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15篇[經典]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的科學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1
旅游業作為重要的第三產業,不同城市地區均高度重視旅游業的開發與管理,隨著游客生態意識的提高,對于傳統旅游管理中的生態成分有了更多需求,當然這也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必須要重視的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態旅游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具體的主要從生態旅游概述、生態旅游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則、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生態旅游管理等方面進行分析。
現階段我國的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重視生態保護工作,在具體的旅游生態管理過程中需要從自然環境保護的角度以及自然資源有效利用的角度進行旅游開發與后續管理,從而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是促進不同地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本文結合相關文獻報道,就生態旅游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分析如下。
一、生態旅游概述
生態旅游最早是由西方學者提出的,生態旅游的實質就是一種新型旅游活動,也就是來自不同地區的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感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古跡、名人故居以及自然風光等。在旅游過程中感受到自然魅力,當然關于生態旅游的具體定義,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闡述,我國不同學者對于生態旅游也沒有統一的定義,綜合大多數學者的定義,生態旅游強調的是旅游未來發展的方向,而不僅僅只是一種旅游產品,與此同時,生態旅游中強調生態學應用,也就是重視可再生生態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協調好旅游開發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從而保證當地生態環境、旅游發展以及經濟發展。
二、生態旅游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則
生態旅游管理與傳統的旅游管理存在著不同,由于加入了生態學的要求,在管理中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生態學知識的運用
生態旅游管理是以生態學理論知識為基礎的,因而在生態旅游管理中需要運用生態學知識,生態學研究的是生物發展、環境發展、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關系,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自然環境以及自然資源屬于生態學管理的重要方面,旅游本身屬于一種人為活動,人為活動過程中必然會對自然資源以及自然環境產生影響,所以生態學旅游管理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游客的'活動會影響到生態旅游,生態旅游反過來又會影響生態旅游,對此,在生態旅游管理中需要從生態學知識出發,通過生態學知識的運用,強化生態旅游管理。
(二)生態旅游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原則
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需要保證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旅游業管理發展過程中當地群眾也具有對資源的經營權,因而除了依靠國家的相關管理部門外,還需要與當地群眾聯合起來,通過群眾的廣泛參與,能夠進一步實現資源管理的合理性,依靠群眾形成一個強大的旅游管理團隊,群眾能夠才生態旅游中收益,相應的也會按照國家的政策方針要求,輔助性的做好旅游業的生態管理,造福子孫后代,放眼于長遠的旅游發展經濟效益。
(三)保證環境的容納量
生態旅游業發展過程中,需要以自然環境為依托,但是自然環境本身的容納量、承載力是有效的,這就要求在生態旅游管理中重視環境本身的容納量,保證旅游管理中的游客數量不會過多,避免過多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出現新的問題,比如:人口擁堵、交通癱瘓、垃圾堆積如山等,這些反過來會影響到后續的游客數量,總體而言,生態旅游管理中應保證環境的容納量,控制好游客的數量。
三、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生態旅游管理
(一)明確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游實踐活動之間的關系
旅游生態管理中生態環境作為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生態旅游實踐活動過程中則會由于游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影響到實際的生態環境保護,相應的也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此需要,結合當地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制定出生態旅游管理的總體規劃,明確未來一段時間內生態旅游發展方向,針對性的提出發展戰略,在可持續發展原則下,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生態旅游管理中資源的高效使用,明確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游實踐活動之間的關系。比如在生態旅游管理規定中對游客的行為舉止進行約束和限制,強化游客的實名制管理,對于一些在旅游中不遵守規章制度,情節嚴重的可將其加入黑名單,通過對生態旅游實踐活動過程中游客行為舉止的限制,實現生態旅游管理。
(二)生態旅游管理中科學技術的使用
現階段生態旅游管理中使用了一定的科學技術,但是總體應用程度還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是我國旅游發展過快,但是在旅游管理中沒有重視科學技術的應用,生態旅游管理迫切需要在旅游管理中使用科學技術。比如:借助于科學技術實現旅游景點的科學管理,將傳統的紙質門票轉化為電子門票,同時在景點入口處通過聯網的電子屏幕就今日的天氣情況、環境監測情況、景點進入人數、景點總容納人數、剩余容納人數、周邊公交線路、游客須知等內容在大屏幕上流動性展示出來,提高服務質量同時便于科學管理。
四、結語
生態旅游管理對于旅游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管理中應遵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明確旅游行為與生態旅游之間產生的相互影響,同時加強科學技術的應用,全面提高生態旅游管理水平。
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2
內容摘要:
濟南泉群、泉城旅游、濟南市區與南部山區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泉城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生態學思想的指導。本文對泉城濟南的旅游資源、影響泉城濟南旅游發展的因素、濟南南部山區的規劃保護以及生態環境友好型產業的開發等問題,從生態學視角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濟南 旅游 發展 生態學
我國有泉的城市不少,但唯有濟南幸運地獲得“泉城”的美稱。泉水已經成為濟南的象征和標志,承載、孕育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生命和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并賦予其靈秀的氣質和旺盛的活力,直接影響著濟南的生態環境質量,以至旅游業的發展也與泉水息息相關,正是興也泉水,衰也泉水。支撐泉城的是濟南泉群,它是在地質、地貌、地形、水文等復雜條件的精巧配置下,由溶隙、溶孔、溶穴和溶洞構成的巖溶通道和蓄水系統,并有補給、排泄和徑流條件互成體系,最終形成的一個完整、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這種自然生態系統又與泉城歷史文化、旅游活動等構成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生態系統。
一、泉城旅游資源的生態學解釋。
根據濟南市名泉保護管理辦公室實地考察,濟南轄區范圍內有泉水733處,僅在古城區2.6平方公里范圍內就有泉水136處;又據1983年的統計,濟南市區有泉水144處;還有大家熟知的“濟南七十二泉”,最早見于金代“名泉碑”,元代地理學家于欽在其所著《齊乘》一書中,詳細記載了“名泉碑”上所列舉的七十二泉,其中位于濟南舊城區內的有47處,分別屬于趵突泉群、珍珠泉群、黑虎泉群和五龍潭4大泉群,其余25處則位于濟南市南部山區及章丘明水鎮和長清靈巖寺等地。
濟南市區泉水的產生是因為濟南位于魯中山區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帶,南依泰山,北臨黃河平原,地形為南高北低,高度相差達500多米,由于地下巖層具有許多褶皺并拌有大量縫隙,形成蓄存和輸送地下水的脈狀地下通道,大氣降水滲漏地下,順巖層傾斜方向北流到市區,遇到巖石斷層的阻截和堵擋,隔斷了地下水北流的通道,使濟南市區地下水位逐漸升高,水壓增加,穿過巖溶裂隙在地表沉積物比較薄弱的地方涌出,形成天然涌泉。
二、影響泉城旅游發展因素的生態學分析。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泉城”就是指濟南市區內的4大泉群,都認為濟南作為“泉城”其主要景點就是市區的4大泉群,從而導致了游客數量隨4大泉群停噴與否而劇烈浮動,尤其近幾年4大泉群停噴,泉城旅游遭受到致命打擊。其實,真正的泉城不僅僅指有4大泉群的濟南市區,還應包括濟南市的南部山區等區域。所謂南部山區位于泰山北麓,相當于《濟南市旅游發展規劃》中確定的濟南市郊南部泉水生態保護區,即濟南市區南部歷城區濟青高速公路以南的地區,其范圍為北起濟青高速公路,南抵歷城—泰安界,東起歷城—章丘界,西至歷城—長清界。而從泉城的泉脈結構來看,南部山區也是濟南市區泉水的主要補給源區,是一個很特殊、很重要的區域。而且名聞天下的七十二泉中有20%是在南部山區,如柳泉、龍泉、琴泉、苦苣泉、鹿跑泉、水簾泉、避暑泉等,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泉深藏于山林之中。因此,有的專家認為,南部山區才是泉城真正的泉文化核心區。
南部山區距離濟南市區只有1個小時車程,近幾年來這里已經形成了一個市民度假休閑旅游的目的地,每逢雙休日和大假期,成群結隊的濟南市民到這里度假休閑。目前,當地村民和部分房地產開發商的低水平開發和粗放式經營,實際上對南部山區資源特別是泉水資源及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
研究表明,濟南市區地下水資源主要來自南部山區上千平方公里的補給區。南部山區水源的多少,直接關系到市區地下水位的高低。南部水資源功能區對濟南泉域地下水補充量每年在1.88——2.25億立方米之間,每天在51.5——61.6萬立方米之間。補水時間集中在6——9月份,其它時間為耗水季節。雖然,濟南市有關部門為節水保泉在該區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隨著濟南市區不斷南擴,南部山區這塊補給泉城地下水的區域面積逐步減少,局部生態環境已經遭到一定的破壞。
造成南部山區無序開發并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有4個:首先是南部山區風景秀麗,有較大的旅游市場需求空間;其次是當地政府和民眾具有很強烈的脫貧致富的欲望;第三是南部山區管理區域過于分散,規劃方面也一直沒有具體的方案;最后是該區域的管理措施和相關政策法規相對滯后。
如何將濟南市區與南部山區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統一進行開發;如何科學保護泉城的泉脈;如何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旅游等經濟開發,促進當地脫貧致富和走向小康社會等,都是泉城旅游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三、規劃控制與科學保護的生態學對策。
濟南市新一輪城市規劃再次明確“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南控”發展戰略,這是南部山區發展的總體原則。對于“南控”發展戰略,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要控制城市向南部地區發展,特別要控制房地產的盲目開發;二是對南部地區自身的`發展要控制,特別要發展地方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在濟南市的“東擴、西拓、北跨”工程基本完成后,南部山區的整體發展規劃編制及“南控”戰略即將實施。經專家鑒定并公布的《濟南市南部山區水源涵養重要生態功能區規劃研究》,確定了該規劃的期限、分階段的目標及主要保障措施。
南部山區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是在濟南泉域地下水補給區基礎上申請建立的。其首要和主導功能為水資源涵養和地下水的補給;輔助功能是保護地表飲用水源、保護自然地質結構、保持水土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功能區南部的地表分水嶺、東部的東梧斷裂、西部的馬山斷裂以及北部的火成巖體將濟南泉域閉合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水文地質單元。大氣降水通過巖溶裂隙和溶洞迅速補給地下水,地下水在接受補給后,通過地下溶洞和地下河等途徑迅速向北運移,在北部受到火成巖的阻擋,承壓形成裂隙上升泉群。其獨特的地質結構類似于天然的“坎兒井”,在國內外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
由于泉域地下水補給區的北部,尤其是濟南市“一城四團”范圍內的區域地面硬化嚴重,基本喪失了地下水補給功能。為此,本次規劃范圍從泉域地下水補給區范圍內去除主城區建成區范圍和黨家莊組團,確定南部山區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北部以南外環向經十東路和經十西路兩側的延伸線為界,東、西、南邊界與泉域地下水補給區邊界吻合,功能區總面積為1513平方公里。
根據水文地質研究,濟南地下水補給區分為直接補給區和間接補給區。間接補給區并不能對地下水形成真正有效的補充,而近郊港溝、姚家、黨家莊、十六里河及長清平安店一線的直接補給區是濟南泉域地下水最直接、最主要的補給區,也是最重要的保護區域。
本次規劃在確定區域主導功能和輔助功能的基礎上,對區域進行了功能區劃,并提出各功能區的相關保護措施;加強對給水區域的保護,明確提出濟南市區必須以功能區北界為控制邊界,嚴控城區開發進一步南移;嚴格控制地下水水源涵養一級區的開發,禁止新建與生態保護無關的建設項目;加強對功能區的環境管理,嚴格控制區域點源、面源污染;制定對功能區的相關傾斜政策,支持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等。
南部山區共有大小山頭660多個,其中近一半的山頭綠化狀況尚處于較低的水平,部分區域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尤其是在直接補給區的裸露山區,水土流失使得原本比較脆弱的山坡土壤層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生態系統賴以生存的土壤條件始終得不到改善。因此,水土保持不僅是南部山區的重要輔助功能,也是區域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部山區的藥鄉、龍洞、小婁峪、跑馬嶺、五峰山、靈巖寺、千佛山等區域為動植物物種集中地,保護區域的動植物多樣性不僅對動植物本身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保持區域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基礎。
功能區有兩大主要任務:一是采取嚴格保護措施,保護現有生態狀況保持良好、生態功能正常發揮的重點區域,防止發生新的退化和人為破壞。采取建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方式,對生物多樣性豐富、具有典型性、完整性的自然區域予以特殊保護;二是通過自然恢復、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遏止區域的生態退化趨勢,解決區域生態退化各方面的問題。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嚴格保護區域或自然保護區;開展退耕還林還水、小流域治理、荒山綠化,科學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水源涵養能力;加強對區域內點源、面源及城鎮生活廢水的治理,控制水體污染。
在對南部山區規劃控制和科學保護過程中,應以生態學等理論作為行動的科學指導。比如,在綠化中對樹種的選擇,應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不能盲目追求所謂“綠化”、“美化”的效果。油松和側柏等針葉樹具有抗干旱、耐瘠薄和四季長綠的特點,而刺槐等闊葉樹生長快、落葉多、分解快、生命力較強,具有多種生態功能,還有臭椿等樹種在裸鹽化的侵蝕劣地也能生長,適應性很強。因此,應針闊葉樹混交、喬灌木混種。
四、開發與經營生態環境友好型產業的生態學路徑。
濟南市應盡快出臺優惠政策,調整南部山區的產業結構和生產布局,鼓勵大中型的高新技術企業進駐,取代生產工藝落后、附加值低的落后鄉鎮工業,同時依托特色生態環境,積極發展生態環境友好型產業。其中,開發與經營生態旅游是南部山區發展的重要選擇,其重要意義在于:
能夠有效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傳統旅游也要欣賞自然環境,但是,生態旅游與傳統旅游的最大不同之處,就是旅游參與者(游客)在欣賞自然環境的同時又自覺地保護自然環境,旅游經營者在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又自覺地予以保護。這一點對泉脈保護和泉城旅游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
