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歷史學習輔助設計的論文
近年來隨著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拓展和深化,史學界以“三個面向”和素質教育為指針,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筆者在反復總結和借鑒的基礎上,本著“減負”不減質的精神,初步構建了歷史學習輔助參考(簡稱"學參")優化設計方案,且在此拋磚引玉,敬請大家賜教。
一、“學參”優化設計的提出
錢夢龍老師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為使學生樂學、會學并且學活、學實,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自覺地獲取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思想和情感上的自我教育。因此教學改革應體現創造為本、能力為魂,素質為先的宗旨。筆者以教學信息資料有選擇地包容、吸取為核心,以激發教與學的自主性、創新性為基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為關鍵,追求教與學的可持續發展為歸宿,符合教師要“加壓”,學生要“減負”的趨勢。教師先跳進題海,以大綱為綱,教材為主,教參為目,“學參”為輔,再讓學生跳出題海,獲得元認知知識,通過精講、精選、精練,舉一反三,熟能生巧。這樣學生可根據自身特點,在“學參”幫助下最大程度地起到誘導、指正的作用以提高效率,變勞動密集型為智能密集型學習,走出片面追求分數結果的怪圈,把求知作為信息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讓大家突破教材和課堂束縛,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在知識的廣闊天地中展示其能,實現分享學習,走出傳統教學的狹隘圈子。因而提出了“學參”優化設計的輪廓構想。
二、"學參"優化設計的框架
“學參”是指教師在全面鉆研大綱、教材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班級情況,對教材中每單位(課時、單元)的內容進行優化設計,作為輔助學生學習的參考資料。教師通過編篡“學參”來代替過去的教案與學案,使教案和學案合二為一,“學參”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與教材相配套,但又不拘泥于課本或照搬于某一教學參考書,與授課進度相同步(課前發給學生并經裝訂成冊,可滾動使用),便于學生預習、聽課和復習,實現教師、學生、教材三者的貫通與互動,達到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使學與思、讀與練相輔相成,做到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的融合。
“學參”大體框架包括下列項目:
㈠“課時學參”包括⑴目標要求、⑵導學過程、⑶知識結構、⑷材料補充、⑸知識遷移、⑹作業練習;
㈡“單元學參”包括⑴階段特征、⑵學法指導、⑶主要人物活動、主要時間、地點、⑸疑難解釋、⑹學習札記等,各課時結束以“單元學參”作總結,設置應靈活便利。
其中“目標要求”包括基礎知識、重點難點、能力和思想教育要求:“知識遷移”包括學科內縱橫知識聯系。特別是中外聯系,顯性尤其是隱性知識,及與語文、政治、地理等學科交叉綜合運用,史論結合等:“作業練習”有常規題型(如5分鐘隨堂練習),也可以是開放性寫作題,但側重單選和材料解析題。“補充材料”包括相關原始史料、爭鳴觀點、典型例題、還附有相應參考書目、影視歌曲,名人名言等:“學習札記”由學生獨立完成,其中可記錄某些疑問、心得,還有自我設計試題,答題失誤分析等,教師作定期檢查。
三、“學參”優化設計的特點
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腳踏實地,有的放矢,其中“學參”的精心編寫無疑只是一種嘗試,。筆者對“學參”進行了長期醞釀、論證,在1999年已作初步實施。它與教參、學案和教案不同,主要突出之處有:
(一)、獨創性,
⑴結構不同:教參包含引言分析、教學目標、教學要點、教材分析、教學建議、練習提示、資料和注解等;教案包括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小結和作業等;學案由學習目標、知識結構、認識方法、技能訓練等組成。
⑵主體不同:教參由權威專家合作著寫;教案由各位任課教師單獨準備完成;學案由備課組教師共同編制。
⑶對象不同:教參為教師服務,作備課參考;教案針對相應的學生,作授課藍本,限于課內使用,不與學生見面;學案聯系學生實際,公開在全年級統一使用。
(二)、針對性,目前制約中學歷史素質教育的因素,除觀念導向和學校客觀條件外主套還有:
①教師因素。不少教師的知識面狹窄,功底淺,對現代學術動態知之不多,而且教法古板,重教輕學,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習慣于滿堂灌或照本宣科,知識承載量少,導致出現啟而難發,啟而不發的現象,因而師資的知識和方法尚待更新……
②學生因素。在基礎知識、技能欠缺和學習方法、習慣不如人意,學生對教師和教材過于依賴和盲從,處于被動應付狀態,有被牽著走、喂著吃之虞,只知死記硬背,臨時突擊,一味猜題押題,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③教材和參考資料因素。由于課本體系陳舊,觀點滯后,既無法反映國內外形勢變化,也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更無法跟上日新月異的改革開放潮流,況且缺乏配套輔助資料精品,存在過多過濫,過偏過難,搞題海戰術或雷同抄襲等弊端,輔導用書良莠不齊,無謂地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和選擇的疑慮,因而“學參”的編寫呼之欲出。
(三)、啟發性,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要學生形成濃厚的興趣和掌握正確的方法,幫助他們去“發現學習”,培養“問題意識”,讓學習者經歷一個發現過程,讓他(她)自己得出結論或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學參”的運用旨在透過表象深入發掘隱性的、潛在的知識聯系,形成點、線、面的立體智能結構,這樣學生先通讀學參,設疑質疑,然后帶著問題上課,在課后進一步吸收、消化和鞏固。進而夯實基礎,擴大視野,活化思維,挖掘稟賦潛能,最終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整體性,“學參”不僅強調德育、知識和能力的綜合目標,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充分利用,而且以課時或單元為板塊,從宏觀上和微觀上把握知識的縱橫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進而把目標的全面性、結構的完整性、閱讀的廣泛性和理解的深刻性落到實處。還進一步突出交互參與,實現師師、師生、生生之間互動、形成有序和良性的信息循環,共同享用信息資源,使實踐、創新、競爭、協調意識得到培育,特別與多媒體手段配合,以實現傳統與現代教學的結合。
