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旅游促進社會和諧的哲學思考
內容摘要:旅游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發展旅游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類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和諧,旅游的和諧發展與和諧社會構建有天然的耦合關系,旅游是促進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為了發揮旅游促進社會和諧的動力作用,應大力倡導和諧旅游,樹立新的“旅游權利”觀,推進“大旅游”協調發展。 關鍵詞:和諧社會 和諧旅游 旅游權利 對策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時期,也是旅游業發展的戰略轉型期。轉型是為了發展,發展的目標是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在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應該倡導和諧旅游。而和諧旅游與和諧社會之間存在著辯證的關系。一方面,和諧社會為旅游的和諧發展指明了和諧的發展理念,創造了和諧的發展環境,提供了日臻和諧的保障體系;另一方面,旅游的和諧發展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旅游與和諧社會有著一種天然的耦合關系,旅游是促進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
旅游的本質屬性決定旅游是促進人與自我和諧的動力
20世紀40年代以來,旅游學術界和管理界紛紛從不同角度對旅游概念進行界定,這些定義多是概念性或技術性的界定,從旅游現象的經濟性、社會性、文化性、綜合性或從統計的目的出發進行,尚未揭示旅游的本質特征。從目前我國旅游研究的主流意識來看,過分強調了旅游的經濟屬性,“旅游是產業”、“旅游是動力產業”等為導向的學術研究氣氛濃厚,而旅游的本質屬性被置之腦后。通過現象看本質,這是任何一門學科研究的基本要求,研究旅游同樣要揭示其內在的本質。從某種意義上講,旅游是一種變換常態的時尚的生活方式,是人的日常生活在異地的延續,是人自身的自我調節、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過程。據此,旅游是人類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旅游的本質是尋求心理的愉悅,人性的和諧是旅游的本質屬性,而經濟性、文化性、社會性等不過是旅游的外在表現特性。
鄒統纖(2004)認為,旅游是人在游歷于“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進行心理調節或精神平衡的過程。因為“現實自我”的日常生活少了新鮮感、親切感和自豪感,人們往往希望通過旅游來找回這些久違的感受,獲得“理想自我”的精神補償;因為競爭的加劇、生活壓力的增大以及太多的社會責任使人們在“現實自我”的日常生活中普遍覺得精神緊張,人們同樣希望通過旅游來釋放壓力和消除緊張,獲得“理想自我”的精神解脫。可見,通過旅游的這種“補償”和“解脫”功效,能使人自身實現心理的調節和精神的平衡,促進人自身達到和諧狀態。社會中不和諧的種種跡象皆由人自身的不和諧造成的,只有社會中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和諧了,整個社會就有可能和諧;而且,通過旅游獲得內心和諧的人們將會更加富有活力和創造力,從而提升了人的生產力。因此可見,從旅游的本質屬性來看,旅游是促進人與自我和諧的動力,因而也就成為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源。
旅游發展的生態效應說明旅游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動力
旅游是一個“人與自然共存”的事業,是環境代價比較小、環境產出效益比較高的行業,環境質量是旅游的主要賣點,沒有好的環境,旅游業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為旅游是“眼球經濟”,講求的是和諧的美,旅游者追求的是美的環境、美的景觀、美的享受。人從自然中獲取美的享受,自然也因為旅游者追求美而得到有效保護甚至改良。例如四川九寨溝,“過去整車往外拉木頭,越拉越窮;現在整車往里拉游人,越拉越富”,完成了由“烏雞”向“金鳳凰”的歷史性轉變,被譽為“人間的天堂”。雖然,由于旅游開發者的“功利性”,在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生態破壞性開發的行為;由于旅游者的不成熟消費,對生態環境也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壞行為。但這不是旅游發展的本意,而是旅游發展不成熟的表現,更是堅持科學的旅游發展觀不夠的緣故。事實上,發展旅游與優化環境、保護環境是有機統一的。因為旅游對和諧美的追求,人與自然完全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從這個層面上講,旅游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動力。
旅游活動中的人際交往決定旅游是促進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動力
