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材料教學法探析
畢業論文摘要:史料教學法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與社會》教學的必然選擇,這種教法以其獨特的作用彰顯了其現實的必要性與意義。運用這種教法應精心選擇材料、把握好運用材料的時機、遵循一定的原則。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 史料 教學法 新課程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歷史與社會》,強調教學要面向社會、面向生活,要運用歷史概念、知識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參與社會。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提倡體驗、探究、參與、合作、討論、調查、社會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發展。 而史料教學法恰恰是通過引導學生通過搜集、整理,分析歷史材料去思考問題、發現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一種教學方法。可見,新課程為史料教學法搭建了廣闊的發展平臺。
一、史料教學法的必要性與意義
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史料教學法以其獨特的作用彰顯了其現實的必要性與意義,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史料教學法是新課程的必然要求
《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強調不僅要掌握必要的知識,不僅要認識作為人活動舞臺的社會,還要自覺地學習掌握生存于社會所必需的能力,提倡學生通過模擬、合作、討論、調查、社會實踐等多種開放的、多樣的、體驗與探究的方式在活動中主動學習。要在活動中學會收集、處理、運用社會信息和歷史材料的方法和技能。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歷史學科就是死記硬背一些歷史事件、時間等,根本談不到方法和技能,或者說,即使要培養學生的能力,以傳統的教法也難以奏效。而史料教學法卻可以通過師生將文本和搜集的史料引入學習,通過史料的媒介作用,讓學生能更清晰、真實地掌握歷史知識,并在對史料的分析歸納理性化的過程中張揚學生的人格個性,發展歷史思維能力,培養正確史觀。可見,史料教學法滿足了新課程對于歷史教法的客觀需要,在實施新課程今天,充分顯示出了其必要性。
(二)史料教學法可以促進教師自我蛻變
任何一種新觀念的確立,都是對舊觀念的一種變革,而變革的往往是那些我們駕輕就熟的東西,這對許多人來說,不是沒有痛苦的。本次課程改革,不僅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育觀念,而且要改變他們每天都進行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 。特別是對于歷史學科而言,數十年來教師們早已習慣了講、練,再講、再練的教學方式,一下子要以“促進”“引導”為主要方式。這種變化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痛苦的,教師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從何處下手來進行調整的問題。而史料教學法恰好可以幫助教師解決這個難題,這種方式因其指向教師自我的教學姿態的調整而具有可操作性。在運用史料教學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不斷的角色調整,使教學過程日益趨向完美,這個過程也是教師的自我蛻變過程。
(三)史料教學法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史料教學法的歷史課堂上,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傳授歷史知識、解答疑惑,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究知識,課堂上出現的不是教的場景,而是學的場景,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互教互學的生機勃勃的學習場面,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思維方式發生了質的飛躍 。這種質的飛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歷史材料的選取與教師的巧妙引導。只有歷史材料的選取得當,教師的引導得法,才會真正的還一個學生自由探究與學習的舞臺,學生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史料教學法會有力推進新課程的全面實施
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教師,教師的關鍵在其教學行為的真正改變。如前所述,史料教學法是教學行為改變的先導性條件。只有教法定位準了,教學行為真正改變了,才會有力推進新課程的全面實施。
二、史料教學法的實施途徑
(一)精心選擇材料
選擇材料是運用史料教學法的關鍵一環。材料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痕跡,材料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包括各種典籍、圖表、碑文、筆記、圖片等。教學經驗表明,越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材料,越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在選擇材料時應盡可能的把目光放在學生耳熟能詳或實際已在學生身邊、只是未引起其注意、只要教師稍加點撥、就會引起學生興趣的材料。特別是一些地方史,如果選擇恰當,更會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鎮海的海防遺址文化就是典型的地方史的典范,“四抗”地方史中的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四抗歷史是教師取之不盡的寶貴材料。
(二)把握好運用材料的時機
1、于看似無疑處出示材料
