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歷史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論文
當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各地實施。新課程改革強調在學科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學習的能力,因此,歷史教學也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在歷史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歷史學科的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歷史學習和社會現實中選擇有價值的探究課題,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基礎,通過個人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會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本人根據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合理采用探究性學習方式,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學習。下面結合本人在教學中的實踐和體會,談談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一、構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
首先,在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明確:師生地位平等,科學知識面前人人平等;不盲目迷信教材、教師;凡有疑問,都可大膽提出。其次,通過表揚提出質疑的學生,提供合理的質疑方式,消除學生質疑的顧慮。針對在課堂上因質疑而緊張害怕的學生,可讓其以書面形式向老師提出問題。在學生中營造想質疑、敢于質疑的良好學習氛圍,使學生樂于質疑,為以后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學習掌握知識的巨大動力。試想一下假如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毫無興趣,上課也就是得過且過,不是在打瞌睡,就是在做別的事情。老師在演他的獨角戲,怎么有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激發學習興趣呢?應該說新的課程內容本身已經非常注重知識的趣味性、生活性、人文性,激發學習興趣并不是一件太難的事。但是歷史知識需要了解、掌握、記憶、鞏固的內容較多,加上中學生處于青春期的階段,心理、生理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從年齡上講還是未成年人,但從身高、體形、容貌上看,已經與大人沒有什么區別,他們具有充沛、旺盛的精力,但是他們有時不能自我控制,既有喜悅,又有煩惱,特別對于自己身心劇烈變化,感到措手不及,既想自我獨立,但又管不住自己;既想展示風采,但又難于自我表現,學習積極性與學習的興趣稍有減退,并有兩極分化的現象。根據學生的特點,我就想方設法改變課堂教學的一貫編排模式,不再是采用講述法,由教師講學生聽,而是采用將重點、難點、核心的知識內容進行講解,時間大約二十分鐘左右。一般來說課堂的前半部分是學生注意力最為集中的時候,剩下的時間學生可能有點疲勞,感到坐不住了,個別學生的神態立刻顯示出來。我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角色轉換,讓學生走上講臺,介紹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并且回憶本節課的知識重點、難點,暢談自己對史學的評價等等,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時平靜的課堂,一剎那變得活躍起來,這樣做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培養了他們的探究能力,能使他們精神煥發地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去。
除了我們平時慣用的教學方法以外,我們還可以采取更多,更新穎的方法來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可以使課堂教學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調動學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使用課堂討論法。怎樣組織和開展課堂討論一直是歷史教學的難點,不少老師布置的課堂討論場面冷淡,爭論不起來,導致討論失敗或者收效甚微。我從電視臺播放的大學生辯論對抗賽節目引起轟動效應中受到啟發,于是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討論之中,很受學生的歡迎。每次討論前,我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題目,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大組,要求每個人都按題意寫成小論文或辯論稿并交給我看。 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發回給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互相補充完善本方觀點。正方和反方各推舉4名代表,在班上進行辯論。其程序是:各自陳述意見→自由爭論→歸納總結。最后由老師進行裁判并具體分析雙方的辯論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學中,我組織的課堂討論題目是:“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之比較”,正方的觀點是“西方文明不如東方文明”,反方的觀點是“東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現代史教學中,我設計的題目是:“戰爭與和平誰是歷史的主流”,正方的觀點是“和平是歷史的主流”,反方的觀點是“戰爭是歷史的主流”。這種討論具有競爭機制,適合學生的特點,他們為了駁倒對方,翻閱了很多書,討論的場面十分熱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時間已到,很多人仍言猶未了,通過這種方式促進了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布置探究性歷史作業,拓展探究性學習
由學生質疑提出問題進行探究性學習,效果自然好,但如果學生沒有提出質疑,教師可以布置探究性歷史作業,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鍛煉學生探究歷史的能力。布置探究性問題歷史作業,通常有以下幾類:
1、探究性的課后練習題。如課后的材料閱讀與思考題、問題研討題。
2、用以考查學生探究(或研究)性學習能力的高考材料題與問答題。例如,2001年上海卷第37題。該題是關于2000年北京老山發現的漢燕王夫人之墓的。科學家對女主人的頭像進行復原后,意外地發現她極像西域女子(試題中附有復原后的圖片),這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猜測:她是今新疆地區人?是古代中亞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統的漢族人?還是西域以外的人?問考生傾向于哪一種說法?并簡要說明理由。試題還進一步設問:女主人究竟屬于哪一民族?研究這一問題有何歷史意義?要揭開這一謎底,有待進一步收集直接和間接的證據。問考生有哪些方法?試題以考古成就為背景來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并且考古學界對此尚無統一認識,以不明確的內容來考查學生的探索思考能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試題讓學生以現場考古者的身份參與其中,直接創造了探究性學習的實踐情景。因而,用這類題目作為作業布置給學生去完成,更能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3、教師了解接觸到的史學新觀點問題。比如,有關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這個問題,史學界有新的不同的看法。對此,教師可將這新觀點設計成探究性歷史作業,布置學生做,從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4、編寫歷史小故事
比如在學習了必修Ⅱ“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這一單元后,為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用第一人稱以1915年“北大生活的一天”為題,反映當時社會的變遷。因為作為大學生,對外國傳入的新事物能最敏感、最有興趣,可以設身處地的從衣、食、住、行、娛樂等各方面反映當時社會生活。有的學生甚至提到了課本上沒有涉及的發型變化,流行音樂等,說明學生歷史閱讀面廣,并且下了功夫,達到了作業的目的。另外如穿越時空隧道,回到春秋時期,寫下你的所見所聞,體會在社會大動蕩、大變革時期,孔子為什么會提出“仁者,愛人”、“愛,有差矣”、“克己復禮”等儒家學說;而老子會提出“無為而治”主張,向往“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這樣可以有效地鍛煉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以上是本人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點滴體會,實際上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方面還有許多其他方法,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讓我們在歷史的教學中,探討、摸索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適應學習化社會的需要,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淺談歷史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論文】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05-19
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論文05-27
如何培養高中學生對歷史學科的閱讀能力11-25
外國文學史能力培養教學探析論文04-22
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論文(精選6篇)05-18
淺談美術活動中幼兒創造力的培養論文04-28
淺談小學英語教學論文08-08
高中語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論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