠教師的創造性。
注重活動的內在價值:
在活動教學中,除了要把握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方式之外,還必須追究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即學生主動參與的是怎樣的一種活動,它必須對于學生具有的意義和學習的意義,也就是必須對學生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因此,那些學生參與程度高同時又具有較大教育和學習意義的活動是活動教學所追求的活功。
提高活動的內在價值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將活動的水平定位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
活動的水平只有定位在學生正在形成,剛剛在成熟,剛剛在發展的區域內(即維果茨基所主張的最近發展區內)才具有教育的價值。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生主體實踐活動設計的時候,需要對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進行深入的了解,并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做出準確的判斷。
2)向學生提出具有挑戰性、激勵性的問題
學生發展的動力是內在的矛盾沖突。活動教學所提出的問題如果不具有新穎性和挑戰性,不能有效地激勵學生的思維,就不可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也就不可能引發真正意義上的學生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在設計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時,需要花大力氣研究如何提出問題和提出怎樣的問題,維持學習活動的適當難度,不斷向學生指出討論中有爭議的部分,以激勵學生的創造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3)提高學生的內向化水平
將從外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感性經驗轉化為理性思維,體轉化為情感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內向化過程。提高內向化水平是指學生思維(情感)活動的深化,這是學生發展的重要標志。
學生的思維(情感)運動來自于主體實踐活動,同時本身也是活動,是活動教學中主體實踐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生對外部活動對象進行的感性物質活動需要向活動延伸,才能形成穩定的成分積淀下來。因此,有價值的教學活動應是能夠在較高的水平上完成內向化過程的活動,是能夠促進學生思維(情感)運動的活動。為了達到這一要求,在活動教學中,教師必須關注學生概念的形成過程,體驗的升華過程,要適時地將他們從與活動對象的物質性交互作用中轉移到觀念性的意識活動中來他們進行知識的構建,活動方式與認識方式的概括以及體驗向動機、情感與意志的轉化。
提高教師對于活動的指導能力:
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教師精心策劃與指導的結果。教師在活動中的指導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創造學生主體活動的情境——提出活動所要解決的問題;使學生明確活動的目的與意義;提供活動的社會與生活背景;供給活動的實物與文字,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等。
有效地推動活動的進展——激勵學生的活動熱情;了解活動的實際進展;觀察活動中學生的表現;捕捉活動中的有關信息;發現活動中有價值的教學因素;引導學生深入持久地探究問題等。
組織學生進行集體研討——選擇討論的適當“火候”和適當問題;創造有利于討論的課堂氣氛;指出學生討論中的矛盾所在;幫助學生流暢地表達;協助學生疏通思想、理清思路;引導他們進行抽象和概括以及與他們一起交流活動的成果等。
上述指導作用深刻表明了教師角色的巨大變化。活動教學對于教師的基本要求已不再是準確。清晰和有條理的講解,而是科學和富有性的指導。為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教師的指導能力。
(1)實現教育觀念的系統性變革(略)
(2)深入理解和領會活動教學的思想(略)
(3)從更高的層面和更廣闊的視角把握教材、理解知識
活動教學的教學目標要求教師能夠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學科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明了本學科的知識體系、基本原理、主要學科思想、發展和發展趨勢,了解科學家的創造活動、科學精神和人格力量。對于一項具體的教學內容也需要了解其在整個學科邊學中的地位。與社會生產和生活的聯系。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通過知識的學習過程所應培養的情感、行為習慣和價值觀,以及為實現上述目標所應采取的活動方式和必要步驟等。為此,實驗教師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更新并擴展自己的知識結構。
(4)以現代教育的要求提高專業能力
使用、處理和變革教材的能力。任何教材對于活動教學來說都要經歷一個改造加工進而轉化為活動的過程。為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既要認真研究大綱和教材,又不能拘泥于大綱和教材,而要根據活動教學的要求和學生的發展需要做出新的構思和處理,教師要有變革教材的膽識和勇氣。
創造性地駕馭課堂的能力。活動教學的課堂是一個充滿變動的課堂,會不斷產生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也會出現新的轉折和新的教育契機。教師要有敏銳的感受能力和靈活的應變能力,能迅速對課堂教學進行調整,對所出現的問題做出反應。
