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臨床醫學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臨床醫學論文1
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對臨床醫學教育改革作用分析
[摘要]隨著我國醫學教育的迅速發展,全國陸續開展了省級、國家級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這也使得各醫學院校越來越重視臨床技能的教學。通過臨床技能競賽,不但可以有效提升醫學教師的教學水平,也能培養并提升臨床醫學生的臨床綜合能力,同時還對醫學院校的教育改革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文章主要論述了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對臨床醫學教育改革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臨床技能競賽;臨床醫學;教育改革
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是教育部、衛生部秉承“奉學道、尚醫德、精醫術、展風采”的理念所主辦,由教育部醫學教育臨床教學研究中心承辦,目的是為了有效培養醫學生的醫學知識、醫學實踐技能,進而促使高校臨床醫學教育的有效改革。因此,探究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對臨床醫學教育改革的指導就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對臨床醫學教育改革的指導
1.1重視高校的醫學實踐教學
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是一個高質量的比賽平臺,可以向全國人民展示高校的醫學教學水平,而這項比賽更加側重的是學生的實踐技能,因此各大高校要想在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必須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更加注重學生醫學實踐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醫學實踐能力。以康復醫學專業為例,康復醫學專業的實踐性很強,在臨床技能競賽中,也多側重學生實踐技能的考核,因此必須要加強學生醫學實踐技能的重視和培養,進而促使學生成為專業技能強、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醫學人才。因此康復醫學專業的教師應該積極熟悉比賽的機制,將全面、熟練、規范、準確幾個標準作為衡量學生基本技能的準則,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并且還要將這幾個因素作為判定高校實踐教學質量的標準。
1.2優化高校醫學實踐教育的硬件設施
當前高校醫學專業的規模越來越大,醫學生的數量也越來越多。醫學生只有通過具體的醫學臨床實踐才能掌握更多的臨床技能,但是醫學給學生提供臨床實踐的機會非常有限,而有時候臨床實踐還會跟患者的利益產生一定的沖突。隨后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以及《醫學教育臨床實踐管理暫行規定》,這些都使得高校臨床技能的實踐教學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當前,很多高校醫學康復專業的教師都將由傳統的在真實患者身上進行實踐操作轉變為當前的模擬實踐教學,但是模擬實踐教學卻極大地影響了高校臨床技能教學的深度。而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也更多注重的是學生實踐技能的操作,所以一些高校就加大了臨床技能實訓操作中心的建設,加強實踐技能教學硬件設施的投入和配備,這樣就可以給醫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全面、系統的綜合性臨床技能實訓的平臺,進而促使他們更好地進行實踐技能的訓練。
1.3轉變教學理念,提升實踐教學軟實力
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變革和發展,當前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的項目逐漸增多,覆蓋的面積越來越廣泛,因此高校醫學實踐教育的完善也迫在眉睫。在高校的醫學實踐教育中,通過客觀化的臨床考試可以更加全面、系統地反映學生的臨床綜合能力。高校也可以根據醫學專業教師的考核資源,利用高校的臨床技能實訓中心,通過學生的實際考核情況合理調整教學實踐活動,也可以組織一些專業的臨床醫學專家以及具有豐富教學實踐經驗的教師共同制定出培養學生臨床技能的措施,并制定出一套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系統化的考核評價體系,并根據大學生臨床競賽所增加的項目適當添加一些臨床技能培訓項目,更好地模擬競賽的真實場景,對學生進行更加系統、全面的培訓,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跟實踐技能進行結合。醫學康復專業主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學生將理論跟實踐進行結合的能力。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也促使高校更加注重學生臨床實踐技能的培養,而各大高校也陸續成立了臨床實踐技能的教學課程,并重新劃分了理論跟實踐教學的比例,增加了實踐教學的課程,同時還根據不同的專業,分時間開放臨床技能實訓中心,這樣也能有效提升實踐技能教學的質量。隨著臨床技能競賽項目的增多,競賽對不同專業學科之間的交叉內容的考核也越來越多,因此高校還應該不斷拓展醫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知識面。當前信息技術遍布于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高校也應該積極將網絡教學融入到具體的醫學生實踐教學中去。高校可以構建醫學實踐學習的網絡平臺,在上面放置一些多媒體課件、學習資源等,供大家學習和分享,這樣學生可以通過觀看一些實踐操作,有效掌握一些實踐技能和方法。同時還可以構建以計算機仿真和數據庫為核心的心肺腹聽、觸診多媒體仿真模擬教學系統,這樣可以加強學生跟計算機的有效互動。并且康復專業的教師還可以利用計算機構建模擬病房、模擬手術室、模擬病人,讓學生進行更加真實的模擬訓練。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性,還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臨床綜合技能。
1.4實習教學醫院教學效果提升
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規定,參賽的學生必須要從臨床醫學大五學生中選擇,而大五學生正處于實習階段,因此實習醫院的技能培訓對競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臨床實踐工作的繁重也使得教學實習醫院重視臨床,而忽略教學。因此必須要不斷改進并完善教學實習醫院的教學,有效提升學生的臨床實踐綜合技能,促使他們更好地參與競賽。因此各大高校的醫學教師應該加強實踐技能的教學,并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構建高校內部的臨床技能競賽,以實習基地為單位培訓和選派大五實習生進行臨床技能競賽,將學生的成績與實習基地的年終考核評價掛鉤,積極獎勵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并將競賽結果及時反饋給各個教學實習基地,從而幫助實習基地進行更好的改進和完善,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臨床實踐綜合技能。
