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寧波歷史地域文化論文
寧波茶文化的歷史,有其輝煌的顛峰,也有銷聲的低谷,而寧波貢茶盛衰的軌跡尤為典型。那么地獄有哪些歷史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寧波歷史地域文化論文
摘 要:在引起詞義演變的眾多因素中,語言使用者的認知因素是內部理由,而語言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外部理由。本文以詞語的多義引申為視點,探討寧波商貿和海洋文化如何通過隱喻和轉喻等認知加工手段,使寧波方言中的一些詞語攜帶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關鍵詞:寧波方言 詞義演變 地域文化 隱喻 轉喻
一、引言
目前,對寧波方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語音、語法和詞匯三個方面。在這幾個方面的研究中,詞匯研究占有較大的比重。周志鋒、徐波等學者在詞匯領域做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比如,周志鋒以明清白話小說語料為依據,對《寧波方言詞典》中未曾溯源的若干詞條作了考源研究[1]。徐波從構詞特點和語 能等方面考察了寧波方言中的詞綴。迄今為止,對寧波方言的研究大多集中和局限于對語言特色和演變過程的現象描述,很少有文獻探究寧波方言演變的內在和外部理由,也少有文獻探究寧波方言形成其地域特色的理由。
詞是語音和作用的統一體,詞在音義結合后便具有相對的穩固性。但語言是發展變化的,詞義也具有一定的發展演變性。社會歷史發展、語言接觸、新事物需要命名等多方面因素會引起詞義演變[3]。上述因素是詞義演變和詞義延伸的外因。與此同時,詞義演變并非隨意或雜亂無序,往往具有其內在的認知理據。本文將以認知語言學為理論基礎,從隱喻和轉喻兩個方面來討論寧波方言詞義演變的內部動因。同時,結合寧波的社會經濟文化,從語言的外部環境來解釋寧波方言形成其地域特色的理由。
二、詞義演變的內部和外部動因
一詞多義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體現了人類的認知規律,是詞義歷時演變的共時體現[4]。所以,本文把寧波方言的本源詞義作為該詞的最初義,把引申義作為該詞的演化義,從一詞多義的共時現象來研究其歷時的演變。
(一)詞義演變的內部動因
目前地域文化與寧波方言的詞義演變不少學者認為認知心理是詞義演變和一詞多義的重要內部機制。比如,沈家煊認為詞義演變的認知機制主要是重新分析和類推。“重新分析”是從一個概念過渡到另一相關的概念,是概念的轉喻;而“類推”是從一個概念投射到另一相似的概念,是概念的隱喻。
(二)詞義演變的`外部動因
語言和外部世界有著密切而復雜的關系。語言是客觀世界和社會文化的反映,而客觀世界和社會歷史文化又會使某一語言形成其自身的特色。人類所有語言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因為全人類面對的是同一或基本相同的客觀世界,共享自然規律。另外,人們還有相同或類似的身體器官、感知能力和認知能力[6]。但是,不同語言之間(包括方言之間)又存在差別,我們認為這是因為不同語言群體所面對的客觀世界存在一定差別,而這種地方外部世界又會影響人們的認知活動。比如,類推過程中參照物(如源域)的設定。換而言之,我們認為在普遍心理世界的基礎上,不同語言群體還擁有一個群體心理世界,而群體心理世界又會影響地域性語言的形成和演化。
寧波地處東部沿海,便利的海運和內河航運,高度發達的商貿經濟和海洋文化是寧波的地域特色,它們構成了寧波方言的外部世界環境。這種外部環境影響著寧波人的群體心理世界。比如,寧波人傾向于選擇與商貿和海洋文化有關的事物作為源域來進行隱喻和轉喻等認知加工,從而使得寧波方言的詞義演變具有其地域特色。
三、寧波地域文化與方言詞義演變的認知分析
(一)隱喻機制
隱喻最初被認為是一種單純的修辭手段。認知語言學核心人物Lakoff和Johnson把隱喻看成是一種概念體系和思維方式。他們認為隱喻是指用具體概念來理解抽象概念的認知方式,亦即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投射,其認知的基礎是兩個概念在結構上的相似性。