能夠全面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生態旅游除了將旅游收入運用于自然環境的保護,而更重要的是通過創造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其它產業帶來發展和升級的機會,起到一種示范作用,提高南部山區的整體競爭力,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能夠保護當地的特色文化。生態旅游不僅能夠充分、合理地利用當地的文化,為游客全面展示當地的歷史文化,而且還能夠深入挖掘塵封已久的文化,保護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發展。
能夠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生態旅游可為當地居民提供一定的就業機會,增加家庭經濟收入,改善生活質量,使當地居民積極參與到規劃設計、開發建設、經營管理等過程之中,從而提高當地居民的整體素質,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
與目前濟南泉水發源地的普遍觀點不同,有的專家經過長期研究后認為,濟南泉水是否噴涌和黃河水量大小密切相關,而且,黃河與濟南泉水的關系,在史料中也能找到根據。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濟南的泉水源于濟水,而如今的黃河,正是在后來奪了濟水河道。目前,普遍認可的濟南泉水發源于泰山北麓、濟南南部山區的觀點,是北宋時期任齊州知府的曾鞏提出并延續下來的,這一觀點已經被現代地質科學工作者的調查研究所確認。
盡管黃河水與濟南泉水是否有關還需科學證明,但是泉城的節水保泉,不應僅限于南部山區,更應拓展其范圍,從南、東、西、北各方向同時入手。濟南市區與濟南南部山區等區域構成完整的泉城概念,應樹立 “大生態”、“大泉城”和“大旅游”的理念,充實泉文化的生態內涵。
參考文獻:
1、黨明德,王曉軍,陸敏.對濟南泉水的來源路徑及其保泉問題的研究[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3.4
2、高祥森,吳修安.補水保泉——濟南出臺南部山區生態環境三期規劃[N].齊魯晚報,2004.8
3、時啟磊.關于濟南市南部山區生態建設的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04.10
5、汪家權,吳義鋒,錢家忠,李福林.濟南泉域保泉與供水的地下水開采方案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4,23(6)
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3
1戶外廣告發展背景
四川旅游業有著巨大的生態優勢和前景,2008年地震后旅游業受創,政府和社會各行企業對我省旅游業的戶外廣告宣傳投入了較大的資金和扶持力度。由于現有旅游景區的戶外廣告設計形式仍然存在生硬、呆板、雷同、缺乏新意,不能較為準確地凸顯川內本土旅游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縱觀國外戶外廣告設計,早在20世紀末期就出現了新興的戶外廣告技術與設計手法。而中國景區戶外廣告受到國情、地域等條件的制約和局限,導致設計傳統守舊,缺乏立體感和動態感。綜上所述,國內旅游產業的戶外廣告大部分停滯在傳統的表現形式上,缺乏體現旅游景區景點特色的廣告形式。本論文創新點在于將旅游產業中的戶外平面廣告,運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將傳統的戶外廣告結合旅游景區、景點自身地理特色和環境因素,達到“借景”和“造景”的目的,突破傳統戶外廣告的“同質化”“、平面化”,達到戶外廣告的“多元化”、“立體化”效果,起到最大力度的宣傳功效,能夠真正發揮戶外平面媒介的傳播優勢。川內旅游業中的戶外立柱、看牌廣告,其創新性設計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指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設計手法和設計理念,將二維空間與三維空間進行結合,突破平面的局限性,達到立體式、全方位訴求。延伸設計作品的語言表現力和傳播效果,形成快速認知。戶外平面廣告具有視覺沖擊力強、面積大、位置高、閱讀強迫性好、受眾廣泛、地域性強等特點,一直為商家所青睞。研究戶外廣告的創新性設計,尋找更加具有表現力、感染力和傳播力的表現手段,是時代賦予廣告從業人員的任務。
2淺析戶外廣告新模式
從川內旅游產業中戶外廣告(立柱廣告、看牌廣告)的環境和地理特點出發,運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重塑傳統的戶外廣告,結合旅游景區、景點的自身地理特色和環境因素(“借景”和“造景”),突破傳統戶外廣告的“同質化”“、平面化”,起到戶外廣告的“多元化”“、立體化”等效果,起到最大限度的宣傳功效,能夠真正發揮戶外平面媒介的傳播優勢。此課題彌補現有旅游產業中平面廣告對旅游宣傳的劣勢和不足,樹立具有四川本土特色旅游的整體形象。同時,此課題的`研究對強化和塑造四川旅游整體形象,提升我省文化軟實力,宣傳旅游品牌等方面也提供了科學的研究方向和依據。通過對旅游廣告設計的統一性及特色性的規范建設進行監控,提升川內旅游廣告的軟實力和品質感。其實用性和指導性可以避免當下戶外廣告出現的二種弊端:一是旅游景區、景點、路線的戶外廣告“同質化”,即廣告設計形式單一,廣告中的視覺元素雷同和重復。二是旅游景區、景點、路線的戶外廣告“平面化”,設計的材料、工藝、技術停留在印刷、噴繪的基礎上,廣告缺乏立體多元的效果,不能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2.1打造“多元化”和“立體化”凸顯戶外廣告在景區戶外廣告設計當中,設計師可將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應用于旅游區域的戶外廣告中,打造“多元化”、“立體化”的廣告視效,對于川內旅游業的廣告宣傳來講,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商業價值。這樣的設計,較為準確地凸顯旅游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推動四川旅游業的整體形象和個性品位。
2.2運用“借景”和“造景”美化戶外廣告在進行戶外立柱廣告、看牌廣告設計制作的過程中,考慮將廣告載體與旅游景區景點的地域特點結合,利用圖形創意的手法,將景區的戶外廣告圖形與景區背景結合,實現“借景”甚至“造景”,提升川內旅游廣告的設計感和創意性。
2.3融合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創意戶外廣告將旅游景區中的戶外平面廣告,融合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如網絡電子互動技術、手機APP軟件跟蹤并與戶外廣告同步的技術等,突破傳統戶外廣告的“同質化”、“平面化”,達到戶外廣告的“電子化”“、普遍化”效果,起到最大限度的宣傳功效,能夠真正發揮戶外平面媒介的傳播優勢。
3戶外廣告新模式下的意義
隨著四川旅游產業的發展,我省景區景點大力打造和支撐旅游地區的建設,依賴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生態、文化體驗、鄉村等復合型旅游轉變,構建具有四川特色、多層次、多功能、結構優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品牌體系。例如,以市場為導向,運用旅游線路統籌方法,整合區域旅游資源,挖掘地域文化和特色旅游內容,將硬件設施環境與旅游功能相融合,重點打造世界遺產、熊貓故鄉、蜀山之王、蜀漢三國、大愛無疆、長征豐碑、醉游中國、發現四川一百年等8條精品旅游線。以上的情況說明我省旅游產業急需推出符合本土特征的新型的平面戶外廣告設計進行廣告宣傳。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將為四川旅游產業的廣告設計相關部門,在設計方案時提供重要參考和依據,使景區景點最大程度上得到宣傳,同時也提高了省內旅游業的經濟收益。
4結語
大力推進旅游產業的戶外廣告創新性設計,突破傳統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由二維空間表現向多維空間發展,其表現形式和手法趨于多元化,在求新、求異、求奇、求變的同時,更將具有時尚生活和審美情趣的廣告與真實的旅游景區中的人、景、物融匯,為新時期四川地區旅游產業的整體建設,重塑四川旅游形象的相關設計,提供視覺傳達設計、廣告宣傳方面的指導性參考。
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4
生態旅游是綠色旅游的重要形式,生態旅游滿足時代發展需要,它的提出在世界范圍內受到了重視。當前生態旅游在西方國家有著很好的應用與建設效果,不僅能使自然生態資源得到保護,還能促使旅游事業的進步,更好地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建設。所以,我國的生態旅游建設也在逐漸推進,積極開發生態資源,建設生態旅游區,使生態旅游產業的建設發展得以創新,也使生態旅游產業實現可持續化的發展。
一、生態旅游概述
生態旅游主要包括以下觀點:回歸體驗說、環境保護與責任說、客體原生態說與居民利益中心說。生態旅游的定義大部分是通過生態旅游的實現目標進行界定的,還包括目標實現的手段,即人們通過生態旅游將旅游可持續需求體現出來,這種情況下,人們對可持續的認識會逐步加深,也能夠通過生態旅游的概念方面進行表述,使得生態旅游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界限不明顯,生態旅游概念中涉及很多方面的內容,超出了一個概念的內涵,成為一種完整的模式。生態旅游其實是旅游與優質的生態人文環境相結合,注重旅游者在生態旅游資源下獲得更加深入的生態人文體驗。并且生態旅游體驗是旅游者與優質的生態人文環境相聯系,使其心理特點得以改變,并順利構建其心理的過程。
二、生態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一)確立生態旅游理念。在旅游業發展時,需要堅持政府的主導地位,政府要確立發展生態旅游的意識觀念,并將這種理念應用于旅游業的開發中,更好地用生態旅游的理念指導旅游業的.進步。要明確生態旅游發展的內涵,對旅游資源進行有效保護,積極加強生態旅游的宣傳,使傳統旅游開發的理念得到轉變,運用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促使旅游業實現穩定開發,將生態旅游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不僅能夠對旅游資源進行保護,還能實現旅游業的持續化進步。此外,還需要積極落實相關的法律法規,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對生態旅游景區的游客承載能力進行分析,科學地引導游客。同時,對游客做好環保教育,明確標識游客不能隨意扔垃圾,對違法的游客給予一定的處罰,對自然環境損害較大的游客,需要與相關部門聯系,通過法律途徑維護生態旅游景區的權益。
(二)統一開發規劃生態旅游資源。為實現生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統一的開發規劃,在旅游資源開發前,相關部門需要科學地對景區資源進行調整,保證其在旅游資源開發規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規劃中,要最大化地保護地區的自然、民生及文化,在不影響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情況下減少對當地自然平衡的影響,以此為基礎結合地區特殊性,科學地規劃開發。制定措施時,需要有專業化的規劃隊伍,通過電視節目、宣傳欄等方法,積極宣傳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的情況,利用當地居民的力量開發生態旅游資源,使規劃開發的水平得到提高。
(三)強化生態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生態旅游景區時,需要相關部門積極爭取國家的旅游資源保護資金,并將其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使生態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同時,將生態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投入納入政府投資計劃中,并高效地利用政府部門的開發資金、扶貧資金及建設資源,使生態旅游景區的建設資金更加充足,也使生態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效果得到提升,避免基礎設施建設與旅游需要不相適應。此外,生態旅游景區一般都建設在與城市較遠的地方,開發生態旅游區的建設能夠使周邊居民的經濟收入增加,并提高生活水平。還可以讓周邊居民投資,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使生態旅游景區的資源來源擴大,也使生態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為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提高生態旅游景區人員的水平。生態旅游景區的工作人員中,大部分都是旅游區周邊的人,他們的生態旅游及管理知識等不足,所以,政府以及旅游部門需要強化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水平。要提高工作人員對生態旅游理念的認識了解,明確生態旅游建設發展的要求與標準,讓工作人員了解生態旅游景區發展的思路,使生態旅游景區的工作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此外,還可以要求生態旅游的相關專家等開展論壇與講座等,積極教育工作人員。對于工作人員中表現良好的,可以組織其到高校進行深造,從而使生態旅游景區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得到強化,為生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三、結語
當前生態旅游產業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效果,但不可忽視的是,依舊存在粗放式的開發情況,規劃開發不合理,使得生態旅游景區的污染極為嚴重,基礎設施水平不高,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水平不高。為此,需要堅持生態旅游的理念,統一規劃開發,強化生態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旅游景區人員的水平,更好地為生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5
摘要:在社會的發展下,旅游產業開始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生態旅游是旅游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之一,尤其表現在生態旅游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對區域公平發展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生態旅游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與對策。
關鍵詞:生態旅游;區域可持續發展;關系
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之下,旅游行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80年代末以來,我國旅游業經歷了入境游、國內游到入境游、國內游、出境游的發展階段,在多年的發展時間內,我國的旅游業得到了繁榮的發展,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據的比例也越來越大,旅游業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尤其在近年以來,由于人們越來越注重旅游的環保性,提倡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濕地公園、國家公園、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生態旅游資源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生態旅游也成為大眾旅游的重要模式。
1.國外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分析
近年來,生態旅游產業在世界范圍內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很多國家都根據自身的優勢資源開展了形多樣化的生態旅游活動,旅游帶來的經濟收入也成為了很多國家經濟收入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
1.1美國
在發達國家之中,美國的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較早,其中代表性的生態旅游地就是國家公園,早在1872年,美國就將黃石國家公園劃定為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實施的是一種管理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模式,管理層只負責行政事務,不會分管經營工作。公園經營活動由服務企業負責,但是這些企業必須要通過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批準。在公園的經營過程中,國家需要對公園環境開展監測工作,為此,在1991年,美國國家公園制定了相關的管理辦法,設置了入口管制站,設置了完善的法律,這就為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在美國,其生態旅游產業都是由當地政府進行管理,他們需要跟蹤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情況與生態許可性,除了聯邦政府外,與生態旅游產業相關的部門也需要為生態旅游產業提供必備的支持。
1.2日本
與美國相比而言,日本生態資源并不豐富,因此,日本政府十分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在這一方面,日本政府采取了如下的措施:第一,嚴格立法與執法。日本生態旅游活動主要以自然公園為場所,包括國定公園、國立公園與都道府自然公園,為了保護好這些公園的生態環境,日本政府制定了《國家公園法》與《自然公園法》,這些法律中嚴格規定了公園中的限制利用區域。第二,雙向管理。在日本,這些公園都是由環境部進行管理,旅游從業者是能夠開展多樣化經營活動的,但是在開展活動前需要與上級管理機構簽訂環保協議。第三,居民共同管理在生態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居民也是能夠參與管理工作的,并可以在其中獲益,居民能夠對生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情況進行全程監督,居民可以在自家開設家庭旅館,這對于增加居民的收入起到了十分積極的意義。
