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程理念對高三歷史復習的啟示論文
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正確處理持續推進課程改革與歷史高考的關系,這是中學歷史教學界的一個熱點問題。綜觀近幾年的高考文綜試卷,可以看到二者并不矛盾,許多新課程的理念與高考文綜試卷的命題意圖和設計思路是吻合的。所以,在高三歷史學科的高考復習中,合理運用新課程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復習效率和效度。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高考“文綜”;高三歷史復習
一、強調基礎性和時代性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高中歷史課標》)》指出:在歷史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堅持基礎性、時代性,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而縱觀近幾年的“文綜”高考試題也可發一個特點:所謂“綜合性”的問題實際上都是要求考生利用教材上的許多基礎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換句話說,高考“文綜”注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運用、遷移能力。當然,這種“應變性”的能力是建立在對基礎知識熟練掌握和理解的基礎上的。所以,從根本上說,《高中歷史課標》與“文綜”高考測試在理念與原則上是不矛盾的。具體到高三歷史復習教學中,就要求教師教學時要以本學科基礎知識為主陣地,夯實基礎,強調學生把握主干知識。同時,要關注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提高運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一)主干知識體現基礎性
“文綜”高考與單科考試相比,每一學科考試內容所占比例大為減少,但對各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查仍然是重點。具體到歷史學科,它的主干知識就是指那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高三歷史復習時,要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歷史主干知識進行聯系建構和對相關問題的探討,從而使看似單一孤立的歷史事件形成多學科聯系的、有意義的知識體系。根據筆者多年的高三教學經驗,讓學生全面掌握和準確理解歷史主干知識是在新的歷史情境下分析解決問題的前提。
(二)現實問題即所謂“熱點”問題,體現時代性
從歷史學科在近些年文科綜合考試的實際看,追尋重要的現實問題在歷史上的發展軌跡,借鑒歷史上與現實問題相關或同類的事情,是常見的測試思路。2005年的文綜試卷大體上也是循著這個思路來命制歷史試題的。如,選擇題中對“民族政策”“中美關系”的考查,以及第37題所涉及的對“民族主義”問題的考查等。在現在的文科綜合復習中,“熱點”問題備受師生關注,但是需要說明的是,一些在現實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影響至深的問題,未必是在表面上特別引人注目的“熱點”,例如,2005年第37題考查了“民族主義”,這個領域如果從政治、國際關系乃至學術研究等方面來看都是一個重要問題,可在中學教學中卻往往不把它列為重點。這就要求高三歷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重思考歷史對當今現實社會的影響,尤其是歷史與現實社會生活的關系。通過歷史基礎知識的復習,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學生的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使學生通過對學科知識的領悟與體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并學會如何“學以致用”。
二、倡導教師運用“促成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
《高中歷史課標》提出要改善目前教與學的方式,即“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要求教師要明確教與學的關系:“教是為了學,教服務于學,教要落實到學”,應注重教學的“過程與方法”,教師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取知識,從而真正改變“被動接受”的學習局面,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005年高考大綱在“命題指導思想”中也明確指出:“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查學生的學習能力是高考命題的一貫追求,它體現著考試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分析近年的高考文綜試卷,考生在答題方面暴露出一些共性問題,例如,審題不到位、史實與結論不能有機融合、評價不得要領、文字表述無序、邏輯思維混亂等。從某種程度上說,產生這些問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師在平時習慣于對教學“全面”掌控,以致學生依賴性強、自主學習能力差。這反映了當前在教學和學習方式上的局限性,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試想:每年高考落第的考生也大多經歷了長期艱苦的學習,進行過高強度大劑量的習題訓練,結果最后卻失利了。探究其原因可能很多,而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自主學習能力差,“學不會用”。這就要求教師在高三歷史復習教學中要處理好“魚”和“漁”的關系,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要學會管理、運用知識。因此,教師要著力改變“知識管理學生”的狀況,使學生學會自主管理、運用知識。
因此,教師在復習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要根據學情調整與優化課堂模式,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由要求學生“學會”轉變到促成學生“會學”:要突出學生主體,改變過去“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通過設置問題情景等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并參與到教學環境中來,引導學生對一些與學科相關、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的問題,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研究性或探究性學習,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使學生把過去的被動學習變成學生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高三復習,使學生掌握學科學習的基本方法,使學生樂于主動探求知識,并掌握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體驗、理解和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達到“多角度觀察事物,多種途徑和方法獲取知識,切實增強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的目的。改變以前在高三復習教學中的“題海戰術”,切實提高復習效率,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用活、把書本上的理論觀點內化為思維方式,培養獨立分析問題的態度和扎實的能力。
三、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高中歷史課標》要求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弘揚民族精神,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這段話具體闡述就是,要求學生通過歷史學習,進一步了解國情,培養愛國主義情感,要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近年來高考文綜試卷同樣也加大了對學生人文思想和開放意識的考查,引導學生關注當今人類生存與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關注社會發展和我國國情,關注學生綜合意識的形成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文綜試卷歷史科的題目往往采用古今結合、中外聯系的專題形式。這就要求我們在高三歷史復習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通史意識”“世界意識”和現代意識。復習中,不僅要重視某一個時期、某一個專題,還應注意建構知識體系,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解讀歷史現象和規律,形成“通史意識”。要把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來考察,立體地、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并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努力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
此外還要使學生樹立現代意識,密切關注現實,理性思考,關心時政問題,要學會鑒往知來,關注世界整體發展,關心人類共同命運。在復習教學中還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引導學生掌握社會性發展的知識與能力,豐富情感世界;指導學生以人類歷史和社會生活為探究領域,關注學生的需要與體驗,培養其人文素質和獨立人格以及創新實踐的能力;弘揚學生自尊、自信、不畏艱難的勇氣和毅力;培養學生對自然、社會、民族振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幫助學生置身于廣闊的社會與生活空間之中,更注重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才能真正掌握文科綜合學習的真諦。
【新課程理念對高三歷史復習的啟示論文】相關文章:
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材料教學法探析05-16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研究09-05
新課程理念下優化數學教學的研究的論文07-25
運用新課程理念來改革數學計算教學的論文08-24
論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三英語復習與素質教育07-12
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學模式的轉變論文05-13
關于新課程理念下初中音樂教學探究的論文08-16
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小學音樂教育的論文09-16
關于新課程的理念指導數學練習課教學的論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