John Swarbrooke(2001)認為,旅游消費的對象是服務產品,游客的旅游消費只是購買旅游產品的暫時使用權,而且這一暫時使用權也是必須要共享而非獨享的。如參觀三峽大壩的游客必須與在同一時間內抵達了三峽大壩的游客共享大壩旅游消費。也就是說,不同階層的人在共享同一旅游產品時的權利是均等的,不管游客在“現實自我”生活中扮演什么樣的社會角色,但在旅游活動中,就會暫時卸下社會化的面具,沒有了平常社會角色的種種規定約束,也就容易復現和展示出“理想自我”的個性特征。在這種人性真實表露的人際交往中,人們將會容易與周圍的人群建立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此外,某些旅游產品本身就要求游客具有真誠交往、互幫互助的品質。如目前比較流行的拓展訓練專向旅游產品,其目的就是為了培育團隊的凝聚力,培養團體成員間的誠信交往、互幫互助和愛心精神。還有,旅游更多的是人對人的服務過程,游客在接受“賓至如歸”的服務中會潛移默化地受到直觀的影響,也會促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而且,社區居民的熱情友好態度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游客在旅游目的地享受人世間的溫情和友愛,這正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缺乏的。游客常常受這種氛圍熏陶,也會對他人付出愛心和真誠,這正是人際關系和諧所需要的。一旦游程結束,游客又回到“現實自我”的生活中,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時候,受旅游經歷所產生人際關系“換位”思維的影響,也比較容易建立起和諧信任的人際關系。從這個層面上講,旅游是促進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重要動力。
旅游流的特點證明旅游是促進人與社會和諧的動力
如果說追求人性的和諧是引發旅游流的“內動力”,那么差異則是引發旅游流的“外推力”。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之間的差異導致現代人對訪古溯宗的偏好;自然景觀與人為環境之間的對應關系隨歷史發展而變化,從而帶動人的心理呈現逆反狀態,如工業化和城市化導致現代人對具有原始風貌的自然景觀就越來越偏愛;人類聚居群體在空間上的差異造成了文化、經濟以及社會諸方面的地理局部封閉性,進而產生了區域間的相對神秘性,而這種區域文化差異構成的神秘性恰恰是區域間旅游流的巨大動力。由于旅游資源的地域分布差異和客源分布特點,我國的旅游流有兩個顯著的流向,一是從城市流向農村,二是從富裕地區流向貧窮地區。這樣,旅游流引發資金流,經由旅游就業和旅游乘數效應,實現財富在城鄉之間、貧富之間的再分配和再生產,有利于城市帶動農村,先富帶動后富,從而實現區域間的和諧發展。此外,旅游是一個文化性很強的社會現象。文化的習得性與文化的傳承性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而這一雙面性在旅游上表現得更加直觀。文化的習得性既包括游客的習得性,也包括旅游地社區居民的習得性,旅游促進了社會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有利于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上述分析表明,旅游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發展旅游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和諧。然而目前,在我國旅游業發展中,由于過分強調旅游的產業特性,在功利行為的驅使下,存在著眾多不和諧的現象,如武當山遇真宮的火災、張家界的城市化、泰山的索道纜車、孔廟的水洗事件。這些現象說明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偏差,突出表現為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錯位開發甚至破壞開發,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單位等保護型景區的過度商業化和城市化,旅游區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生態惡化,旅游目的地傳統文化的喪失和道德風尚的改變甚至惡化,旅游行業內的惡性競爭、欺詐游客、安全隱患,地區之間特別是城鄉旅游發展的不平衡,等等。這嚴重地影響了我國旅游業的健康和諧發展,阻礙了旅游終極目標的實現。為此,旅游界應在科學的旅游發展觀指導下,努力發揮旅游在促進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四個方面和諧的重要動力作用,大力倡導和諧旅游,樹立新的“旅游權利”觀,積極推進“大旅游”的協調發展,進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
旅游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路徑
(一)大力倡導“和諧旅游”