1.3德國
截止到目前為止,德國的生態旅游產業已經發展了近30年的時間,德國有著非常豐富的生態資源,其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一直遵循生態、環保的原則。在德國,旅游者的環保意識非常高,而政府也為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不僅非常注重當地資源的保護工作,還十分注重文化資源的開發,各個鄉村都會積極的將歷史文化與生態資源結合起來,這在德國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工作中起著極大的影響。
2.發展生態旅游,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2.1強化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可持續發展理念強調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又不能危害后代的需求,并滿足文化、經濟、社會、環境、生活、資源的協調發展,在生態旅游轉型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這一理念才能夠促進生態旅游產業的協調發展。基于現階段下生態旅游產業中存在的問題,各個區域生態旅游產業的轉型必須要建立在環境承載力的基礎上,堅持以可持續發展思想作為指導,看問題要長遠,根據自身生態旅游資源的特點,發揮出森林、山地的旅游資源優勢,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在轉型過程中,各個地區要注意人文生態景觀與自然景觀的開發與融合,將生態旅游活動和教育活動進行有機結合,遵循因時制宜的原則,以春秋民俗觀光、夏季避暑等多形式的發展特點,打造出中國生態旅游勝地的新形象。
2.2統一規劃,提升資源開發的科學性
在開發生態資源之前,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是不能夠與當地經濟水平發展相脫節的,在進行規劃時,需要從全局角度進行分析,綜合考慮到周邊的環境,將所有影響生態旅游產業轉型的因素都納入考慮范圍中。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需要進行主導,擔當好核心角色,突出轉型重點,處理好生態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突出特色,表現出生態旅游產業的特殊性。在開發過程中,要將加強旅游者與生態資源見的互動性作為設計依據,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保護好生態環境,避免出現資源破壞與環境污染的問題。總之,生態旅游產業的轉型必須要做到保護與開發并重,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生態旅游產業的轉型必須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承載力,要實現生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其開發工作就必須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控制好游客容量,制定出完善的監控方式,防止出現超載問題,并采取科學的措施調整好生態旅游環境的超載問題,這可以采用旅游空間分流法,根據景點類型開展分區管理工作,在旺季適當提高食宿費用與門票費用,根據旅游景點的情況延長旅游季節。此外,針對以往“一哄而上”的開發問題,政府要加強打擊力度,嚴格按照規劃流程來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做好可行性論證工作,將各個方面力量團結起來,構建出一支涵蓋到林業、旅游、環保、規劃多方向人才隊伍,建設出生態資源旅游開發小組,提升規劃工作的含金量。此外,要聘請專業的生態旅游學者、專家與設計人員進行指導,編制出高水準的發展規劃。
2.3注重生態旅游管理,注重低碳化旅游
低碳旅游已經成為生態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種模式強調在旅游活動中盡可能的降低CO2排放量,是一種綠色、無污染的旅游模式。與其他工業相比而言,生態旅游業本身就不會占用過多的資源,營銷的也是文化與自然環境,這與國家節能減排的政策是相吻合的,在轉型過程中,需要大范圍推廣低碳化旅游模式,加強宣傳與教育,讓低碳旅游的概念可以深入人心,讓城市居民意識到低碳旅游的重要性。在自駕游時,盡可能與朋友拼車;在出行過程中,也應該盡量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在旅行過程中,應該準備好生活物品,不使用酒店提供的一次性用品;在到達旅游地之后,需要多使用騎行與步行的方式。
2.4強化法制觀念,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
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對旅游資源造成了一些破壞,為此,必須要借鑒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規,實施“以法治游”的政策,對生態旅游區進行全盤的規劃與管理。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加大執法力度。就現階段,涉及旅游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法律主要包括《環境保護法》、《國家文物保護法》與《關于加強旅游區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三種,但是依然無法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在生態旅游產業轉型過程中,政府需要加大旅游環保工作的執法力度,協調好環保部門、旅游部門與建設部門的工作,履行好環保義務。第二,加大立法力度對于旅游環保法規,需要進行不斷的完善與健全,讓生態旅游環保工作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第三,加強監督。生態旅游地的保護工作如果依靠旅游者自身的道德,是不夠的,如果監管不到位,就會出現各種破壞環境的行為,在下一階段下,需要加強監管,實現旅游者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5實施人才戰略,引進素質過硬的人才
旅行社是實施生態旅游產業的中間力量,對于旅行社而言,導游的綜合素質水平直接影響著旅行社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旅行社管理人員必須要積極的實施人才戰略,吸引一批專業水平扎實的人才參與到自身的經營與管理中來。此外,旅行社還要加強對現有導游的培訓與教育工作,建立一支服務水平強、政策水平高、工作效率高的專業化從業人員隊伍。
3.結語
地區旅游經濟增長與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生態旅游產業能夠很好的推動旅游經濟水平的發展,兩者有著空間集聚性與相似性關聯。同時,生態旅游產業對于經濟增長存在空間溢出效應,這就說明,旅游創新不僅可以有效促進本地區旅游經濟水平的提升,還能夠有效促進相鄰區域經濟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明月.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鄉村、生態旅游的探討———以山東省濱州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8(06)
[2]王杰,王曉琳,王英杰.鄉村旅游是遼寧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J].農業經濟.2008(02)
[3]張鵬,唐善茂,丘萍.廣西賀州市生態旅游的投入—產出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07(06)
[4]明慶忠,李宏,武友德.生態旅游的環境影響評價初步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1)
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6
摘要:
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育意義重大。針對旅游類專業特質,設計參加社團、表演節目、當主持人、策劃活動、組織活動、進行溝通、撰新聞稿、做總結等八個可持續發展能力培育項目,筆者發現項目成效明顯:實施班級比其他班級優秀;學生能力提高,綜合素質提升;為行業輸送更多優秀人才;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證明,項目值得推廣。
關鍵詞:
高職旅游類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八項目;成效;調查
一、高職旅游類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育項目內涵
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意義重大,它能滿足二十一世紀人才流動現實,培養學生職業遷移能力與專業發展能力,培養學生做事、做人、共處、生存能力。高職旅游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包括學習、適應、組織、溝通、寫作、創新、調控等七種能力。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試行)》教高〔2004〕3號文件,旅游類學生指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導游、旅行社經營管理、景區開發與管理、酒店管理等六類專業學生。為培養高職旅游類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筆者設計相匹配的參加社團、表演節目、當主持人、策劃活動、組織活動、進行溝通、撰新聞稿、做總結等八項目,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參加社團,鍛煉適應環境能力;策劃活動,鍛煉采集信息與創新能力;組織活動,與組織、協調能力相關;表演節目,與應變、審美能力相關;當主持人,與表達、調控、應變能力相關;寫新聞,與書面表達能力、對事物敏銳感知相關;進行溝通,與溝通能力相關;做總結,與書面表達、自我反省能力相關。
二、項目實施歷程
項目源于高職旅游類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欠缺,學生喜歡實踐活動,但實踐活動零散不成體系而設計。項目從2010年開始實施,在佛山職業技術學院(簡稱佛職)、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簡稱順職)二所學校多個旅游類班級進行,重點選擇佛職2009級奧管(校企合作酒店管理)、順職2013級旅游管理3班實施。項目不斷摸索,積累了相當多經驗。(見表1)三、項目實施成效項目完成后,筆者采用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方法,對效果進行調查。
1.實施班級比其他班級優秀
(1)佛職2009級奧管班實施成效奧管班是佛職與奧威斯酒店集團合作辦學班級。入校初,教師評價學生守紀認真,但膽小不自信,課堂氛圍不活躍,做事不主動不積極。實施后,教師反映,學生從不敢發言到敢發言到說得條條是道,從不參加課外活動到積極籌辦校內外活動。學生策劃、組織了學校奧威斯杯禮儀風采大賽、福利院探望老人、兒童,模擬開業慶典、危機處理、每日新聞播報等。畢業不到半年,28%的學生晉升為廣東美涂士建材有限公司等大中型公司中層領導,擔任客戶經理、副總裁秘書、10086客服班長、門店督導等職位。(2)順職13級旅游管理3班實施成效3班是順職旅游管理中高職銜接自主招生的第一屆學生,共27位,學制二年。筆者吸取經驗,以《旅游公關與策劃》《旅行社銷售》課程為主載體,對項目及時跟蹤反饋。一年半后,項目全部完成。班級有9位獲獎學金;4位競聘成功擔任班主任助理;1位常做主持人,因綜合能力強,假期兼職3500元一月,被企業預定;1位獲廣東省導游大賽一等獎,3位獲廣東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教師、企業、社會見證了班級的蛻變。教師初次上課,評價學生學習能力不強,紀律觀念散漫,做事不扎實,性格活潑。項目實施后,評價學生做事主動積極,認真負責,工作任勞任怨,有創意,團隊合作意識強。系部曾在大二班級中選拔8位班主任助理管理大一新生,入選4位,而沒有實施項目的同一年級48人班級無1人入選。企業評價學生做事認真負責,有一定創新能力,合作與溝通能力強。例如,針對學院校企合作的“大學生旅行社”有名無實、工作渙散狀態,5名學生主動提出留校實習,組建團隊,整合資源,搭建框架,設計路線,做好宣傳銷售,將校內旅行社盤活,搶先被旅行社錄用。學生接受社會檢閱,能夠勝任拉贊助、做策劃、做宣傳、做組織、當主持人、排列節目、處理突發問題等工作。2014年夏,班級在順峰山公園舉辦節目表演、旅游客源地宣傳展覽等豐富多彩的519“中國旅游日義務宣傳活動”,雖遇場地變化、經費短缺、節目變動、天氣變化等問題,但都一一克服,吸引上千市民參加。
2.實施個體卓有成效
(1)學生自感收獲大經調查,67.6%學生都肯定了項目(見表2),它提高了能力,增加了見識,開闊了視野,鍛煉了膽量,提高了自信心,發現了自己價值。具體到每一項目,學生都給好評,摘取評價如下:
①參加協會:覺得加入社團后,溝通、組織、表達、處事能力等都有很大進步,性格也變得更加開朗樂觀了。
②做主持人:鍛煉語言表達能力;鍛煉膽量;知道臺上一分鐘、臺下三年功的不易。
③策劃活動:組織分工重要;活動成功,離不開組員努力與付出;要注意活動步驟;做事要考慮周全;要想怎樣安排節目和布置場景;心思細密了很多,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提高了策劃能力。
④組織活動:活動考慮很多方面因素,如時間地點等;組織活動要親力親為,團結合作,合理分配人員;組織能力增強了,對以后帶團工作很有幫助。
⑤溝通:生活處處都需要通過溝通相互認識、增進感情、達成共識;在職場上有效溝通更能增進感情,同時也可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人與人之間溝通十分重要;態度誠懇,真誠待人,以一種主動、真誠方式打開溝通大門。
⑥寫新聞稿:學會了寫新聞;增加對新聞的認識;在網上查找了資料,學會了寫作;增強寫作能力;寫作時要實事求是,有條有理。
⑦表演節目:找節目難;上網查了很多東西,笑話導游詞都看了很多;節目能幫我控制現場氣氛,膽子大了。
⑧做總結:總結回顧,下次做得更好;有紀念價值。⑨項目總體評價:項目讓我體驗了更多第一次,膽量有所提高,做兼職導游時,在陌生團友面前不會羞澀,說話不會扭扭捏捏。溝通能力提高,畢竟做導游或銷售這行,溝通能力很重要,為以后發展奠定基礎。
(2)學生能力提高實施前,學生對自己創新、合作、解決問題、溝通能力評為“弱”的占有一定比例;實施后,沒有學生選“弱”(見表3、表4)。實施前,評價較高的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實施后,評價更高。學生能力提高,具體表現在學生會搞活動上。班級聯誼、社團迎新、組織專業競賽,學生都能勝任,如佛職禮儀風采大賽、汽車模特大賽、景區知識與現場講解競賽,順職專業迎生融冰活動、導游大賽、模特大賽、旅游文化節校園展示等。完成項目的學生都以積極心態、良好溝通與合作精神走向社會,得到企業認可,大部分成長為企業中堅力量、基層管理者。例如,在旅行社工作的學生,剛畢業就做領隊,帶出國團。企業評價畢業不到半年的2009奧管班一學生:能正確領會領導意圖,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強,有較強計劃與組織能力,與同事相處融洽,具有較好的職業道德與團隊精神。
3.學生綜合素質提高
活動涉及的內容、環節、人物多,遇到的問題多,這不僅考量能力,也考量素質,八項目同時提供了檢閱學生素質的平臺。
(1)態度轉變。進入大學后,學生生活有目標,有動力,快樂充實,樂觀積極,散發陽剛之氣,班風學風正。以前做事不認真不扎實的學生,經過項目打造,做事認真扎實了;面對老師指出的不足,由頂撞不服到虛心改造。
(2)學會反思。在溝通匯報時,2009奧管班一學生說道:平時對父母不理不睬,但為了完成老師作業,鼓足勇氣與父母溝通,終于理解了為人父母的不易,為自己所做過的傷害父母的事情懺悔,表示以后好好對待父母。全班學生都受到感染,動情之處,哭聲一片。溝通的匯報,不只是鍛煉學生膽量與表達能力,客觀上起到了感恩、愛、尊重等人格教育。在進行主持人項目匯報時,3班學生說到,主持關于傳統文化課題時,才知道自己對傳統文化了解得那么膚淺,以后要擴充知識面,培養自己各方面興趣愛好。
(3)精神洗滌。一學生參加“青年志愿者協會”后,說盡自己能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傳遞快樂和愛心,收獲了快樂和愛心,深深愛上了奉獻。
(4)綜合素質提高。校內,如推行每周晨跑晨讀活動中,其他班學生叫苦連天,但實施項目班級學生堅持得很好,快樂完成。校外,不少學生主動接近企業,被實習單位提早簽約。
4.為旅游行業輸送優良人才
旅游專業要求培養學生具有寬廣知識面、高尚職業道德、積極服務意識、良好文化修養、靈活應變能力、嫻熟服務技巧等,以及人際溝通能力、熱情、富有親和力的團隊精神和應對挫折等非智力素質。例如,景區需要不斷更新硬件與軟件,需要打造精品景點,這就要求培養富有文化內涵的策劃人才。酒店在服務客人時,需要耐心、細心、愛心,需要溝通意識、表達能力。據旅游企業專家反映,旅行社招收導游最怕導游缺乏誠信,拿錢走人;景區最缺乏的人才是節目主持人、活動策劃人;酒店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部門間溝通。實施八項目,培養了學生知識、素質及其行業所需要的組織、應變、溝通、處理問題等能力,幫助學生順利上崗從業。例如,導游帶團需要獨立處理問題,需要主持與調控制局面,需要策劃、組織、主持、節目表演等活動。能力不強,沒法帶好團;素質不夠,態度不好,就會受到游客投訴。項目總結時學生寫道:“帶團最重要的就是你能玩、能講,站在導游位拿著麥,充當著主持人,車上都是你的客人你的觀眾,觀眾關注度高不高就在于你這個導游講解的夠不夠精彩。所以在講解之余我經常組織客人玩一些游戲帶動車內氣氛,如唱歌、猜謎語等,逐漸掌握了帶團的一些技巧,這樣實習工作也上手了許多。”另一學生寫道:“因為大一參加過葫蘆絲培訓,上過舞臺,習慣人多場合,現在隨時都可應景唱首歌調節氣氛。慶幸我學的`是旅游專業,讓我開朗好多,生活也多彩好多,最重要的是給很多人帶來了很多歡樂,盡管這個職業是很辛苦的。”
5.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
