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雙循環工學交替旅游管理的論文
1我國旅游管理人才培養現狀
1.1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嚴重錯位
我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經過多年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巨大轉變。截至2012年底,全國旅游院校(包括旅游院校和設旅游相關院系或旅游相關專業的院校)共計2236所,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招生人數也在逐年上升。高等教育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對旅游業人才的供給。世界旅游組織預測,2020年,中國將會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國和第四大旅游客源輸出國。旅游業良好的發展前景彰顯了行業對人才的旺盛需求力。然而,我國旅游管理人才培養與旅游產業發展嚴重錯位的現象依舊存在。一方面,高校對旅游管理教育的熱情日益高漲,相關專業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旅游行業專門人才越來越缺乏,人才流動率高、畢業生眼高手低等問題給旅游企業造成了不少困擾。
1.2人才培養模式滯后于產業發展
我國旅游管理高校人才培養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形成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中心的“三個中心”模式,以及以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區或景點管理、酒店餐飲管理為主要構成的“三大板塊”。隨著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市場進一步細分,新的旅游形式逐步顯現,如商務旅游、會展節事旅游、戶外休閑等;新技術也進一步在旅游業中得到運用,如全球定位系統、在線分銷系統、旅游企業信息管理系統、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統等。而我國旅游管理人才培養就業目標依舊停留在傳統的“三大行業”層面上,旅游人才培養滯后于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業良好的發展前景受到了各方重視,并且旅游管理專業已經由工商管理下的二級學科調整到服務業管理的一級學科,雙重因素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參考國際優秀旅游院校的先進人才培養模式來構建適合我國實情的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新模式。
1.3人才流失率高
我國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整體就業形勢比較樂觀,但是真正從事旅游行業的畢業生只占到很少一部分。如中山大學2012年的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中只有22%的人進入了旅游行業,且以酒店集團為主。因此需要對人才培養模式加以思考,以使得供需均衡,促進行業發展。
2旅游管理專業“雙循環工學交替模式”
2.1“工學交替”的研究現狀
在國內具有較大學術影響力的中國知網中,以“工學交替”為主題詞搜索到的文獻達到了1346篇。陳乃寬于1994年在介紹本溪冶專的產學合作教育試點時,首次提到了“工學交替”。此后,雖然“工學交替”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進入了學者們的視線,但在隨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相關文獻均不足10篇。2006年,教育部將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在政策的引導下,眾多高職高專院校一方面對一些應用型專業以工學交替模式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實踐,另一方面圍繞著“工學交替”的討論也如火如荼地展開。工學交替作為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高專院校已得到了普遍的認可。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無論從這些文獻的研究對象,還是從作者所屬的機構來看,采用“工學交替”模式的以本科教育為主的大學卻是鳳毛麟角。
2.2“雙循環工學交替模式”基本理念
“工學交替”教育模式可作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工學交替”是指無論學生的工作時間與學習時間長短,只要二者交替進行就視為“工學交替”,即超過一個“工—學”交替循環周期;狹義的“工學交替”是指學校存在全日制學習學期與全日制工作學期,在學校和企業二者之間輪流進行教育教學的一種模式。所謂“雙循環工學交替模式”是指學校與相關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實施“學校(理論)—企業(實踐)—學校(理論)—企業(實踐)”“雙循環工學交替”和“學校教育教學+企業頂崗實踐”的培養模式。學生進入學校以后的第一階段先進行通識理論知識和相關操作技能的學習,以形成對行業的大致了解;在第二階段進入企業進行實習,強化其對理論的認知以及實踐能力;實習結束后,學生對行業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對崗位要求、從業技巧都有了一定的積累,再次回到學校強化專業理論學習,提高對理論知識的把握程度;最后,通過頂崗實習對專業理論進行實踐,從而形成高應用性的工作能力,完成從學校到企業再從企業到學校的“雙循環”。
2.3“雙循環工學交替模式”在本科旅游專業的應用
2.3.1本科旅游專業引入“雙循環工學交替模式”的必要性