所謂和諧旅游,就是要發揮旅游在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作用,堅持科學的旅游發展觀,倡導和諧的旅游發展觀念、消費意識,營造和諧的旅游環境、競合關系,構建以“人本、健康、誠信、協調”為特征的和諧旅游新局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人本和諧的旅游發展觀念。目前,關于旅游的發展觀,有資源導向、市場導向、產業導向、生態導向、文化導向等五種觀點。資源導向過分強調旅游資源對旅游發展的主導作用,忽視了游客的需求而一廂情愿地開發,造成了大量資財閑置和浪費;市場導向、產業導向則過分強調市場需求對旅游發展的主導作用,忽視了統籌安排,商業化過度開發造成了資源浪費、生態惡化、文物受損、文化異化等問題;而生態導向、文化導向則過分強調生態或文化保護的重要性,忽視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讓這些資源束之高閣,卻成為少數人的“專利”和權威顯示的“領地”。這五種發展觀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旅游的和諧發展,是不和諧的發展觀。克服和扭轉過去旅游發展的不和諧的因素,從根本上就必須樹立和倡導新的旅游發展觀。旅游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類的全面進步,以人為本的“人本導向觀”應是和諧旅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學術界應走在時代的前面,用“人本導向觀”來規范旅游科學研究,糾正過分功利化的理論研究偏差。旅游學科應定位為人類社會學而非現在的“經濟學——旅游經濟學”或“工商管理——旅游管理”范疇。因為旅游的本質是人性的和諧發展,旅游學研究的主體是人,屬于研究和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極強的社會人文科學范疇。如果僅僅把它定位在經濟學或管理學范疇內,顯然是以目代綱,旅游研究和學科發展的路子將會越走越窄。因此,我國學術界應盡快對過去的學科研究和發展導向進行深刻的反思,從本質和源頭上解決旅游的異化和理論研究薄弱的問題。如果不解決旅游的發展觀這一根本性問題,要實現旅游業健康和諧發展是不可能的。只有用人本和諧的旅游發展觀來指導政府的開發管理行為和企業的開發經營行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政府或企業的開發行為所造成的諸多不和諧的問題。
2.健康和諧的旅游消費意識。當然,游客不健康的旅游行為也帶來了一些不和諧的問題,如在一些游客在出境游中表現出的衣冠不整、隨地吐痰、乘車不排隊等壞習慣,給中國人的國際形象造成了不良影響;國內旅游中游客在古建筑上亂刻“某某到此一游”、到處亂扔垃圾等不文明現象時有發生;少數游客參與迷信和嫖賭等庸俗的旅游項目進而助長了這類項目的生存和蔓延;大批游客超容量涌入旅游景區,或影響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和生存環境,或促使旅游地社會文化結構和風俗習慣的變化,等等。可見,旅游消費意識也期待著健康和諧。沒有健康和諧的旅游消費意識,旅游也不可能和諧發展。為此,要大力倡導健康和諧的旅游消費觀。旅游消費行為的不和諧現象,更多是由國民素質的劣根性造成的,增強國民素質是根本。聯合國計劃開發署的《2004年人文發展報告》研究成果表明,在全世界100多個國家中,我國的人文發展指數排在第85位,處于中等發展水平。為此,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針對當前旅游消費行為中的不和諧現象,尤其要倡導綠色旅游消費意識。無論是風景優美的景區,還是歷史悠久的遺跡,都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巨大的財富,這些既可以滿足人民對旅游活動和旅游經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更應為當代人及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同樣的機會和條件,以謀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誠信和諧的旅游發展環境。旅游發展環境包括創業環境和經營環境。構建誠信和諧的旅游發展環境,既包括政府行為的誠信和諧,也包括企業行為的誠信和諧。目前我國正處在旅游市場的培育階段,無論是政府還是旅游企業,失信的事時有發生,人為地影響了政府與開發業主、旅游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關系的和諧。誠信不僅是一個最基本的道德品質,更是社會和諧關系的靈魂。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資中,“開門迎客,關門打狗”的事件時有發生,相關部門對旅游企業亂檢查、亂攤派、亂收費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制約了旅游地的持續健康發展。旅游經營中的“購物回扣”、“零團費”、“負團費”等惡性殺價競爭,虛假廣告、坑蒙拐騙、欺客宰客、尾隨兜售、低劣服務等現象屢禁不止,嚴重影響了我國旅游業的整體形象。旅游中這些不和諧現象的存在,歸根到底是過分功利驅使的結果。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旅游企業,要以符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去發展旅游業,政府的視線應從單純對數量的關注(如旅游者的數量、收入情況等)轉移到旅游發展質量方面(旅游促進人的發展、擴大就業、傳承文化、保護環境以及和諧社會等)的評估;旅游企業要用質價相符的產品和服務去爭取游客,以誠信和諧的管理和經營理念去獲取游客,讓游客在和諧的旅游環境中滿足其追求人性和諧的發展需要。