項目客觀上促進了教師教學改革,沖擊與挑戰傳統教學內容與形式。傳統教學以課程為中心,培養人才多高分低能而受批判;現代社會要求培養高分高能者。項目驅動、任務引領、目標導向,是目前高職院校教學改革路徑。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強調:“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就課程改革而言,要求以能力、素質為核心,以學生將要從事的行業與崗位為依據,提倡一體化教學,將所學知識融入能力鍛煉中去,打破課程體系。但因學校教學改革,涉及多門課程、多個部門,如學生處、教務處、后勤處等而難以落到實處。項目打破了傳統的以課程體系為核心,轉到以項目為中心以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例如,當主持人,涉及口才、溝通、禮儀、文化、新聞傳播、策劃等知識,關聯應變、反應、表達、溝通等能力,這不是通過一門課程教學所能達到,但是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能達到。教育管理,以生為本。現代社會信息獲取途徑多,知識、能力可以不在課堂傳授,但必須在活動中檢閱。實施項目,就是鍛煉、檢閱學生能力、素質的過程,其實質是對老師、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在項目基礎上,筆者做了一些課題,取得一些成效,被立為校級教學研究重點項目、教學成果培育項目,推動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2015年項目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特色而獲評順職特色專業,2017年獲評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盡管課題實踐多年驗證了效能,但項目融入旅游類人才培養方案、融入他人課程教學、推廣到其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構建既合專業又合職業遷移需要的實踐活動體系等方面,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周書云.高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培育項目體系建構探究[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16
[2]周書云.八項目驅動,培育高職旅游管理類學生關鍵能力[J].銅仁學院學報,2012
[3]徐冬.談高職教育畢業生可持續就業能力的提升[J].教育與職業,2006
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7
【摘要】島嶼旅游資源是我國重要的旅游資源,由于受島嶼旅游資源自身的脆弱性制約,進行可持續發展的開發尤為必要。通過對比厄瓜多爾和英國侏羅紀海岸的島嶼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中貫徹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在借鏡他國先進理念的基礎上嘗試探索本國島嶼旅游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島嶼;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環境教育
自從《魯濱遜漂流記》面世以來,“島嶼”這個概念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島嶼是一種自然環境,長久以來一直是環境相關研究者所關心的課題,也是文人墨客筆下一個令人充滿幻想的世界。島嶼是一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就如高山,濕地,熱帶雨林等區域一樣,都是脆弱而且敏感的地帶,也是因為島嶼本身的特殊性,故吸引許多游人前往參觀,在過度的旅游活動影響下,島嶼的環境面臨了很大的威脅,如何使島嶼旅游資源得到可持續發展,是目前旅游業界關注的問題。
1、認識島嶼旅游資源及其可持續發展性
目前島嶼旅游資源的類型主要有自然體驗型旅游資源和人文遺產學習型旅游資源兩種,島嶼不僅孕育了獨特而且多樣化的生物,而且也孕育了文化的多樣性,面積越小的島嶼面對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威脅程度越高,這些島嶼除了面臨過度的人類活動以外,還需要面對自然災害的侵襲,因此發展島嶼旅游,必須詳細設計以及制定相應的規劃方案。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就是在滿足今天旅游者、旅游業以及當地小區的需求同時,并不影響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各種旅游形式,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在于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環境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在發展過程中促進環境、社會以及經濟的未來發展機會。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提供給旅游者了解其他文化的機會,而且旅游發展有助于人類關系的緊密與和平,同時啟迪尊重文化與生活方式多樣性的道德良知,旅游活動的需求是要符合經濟期望和環境要求,不僅要尊重當地的社會與自然結構,而且要尊重當地居民,因為保障和加強當地社會與游客的人權應該作為島嶼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優先考慮。
2、國外島嶼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現狀探討
2.1島嶼旅游資源普遍面臨的挑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島嶼發展科學會”曾指出,島嶼旅游資源應該以可持續發展為考量,必須格外重視水資源,能源,廢棄物以及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善用通訊以及網絡服務,必須尊重當地原住民以及當地文化,培養島嶼居民人才,讓旅游經營收益歸當地人所享有。首先,島嶼海岸帶為環境敏感地帶,在發展生態旅游的同時,必須特別留意,尤其是廢水和垃圾處理的問題,其次是利益必須歸當地居民擁有,這個問題在非洲特區尤為突出,若利益不能適當的流入當地居民,任何國家公園或者野生動物保護區將會與居民發生爭執,影響旅游活動的正常開展。
2.2厄瓜多爾境內群島的可持續發展現狀
厄瓜多爾政府在1959年7月宣布成立加拉巴哥群島國家森林公園,在公園內設立嚴格的游覽管理措施以限制游客的活動。要求旅游團領隊必須經過國家森林公園的培訓并獲得相應的職業證照才允許在其范圍內從事帶團工作,嚴禁游客擅自脫離團隊,不允許在公園范圍內帶走任何的物種,也不允許當地居民以當地的特殊物質制作旅游紀念品進行販賣。鼓勵旅游團之間互相監督,可以檢舉其他團隊的不文明旅游行為。從旅游人類學的視閾進行凝視,即便游客本身沒有惡意對環境的破壞,但在自然與人文環境脆弱的區域,當游客和新移民時,群島的人口密度大大增加,原來的漁村成為了游客游艇的港灣,過度的人類活動干擾了原來的生態環境。厄瓜多爾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環境保護中心,試圖以環境教育的.方式促進旅游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對于當地居民,環境保護中心持續進行以海洋保護的方法普及,教導當地居民認知入侵物種以及解決方式等教育活動,并為小區居民提供設施,設備,以便其隨時隨地可進行資源的保護,也提供圖書館可供當地居民了解居住地的自然與人文特征,以便更好的傳承與保護。對于非本地居民,環境教育中心開拓一項名為“教師船”(teacheronboard)活動。每年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約50名教師前往厄瓜多爾參觀他們群島,學習相關的生態系統以及野生動物,這樣的經驗和知識應用在課堂上,教導他們的學生學習相關的自然保育知識,讓孩子們指導島嶼資源保護的重要性。通過發揮旅游資源的教育功能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2.3英國侏羅紀海岸的可持續發展現狀
英國的侏羅紀海岸位于英國的南部,靠近英吉利海峽,該處除了有著155公里綿長的海岸線以外,還有鸚鵡螺化石,恐龍骨骸和化石等珍貴的遺跡旅游資源。為了更好的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其成立了侏羅紀海岸世界遺產教育工作團隊,目的在于增進海岸的保護以及大眾對于侏羅紀海岸的了解,讓大眾善待這個環境。為了實現環境保護,從城市規劃上,政府將居民生活區以及游客集散地設在遠離侏羅紀海岸遺跡的地區,為了將過度的人類活動隔離于遺產地之外。同樣,將侏羅紀海岸旅游資源搬進學校,在對中小學教師進行旅游資源保護的知識普及,委派侏羅紀海岸的工作人員定期到學校進行有趣的解說活動,讓學生從小就建立起對該景區的情感聯結,并初步掌握該景區的基本情況,同時鼓勵和支持中小學的科學課堂建立侏羅紀海岸的個案研究,為學校的戶外教學提供便利條件等,其次連接專家學者與一般大眾之間的認知斷層,將專家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以有趣、簡明易懂的方式加以呈現給大眾認識,讓大眾能跨越認知力的局限性來了解侏羅紀海岸資源上的特點以及開發保護的方式手段。
3、我國實現島嶼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3.1實施環境教育,培育環境意識
環境教育是一種在環境中教育,與環境相關的教育,以及為了保護環境而進行的教育。環境教育是培育有責任旅游者以及當地居民環境意識的途徑。從上述國外案例可得知,島嶼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環境意識額樹立,只有端正環境意識,才能激發正確的環境行為,保證人與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環境意識包括了環境知識,環境敏感度以及環境態度。就環境知識的宣導而言,學校是文明孕育的基地,應以當地島嶼的學校為起點,在當地學校成立環境教育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提供包括單車環島活動,讓學生領略大自然的美,發自內心的喜愛大自然,也可以開展自然探索和田野考察。環境教育中心不僅是環境教育活動的場所,也是資料保存與研究的場所,通過學生和老師們進行的田野調查,促進人們對環境的了解,革新環境保護技術。環境敏感度則是指對當地環境污染,如空氣,水資源和噪音污染等問題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的覺知程度,而環境態度則是指參與環境改造與環境保護的主動程度。通過環境知識的普及,從而提升游客的環境敏感度以及改變其環境態度,從而優化環境行為。
3.2培養島民社區意識,推進社區旅游發展
社區意識是指對社區的認同感,這是島民們重要的心理指標。島民只有培養其社區意識,才會樂意參與社區活動,效忠社區。而社區意識應該包括了社區認知,社區情感和社區行動三部分。社區認知主要是指島民對自己所居住的小島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認識情況,只有認識自己所居住的環境,才有可能對環境產生進一步價值認可,對社區產生一種歸屬感的情感認可,只有在產生情感認可的基礎上才會發生保護小島旅游資源的行為。認知,情感與行為之間是一種連鎖反應,起點在于認知。可通過公益廣告的播放,宣傳欄介紹,免費發放圖文并茂、簡明易懂的印刷物讓當地居民對居住地的環境產生更深入的認知。在小島的居民社區興起社區旅游,讓居民全程參與其中,同時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工作機會,提高其收入水平,達到可持續發展理念中的讓本地居民享受到旅游發展給他們帶來的實際利益,讓他們成為獲利的主體。同時,居民在與游客互動的過程中,會將自己對居住社區的喜愛分享給游客,強化了自己的地域認同感,游客可以借鑒的開始從不同側面去體會這些情感,學習關愛自己所游覽的這片社區。實現旅游資源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3.3順應大數據時代,島區內推行智慧的旅游
在數據時代里,數據的分享機制改變了旅游體驗的滯后性,旅游景區可以通過微信,微博以及其他的新媒體平臺拉近與游客之間的距離,實現去中介化,同時開辟游客互動專區,讓游客能把自己的旅游體驗分享到網絡,成為景區改進相關管理以及后續游客游覽行為的重要參考信息。建議島嶼旅游資源可以開發相應的手機軟件,通過游戲的形式讓游客在趣味游戲過程中加深對島嶼旅游資源的認識,同時也可以整理島嶼旅游資源的相關知識,如海洋生物的介紹,通過邀請專業人士繪畫出趣味漫畫以電子刊物的方式發行,供讀者下載瀏覽,同時在漫畫中植入相關廣告,讓人們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環境保護的方式方法等。
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8
摘 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旅游的渴望越來越強烈,但是由于環保意識淡漠,對景區環境的破壞程度已經非常嚴重。因此,我們應強烈呼吁生態旅游,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
由于近幾年對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生態旅游作為一種全新的理念應運而生,而且已經成為旅游業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最佳選擇。由于生態旅游的理論研究與實際實施基本是在同一時間開始的,所以在現階段還存在較多的問題,例如如何界定生態旅游與生態旅游者之間的區別還沒有明確的標準;與生態旅游相關的一些理論研究與其他領域交叉混合,而導致研究數據混亂,缺乏統一性和針對性。本文將就生態旅游本身的可持續發展性研究與存在的問題做系統性討論。
一、生態旅游可持續研究與實踐的依據
生態旅游的定義是有足夠的權威性、智慧性、前瞻性的人物與機構指定的相關內容的細則,而且要保證有良好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狀態作為支撐的旅游發展方向。所以生態旅游的定義應該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實踐的效果而不斷改變,主要內容應涵蓋時段、層面對象的責任與義務等。生態旅游所追求的目標符合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利用,因此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努力推行。這個目標就是要保護我們所生存的環境,保證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生態平衡,而且還要保證社會與經濟的平衡發展。在重新審視了傳統規劃的設計理念、原則之后,生態旅游成為一種能夠滿足全方面要求的旅游模式,這些方面包括了保護和增強未來機會,旅游者的審美和旅游目的等。生態旅游是一種與可持續旅游緊密聯系的旅游產業,而且與某些能夠保證子孫后代賴以生存的資源基礎得以維持的標準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如生物的多樣性、生命支持系統整體規劃發展的保護等。綜上所述,生態旅游對于旅游供給和旅游需求者有相關責任和義務,這些是將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生態旅游中具體化的體現。
二、我國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建議
1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
1.1規劃相對滯后
就目前而言,生態旅游在我國的發展還比較緩慢,規劃工作相對滯后,尤其是規劃的理念與專業化水平,這些都不同程度的制約了生態旅游的發展。自從生態旅游開始興起,有些旅游景區的管理者將其作為撈金的機會,在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的情況下,盲目開發景點,最終不僅未能實現預期的經濟效益,反而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
1.2建設投資不足
對于生態旅游的開發是以人類干預較少的自然景觀為依托的,而這樣的資源往往會位于較為偏遠,經濟落后的地區。而這種情況也必然會造成當地政府在財力、物力方面都相對缺乏,這將直接制約開發的規模與景觀的質量,例如景點分散、配套設施不健全等,致使豐富的資源優勢無法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
2發展生態旅游的建議
2.1真正保護生態環境、資源不被破壞和污染,將生態旅游對生態、文化和社會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減少最低的程度,堅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2提高旅游者體驗自然的需要,既保證對旅游者的吸引力,也要確保旅游業的未來發展的空間。
2.3通過旅游文化的提升,要求旅游業從業人員和游客善待生態資源,建立人和自然、社會的和諧關系。
2.4保護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以最尊重的態度去對待當地的文化,以最大的經濟利益回饋地方。
2.5、生態旅游是維系旅游地的生命力和多樣性的最佳選擇,是促進旅游業有序發展的保障,而且對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實現可持續發展旅游模式的必要性與起步方案
1必要性
中國地大物博,旅游資源非常豐富,許多珍貴的自然保護區正逐步被開發為旅游的熱點區域,所以協調好經濟效益與環境影響的關系是非常必要的。有些貧困地區為了脫貧致富,盲目開發景點或者低價出讓旅游的黃金地段,而導致地方老爺爺失去了發展的空間。這些問題表明我國的.旅游業亟需建立基于持續發展目標的旅游發展模式和管理體制。
2起步方案
2.1建立生態旅游的規劃體系,對生態旅游形成科學合理的認識、生態環境雖然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其本身是非常脆弱的,因此在開發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協調自然保護區、草原生態旅游中利用與保護的關系,做好景觀規劃、水資源規劃等具體的準則。
2.2針對不同的環境管理條件和環境管理技術,建立相應的環境影響和承載力評估。謀求一條旅游與環境之間能夠和諧發展的道路,最大程度上減少對環境造成的破壞。
2.3建立取代產業經濟、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的旅游投資效益評估體系。由于不同地區,旅游的開發模式的不一樣的,因此各地區要根據實際情況建立一套旅游與產業經濟關聯度的評估體系,通過數據確定旅游業的優勢地位。
2.4確定相關組織機構的職能,建立一套具有可持續發展功能的管理模式,確定環境補償機制,廢除職責劃分不清晰的管理模式。制定旅游區管理條例,條例中應該包括資源開發、景區劃分等細則。
四、結束語
作為新的旅游形式,生態旅游已經取得了迅速的發展,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但是隨著相關管理體制的建立與完善,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 這些問題必將得到好轉,實現旅游業在生態、經濟、社會三方面效益的統一和綜合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張余純.生態旅游發展及其應用[J]. 現代農業科技(上半月刊), 2005(10): 65 .