這里的無疑,僅僅是指在淺層次理解與分析上的“無疑”。再往深處想,或者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就一個個出來了,這就需要教師要善于利用材料引疑。例如,在講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文明的起源——告別野蠻——古老的科學探索”時,在講了古代印度人發明了十個阿拉伯數字、兩河流域人發明了六十進位,引導學生區別“六十進位制”和“十進位制”之后,學生會感到再沒有探究的必要了,這時就要看教師于看似無疑處設疑的本領了。對此,教師可先利用事先收集好的材料,即投影李約瑟博士的一段話:“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提出問題:如果真的沒有了十進位制,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哪些證據能證明我國的十進位制在世界上是領先的?用算盤計算有什么益處?我們的祖先在計算方面可以說是領先世界的,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不僅如此,我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有了上九天攬月的夢想。最近,我國的航天事業又有了新突破,有誰知道嗎?(播放視頻《神舟六號升空》)。問題:放過風箏嗎?風箏與現代飛行器(飛機、宇宙飛船、航天火箭……)有何關系?有誰知道有關風箏的傳說?風箏使人們飛天的幻想部分變成了現實。在此基礎上,現代飛行器的出現實現了人類“九天攬月”的夢想。這樣,通過巧用材料,一個個問題就出來了。
2、于枯燥乏味處出示材料
在教學中常碰到這樣的情況,某一章某一節教材在編寫上顯得枯燥乏味,講起來往往催人欲眠。若不在這種地方下功夫,往往使教學難以生動有趣地進行。這就需要我們開動腦筋、積極探索,于枯燥乏味處出示材料,激發興趣,活躍思維。例如,在講“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記”時如果用平鋪直敘的方法講解,就會是枯燥乏味的。這時教師如果設計下列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黃布袋,包銀珠,秋天一到滿地鋪。”它說的是一種什么作物?(稻谷)。稻谷有“亞洲的糧食”之稱,說明水稻主要在亞洲種植。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到一個地方去看看種植水稻的情況。(展示水稻標本圖片)。提問:我國的第一大糧食作物是什么?在我國這種作物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區?這樣就會既使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又使學生探究、分析、評價、辨偽等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升華。
3、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出示材料
在理解教材的關鍵處設問,即那些對學生的思維有統領作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方。如在講“走向現代世界——萬眾一心的抗日戰爭——全民族的抗戰”這課時,為突出“百團大戰”的重要意義,可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1938年底以后,日軍怎樣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提示學生閱讀教材115頁內容,答出:“囚籠政策”和“三光政策”)。這樣,既能使知識前后貫通,又能自然突出了重點,除了會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外,更會使其形成分析與概括的思維方法。
(三)運用史料教學法應遵循的原則
1、逐句過關,講清細節
對于教材中的重要材料,教師要指導學生“細嚼慢咽”,逐句過關。跟教材的重點、難點有關的課外材料必須講透。不僅要使學生領會材料的核心內容,還要讀出隱含在材料深層的有效信息。
2、適當補充,加深理解
補充課外材料必須要掌握好“度”,即適量就好。這個“度”就是教學目標的需要。例如,在講“四大發明的意義”時就可敘述一下馬克思的一段話(火藥、羅盤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
3、精心設問,培養能力
對材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過讓學生解答有關問題的形式來展開。對教材中的材料應設計一些高質量的富有啟發性的、規律性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啟發他們積極思考,從而更好的理解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
4、堅持“論從史出”
有些內容,教材上只有歷史結論,沒有說明性資料,這就使學生難以理解。這就需要教師要收集相關材料,使補充的材料與教材上的結論互相照應,做到論從史出。
參考文獻
1、李建平:《聚焦新課程》,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李建平:《課改:教師要直面“蛻變”》,《中國教育報》,2002年2月7日
3、李建平:《玩中學 做中學》,《中國教育報》,2002年月7日11
【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材料教學法探析】相關文章:
探析構建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教學模式09-09
探析新課程理念下英語教師角色的轉變09-25
探析新課程理念下高中英語教學07-26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研究09-05
新課程理念改革下高中計算機教學探析06-11
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教學方法研究論文10-21
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學論文07-28
淺析新課程理念下音樂教學的創新10-08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的情景創設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