4.協調和諧的旅游競合關系。旅游的競合關系包括旅游企業與企業之間、旅游六要素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和諧旅游要求構成旅游的各種要素、從事旅游的各個市場主體、每個地區處于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這一競合關系應是一種協調和諧的關系。因為任何不協調、不和諧的競爭,將會致使旅游地形象的損害和游客的流失。如2003年三峽工程蓄水通航發電之際,渝鄂兩省市的三峽旅游之爭極大的損害了三峽旅游的整體形象,導致2003年、2004年的三峽旅游業遭遇“寒流”。企業與企業、要素與要素、地區與地區之間要在“人本導向觀”的理念下進行優化組合,優勢互補,增強旅游地的整體競爭力,聯合做大旅游市場“蛋糕”。
(二)樹立新的“旅游權利”觀
旅游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經濟越發達,社會越進步,人們可自由支配的貨幣和時間也就越多,旅游業就越興旺。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休閑也就越來越渴望,對旅游的需求也就越大,旅游也就被視為人類追求全面發展的一種權利。當前,我國人均GDP正在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總體上得到滿足,消費結構將向發展型和享受型方向發展,休閑旅游消費將逐漸進入國民的生活領域,“休閑權”、“旅游權”如同“勞動權”、“生存權”一樣,是人類實現全面發展應享受的權利。為此,要大力倡導“旅游權利”觀,要在立法上明確旅游是人們生活的權利,實行帶薪休假制度,出臺相關的旅游法規,用法律來保障旅游者的權利;旅游學術應多從哲學的層次和社會學、人類學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旅游的“元”問題(如旅游的本質、價值觀、人文關懷等),多關注旅游的價值、意義和人自身的和諧發展,而不僅僅是服務于產值的增長和經營利潤的增加;城鄉建設要創造優美、和諧的旅居環境,營造熱情好客的旅游氛圍,提高旅游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旅游者的全面發展;要重視發揮旅游的審美、教育、交流、休閑功能,調節旅游者內心的矛盾,讓旅游者在旅游的過程中獲得“歡暢”的感覺,達到內心的和諧。
(三)積極推進“大旅游”的協調發展
堅持“大旅游”的思路,將旅游與相關產業整合起來,發展農業旅游、工業旅游、商業旅游、交通旅游、教育旅游等,促進旅游業六要素的調整和升級換代;重視旅游的環保功能,開展生態旅游、森林旅游、山水觀光旅游、科考旅游、責任旅游,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揮旅游分配功能的正向性,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民俗旅游、邊境旅游、紅色旅游、社區旅游,使旅游流從城市流向鄉村、從發達地區流向落后地區,實現財富在城鄉之間、貧富之間的再分配和再生產,促進農村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的發展,達到區域間的平衡,社會的和諧。
值得說明的是,關于旅游促進社會和諧以及和諧旅游的研究,在目前尚屬比較新的課題,如何更好地發揮旅游業在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動力作用,仍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踐探索和深入的理論研究,但愿本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鄒統纖主編.旅游景區開發與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曹詩圖,闞如良,劉晗.對科學的旅游發展觀的哲學思考[J].甘肅社會科學,2005(6)
3.John Swarbrooke.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 Attractions, Second Edition [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4.胡愛娟.芻議旅游的和諧之美[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8)
5.謝彥君.論旅游的現代化與原始化[J].旅游學刊,1990(5)
6.曹詩圖,闞如良,曾文貴.旅游文化與審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7.曹詩圖,劉晗,闞如良.試論科學的旅游發展觀[N].中國旅游報,2004-6-9(7)
【旅游促進社會和諧的哲學思考】相關文章:
論對旅游本質的哲學思考05-08
定量研究及哲學思考論文04-11
談歷史軌跡及其哲學思考08-05
新形勢下如何促進文明和諧社區建設06-14
和諧社會與公共財政06-06
構建和諧社會與農民工社會管理06-05
類哲學:一種新的哲學視野03-01
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創新群眾工作05-28
生態哲學的論文05-14
何謂哲學的論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