[2] 程遠清.我國開展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7(5): 21- 22 1.
[3] 趙媛.可持續發展案例教程.北京科學出版社.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9
摘 要: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加快,低碳旅游正在影響著人們旅游活動中的生產和消費。本文通過對低碳旅游的內涵及低碳旅游與生態旅游、可持續旅游的關系進行了闡述,針對當前低碳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利于低碳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合理措施。
關鍵詞:低碳旅游 困惑 措施 可持續發展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低碳經濟作為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形式正在推進著生態文明的進步,而低碳經濟也正在影響著人類發展中的各行各業。低碳經濟是二十世紀末人類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而提出的一個經濟發展模式,是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能源危機,以一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主題的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后,低碳這一概念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而低碳經濟也成為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選擇,是人類社會在文明史上的又一大進步。2009年國務院《關于快速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將旅游業從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地位提升為“戰略性支柱產業”,而一向被稱為“無煙產業”的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并非無碳產業。由于資源的過渡開發和碳排放超標對全球的氣候的貢獻率已達到5%以上,如果不改變旅游業的發展方式,那么這個貢獻率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達到驚人的程度,故發展低碳旅游是全球旅游經濟發展的必需。
一.什么是低碳旅游
1.低碳旅游的內涵
低碳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發展模式,作為一種新事物,對他的內涵描述還在進一步完善中,不同的學者圍繞“低碳”問題從不同的'方面描述它的概念和含義。其實,低碳旅游從整個旅游大環境或者從整個旅游實踐活動來說,低碳旅游是指在整個旅游活動的大環境中,在倡導低碳的大背景下,順應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的發展,運用低碳經濟理論引導旅游活動的實踐者,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原則,在保證旅游業運行能夠滿足人們旅游需求的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節制的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保護旅游環境,從而實現各種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最大的限度的減少對旅游環境的破壞,以實現旅游業的可操作性的可持續發展。
2.低碳旅游與生態旅游、可持續旅游的關系
低碳旅游是繼生態旅游后的又一種新型的可持續發展旅游,而低碳旅游和生態旅游都屬于可持續旅游的范疇,都以科學發展旅游業為指導,都從根本上體現了可持續性,具有相同的發展理念,都遵循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中,都注重旅游系統環境的承載能力,利用高新科技盡可能的減少自然生態的破壞和積極修復,不斷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生態旅游關注的重點是自然的原生態的旅游,著重是旅游業資源的原始性,提倡以更少的旅游活動或者更少的人類影響來實現可持續旅游發展的目標,核心是旅游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協調。而低碳旅游是強調“低碳技術”和“低碳生活方式”,側重于旅游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領域中實現“低碳化”,比生態旅游更具有可實施性和操作性,是生態文明導向下的一種深層次的可實施量化的具有較強操作性的可持續旅游發展方式。
二.低碳旅游發展過程中的困惑
1.對低碳旅游理論認識不清。即便是從業人員,對低碳旅游也不甚了解,這就形成了對低碳旅游發展的思想障礙,對低碳的理論研究還處于發展階段,在研究中容易形成誤區,如低碳旅游的涵義和其他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旅游活動對碳排放和全球氣候變暖到底產生多大的影響?采取各種碳中和的方案的效果和效益如何,實現低碳旅游最可行的辦法等。這些問題都要在旅游實踐活動中逐步的探索,通過科學調查和分析,為人們提供可參考的信息資料。
2.在生產旅游產品的企業方面,由于生產低碳旅游產品受成本增加的制約,許多旅游企業不愿意采用低碳技術來發展旅游業,尤其是在旅游活動中實現低碳旅游交通工具、低碳旅游生活設施、低碳旅游服務設施、低碳旅游活動設施等。這些都要在景區和產品設計過程中花費大的價錢,即所謂的“節能不節錢”,對投資者來說,就更會可能考慮整體經濟效益而放棄低碳旅游。
三.有利于低碳旅游發展的措施
1.加大低碳消費宣傳力度,努力促進旅游消費觀點的轉變
加強低碳宣傳教育,提倡公民低碳消費理念,建立適應低碳旅游發展的良好環境和保障制度。培養旅游消費者低碳化的自覺意識,這就需要政府各職能部門、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旅游企業、行業協會高度重視,加強宣傳教育和引導,強化公民環保意識,培養可持續旅游消費心理,使低碳旅游成為當今旅游活動的時尚。游客是旅行全過程參與主體,能否讓游客對低碳旅游方式認可和實踐是非常重要的,其旅游愿望、個人偏好、旅行方式、旅游行為等,對低碳旅游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而旅游產品經營部門更應該聯合其他相關組織,利用媒體廣告、低碳旅游產品展示、旅游形象宣傳等多種營銷途徑和方式對旅游者進行宣傳教育,用多種方式培養低碳旅游者,積極引導游客使用環保舒適型的低碳旅游產品,摒棄奢華浪費的消費理念,形成重文化、重品位、重節儉的低碳新觀念。
2.完善低碳旅游管理制度,強化重點突破
積極發揮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建立政府領導機制,依靠政府強制措施來約束旅游相關行業的碳排放,以減少碳排放和碳足跡為目標,建立教育、法律、政策等多種措施并舉的實施機制,加大減碳措施的執行力度,制定和實施低碳認證制度,對旅游業中的旅游交通、酒店業、康樂休閑、旅游景點等,制定出科學有效、易于實施易于操作的評定標準,并強化實施中的監督檢查,避免輕浮和走過場,狠抓重點環境,重點檢查旅游活動六大要素中吃住行的碳排放,倡導低碳旅游飲食,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使用節能灶具,倡導使用公共交通,積極創新低碳型酒店。
參考文獻:
【1】梅燕.發展低碳旅游五大措施〔J〕.商業研究,2010.09
【2】王群,章錦河.低碳旅游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1,05
【3】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式〔J〕.旅游學刊,2010,1
【4】劉笑明.低碳旅游及其發展研究〔J〕. 商業研究,2011.09
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10
一、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開發現狀
經過多年精心的建設和發展,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項目的開發正朝著多元和精品化方向進行。在多元化方面,目前已經具有多個特色鮮明的冰雪旅游文化項目,基本形成以“賽瓦薩,塑雪雕,觀焰火,美在長春;看霧凇,逛廟會,放河燈,賞在吉林;祭圣湖,醒千網,捕魚王,吃在松原;享風情,品風味,走邊疆,樂在延邊;滑野雪,狩冬獵,泡溫泉,玩在長白山”為主題的特色冰雪旅游文化風格。在精品項目開發上,吉林省旅游局結合當前冰雪旅游文化項目的開發和建設,組織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景區和航空公司等旅游產業的主要力量,根據重要客源市場的實際需要,共同設計和策劃符合吉林省冰雪旅游經濟發展格局和市場需求的三條精品旅游線路:(1)長春—吉林—長白山—延吉,該線路包括了冰雪旅游最基本的景點和游覽項目,內容豐富,日程緊湊,價格極具吸引力,是大眾冰雪旅游愛好者的首選;(2)長春—松原—吉林—長白山—延吉,這條線路是吉林省冰雪旅游最具代表性的線路,內容豐富,物美價廉,深受廣大旅游者歡迎;(3)偽滿史跡、霧凇奇觀、天然滑雪、冬季狩獵、雪山溫泉、邊疆風情,這條線路是吉林省冬季休閑旅游經典線路,內容豐富,特色鮮明,行程安排舒適,旅游者參與度強。同時,近幾年吉林省冰雪旅游的游客數量也出現明顯的增長。近五年春節長假旅游人數由2010年的316.14萬人次增長到2014年的667.27萬人次,平均漲幅20.5%。在游客組成上來說,比較起省內游客,省外和境外游客的增幅更加明顯。例如,長春瓦薩國際滑雪節的參加人數,由2003年最初來自15個國家的750名滑雪愛好者增加到2014年的20多個國家的萬余名滑雪愛好者。隨著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項目開發的逐漸完善和宣傳力度的加大以及網絡自媒體的迅速傳播,可以預期將會有更多的游客前來體驗吉林省的冰雪世界。
二、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開發與經濟可持續發展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1、冰雪旅游文化開發與市場需求融合度較差
在項目開發時,沒有充分考慮消費者的現實需求;同時,也缺少怎樣與相關產業以及與國家經濟總體發展相結合的系統性研究。
2、冰雪旅游項目服務質量與產業發展速度融合不足
吉林省近幾年冰雪旅游文化項目的發展迅速,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配套的服務質量遠遠跟不上發展的要求:首先,吉林省雖然加大了冰雪旅游項目的投資建設,但相關產業的配套設施卻跟不上;其次,項目的管理人才極度缺乏,;再次,各類人員的服務意識跟不上;最后,人員隊伍不夠穩定、優質。
3、冰雪旅游項目的規模性不強
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項目的開發,目前只能說是剛剛起步階段,與之配套的產業發展以及相關政策性措施的建立仍需時日;冰雪旅游項目健康可持續性發展的規劃還處于草擬階段;配套項目的管理條例都有待完善;產業完整的生態鏈條還沒有完整地建立起來。
4、冰雪旅游與文化的'融合度差
與冰雪旅游項目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吉林省冰雪旅游項目尚缺少自己的文化個性,項目多數以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為主,而缺少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主體性文化。冰雪旅游與吉林省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合不夠,如怎樣將薩滿文化同冰雪旅游有機的結合,提高游客對冰雪旅游項目的認知,怎樣突出冰雪旅游項目的創新性和文化性仍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5、冰雪旅游項目與衍生產業融合性較差
目前,吉林省的冰雪旅游文化項目相對單一,僅限于滑雪以及冰雪節,而與冰雪旅游相關的餐飲、娛樂、交通運輸、購物、房地產等產業融合程度還有待提高。
三、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開發與經濟可持續發展融合對策研究
面對當今激烈競爭的發展局面,怎樣在保持優勢的基礎上,揚長避短,使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產業發展能夠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需要管理者在冰雪旅游產業模式的經營管理以及開發、公共宣傳和服務、以及環境建設等方面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另一方面還需要在宏觀及微觀兩個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從而能夠使整個產業良性發展,最終達到整體提升冰雪旅游產業的目的。
1、政府職能部門要充分發揮作用,加強上層管理以及調控
冰雪旅游產業嚴格地說是一個產業鏈條,是以冰雪旅游資源為主體,相關產業為輔助的龐大的經濟綜合體,要想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從而創造最大的效益,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就不可缺少,相關政策的扶持也尤為重要,這就突顯出宏觀調控的重要性。首先,政府部門要行之有效地進行正確的管理和引導,實行統籌規劃、促進產業合作;同時出面進行營銷,推進產品的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相關產業的軟硬件建設,并進一步制定可持續發展計劃。其次,實行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為輔助的模式促進建立行業聯盟,并規范行業標準、建立行業管理制度。再次,在給予政策扶持的同時,政府職能部門要加強對行業的監督,避免盲目發展,要引導其走科學化、規范化發展道路。最后,政府職能部門要加大對相關產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使冰雪旅游產業能夠健康發展。
2、科學定位,突出吉林省人文地域特色,形成獨特冰雪旅游品牌
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已使我國旅游進入品牌時代,怎樣打造具有價值的品牌是吉林省冰雪旅游產業高速發展的關鍵。要想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冰雪旅游產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要具有自己的特色。政府職能部門要科學規劃,將人文特色同冰雪旅游資源有機結合,并進行規模化的經營和科學化的管理;結合自己的優勢來科學定位自己的品牌以提高競爭力;在冰雪旅游項目的開發上,結合吉林省優勢資源,強調冰雪與文化、體育以及藝術等方面的相互融合交叉,在冰雪觀光及休閑,冰雪賽事舉辦,冰雪節慶及民俗結合方面打造出具有鮮明特色、內容豐富的冰雪旅游項目。
3、加大吉林省冰雪旅游產業宣傳力度,進一步增大影響力
在冰雪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應有效結合長白山、吉林霧凇、查干湖冬捕、瓦薩國際滑雪節等能夠代表吉林省旅游特色的元素,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及時廣泛的大力宣傳吉林省冰雪旅游產業。同時,政府職能部門,要發揮有效管理,正確引導的方式,聯合企業到國內及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吉林省冰雪旅游的宣傳及推廣活動。
4、加強并完善冰雪旅游項目配套及相關產業設施建設
能夠讓游客滿意的冰雪旅游項目,除了項目本身基礎設施的完整之外,還需要與其配套的相關產業(如吃飯、住宿、出行、購物)的不斷完善與建設。首先,可以把城市商圈的服務體系納入到冰雪旅游產業的服務體系中來,具體的操作,可以適當延長商鋪冬季的營業時間,或向商圈引入一些娛樂項目或者藝術活動來吸引更多的客源;其次,需要進一步完善冰雪旅游項目的設施,這其中包括救護設施和人員的合理配置,要爭取做到救護設施的正常運轉,通信的通暢,以及救護渠道的順暢。
5、加強冰雪項目專業人才的培養