近幾年,國內高校開始在原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借鑒國外的成功模式,逐步建立了以理論知識為主、現場觀摩和崗位實習為輔的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同樣是與用人單位合作,“三明治”教育模式則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式教育方式。縱觀“工學交替模式”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采用這種模式進行人才培養的均是各類應用型專業,采用這種模式的高校則幾乎清一色的是高職高專院校,而主要實施本科層次教育的大學和學院則寥寥無幾。
2.3.2“雙循環工學交替模式”在本科旅游專業應用的可行性
2.3.2.1國內外成功范例提供了借鑒
“雙循環工學交替模式”在國際旅游人才培養中已得到廣泛的運用。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因其卓越的人才培養方式享譽世界,成為世界高級旅游人才培養的搖籃,其開創的教學模式被稱為“洛桑模式”。“洛桑模式”的核心就是“工學交替”,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美國休斯敦大學和康奈爾大學在旅游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掌握扎實理論知識(在校期間必須完成140多門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學習)的同時,更要掌握實踐經驗;研究生則必須在入學前參加為期兩周的行業輔導,以避免在學習中出現紙上談兵的現象。
2.3.2.2現有培養模式具備轉型的基礎
現有旅游專業的培養方案和教學模式都強調實踐性和應用性,只是由于受制于各種主客觀原因而在實際應用中并不盡如人意。因此,只要從觀念和技術上作必要的調整和設計,“雙循環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就能夠得以實施。蘇州大學旅游管理專業自2011年起試行的應用型教學計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即經過6個學期的理論學習后,最后兩個學期在實習基地(旅游企業)以帶薪實習的形式進行集中實習。如果把最后兩學期的集中實習分散為前后兩個階段,并穿插一定時間的理論學習,做好科學合理的教學安排,“雙循環工學交替”即可真正啟動實施。因此,相關院校已有的經歷為雙循環工學交替模式在旅游專業中的推廣提供了基礎。
2.3.2.3業界歡迎培養模式的轉型
旅游企業最歡迎那些既具有豐富旅游專業知識,又熟練掌握相關旅游服務與操作實踐能力的畢業生。“雙循環工學交替模式”通過學校與相關企業的密切合作,實施“聯合培養、共同考核、雙向選擇”的校企全程合作培養模式,使學生不再拘泥于課本,而是不斷強化操作技能,豐富理論知識。該模式使學生知識豐富而完備,實踐和應用能力增強,對工作和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因而很容易在行業內大放異彩,受到用人單位青睞,高位就業得以實現,人才流失的比例將會大大減小。如蘇州大學旅游系與蘇州中茵皇冠假日酒店已在這方面進行了較為成功的實踐與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雙循環工學交替模式”的主體是學生,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核心來確定旅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將“雙循環工學交替模式”移植到以應用型為特點的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中,既有發展的必要性,又有實施的'可行性。
3本科旅游管理專業“雙循環工學交替模式”的構建要點
3.1學習時間的重新分配和調整
國內旅游專業本科4年分為8個學期,每半年1個學期。學生進入大二上學期,學習地點為旅游企業,是學生第一階段的實習。在這一階段,學生對旅游行業的認識逐步由抽象的理論過渡到具體的操作,對于自身將來的學習和就業方向也開始出現雛形。進入大二下學期,進行專業理論知識教育,對于學生來說能起到“趁熱打鐵”的作用,對于教師來說也減輕了授課難度。這一階段是學生學習的最佳時期,也是形成專業素質的最佳時期。最后一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往往在企業中擔任更高職務。現在酒店行業中的“管理培訓生”,其培養對象即為這一階段的學生,旨在培養畢業后就能立即進入管理層的學生,對于酒店來說省下了大量的培養時間和經費。
3.2做好與現有教學模式的對接和融合
為確保本科旅游專業“雙循環工學交替模式”的順利實施,必須做好與現有教學模式的對接、融合。一是利用每年各校教學計劃調整之機對旅游專業的教學計劃進行同步調整,逐步朝應用型方向發展,不斷增加實踐環節的學時。當實踐環節達到足夠的學時時,即可爭取學校的支持,正式啟動雙循環工學交替模式;二是具體實施這一新的教學模式過程中,要遵守學校教學管理相關的各項政策,以保證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為宗旨,自覺接受學校相關職能部門的教學檢查和質量評價,從而保持相應的活力。
4結語
“工學交替模式”很好地克服了傳統教學的不足,正日益受到各界的關注。“工學交替模式”在國外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并取得了成功,但目前在國內僅見運用于高職院校的教育中,高校旅游專業中對“工學交替模式”的運用未給予應有的重視。因此,為真正在本科類旅游專業落實“雙循環工學交替”這一教學模式并使之發揮相應的效能,除了需要高校自身的不斷努力外,更需要旅游行業的大力支持。只有切實提高高校旅游人才的培養質量,才能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使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關于雙循環工學交替旅游管理的論文】相關文章:
4.旅游管理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