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中、俄兩國學生繪畫作品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不同的會造就不同的表現 ,即使是同在現實主義傳統下,中俄兩生的繪畫作品,也會反映出巨大的差別。東的差異帶來不同的感知方式,對比中可以讓我們從更深層面看到的它們的短處和優勢,揚長避短對于中國當代的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東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俄羅斯是中國的近鄰也是現代史上關系最為密切的西方國家 ,它在、文化等各個方面對中國都有著巨大影響。俄羅斯現實主義傳統的藝術教育體系曾經影響了中國數十載然而,就是在這相同的教育體系下所培養的學生其作品以及他們以后的藝術發展軌跡卻有著巨大的差別,這種有趣現象是值得我們分析的。
2004年10月,受國家教育部派遣,我們十多名中國學生就學于莫斯科蘇里科夫學院,進行為期三年的碩士階段學習。由于我們都是來自國內高校的青年教師,所受的大學教育也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蘇派教育模式下進行的,而現在這種模式已成為國內高校批判和屏棄的對象,因此,在留學的三年里 很自然地我們會把中國和俄羅斯的學生在各方面的表現作一番比較。對比中發覺中、俄學生的思維方式在繪畫的各個方面的表現——無論是繪畫主題的選擇、風格的傾向和畫面的處理、色彩表現、甚至是觀摩作品的方式,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一些學生習作展中,我們可以一眼區分出哪是中國學生的作品、哪是俄羅斯學生的作品,甚至在那些十幾歲開始.從預科讀到碩士畢業,整個學畫階段都在俄羅斯的中國留學生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這種差別。之所以有這種差異,單純用地域性差別來解釋是表層的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中西文化的不同所帶來的區別。
一、 差別最大的表現是在繪畫主題的選擇方面
俄羅斯學生的作品多表現傳統的和現實的題材,非常注重繪畫作品的性表現,主要來自于宗教、、文學作品和現實生活、風景等方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巨變給俄羅斯人帶來了極大的痛楚,因此,在繪畫題材方面俄羅斯人都會有意無意地抹去前蘇聯的印記.極力避免此類題材的表現 (除當代性藝術有刻意地表現 以外)。宗教的復興和對近代俄羅斯偉大的崛起歷史的緬懷,使剛走出困境的俄羅斯人找到了精神慰藉和對民族復興的美好展望。而這些為他們提供了源源不盡的繪畫題材和使之具有了當下精神需求的現實意義.因此傳統題材在俄羅斯的延續,不能簡單看作是古典復辟或是落后保守而且短時間內也不會在當代藝術中消亡。俄羅斯的當代學院教育繞開了蘇聯時期的影響而延續百余年前的傳統,但是這只是避開了前蘇聯意識形態在繪畫方面的影響,20世紀初俄羅斯的先鋒藝術和蘇聯時代早期的藝術研究成果并沒有被拋棄它們作為學院的教育傳統之一還會延續下去。
中國學生多以現實題材、個人的體驗或觀念表現為主題。現實主義傳統影響了中國數十年,以現實為題材創作的學生自然不在少數,而個人體驗和觀念表現則是國內當代藝術的主流,這些都反映在了中國學生的作品中。對于傳統題材 .在中國人的印象中只有中國畫才是可以與之聯系的,這主要是西畫在中國沒有經歷古典階段 沒有表現傳統題材的經驗和傳統。其次是中國傳統的繪畫主要是文人的自我表現 ,自古就很少注意作品的文學性和功能。最后也是最關鍵的原因是:近代中國并不值得炫耀的歷史和長期 “洋為中用”的文化史,造成了當代中國學生對傳承的疏離和斷裂,這是作品很少表現傳統題材和文學性表達的根本原因。
二、中俄學生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差別還表現在繪畫的風格和表現技巧方面
中國學生的作品多為追求真實的寫實風格或風格化的流行樣式。與俄羅斯學生相比,由于中國現代美術缺少了對繪畫本體關注與研究的現代主義階段環節,因此,對于現代主義在繪畫的風格造型、結構、空間、色彩等方面研究成果的運用中國學生顯得要陌生得多。因此中國學生的寫實風格面貌較為單一,是類似古典的技法、科學的色彩真實和照片效果的有機結合,風格寫實、溫和而投巧。追求風格化樣式是中國學生作品當代性追求的直接手段.國內的、國外的成功個例風格會帶來一大幫的追隨者有的甚至是直接搬用。
[1]
這類作品缺乏原創性和的印記 急功近利是目前中國當代的通病。相比之下,俄羅斯學生對繪畫的態度更誠懇、執著和塌實些 修養更全面些,作品因此更具有繪畫性。俄羅斯學生作品風格的民族化特征明顯,雖然都在現實主義框架之下.但風格多變:有裝飾性色彩的,有帶表現性的,有傳統 ”蘇派 。面貌的.還有俄羅斯民族特有的詼諧的……無論那種形式,畫面都具有很好的整體感和強烈的構成關系。畫面對形體、空間、和色彩的處理都相當概括和具有多樣性 并不以追求空間和色彩的真實為目的。俄羅斯學生很注意畫面構圖技巧的練習,在畫寫生或創作之前都會畫很多的構圖稿、色彩小稿。雖然作品的細節處理技巧遠沒有中生的精彩,但作品大的色彩關系和力度要比中國學生好得多,這與他們平時做大量的構圖練習是分不開的。相比對作品觀念和形式的追求.俄羅斯學生更愿意沉迷于對畫面處理的樂趣之中。