目前,與冰雪旅游產業相關的專業人才十分匱乏,嚴重地限制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要解決當前問題,首先,要充分利用高校教學優勢資源,特別是體育院校要加強冰雪旅游人才的培養,要開設冰雪旅游、雪場管理以及滑雪等專業課程,以彌補人才匱乏的問題;另外,要積極地向其他冰雪旅游發展較好的其他地區及國家學習經驗,并向其地區委派人員或從當地引進一些人才,為吉林省冰雪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四、結語
挖掘旅游文化資源,并加以整合和發揚,是未來吉林省冰雪旅游產業的發展趨勢,要依靠傳統文化的優勢,挖掘冬季冰雪項目,力爭打造具有獨特冰雪旅游文化品牌的冰雪旅游項目,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劉春萍 單位:吉林體育學院
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11
摘要:近年來,有關我國旅游景區經營權出讓的爭論十分激烈。景區主管部門、經營權受讓者以及各界學者都對此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至今仍未達成共識。本文結合旅游景區的性質、經營權出讓的涵義及我國景區經營權出讓的目前狀況,預見了景區經營權出讓需要面對的新問題,最后提出了相應的應對辦法。
根據薩繆爾森給出的公共產品的經典定義,公共產品具有使用上的排他性和消費上的非競爭性這兩個本質特征。在這兩種極端之間的物品被稱為“準公共產品”[1。我國景區的旅游資源為全民所有,景區資源對于任何景區都是有一定空間范疇、時間范疇和生態容量的,當游客數量達到某種臨界點,每增加一個游客將降低所有游客的旅游效用,因此景區旅游資源既不屬于公共產品也不屬于私有產品,而是準公共產品。對于旅游景區的準公共產品的這種屬性,為旅游景區采取多種經營方式提供了更多了理論依據。
旅游探究學者一般將景區經營權理解為“旅游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對旅游資源的占有、使用和享有收益的權利”(楊廣虎,2003)。其他學者都沒有下過明確的定義,對經營權的理解也無甚異議。景區經營權出讓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益為目的的,以保證資源所有權人的權益為前提,通過有償轉讓的方式將旅游景區經營權在一定年限內轉讓給資本所有者、民營企業、非公有制經濟主體的行為。景區經營權出讓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使景區資源更好的實現其價值高效率運作的一種有效方式。
一、我國景區經營權出讓目前狀況
1997年中國大通實業有限公司(北京)和馬來西亞一家公司全國首次分別以委托經營和租賃經營的方式獲得了張家界黃龍洞和寶峰湖的投資經營權。1998年初,萬貫集團以協議開發方式獲得了四川碧霞峰等景區50年的獨家壟斷經營權,并創造了“碧霞峰模式”。自此之后,景區經營權出讓在全國迅速擴展。先后有國家級景區井岡山的龍潭景區向國內外招商引資,以拍賣合作的方式分20年、30年出讓經營權;宋城集團和萬象集團以協議方式分別開發浙江龍泉山國家公園、千島湖。到2005年4月底,云南省已將33個旅游區經營權出讓給國內外大企業,出讓資金達30億元。
由于這些景區資源品味較高,經營利潤較其他產業要高得多,企業都積極支持。但建設部指出任何地區和部門都沒有轉讓景區給企業經營的權利。然而國家在這方面尚未出臺相應法規政策,景區經營權出讓事件愈來愈多了。最終由于2002年新希望集團欲買斷桂林遇龍河景區因國家主管部門直接干預未果一事,使景區經營權出讓有所趨緩。但截止2005年底,全國已經出讓或鼓勵出讓景區經營權的省、直轄市、自治區有20多個,已有超過300多個景區(點)以不同的形式出讓了經營權。下表是景區經營權出讓的情況粗略統計摘要:
部分出讓經營權的旅游景區
(資料來源摘要:本資料通過相關網站收集并歸納而得)
由上表可知摘要:獲得景區經營權的大多使旅游業發展較好的省市,每年都有很多景區出讓經營權,景區經營權出讓成為一種景區發展趨向。以上所列的景區不包括決定出讓經營權的景區。目前,全國大多數省份都有意向出讓景區經營權。要出讓經營權的景區將會越來越多。
二、景區經營權出讓需要面對的新問題
景區經營權出讓無疑是景區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改革,改革就不免出現差錯,面臨阻力。由于目前還沒有明確規范景區經營權出讓的法律,經營者資質也良莠不齊,新舊經營管理體制交錯混亂等原因,因此目前需要考慮以下新問題摘要:
1.國有資產流失
有些景區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急于出讓景區以改善接待條件、擴大游客量,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摘要:其一,在招商引資中對資源價值過于低估導致廉價出讓經營權;其二,景區經營權出讓的付款方式,考慮到經營權轉讓初期投入大,資金回收慢,不少景區采取了初期付款較少,以后逐年增加的付款方式。如張家界某景區,當時以6000萬標的出讓40年經營權,而受讓企業當年的門票收入就達4000多萬[2。以此推算,一年半回收成本,此后長達30多年的收入為企業純收益。其三,出讓方式大都未公開招標,缺乏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的機制,出讓的透明度令人置疑,輕易出現“尋租”行為[3。但其并不真正投資開發,而是將其轉手,不斷地從倒賣資源中獲益。還有一部分受讓者獲得景區經營權后,借旅游開發之名在景區開發房地產或從事其他經濟活動。這些都可能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2.惟利是圖,破壞資源環境
投資主體在開發旅游資源過程中,考慮得更多的是經濟效益,難免會出現一些短期行為,如僅做小額投資,簡單作些建設,忽視景區環境承受能力,在景區內增設過多的接待設施,超負荷接待游客而不對資源采取任何保護辦法。對生態環境的威脅還可能來自于企業自身的熟悉水平和技術條件的限制而在開發中對資源造成了破壞。如旅游公司用水沖洗孔廟建筑,給古建筑的油漆彩繪及其他文物造成了很大損失;張家界因建設滑索破壞了風景而遭遇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亮黃牌。有些企業對旅游人力資源過度開發,若完成不了經營指標就扣工資獎金,影響了景區的人文環境和愉快的旅游氛圍。
3.出讓者管理過死或過松
景區經營權出讓在我國旅游發展史上是一次新的嘗試,沒有先例可循。在轉讓過程中輕易出現兩種偏差摘要:一種情況是出讓者雖和受讓企業簽訂了經營權轉讓合同,但由于傳統觀念和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出讓者仍不斷插手景區經營,使景區經營權轉讓名不副實。另一種情況是政府部門和受讓者簽訂了轉讓合同后,產生了“甩掉了包袱”的心理。以為經營權和盤托出,可以不再過問了。事實上,經營權出讓后,其責任更大了,政府要將代表全民行使其管理職能,監督經營行為,確保景區資源的有效永續利用。
三、解決景區經營權出讓新問題的辦法
第一,科學評估資源的價值,通過各種途徑防治治國資流失。確定景區資源的價值,客觀上要綜合景區的資源屬性和級別、資源的市場需求、景區現有收入、前期已投入的資產價值及經營權出讓年限等;主觀上要組織專門的資產評估小組,其成員須包括和旅游領域專家、各相關行政管理機構、當地社區代表等共同來科學評估景區資源的價值及經營權出讓的額度。不能認為無形資產很難做出科學客觀的估計,就任意作價出讓。防治國資流失,方法如下摘要:在轉讓合同的撰寫上要做到盡可能的具體、細致;盡量避免錯誤、籠統和粗糙;受讓方要交納保證金,對無形資產和不可再生資源要有抵押或擔保,責令受讓者對景區重要資源投保,在合同上明確其一旦違約的高額賠償經費。
第二,盡快出臺針對性的法律法規[4,規范景區經營權出讓程序及方式。目前景區經營權出讓處于無法可依、監管混亂的狀態,出臺針對性的法律十分迫切。對于規范經營權出讓的程序及方式摘要:首先要成立專門的景區經營權轉讓的機構,負責收集和發布消息、組織景區資源評估、組織拍賣會、監督企業的經營行為;其次要認真評定受讓企業的資質。在確定經營者的資格時,要通過旅游有關的各界專業人士、銀行、當地居民等綜合評審,確認其經濟實力、資信情況、管理水平、建設和維護景區原有生態和文化環境的能力,進行慎重而有條件的轉讓。再次,考慮景區的生命周期、企業的生命周期及管理的延續性的前提下,適度延長出讓年限。簽約期較長無形中促使企業考慮短期收益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系。只注重眼前利益,破壞景區環境的潛在后果也將由其承擔,因此民營企業必然考慮資源的承載力及旅游活動對景區環境的長期影響。另外,要盡快統一出讓的標準,嚴格采取公開招標等公平競爭性手段出讓,嚴禁暗箱操作,果斷杜絕“尋租行為”。
第三,強化規劃管理,定期對環境進行評估。將有資格的規劃單位存檔,審核部門須嚴把審批關,經審批的規劃方案要嚴格執行,若確須變動,須將改動后的規劃申報審批后實施。對出讓經營權的景區要定期組織專家對景區環境進行評價,強化經營者的環保意識,督促其采取辦法,盡力減少開發經營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增加保護資源的資金投入,對不合格的受讓者采取警告、罰款、收回經營權等各種方式嚴厲處理。
第四,強化行政部門監管職能。首先要建立政府對經營者的約束和監管機制,使各方不能私自擴大利益范圍或規避責任。其次政府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摘要:(1)完善規章制度。景區的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須具體規定景區經營各事宜,這就需要政府強化監督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的功能。對任何違反規定的企業給予相應的處罰。(2)負責完善景區基礎設施。景區的道路、水電系統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和當地的發展規劃一致,政府要出面協調和規劃。(3)發布旅游市場信息[5。旅游市場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存在經營者損害旅游者利益和違法行為。政府要加強旅游信息的收集和發布工作,協調社會各界創造有利于景區發展的宏觀環境。
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12
摘要:隨著農業結構向產業化轉變,我國農業不僅具有生產功能,還兼具旅游度假的功能。而農業生態旅游是介于農業和旅游業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經濟收入有很大的作用,但它的可持續發展工作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本文簡述了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的特征和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農業生態旅游;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
農業生態旅游是依托于農村的自然環境、田園景色等鄉村特色文化和農業資源,通過提供相應的服務和整體設計,實現觀光、旅游、休閑等內容的旅游活動形式。所以,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就必須做好可持續發展工作,保證農村生態自然環境的完整。
1農村生態旅游特點和問題
農村生態旅游與傳統的旅游方式相比是以農村的生態環境為旅游場地,以保護生態為原則,進而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農業系統會受到自然和人工的雙重影響,農村生態旅游業因此具備農村文化和自然景觀的雙重特點,開發出了多樣化和多功能的產品。并且生態旅游的內容大多是觀賞自然風光、體會農村習俗和生產過程,使得其具有季節性、地域差異和組合配置的可塑性。在旅游的過程中,游客參加的活動也具有較大的娛樂性和參與性。同時,農村生態旅游將生態農業技術、先進科技同游客參與生產活動相結合,使游客可以獲得農業生態保護的專業知識,使得其具有專業性和內容廣博的特點。最重要的一點特征是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理念,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保護了有限的自然資源。但農村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還受到了許多問題的影響,主要有人口的增長使得建筑用地面積增加,引起了人口和土地矛盾的問題,農業生產的不合理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生產力下降的問題和農戶缺少生態保護意識環境污染嚴重、農村文化嚴重城市化的問題[1]。
2我國農村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措施
通過對農村生態旅游的特點以及影響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分析,可以發現農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還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為了推進可持續發展進程,筆者提出了如下的幾點措施。
2.1建立合理的旅游管理機制
農業生態旅游的管理與大眾旅游管理形式不同,更趨向與多元化管理,涉及到思想教育、政策法律、消費利益、社會公眾等管理方法。而建立合理的管理機制,首先要充分考慮到旅游行為、生態消費、參與決策、輿論調整等方面的內容,宣傳生態環保的意識,引導游客消費的形式以減少亂丟垃圾、消費浪費等問題的出現。然后,該地區要根據生態旅游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修改當地的旅游管理條例,如對旅游產品的出售價格進行統一要求、對環境污染行為加大懲處力度。其次,要嚴格遵守可持續發展原則,把協調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作為工作的重點內容,對農村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做出評估,提前對發展過程中的.不利影響進行預測。
2.2提高管理人員隊伍的素質
現階段的經濟競爭本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農村生態旅游區的競爭也同樣如此。而且,要想實現生態旅游的規范、高質、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提高管理從業人員的素質。因此,生態農村旅游區可以到專業的旅游學校招聘專業人才,并對從業的本地農民展開旅游知識培訓工作,當地的相關部門也要加大對旅游學校的扶持力度,為學校提供專業教師和先進設備或者由政府進行規劃和籌資建立專門的旅游培訓機構和實習場地,培養綜合能力強的專業管理從業人員,從而提高旅游業的服務[2]。
2.3完善旅游循環經濟運行體系
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也包括旅游循環經濟的發展,這就需要先完善旅游經濟循環政策。再充分利用農村生態旅游資源,提高產業層次和產業的經濟效益,在經營的過程中要減少對環境的消極影響減少浪費。其次,就是倡導綠色消費。在政府宏觀調控經濟市場的背景下,發揮社會媒體和公眾的作用宣傳循環經濟理念,提高生態旅游和生產的意識,如可以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節能節水、將垃圾分類。并引導游客在旅游中購買可再生產品、綠色產品,也可以在旅游區內布置各種人性化的相關標語,教育游客進行生態旅游和綠色消費。
2.4推動旅游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手段在旅游中的應用能夠改變以往的旅游生產、分配和消費形式,優化生態旅游運行模式,促進旅游的整體發展。農村生態旅游區要整合當地的旅游資源如特。色的民俗、自然風景,同其他生態旅游區進行信息共享和合作,實現農業生態旅游信息化[3]。除此之外,要加強宣傳教育,倡導維護生態平衡和自然保護以及節約資源的生態環境倫理觀念。也要開發農業生態旅游產品,挖掘生態農產品的多種用途,開發出具有觀賞性和實用性且具備農村文化、生態特征的旅游紀念品,滿足游客的購買要求增加經濟收入。
3結束語
農業生態旅游要以農村資源為基礎,重視旅游和農業的結合,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發展原則,通過建立合理的旅游管理機制、完善旅游循環經濟運行體系、推動旅游信息化建設和提高人員素質的措施,保證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熊金銀.川西高原農業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xx,37(3):217-220.