對教學實踐不斷進行反思的能力。活動教學的實驗是一項探索性的實驗,教師在探索過程中不但會產生成功的經驗也會產生失敗的體驗。教師及時地對自己實踐中的體會進行反省,利用各種形式抽象和概括自己的實踐經驗,并努力上升為理性認識,這對于深入探索和進一步提高科研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組織和社會活動的能力。活動教學改變了以往的師生關系,單靠命令和教師的權威對學生進行管理的方式已不適應活動教學的要求。教師要逐步掌握運用活動的魅力、學科的魅力控制課堂的方法,也要通過學生群體的作用,依靠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實現對班級的科學管理。活動教學打破了課堂為中心的舊有教學模式,使教學活動日益與自然。社會和生活發生密切的聯系。教師要自發地走出校門,善于與社會各部門進行交往,以便形成教育的合力。
(5)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教學是一項集科學與藝術于一身的活動,教師只有具備廣博的知識基礎、豐富的精神生活和健康的心理品質才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一定要在關注教育教學的同時,努力使自己健康愉快地生活,擴大自身的關懷面和信息量,進而在教學中展現健全的教育人格。
3,調整、補充和改造現有課程和教材
目前我國中小學使用的各科教材是為了適應全國廣大地區的普遍要求而編制的,與活動教學實驗的需要存在著一定的距離。這一矛盾勢必影響著實驗的進行。活動教學的教材應是非學科中心的,以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雙向擴展為特征,以活動的方式呈現、綜合了認知、情感、行為等多種發展目標的教材。
活動課程是活動教學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活動教學實踐中的活動課程將以綜合活動課的形式進行,與學科活動教學從不同的角度發揮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綜合性活動課以跨學科的主題學習為主,促進學生形成綜合運用知識、各方面素質協調發展的能力。它將突出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和體驗學習,與學科教學內容有機地融合,成為活動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4.創造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新型教學
為了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能夠真正作為主體去活動,需要為活動教學營造一定的環境和氣氛。
人文環境
我們認為,感受尊重、得到理解、享有權利應是活動教學人文環境的主要特征。這一環境需要從下列方面加以創設。
(1)建立新的教學制度
學校的教學制度是 教學規章、守則、行為規范和組織結構的總和,是學校辦學思想和教學觀念制度化的反映。在活動教學的實驗過程中需要對學校的教學制度進行重新審視。例如,應當將束縛學生自主精神發揮的有關課堂規定加以修訂;將抑制學生個性發展的劃一要求加以改造;將不利于形成學生健康的方法加以改進。學校一定要有相應的制度保證學生有機會反映自己的意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2)形成平等的人際關系
在活動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應當充分地體現平等與和諧。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促進者,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每一個學生都應從教師身上感受到對自己尊嚴、權利、靈感和積極性的尊重。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通過媒體接觸大量的信息,往往會在某一方面超過教師的知識貯備,提出教師無法回答的問題。教師要切實把教學活動看成是一個不斷面臨新問題的過程,是一個知識擴展的過程,是一個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要以完全平等的姿態與學生一起查閱資料,尋求答案。同樣,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首先要不斷發展自身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真正實現課堂中的教學相長。
(3)凈化
學校的重要手段是語言,語言既能激勵學生奮發向上,也能摧毀他們的自信和尊嚴。活動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語言必須符合規范,禁止使用一切有損于學生自尊和人格。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話語,提倡使用體現、平等、關懷、友愛的用語。
物質環境
包括時空環境,教具、學具,教學設施,等等。(略)
5.實施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的教學評價
“以活動促發展”的教育思想要求活動教學的教學評價融入新的觀念和方法,開辟新的思路。
(1)樹立為學生發展服務的新觀念
教學評價活動的意義在于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這是對教學評價的一種新認識。
長期以來,人們把教學評價看成是對教學結果的一種純“客觀”。“公正”的描述,因而關注于測量技術的完善和評價標準的建立。這種認識上的局限性產生了諸如過分依賴量化,忽視定性評價,使教師處于評價中的權威地位,而學生處于被評價的被動狀態以及評價不能有效地發揮促進教學的作用,常常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等種種問題。上述問題的解決需要對教學評價活動形成全面的認識。我們認為樹立評價為學生發展服務的新觀念是十分重要的。這一觀念的主要思想是:
①將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
評價不是消極地對教學結果進行測量和描述的活動,而應當積極地促進教學過程,成為使學生受到教育。加深對教學實際過程的認識以及改進教學工作的重要手段。為此,教學評價要關注教學過程,使評價在學生眼中不再是一張張令人發怵的“考卷”,也不再是教師嚴厲目光下的“監督勞動”,而是學生活動的過程、學習的過程、正確認識自己的過程,是師生之間增進了解。共同反省教學經歷,形成對教學策略與成效的共識,并共同謀求改進方向的過程。