寧波方言以隱喻為機制而引起詞義演變的一個典型例子是“貨”。“貨”的本義為“貨物、流通中的商品”,如“便宜貨”“時鮮貨”。后來,“貨”原先具有的“貨物”義逐漸消退,最終衍生出詞綴用法。以下是寧波方言中以“貨”為后綴的常用詞:
①“葷/素貨”,意為“葷/素菜”。如“渠(他)吃飯時愛吃葷貨。”
②“肚里貨”,指“物體的內部構造”。如“格(這)機器的肚里貨和總(全部)壞掉了。”從“貨物”到“非貨物有形物體”是“貨”詞義演變的第一步,這一演變以隱喻為機制,隱喻中源域與目標域的相似性是兩者均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形物體”。在隱喻機制的作用下,“貨”的指稱范圍甚至擴大到人或其他抽象事物,比如,“大貨、小貨”。見下例:
父母或長輩用來指稱家庭內部的小輩:“我有兩個兒子,大貨(大兒子)為人忠厚,小貨交關(很)滑頭。”
寧波方言以“貨”為后綴的詞還有“實貨”,指事實情況。比如,“儂不要轉彎抹角,把實貨講給我聽。”另外,“實貨”還可以作副詞用,用來強調肯定語氣。如,“這件事情我實貨不曉得。” 由此可見,在隱喻機制的作用下,“貨”經歷了詞義演變,同時也經歷了從實詞到虛詞類詞綴的語法化過程。
在認知新事物的過程中,人們自覺地借助已有的經驗知識對比新事物,探尋新舊事物之間的相似和相異[8]。 在隱喻這種類推過程中,人們也常常借助已有的經驗知識去對比新事物,用具體、熟悉的源域去激活抽象、陌生的目標域。關于隱喻,以“貨”為例,由于寧波商貿經濟發達,“貨物”成了人們認知心理中能夠被輕易提取的概念。所以,人們習慣于用“貨”作為源域概念去激活與它具有相似性的另一個概念域。出現了“葷貨”“咸貨”“大貨”“小貨”等眾多詞匯。并且,很多寧波人以商品買賣為生,對“貨物”具有親近感。因此,以“貨”為后綴的詞語大多帶有親切或揶揄等褒義色彩。與此不同,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仕途和農耕生產在歷史上是人們推崇的謀生職業,而商業活動卻被認為是低等工作。因此,在漢語普通話中,“貨”為后綴而衍生出的詞匯大多帶有貶義色彩,如“爛貨”“ ”等。
在商貿經濟環境下,寧波方言中大量存在由隱喻機制而引起的詞義演化現象。以下是其他一些典型例子:
1.買主 該詞原義為購買某一商品的顧客,寧波方言中引申為做事得寸進尺的人(后文分別用買主1和買主2表示)。我們認為“買主”的詞義演變與寧波的商貿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自明代中后期以來,由于寧波是商貿經濟活躍的區域,買方和賣方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頻繁接觸的一組概念。雖然買主1有多種屬性特征,但寧波人把善于討價還價和得寸進尺看作是買主1的突顯特征。
以買主1的這一特征為相似性,在具體的語用環境和隱喻機制的作用下,施喻者把買主1的這一特征投射到目標域買主2。由于同處一種社會文化環境中,解喻者能夠領會買主1的這一特征。因此,通常情況下,解喻能夠順利完成,詞義演變也就隨之實現。隱喻動態識解觀點對隱喻操作具有很好的解釋作用:在隱喻識解中,解喻者搜索到源域中施喻者設定的某些特質,于是這些特質被激活和映射到靶域上形成隱喻。映射到靶域上的特質得到突顯,而源域中的其他特質則被隱沒。
2.扳價鈿 價鈿,價格。扳,(用力)拉,如,“自行車龍頭(車把手)撞歪了,我把渠扳過來。”賣方堅持高價或買方拉低價位都可叫“扳”。該詞現引申為“討價還價”。如,“我先回來了,老張還在那里扳價鈿。”價格在商貿經濟活躍的區域是最觸動人們神經的事物之一。人們往往會把價格這類相當熟悉的事物有形化而產生空間隱喻。在“扳價鈿”的隱喻操作過程中,源域激活目標域基于兩點:
(1)“價鈿”被視作有形物體;
(2)如同用力牽拉有形物體一樣,討價還價往往是一種買賣雙方耗時耗力的過程。
3.明分帳 該詞原義為“明確記錄合作各方或買賣雙方各自經濟事務的賬目”。“明分帳”的特點是“明確、明了、顯而易見”。以此語義為相似性,該詞現演化為形容詞,意為“顯而易見、理所當然,特指理所當然應該得到某種權利或履行某種義務”。比如,“前幾年我沒有休假,今年我休假是明分帳咯。”
4.賺 賺的原義為經濟交易中獲利。宋代丁度等編的《集韻》把“賺”解釋為“市物失實”[10] 。換而言之,如果等價交換,是無所謂“賺”的。只有當貨物的價格與價值發生偏差,即“市物失實”時,才有可能賺錢。以“失實”為相似性,從商品經濟領域投射到其他領域,寧波方言把“賺”引申為“錯誤”。在寧波方言中,“算賺”“寫賺”“講賺”實際上就是“算錯”“寫錯”“講錯”。