[2]齊婧.鄉村旅游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的路徑探討[J].南方農機,20xx,48(20):169.
[3]易勤芳.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xx(7):224+226.
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13
森林旅游是一種以森林景觀作為主要景點、景區的觀賞活動。通過體驗自然森林旅游環境,人們可以調節精神,獲得更為開闊的視野。由于林業是我國經濟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原材料,而且還能改善生態系統,綠化環境,從根本上促進生態平衡。所以,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當代經濟增長
的客觀要求,它可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共諧共處,而森林旅游業的發展更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后盾。本文通過對眉縣國有營頭林場森林旅游資源的分析,探討了森林旅游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相互關系。
1 我國森林旅游業的目前現狀
目前,森林旅游業已成為我國林業中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之一,特別是建設森林公園,發展森林旅游等措施,有效保護了生態平衡與自然自源。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各個地方的國有森林旅游基地已經呈現了蓬勃發展的趨勢。
1.1眉縣國有營頭林場森林旅游
1998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政策后,林場按照“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發展思路,大膽探索林場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積極利用林場得天獨厚的森林景觀資源,創建了陜西省紅河谷森林公園。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紅河谷森林公園一躍成為陜西森林旅游的佼佼者,紅河谷更是成為“人文陜西,山水秦嶺”主題中一個絕佳的休閑、避暑、度假勝地。先后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峽谷、省級水利風景區、西安人避暑納涼好去處。旅游業綜合收入和入園人數連年穩步上升,第三產業已成為林場最主要的經濟支撐,使眉縣國有營頭林場走出了一條林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1.2森林旅游業發展的具體現狀
森林旅游場所不斷增加,大部分已經成為著名旅游勝地;森林旅游活動豐富多樣,大部分已經成為知名品牌;.森林旅游.已使林區農區擺脫了貧困;森林旅游已經解決了我國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成為就業的主要渠道;森林旅游設施不斷完善,管理措施也得到進一步規范。
2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分析
2.1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定義
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定義,主要是指人類為了滿足當前需要,同時也要滿足后代需要的能力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具體表現為:發展經濟要保護能源資源,生態自然保護,促進生態平衡。所以在林業發展過程中,必須執行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原則,保證林業生態系統平衡,從根上實現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基本和諧。
2.2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深遠意義
首先,林業可持續發展有助于推進我國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森林資源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涵養水源、凈化空氣,又能保證生物種類多樣性,促進整個環境系統的完整性。推進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夠規范對林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緩解生態破壞壓力,讓森林資源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功能,為林業建設增加收益。此外,林業可持續發展有助于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同時能促進我國綠色林業和生態農業的發展,從而減少環境污染而有助于我國經濟增長。
2.3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
1)可持貨發展的一個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發展:創建林業科技創新體制,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推進林業經營、科學化,加快林業現代化;深化林業科技體制改革,從根本上解決科研和生產建設脫節的問題。要鼓勵科技人員不斷創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
2)優化林業經濟結構:對于第三產業,要加快森林旅游業和花卉業的發展,采取“以二促帶三”策略,調整生產力布局,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推進產業重組,解決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3 森林旅游與林業可持續發展
森林旅游產業是典型的形象產業,只要優化林業建設,森林旅游業就會不斷興旺。相反,當一個地區的森林旅游業非常發達時,這里的林業建設將會更加繁榮,最終堅持走林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森林旅游與林業可持續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促時的關系。毫無疑問,為加業林業現代化建設,必須通過法制觀念、道德觀念教育等宣傳形式來提高全民族的旅游環境保護意識,在保護好森林資源的前提下,最終促進森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通過對眉縣國有營頭林場森林旅游資源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相互關系的討論,不難看出,森林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使用有利于林業建設的不斷發展,因為森林旅游資源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必須保護森林旅游資源,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加快森林旅游業發展的步伐,將森林旅游業發展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這樣才能使我國林業建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李文專.小議森林旅游資源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J].民營科技.2008,(1).
[2]祝列克.大力發展森林旅游促進林業產業發展[J].中國林業產業.2007,(10).
[3]孫新平.發展森林旅游 建設生態文明 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J].生物技術世界.2012,(2).
[4]曹偉,康凱.淺談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J].中國一東盟博覽.2012,(6).
[5]李長龍.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0,(6).
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14
摘要:隨著世界各國環保意識的加強,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已經成為旅游業發展的總趨勢。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發展、自然環境及地理位置等特點,致使農業生態旅游成為國家發展的要求,同時在發展中也必然會面臨諸多問題。本文通過分析農業生態旅游含義與特征、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的現狀、存在問題,提出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以期為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建言獻策。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現狀;可持續發展;對策
農業生態旅游萌芽于20世紀30年代,歷經持續發展進而擴展到世界多個國家。農業生態旅游以綠色、環保為經營發展理念,借助于農業生產,將農業與旅游景觀有效融合,既達到了旅游業的休閑娛樂目的,又實現了旅游業發展的低碳環保目標。因此,世界各國紛紛推行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存在許多機遇,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筆者針對面臨的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農業生態旅游含義與特征
農業生態旅游是農業資源、自然生態環境與旅游相結合的產物,隨著世界農業生態旅游業的飛速推進,發展中國家紛紛抓住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契機,通過農業生態旅游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筆者就農業生態旅游的含義、特征以及意義分析如下。
1.1農業生態旅游的含義
農業生態旅游是以農村生態環境為依托,以生態農業資源為基礎,以農村生態文化為指導,以低碳環保為目的,以生態可持續發展理論為規劃原則,通過對農業資源的合理布局整合和科學規劃設計,將旅游業與生態農業發展有效地融合而產生的一種集旅游、休閑、體驗民風民俗、健康環保為一體的旅游活動新形式[1]。由于該旅游形式貼近自然,靈活多樣,便于實施推廣,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睞,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農業生態旅游景區,發展中國家更是通過開發農業生態旅游推動國家旅游業的發展。
1.2農業生態旅游的特征
1.2.1環境保護有效性隨著全球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接踵而至的環境危機日益升級,環境保護問題現已上升為國際熱點話題。在旅游業發展方面,通過轉變傳統模式為農業生態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揮生態農業的生態優勢,進行環境保護科學布局,實現農業、生態環境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從而有效地實現環境保護的目的。
1.2.2農業生態依托性農業生態旅游突顯出生態農業對旅游業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旅游業以生態農業作為發展契機,對農業生態資源進行充分合理的開發利用,把傳統農業生產轉變為新型生態農業技術及成果,通過展示逐步形成新型農業生態旅游。可見,農業生態旅游以農業生態作為支撐點,對農業生態的依賴性很強。
1.2.3鄉村文化融合性由于鄉村文化能展現不同地域特異的民風民俗,能顯現當地保留的歷史文化資源,能激發人們參與的熱情,因而致使鄉村文化成為農業生態旅游的一大亮點。在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中,鄉村文化通過對各組成要素的相互融合,讓游客感受到農業生態景觀與特異鄉村文化融合之美,為游客帶來了巨大的文化審美享受,提升了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品位。
1.2.4活動形式趣味性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在生態農業旅游的活動形式設計上加入了趣味性的設計理念,如在景區設計建成特色農產品種植實踐園及采摘園,建立農耕活動基地,開展科技農業展示及民俗文化欣賞活動等,通過多彩趣味的活動形式為游客帶來貼近自然、貼近生活的樂趣與享受[2]。
1.3農業生態旅游的意義
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有利于合理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減少因農業生產對土地資源造成的污染,實現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有利于有效地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緩解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3];有利于慎重地傳承地域傳統文化,保持自然文化的完整性,實現旅游與文化的和諧融合;有利于轉變農民的傳統觀念,增強城鄉交流的頻率,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有利于全面協調農業生態旅游的功能價值,解決農業發展中的難題,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2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
在20世紀中期,發展中國家大力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并通過旅游業帶動了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目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已經日漸成熟,其根據各自的資源優勢及特點構建了適合國家發展的農業生態旅游模式,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2.1政府扶持模式
隨著發展中國家對農業生態旅游的不斷開發,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積極給予其經濟與政策上的支持,對農業生態旅游進行全面的調控及管理,進而建立了政府扶持模式。構建該模式的典型代表為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巴厘島由于自然風光秀美,氣候宜人,故于20世紀60年代末,印度尼西亞政府將其規劃為國家最重要的農業生態旅游景區[4]。印度尼西亞政府通過向世界銀行貸款注資建設巴厘島農業生態旅游,在巴厘島規劃并建設完備的旅游配套設施,開發多樣的農業生態旅游項目,延長農業旅游土地的租賃期限,改善農業生態旅游的投資環境,利用低息貸款、減免相關稅收以及降低營運費用等方式鼓勵投資者開發巴厘島農業生態旅游業。由于政府的強力扶持,巴厘島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日趨完善,觀光游客與日俱增。
2.2居民參與模式
部分發展中國家由于土地面積大、農業自然資源豐富、人力資源眾多等特點,政府鼓勵農民通過發展農業生態旅游增加收入,進而提升農村的文化素質及經濟效益。以中國廣西平樂縣瑤族鄉居民參與模式為例,政府在該模式的構建中起著引導、支持及保障作用[5]。居民作為該模式的實踐主體,合理進行旅游資源開發,積極從事旅游設施建設,充分參與旅游方案規劃決策,全力解決旅游引發的疑難問題,有效進行旅游基礎知識及技能培訓,強化資源環境保護意識,通過開展居民參與模式的農業生態旅游,中國廣西平樂縣瑤族鄉現已成功脫貧致富。
2.3旅游環保模式
由于部分發展中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科技力量不足等原因,在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時選擇以低碳環保作為發展方向,從而構建農業生態旅游環保模式[6]。如墨西哥的坎昆島,該島風光旖旎且植被豐富,在農業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通過全面把握優勢資源開發,合理選取人性化環保旅游設施配置,積極實施旅游生態保護項目規劃。規劃設置旅游項目充分滲透環保理念,在旅游活動形式及內容的設置上貼近生活,貼近自然。旅游環境簡單而質樸,吸引了大量向往自然,釋放壓力的游客,進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旅游境界。同時墨西哥的坎昆通過構建旅游環保模式帶來了旅游業的巨大商機。
2.4民俗節慶模式
發展中國家都具備特色的民族風情及傳統節日,部分發展中國家以民族節慶為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契機,通過將農業生態環境、文化與民族傳統節日相融合,達到吸引游客前往觀光旅游的目的。如越南老街省沙巴縣大坪鄉,其為多民族聚居地,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匯集豐富的民俗節慶特色[7]。在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方面,把握民族各異的風俗節慶契機,融合豐厚的農業自然資源,規劃建設民族特色風情的配套設施,開發民族特色農業生態旅游形式,打造富有強大引力的`旅游項目,推進地域特色旅游商品流通,深化旅游產業的穩健發展。
3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隨著世界各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農業生態旅游備受旅游愛好者的青睞,發展中國家積極抓住這一經濟發展契機,大力發展本國的農業生態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諸多問題,對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正視這些存在的問題尤其重要。筆者就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
3.1政府認識缺乏,管理缺失
發展中國家在本國農業生態旅游的支持力度上強弱不一,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未意識到農業生態旅游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如剛果、利比亞等部分非洲發展中國家,其政府在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管理職責不清,宏觀調控缺失,監管力度缺乏,導致農業生態旅游失去活力。可見,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管理缺失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2資源開發盲目,意識模糊
隨著世界旅游業的迅猛發展,部分發展中國家盲目擴大農業生態旅游的規模,如非洲的摩洛哥、肯尼亞等發展中國家,其大力開發農業用地,加大耕地上的娛樂設施建造力度,忽視資源優勢,未進行科學規劃,盲目開發無優勢的耕地,導致耕地面積急速減少,旅游業發展不盡如人意,浪費了大量的人、財、物力,未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3環境污染嚴重,整治不力