②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
要改變傳統教學評價中教師為中心的傾向,使評價成為促進學生主體意識形成。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導致自我系統完善的活動。使學生在評價中學會為自己的學習主動承擔責任,并為改進學習積極地努力。為此,教學評價要成為學生廣泛參與的過程。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對學生進行個別化評價,不僅要注意他們學到了哪些知識,還要關心他們獲得知識的能力和方法。
③重視教育價值的多元性
作為學生發展目標的各項內容的結構是不相同的,生成機理是不一樣的,成果形態也是各異的,不能采取單一的試卷測試方法加以評價。人們由于價值觀的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教學的某一過程或學生的某一行為也會產生不同的結論。因此,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標的教學評價,主張對不同性質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以及教師評價學生,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學生評價教師、教師自我評價等多種評價方法。
(2)從發展的角度確定評價內容
活動教學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評價的目標,對評價的內容也應有新的思考。我們認為,教學評價從評價對象角度應當包括課堂教學評價。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三部分,從評價功能角度應當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類型。各種評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操作方法也不盡一樣,但在內容上都應當體現學生素質的整體發展以及回答教學當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和活動教學實驗所提出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不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要力求抓住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核心素質以及實驗的主要目的。
①學生評價的主要內容
主要包括:a.學習的基本態度和方法;b.學習的基本能力;c.已達到的認知水平、情感水平和行為發展水平。其中需要關注:自主性、創造力、興趣、動機。理解力、語言表達能力,活動的技能、合作精神、思維品質,等等。在評價中還應考慮下列內容:在團體活動中的表現、興趣愛好、性格特征、身體發育情況以及需要特別指導的方面。
②教師評價的主要內容
設計活動的能力,對活動的指導能力,駕馭課堂的能力,對學生的態度,以及教學過程中的精神狀態等。
③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
學生的參與程度、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內容的選擇、活動方式的采用、活動的實際狀況(如:課堂氣氛、時間和空間的利用,節奏的把握,學具教具的使用情況)、活動的實際效果(意義與價值的體現)以及教師的行為表現等。
(3)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
我們積極主張各實驗學校應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創造具有各自特色的評價方式。在評價中,要注意制訂好評價方案,重點解決資料收集和分析的問題。積極采用學生自我報告(問卷、考核、同輩評鑒)、行動觀察(班級語言分析、軼事記錄、角色扮演)等定性評價的方法。要做好觀察現場的安排,充分討論和分析觀察到的現象與收集到的資料的意義。要發揚民主的評價精神。消除評價中的教師特權,并要認真地研究評價報告的呈現方式以及會給學生帶來的感受。
活動教學實驗是一項探索性的實驗,必須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我們強調理論的先導作用,同時也十分重視改革實踐中所提出的各種問題和來自第一線實驗教師的創造。讓我們在理論與實踐的共同推動下開展實驗、深化實驗,使實驗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資料來源:《創新教育----面向21 世紀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抉擇》,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在自主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活動教學的】相關文章:
在自主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活動教學的探索11-20
在自主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活動教學的探索與03-18
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03-20
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02-28
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方法創新11-16
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05-18
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幾點做法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