三,在作畫情緒方面中俄學生有不同的反應
中國學生作畫時很注重把握情緒,在感覺良好時會從局部到局部依次走下去.即使構圖出現問題也不會理睬,但是一旦情緒變化或中斷就會影響作畫的熱情和作品的質量,作品的整體效果與情緒表達的完美結合通常是很難達到的。中國學生在整體與情緒表現的選擇中往往傾向于后者 ,因此在作畫過程中不大喜歡因為調整整體效果而破壞細節的一氣呵成,也不會有像羅丹那樣為了不影響整體效果而砍去巴爾扎克雕像手臂的那種魄力。這種習慣是與中國的寫意傳統分不開的 意在筆先 而所有的氣韻、形象、筆墨、布局都在情緒的宣泄中逐一展現,忌諱情緒的中斷,其中突出的是 “自然”二字。相比之下,俄羅斯學生則要理性得多 從構圖、打形、鋪色調、深入、調整到結束按部就班。他們的畫面效果更多是依靠對繪畫的理性理解和分析得到的.所有局部都不孤立.它們的刻畫必須服從整體需要,每一個形狀、每一個色階都要仔細推敲。在很多時候,作為畫面主體的形象在畫面中也許僅僅是一個形狀和一塊色階,甚至不惜犧牲掉它的立體感表現。俄羅斯學生的畫面完整統一局部的塑造和表現都要嚴格控制在整體需求之下,所以在情緒表達方面無論高興與否都不會對畫面造成很大影響。雖然他們的作品顯得缺乏激情、局部刻畫較為呆板和不充分,但整體效果確實良好。
還有一現象是有趣的,那就是在博物館里觀摩大師名作時中、俄學生有非常不同的習慣.從中也可以反映出中國人和西方人看待整體與局部關系的不同:俄國學生看畫喜遠觀,少有貼得很近看的。大體從整體氣氛、情節.到構圖,到色調,最后到形象刻畫、到技法分析等逐一分析;中國學生看畫喜歡一開始就貼得很近,主要是看技法看。目光喜歡沿著局部與局部之間的表現關系而游走 ,很少有整體去分析畫作的。
中國學生觀摩作品忽視畫面的題材氣氛,而關注材料技法是有原因的:這里面有由于的隔閡緣故。如有些宗教或題材的繪畫,我們很難了解畫作所表現的情節,所以很少去關注:也有由于國內博物館制度不健全難以看到名畫原作的緣故。對于從小就很少見原作、特別是學畫的學生,自然會對名作的技法材料看得更仔細些。這些原因對中國學生的看畫習慣有影響.但不是最關鍵的,因為即使是在觀摩簡單的肖像作品時,中國學生也是喜歡局部觀察的。前面我們提到傳統中國寫意的影響,中國畫講究物我兩忘.作畫時筆法、墨法、氣韻、意境都在一筆一劃中展現,而作者完全是以一種精神狀態游走于其中,此時,物質形態的作者是不存在的.更不會象西畫作者那樣時刻以主宰者姿態出現。因此中國學生在觀摩作品時很容易沉浸在那些筆法準確流暢、生動而富于變化的細節之中。類似于在中國園林里散步,一步~景地細細品味.而園林的整體效果是很少被注意的。中國學生作畫也是這個習慣.喜歡沉浸在局部細節色彩的微妙變化、筆法的準確和生動等方面。
四 中俄學生作品之間的差異還表現在對色彩的不同認知能力方面
西方的色彩理論傳入 中國是比較晚的,然而這個時期正是西方現代色彩理論發生和發展的最關鍵時期,它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1 9世紀在科學中發現.并發展了科學的色彩理論 在印象派時期拋棄了固有色的觀念 ,在外光實踐中觀察和捕捉色彩.培養了敏銳的色感;在后印象派中色彩運用突破自然規律的禁錮,宣泄了感情 最后在表現和抽象中散發出了它的精神性。應該說中國接受西畫的歷程也正好經歷了西方現代主義發展的整個階段,然而數十年過后,在中國的學院中僅存下的只是單一的寫實的科學色彩理論。這種理論除了可以照本宣科、教授科學的觀察方法外 很少提倡去感覺色彩。因而在中國色彩的學習和研究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進步。相比之下,俄羅斯的色彩更全面,學生感受色彩的能力要強很多。面對俄羅斯學生可以如此輕松大膽地表現各種色調,常讓我們感嘆中俄學生之間的差別竟是如此之大。
東、西文化的差異帶來了不同的感知方式 ,我們從中俄兩國學生作品體現出來的巨大差異的分析中可以看到這一點。對比中可以讓我們從更深層面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短處和優勢,揚長補短對于當代中國的藝術教育何去何從將是十分有益的。
[2]
【從中、俄兩國學生繪畫作品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相關文章:
從思維方式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03-06
淺談東西方文化差異02-25
希特勒繪畫作品11-23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比較11-27
談中美兩國產褥期護理方法的差異03-25
中荷建筑特點視角下兩國文化心理的差異11-18
從廣告角度中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03-28
從肢體語言差異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論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