目前,部分發展中國家旅游經濟發展迅猛,產生的環境污染現象也日益嚴重,典型代表如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巴厘島雖然農業生態旅游發展飛速,然而由于旅游開發者規劃設計思慮不全,未建立合理的環境污染防治計劃[8],對產生的污染性廢棄物隨意排放,規劃建立配套設施欠缺環保意識,造成了農業生態環境的多重污染,嚴重影響游客游覽觀光的心情,阻礙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4服務質量欠妥,服務理念欠缺
發展中國家在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時,大部分是放任其在市場競爭中自主發展的,政府往往疏于管理,導致旅游服務質量降低,如中國的部分農業生態旅游景點旅游服務質量不佳,表現為在旅游發展中服務理念欠缺,不注重旅游區從業人員服務意識的提升,使得旅游區服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許多從業人員臨時上崗,缺乏規范的培訓與管理,導致應對旅游區游客的突發狀況及污染景區行為無合適可行的解決辦法,不能有效地引導服務游客,致使游客對旅游產生負面情緒,因此不利于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5形式特色不明,吸引力有限
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的發展在內容以及形式上具有明顯的相似傾向,致使農業生態旅游引力缺失,如馬來西亞、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部分農業休閑度假村,其表現為地域及文化特色突顯不足[9],旅游活動形式較單調,旅游趣味性缺乏,導致游客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吸引力有限。形式特色不鮮明的問題嚴重影響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4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
由于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因此,筆者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對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些許幫助。
4.1政府發揮調控職能,強化管理意識
當今社會,世界各國都將旅游業作為促進國家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但是依然存在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對農業生態旅游支持力度欠缺,忽視對農業生態旅游的監管,導致農業生態旅游在市場競爭中出現發展混亂以及停滯不前等現象。因此,要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在政策利導上,制定促進農業生態旅游發展的法律政策,發揮法律政策的引導保護作用;在資金扶持上,政府要加大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增加旅游接待服務的資金投入,加強旅游交通建設的資金扶持,扶持旅游企業吸引外資投入;在活動宣傳上,政府利用對外大型活動加大本國農業生態旅游的宣傳,以農業生態旅游作為活動宣傳主題,從而提高國外游客參與度;在監管職責上,明確監管職責任務,劃清監管職責范圍,培養監管科學意識,提升監管者的綜合素質,從而給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以強有力的支持。
4.2資源開發因地制宜,提升配置高度
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合理開發是農業生態旅游順利發展的關鍵條件之一,然而部分發展中國家為了拓寬本國農業生態旅游的范圍,盲目地大肆開采農業耕地用于建設旅游設施,導致嚴重的資源浪費及環境破壞。因此,發展中國家在農業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上,充分合理地進行資源開發異常重要。在資源環境選擇上,要立足實際情況,考察自然條件,思量環境劣勢,謹慎開發選擇;在景區規劃設計上,要合理規劃項目,突顯農業優勢,降低耕地浪費,保持生態和諧[10];在客源市場吸引上,要實現交通便利,旅游發展條件優越,經濟承載輕松;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適宜基礎設施建設設計合適的旅游形式,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只有通過因地制宜地開發資源,才能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4.3景區加強環保規劃,加大整治力度
發展中國家的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是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重點任務,生態環境如果保護力度不夠,景區污染現象整治力度不足,將直接影響農業生態旅游的穩健運行,因此,加強景區的環保規劃及整治力度刻不容緩。在景區設計上,要擴大保護區域范圍,實際規劃合理緩沖帶,營造健康環保的景區安全系統;在景區交通規劃上,要修建景區生態小路,倡導徒步觀光賞景,控制交通工具流量;在污染整治上,要控制工業污染排放,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減少農業污染物排放,加快污染處理設施建設,實現景區廢棄物集中處理,加強景區配套設施的完善;在水源保護上,保護自然水源環境,規劃景區綠化工程,保持地表水源通道完整,防止地下水源污染。通過對農業生態旅游景區的環保規劃及整治,為農業生態旅游注入新的生命力,促進其持續健康發展。
4.4員工強化管理培訓,增強從業素質
當今世界農業生態旅游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然而部分發展中國家在農業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管理及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服務意識薄弱,解決問題技巧欠缺等現象。可見,只有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才能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及服務意識,才能確保農業生態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11]。在培訓類別上,可實施統一與專業培訓相結合,對全體員工開展全員培訓,提升全員的整體素質,提高服務意識,增強問題處理技巧,對于管理人員開展專業培訓,提升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素養,增強管理藝術;在培訓形式上,可采取集中與分散培訓相結合的形式,就旅游基礎知識與服務基本意識等進行集中培訓;對于專業性理論與專業服務藝術行為等,進行分散培訓;在培訓內容上,做到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組合,對于具體的服務要求及價值體現進行理論學習,對于抽象的問題處理藝術及技巧可通過實踐操作培訓;在培訓考核上,要體現理論考試與實際評比相統一,對員工培訓效果予以科學合理的分析及獎懲。培訓是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必須堅持實施的任務,只有正視并合理開展培訓,才能實現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推進。
4.5地域特色充分顯現,提高景區吸引力
發展中國家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可通過地域特色的發掘與民族文化的融合得以實現,突顯地域特色可以達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在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旅游設施可結合地方特色進行建設,旅游形式可融合民族風格進行規劃,旅游內容可突顯獨特農業景觀進行講解。隨著農業生態旅游的開發,旅游產品作為旅游的輔助產業應運而生,在旅游產品的設計開發上要結合地域特色,在設計上彰顯地域文化內涵,突出環保性、藝術性、實用性、品牌及便于攜帶等特點,從而增強景區吸引力,為農業生態旅游帶來生機,促進農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建萍.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李長榮.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3]袁京平.發展中國家的旅游業[M].北京:中國商貿出版社,2003.
[4]鄭鐵.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5]方士明.國際旅游信息系統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6]曾坤生.生態旅游消費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J].改革與戰略,1997(4):15-16.
[7]彭希喜.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國際市場,1998,18(3):38-40.
[8]佟敏.淺談國外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J].美中經濟評論,2005,40(3):51-52.
[9]張蓓,萬俊毅,文曉巍.國外農業旅游的模式比較與經驗借鑒[J].農業經濟問題,2011(5):102-103.
[10]吳德慧.國外都市農業發展經驗研究[J].世界農業,2012(4):23-24.
[11]凌虹,吳長年,王鵬.生態旅游與生態旅游業開發[J].農村生態環境,1999,15(3):28-29.
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15
摘要:現在市場的競爭力越來越大,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冰雪文化,在旅游業中是黑龍江市場上的精華所在。為了走了文化行業的前列,成為佼佼者,掌握市場競爭中的主動權,冰雪旅游文化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關鍵詞:冰雪文化:黑龍江冰雪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解析
黑龍江現有的冰雪旅游文化,得知目前黑龍江冰雪旅游文化存在本土的文化與內涵不能夠深度發掘,在旅游業的產品上沒有創新精神、離開了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就不能完全的發揮黑龍江本地的品牌與地理特色、缺少著人文的環境,管理部門水平低下、缺少特別的區域化產品,國際競爭力低下等問題。進一步開發冰雪旅游業產品,強化有關的理論知識研究、提升冰雪文化在政府部門的重視度,提高冰雪旅游業的社會經濟位次、培養全民的文明素質,加入光影藝術,制造一種屬于冰雪旅游文化氛圍、充分發揮地理優勢,發展特色旅游業,全面提高冰雪旅游在國際中的地位以及競爭力。推動黑龍江地區冰雪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1黑龍江旅游業簡介
眾所周知,黑龍江位于祖國的東北地區,天寒地凍,又因為其一年有五個多月處于冰雪之中,所以非常適合發展冰雪旅游業,冰雪體育業等。將冬天的風景和冰雪運動作為其重要的象征標志,吸引了一大批愛好冰雪運動的人和向往著濃濃民族情懷與獨特自然風光的人前來游玩,運動。冰雪旅游業作為黑龍江極其重要的產業,想要變得更加強大,就要做到可持續發展,需要從深處挖掘冰雪旅游之外的影響要素并加以研究探析。其中的旅游文化建設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而旅游文化做為冰雪旅游文化的靈魂,更當合理的處理旅游文化的建設。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六中全會上表明:中國文化改革發展的奮斗目標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作為一個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源泉,成為了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條件,成為了經濟的社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現如今,若是走在了行業的前列,占領了重要的地位,就能夠更好的國際競爭中處于不敗地位,化被動為主動。這樣就使得文化在綜合國力中成為了更為重要的發展對象。所以應該依據黑龍江的地域特色的以及多元化,更深的`探尋黑龍江地區的悠久的歷史文化、藝術文化、歌曲音樂、美食文化、建筑文化等多方面要素,創造一個豐富多樣的黑龍江冰雪旅游文化產業,加入光影藝術,對于文化遺產應當加以保護,對于危難文化遺產及時的搶救,是民族文化在國際的舞臺上大放光彩,更的促進黑龍江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2黑龍江冰雪文化的現狀
(1)冰雪旅游業缺乏創新精神,本地的文化涵養水平低下。冬季,來到黑龍江,你可以購買、可以消費、可以享受,這無疑不是在文化的交流和接觸。相比之下,游客更喜歡看到冰雪場景與當地的特色文化相結合的物品或者產品,通過包含著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冰雪旅游產品來了解游客來自哪里來的目的是什么,但是當前的冰雪旅游產品大多不是本地文化,而來自與其他地方文化,這樣一來對于降低了對游客的吸引,同時還限制著當地的文化發展。希望有著更多創新的產品吸引游客,卻因加入了國外文化而使適得其反,在試圖登上國際化的舞臺上導致嚴重丟失了本土文化。大多數的旅游產品沒有創新創造精神,抄襲、模仿的相同產品流通于市場上,嚴重影響了產業發展。自古以來,黑龍江就有著豐富的冰雪資源以及長久的冰雪文化傳統歷史,冰雪文化價值相當高并且成為了黑龍江獨特的自然資源。諸多的帶著商業化的旅游項目充斥著人們的眼睛,以至于冰雪文化的歷史傳統、民族風俗盡失,是黑龍江的傳統文化內涵遭到了不小的打擊。
(2)沒有政府宏觀調控的幫助,不能完全發揮地區地理優勢。黑龍江有著長久的歷史傳統,然而這在冰雪旅游業中卻漸漸消失,其獨有的冰雪文化地位也在逐漸下降。不僅國內的個別省份在效仿,國外也在大力推動其冰雪旅游業的發展,沒有著政府在宏觀上的適當調控,缺少著整體性的規劃,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只是從一方面強調經濟發展,而放棄了在文化上的重視,只會導致其旅游業發展不平衡甚至達到畸形形態。旅游業是使用國家或地方的傳統文化招攬游客來達到發展經濟的方式,因此各國各地都清楚了發展旅游業所帶來的益處,也明白了其在當今世界的重要地位。大力的發展旅游文化產業,不僅為本國或本地區帶來了經濟效益,增加行業競爭能力,同時還會帶來大量的崗位,進而有一步帶動經濟、文化、建筑等的發展,形成循環系統,這也成為了發展旅游業的特點。政府有關部門應該以大局為重,總覽全局,采用宏觀調控方法,發揮地區文化長處,構成冰雪旅游產業的群體,只有這樣才可以保護黑龍江冰雪文化,使之在世界上立于不敗的地位。
3提出解決的對策
(1)強化對冰雪文化的理論性探究,深度挖掘冰雪旅游產品的精華。了解冰雪文化對旅游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強化對冰雪文化的理論性探究。冰雪文化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表述,應該將它提高到理論的高度,有理論指導實踐,有實踐反饋理論,才可以把冰雪文化的內涵得到充分的發揮。黑龍江省具有悠久的冰雪歷史和文化,同時還有受到了俄羅斯的文化影響。政府有關部門定期舉辦文化探討會,邀請各方學者,使用文字、光影藝術、圖片等等方式來彰顯冰雪文化藝術。探討文化的展現方式如光影藝術,在冰雕的展現使用中就非常頻繁,它講究光影的變化,即靠著形體的起伏所產生的不同陰影來感染觀眾。起伏變化是它的藝術語言。通過建筑冰雪文化博物館來收集歸納冰雪文化產品。使用較為先進的理論知識來指引、開發、創造新的有著黑龍江本土特色的冰雪旅游產品,創造一個包含著生態、經濟、體育、文化等的多元化集合體。通過黑龍江黑土地上與眾不同的黑土文化,是游客能夠置身其中,感受濃濃的黑龍江文化氛圍。將冰雪文化與本地特色文化相結合,發揮地理優勢,創造冰雪旅游的個性。現如今的環境,不妨將黑龍江的傳統文化打造成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文化,不僅能提高經濟發展,還可以推動社會前進。
(2)政府提高對冰雪文化的重視度,提高冰雪旅游在社會經濟中地位。黑龍江是中國冰雪文化的起源之地,為了保證其領先的節奏,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加大對冰雪文化建設的重視,宏觀調控,縱觀全局,統籌安排,減少資源的浪費。應當建立并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是冰雪文化建設能夠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對于市場的入門,應當嚴格看守,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健康、和諧的冰雪旅游市場。
(3)提高整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創造一個屬于冰雪文化的環境。旅游文化環境是旅游發展的重要部分,想要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不僅是游客的責任,更是全體冰雪旅游業有關人員的職責。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出狀元,每個行業都會有自己行業的佼佼者,冰雪旅游也不例外,人才的培養更不能懈怠,擁有著大批人才的行業還會愁行業無法發展、沒有競爭力嗎?然而只有員工的素養高還是不行的,優秀的人才員工也要影響著游客的文明素養,因此應當全面的增強整個民族的文明素養。
4小結
黑龍江冰雪文化在旅游業中處于極其重要的位次。同時黑龍江獲得了中國冰雪藝術之都的贊譽。在國際的舞臺上,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結合又使得黑龍江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獨有地域文化。冰雪文化是黑龍江旅游業不可或缺的部分,沒有了黑龍江的地域風采及文化就會變得失去了靈魂,極大地降低對游客的吸引力。所以,黑龍江在發展冰雪文化的同時應當注重健康發展,以保障黑龍江冰雪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良祥,唐云松,闞軍常,等.碾子山冰雪旅游特色小鎮跨界融合創新發展研究[J].冰雪運動,20xx,(6).
[2]張英.供給側視角下黑龍江省冰雪產業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xx(31):81-82.
[3]張娜,于潔,朱正杰,等.文化力推動黑龍江省冰雪旅游品牌整合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xx(2):1-3.
【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相關文章:
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06-13
(經典)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15篇06-14
[優選]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15篇06-14
(優選)旅游可持續發展論文15篇06-16
淺析假日旅游的可持續發展03-21
論假日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03-07
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論文11-29
淺析當前物流的可持續發展論文11-25
農業旅游論文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