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高考談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的轉變論文
摘 要:隨著新高考的逐步推行,知識記憶已不是高考考查的全部,綜合能力成為了考查重點,這就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連續、個性化、綜合化、多元化的新要求。原來普遍采用的以應對舊高考為目的、單一的講解接受式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已明顯滯后,無法滿足當前新高考多樣化的發展要求。本文嘗試在新高考背景下,探討高中歷史教學模式應從教學目的、教學觀念與方式、教學過程三方面進行轉變。
關鍵詞:新高考 高中 歷史 教學模式
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即專業技能突出、綜合能力強的一專多能人才。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人們開始探索對教育進行改革。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作為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結合點的教學模式,應根據新高考的要求進行相應的改革。我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可從以下三方面轉變。
一、教學目的轉變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應由過去單純追求高分轉變為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培養他們的個性特征服務。
1、由單一向綜合轉變。在實際教學中,每個教師都不應單一用一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應結合學校、學生、教材、個人的實際,融合我國歷史教學實踐經驗,綜合改造后加以運用。這樣,才能滿足社會對把學生培養為多規格、多層次人才的'要求,才能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2、由共性向個性轉變。在提高綜合能力的同時,教師還需要加強引導,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步入個性化發展的軌道。例如,教師可以采取個性化教學模式。個性化教學模式是反映注重個體發展的個性化教學理論的邏輯輪廓,是為保證達成個體個性發展教學任務的相對穩定而具體的教學活動結構。它強調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利用創造思維獲得親身體驗的知識,培養學習者養成探究的態度和習慣,逐步養成探究學習的技巧。
二、教學觀念與方式轉變
隨著新高考的逐步推行,高中歷史教學模式應改變過去封閉的觀念與方式,向著開放與個性化的方向轉變。
1、教學觀念的開放性轉變。教學是具體的,不可重復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會,不斷投入自己的生活積累和人生體驗,去感受和體悟概念、判斷、公式、語法修辭背后的豐富意義,去創造前人不曾創造的新意。
這種生成、開放的教學觀要求教師淡化課程執行中的預定性和統一性,注重對話過程中的再生性和多元性,不以預設的方案束縛師生的大腦和手腳,不以有限的結論鎖定無限的對話進程。
2、教師教學的個性化轉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強調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同時,也注重教師教學的個性化。每位教師都要善于發揚自己之長,形成和保持個人特色的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按自己的意愿創造課堂,創造生活,體現生命的真正價值。 三、教學過程轉變
在新高考背景下,我們確立了綜合且兼具個性的教學目標,形成了開放、個性化的教學觀念與方式,同時,提倡教學過程的連續性與開放性。
1、教學過程的連續性轉變。現今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基礎知識薄弱的問題,是講解接受式這種逐章逐節的間斷性教學模式所無法解決的,因而我們應將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由間斷向連續轉變。
2、教學過程的開放性轉變。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因而是開放的。教師要以包容的態度和廣闊的胸襟鼓勵學生向教科書、向知識權威挑戰,鼓勵學生嘗試“錯誤”、自由遐想,超越“預設的軌道”。在此情景中,師生智慧可以碰撞,情感得以宣泄,廣闊的反思時空給學生以創造的契機。
綜上所述,在廣西即將進行新課程改革的今天,面對新的大綱要求和高考要求,這就要求對高中歷史教學模式提出新的探索。而我們目前高中歷史課堂普遍采用的講解接受式教學模式卻存在缺乏聯系、形式單一、教學封閉、缺乏個性的弊端,無法滿足新高考的要求。因此,我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應由教學目的、教學觀念與方式、教學過程三方面轉變,以適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郭仲飛2007年廣東、山東、海南和寧夏四省區新課程高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7,9:25-27。
2、王海明評1999高考歷史試題[N].中國青年報,1999-09-12(B2)。
3、胡運民2007年高考歷史試題特點及啟示[J].求學,2007,10:21-25。
4、周國鋒從容應對新高考[N].中國青年報,2007-10-11(B2)。
5、鄧芳評2007高考歷史試題[N].廣西日報,2007-06-14(B1)。
6、張文媛注重史實·突出綜合·強調創新——評2008年全國歷史高考試題及學生答卷[N].廣州青年報,2008-12-14(B1)。
7、何俊昌個性化教學模式的應用與探索[J].教育研究,2005,6:8-9。
8、潛衛專高中歷史整體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3,3:91-93。
【從新高考談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的轉變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