除商貿文化之外,海洋文化也助推了寧波方言由隱喻機地域文化與寧波方言的詞義演變由提供海量免費論文范文的http://www.zglww.net整理提供,希望對您的論文寫作有幫助.制而引起的詞義演化現象。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
5.抲黃魚 抲,捕撈。黃魚是舊時寧波沿海的主要魚類之一,抲黃魚是寧波漁民的一種主要經濟活動。抲黃魚現指輪船水手、汽車司機為撈取外快而私帶旅客。賺錢營利是該詞從源域向目標域投射的相似性基礎。由于黃魚舊時是寧波人餐桌上的常見菜肴,寧波方言中還存在以黃魚為題的其他比喻義用法。如,大頭黃魚(戲稱頭特別大的人)、生病黃魚(指稱經常生病的人)。
6.沙蟹命 寧波鄰海,有大片灘涂。沙蟹是寧波近海灘涂里常見的一種小螃蟹,喜好四處爬動。以忙忙碌碌、四處奔波為相似性,“沙蟹命”比喻為“勞碌命”。如,“渠一生勞碌沙蟹命。”
7.死蟹一只 蟹死后便失去活動和抵御外敵的能力。該詞現引申為“無能為力的人或無能為力的情形”。
近年來,一些學者從認知主體的角度來研究隱喻。比如,王文斌認為隱喻的觸發機制是施喻者大腦中積淀的記憶和經驗形成的產物[11]。寧波方言中的商貿和海洋類認知內容對施喻者和解喻者雙方來說都是積淀的記憶和經驗。這些記憶和經驗確保了隱喻操作在寧波人中得以順利實現。與此相反,在其他地域的人群中,商貿和海洋類認知內容沒有形成足夠的記憶和經驗,所以缺乏此類隱喻的觸發機制因而以此類隱喻為基礎的詞匯引申義也就無法實現。
(二)轉喻機制
與隱喻不同,“轉喻”是同一認知模型內,源域的突顯特征投射到目標域的認知操作過程。突顯性是轉喻認知操作的基礎,因為人們在認知過程中總是更多地注意事物最突出、最容易記憶和理解的特征,并用這些突顯特征去替代其他事物。Lakoff指出:轉喻以經驗為基礎,并被用于我們的思維和行為[12]。根據Lakoff的上述觀點。我們認為經驗會影響人們對目標域突顯特征的選擇和解讀。
寧波方言中大量存在由轉喻機制而引起的詞義演化現象。其中,不少現象與寧波的商貿和海洋地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例子:
8.銅匠擔 指代挑著銅匠擔四處招攬生意的銅匠藝人。商品經濟的初始階段往往伴隨著手工業的繁榮。銅匠擔是銅匠藝人的必備工具和最突顯特征,此處的轉喻機制是用工具指代人。
9.黃魚車 黃魚的運送和買賣是寧波地區的一種重要經濟現象。黃魚車舊時專指商品流通領域運送黃魚的人力三輪車。突顯以營利為目的和人力驅動的特點,該詞現泛指所有用于客運或貨運的人力三輪車。
10.退過 原義為經濟帳目上相互抵消或扯平。如“我欠裁縫老板30元工錢,渠(他)欠我30元屋租鈿。兩筆鈔票正好退過。”后來,該詞又引申為“算了”“不再追究”或“勉強將就”之義。如“買不到蘋果,買點橘子退過了。”
11.管帳 管帳原義為管理與經濟帳目有關的事物。后來,寧波方言把管理或顧及其他事物也統稱為“管賬”。該詞常用否定式,如,“渠屋里事體和總弗管帳(全部不管賬),單做現 。”
12.臨市面 臨,光顧,親歷,了解。市面,商品銷售的行情和形勢。該詞原義為打聽市場行情,現泛指親歷并了解各種動向和形勢。如“大家莫急,組長已經去臨市面,馬上可以真相大白。”
張輝、盧衛中以“柯達”為例介紹了下位范疇詞代替上位范疇詞這一類轉喻方式:“柯達”原指一種品牌的照相機,后來該詞在有些西方國家泛指所有照相機
例(9)至例(12)所依賴的轉喻機制也是下位范疇詞代替上位范疇詞。比如,“臨市面”原指了解商品銷售的形勢,現泛指了解各種動向和形勢。
【寧波歷史地域文化論文】相關文章:
談建筑的地域文化精神與性格論文11-18
旅游紀念品設計中地域文化的運用探析論文11-09
試論建筑的地域文化精神與性格03-06
旅游開發對歷史文化村鎮的影響論文11-13
歷史小論文05-17
探討地域文化對快銷品品牌推廣的影響12-03
關于地域文化對現代包裝藝術設計的影響03-19
論《歧路燈》語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03-02
論文化關聯與文化翻譯03-06
論文化與民族文化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