(五)、層次性,“學參”主張以“學”定“教”,從實際出發,力圖克服單向劃一的局限,靈活而富有彈性的提出相應要求,例如程度差先些的學生只需掌握基本概念、內容概要、限于識記和理解層次;程度好的可提高到知識遷移,疑難解釋、補充材料等,并能寫一些小論文,達到分析和綜合層次。相應的作業練習劃分為三檔(難、中、易),這樣可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學生可依次提高水準,產生成就感,以教師的示范執導的不變應學生的萬變。
四、“學參“優化設計的功效
傳統應試教育僅局限于圍著課本轉,以教師一言堂為主,以機械性被動接受為意向,以分數為唯一評估價值,其弊端急需消除。”學參“的優化設計的效用初露端倪,體現了教法法與學法并重,知識和能力同舉的目標,有利于實現從守成教育向創新教育的超越,推進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型,筆者認為:
㈠它能推進教師觀念更新和知識的充實,有助于現代教學模式和方案的進一步摸索與實施。教師不僅要學教更要能教和善教,教然后知困,教師倍感非學不行,非終身學習不行,只有千方百計開闊眼界,加強業務進修,進而帶動學生去學,關注學生學什么、怎么學,還有學得怎樣,自覺地做教學改革的促進派。當今教改中許多優秀的改革模式和方案已脫潁而出。例如江蘇啟東中學推出”教案學案一體化“系列;浙江金華一中試行”學案導學法“等。目前各類文字、圖片、音像資料層出不窮,例如北京、江蘇、天津等地出版了大量教學參考資料,科利華公司推出的CSC電子各課系統等,以及各期歷史報刊,尤其是揚子坤、陳偉國等人的文章,若通過上網還可獲取無限的信息資源,這些都為高質量的學習輔助材料提供了源頭活水。
㈡它能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減輕學生負擔。通過“學參”逐步地點撥和示范,學生循序漸進地把握目標要求,駕馭歷史線索與規律,閱讀和鉆研歷史材料,遵循布魯納提倡的“發現學習法”,從單調、繁瑣的聽、抄、背中解放出來,還歷史以生動、深刻、豐富的本來面目。葉圣陶先生重申“教是為了不教”,潛移默化中培養自學能力,為高三和大學階段,甚至于終身學習打下扎實基礎。
㈢它能提供有特色的切實可行的助學資料,培養信息處理能力,“學參”立足教材,緊扣大綱,聯系實際,著重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歸納要點,研討疑點,對現有教學資料進行加工和篩選。努力達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養發散性思維,以創新為靈魂,體現了師生集體智慧的結晶,爭取改變長期以來那種學得累但又學不好的不利處境。
五、“學參”優化設計的使用
為使“學參”成為主題明確、目標實際、策略合理、程序完整的助學幫手,做到“全”、“實”、“活”、“新”,使教學內容盡量簡約和精確,提高教學效率,筆者認為應當:
1、實際出發,反對主觀隨意。教師應當全面了解學生。諸如對知識基礎、動機興趣,困難和缺陷等都要周全考慮,想學生之所想,尊重和信任學生,并依據反饋信息,適時調控,力爭精煉、多導、有趣,面向全體又照顧差異,循循善誘,步步為營,只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所作為,擯棄消極被動,學生要充分激發學習的正確動機和濃厚興趣,以教材為本,主動實現知識的遷移和融通,強化獨立思考意識,拓寬和深化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廣讀精練,穩扎穩打,在教師的指點下由著重求知的結果向著重過程轉變,妥協處理學科之間,課內課外之間,師生之間以及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關系,最大限度保證學習的主人角色定位,把勤學、敏思和篤行有機地結合起來。
3、科學規范,切忌粗制濫造。教師首先要切實提高業務水平,更新觀念,使自己的知識與技能適應改革新形勢,進而通過精心備課,做到有章可循,再攝取有關教學資料的信息,經過一番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為我所用,并且要恰到好處,適時、適量、適度,不必面面俱到,而應突出重點和難點。解決“是什么”,“為什么”,直至“還有什么”的問題。逐步積累和建立一個信息資源庫。
4、開放動態,防止保守僵化,教師應廣泛吸取各地、各科的教改長處。發揮教研組作用,擇善而從,集思廣益,開展開放性競爭,克服依賴性和封閉性,在溝通中充實自己,邊教邊學,教學相長,在動態中求新求異,通過反復構思、論證不斷完善,使“學參”精益求精。當然學生也不必囤于“學參”框框,使自己始終處于有效學習之中。。“教為不教,學為自學”是我們渴求的教學理想境界,盡管還任重而道遠,只要大家辛勤耕耘和培育,“學參”這棵幼苗就能茁壯成長,并結出碩果。筆者愿與同仁們共為中學歷史教改相互勉勵,為實施素質教育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書目:
①《比較歷史教育學》王鐸全,李稚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②《課堂學生學習方法指導全書》吳霓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③《課堂教學方法藝術實用叢書》于明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④《教學最優化通論》閻永利光明日報出版社
【歷史學習輔助設計的論文】相關文章:
故事與歷史的歷史教學論文10-24
歷史教學論文08-12
歷史的論文示范10-03
歷史小論文05-17
有關歷史的論文06-24
歷史風骨的論文07-30
如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教育理論論文07-30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合作性學習論文07-20
淺析高職歷史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論文08-10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