2大學生臨床實踐技能競賽對臨床醫學教育改革的促進作用
2.1創新了高校的醫學教育模式
大學生臨床實踐技能競賽使得更多高校的醫學專業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臨床實踐技能的培訓。傳統的醫學教育中,教師往往只是注重學生醫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并不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通常給學生提供實踐培養的機會和時間也很少,這樣學生的臨床實踐技能就會受到很大的制約。而臨床技能競賽的開展給高校的醫學教育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因此各大高校的醫學教師必須要不斷改進并創新當前的醫學教育模式,不斷完善臨床技能學的課程體系,促使學生更加自主地參與到臨床實踐的教學活動中,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技能。
2.2創新了醫學專業教師的教學理念
通過臨床技能競賽的培訓,不但可以了解學生的實際技能水平,也能發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不足。通過臨床技能競賽,可以幫助教師形成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理念,進行更加注重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師在幫助學生準備臨床技能競賽的過程中,能促使他們形成科學、完善的臨床思維習慣,引導學生養成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也能促使教師將教學與臨床進行有效結合,加強學生培養“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和職業道德,進而促使他們更加全面、有效地掌握一些臨床技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充分調動教師的培訓積極性,進而有效提升教師的醫學教學水平。
2.3提升了學生的醫學綜合素質
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對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本專業所要求掌握的全部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臨床實踐操作技能,同時它也是對學生專業學習情況的一個有效檢查。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包括不同層次的比賽,如賽區賽、省賽、校賽,這些都是展現學生能力、展示教師教學水平以及學校醫學教育水平的平臺。通過臨床技能競賽,可以使得教師積極發現自己在臨床實踐教學中的不足,促使他們積極進行改進和完善,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醫學教學水平,而學生在臨床技能競賽中,也能積極發現自己的缺點,從而針對性進行培訓和改進,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也能有效鍛煉他們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醫學綜合素質。
2.4提升了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
臨床上更加注重的是跟患者的有效溝通,跟患者進行心靈、情感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臨床學習的目的,也才能幫助患者進行有效的恢復。跟患者進行溝通時,必須要注意語言的藝術性以及溝通技巧,要認真、積極傾聽患者的傾訴,還要用溫和、同情的語氣跟患者進行交流,這樣不但可以緩解患者的疼痛感,還能拉近醫生跟患者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得患者感覺到溫暖,實現康復的目的。通過臨床技能康復醫學專業項目的競賽,學生在溝通中也能更加關心病人,把病人當作是正常的人而不是去看疾病本身。同時在具體的臨床技能操作時,也能注重人文關懷的思想,如在檢查病人身體時做好必要的保暖措施,注意保護病人的隱私,通過一些有效手段減少病人的疼痛感和緊張感。并且要跟病人進行正面溝通,要語氣緩慢,不能去說一些醫學上的專業術語,要用通俗易懂的話讓病人明白自己的病情,還要告訴病人在具體的操作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項,以及哪些是正常的反應等。通過具體的臨床實踐競賽,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醫學人文精神,也能強化學生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進而促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到實踐技能操作中去,有效提升他們的醫學綜合能力。
總之,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對高校的醫學臨床教育改革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和促進作用,因此高校必須要根據臨床技能競賽的機制,積極創新高校的臨床教育,從而有效培養并提升學生的醫學綜合實踐技能,進而推動高校醫學臨床教育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雍軍,馮娟,范宇琴,等.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作用與對策分析[J].江蘇科技信息,20xx(20):9-11.
[2]李梅,方鶴,胡吉富,等.全國臨床技能競賽對醫學院校臨床實踐教學促進作用的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xx(4):656-659.
[3]羅樂,杜文靜.技能競賽對臨床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xx,12(1):74-76
臨床醫學論文2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33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肺血栓栓塞癥診斷與治療指南(草案)”診斷標準。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42.6歲,病程2h~12d。基礎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并發肺栓塞8例,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并發肺栓塞6例,糖尿病并發肺栓塞12例,惡性腫瘤并發肺栓塞3例,其它疾病1例,無疾病者3例。
1.2臨床表現
急性肺栓塞患者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其癥狀為:呼吸困難或氣短癥狀26例(78%),胸痛、咯血5例(15%),心悸3例(9%),暈厥發作6例(18%),典型的呼吸困難、胸痛及咯血“三聯征”8例(24%)。體征為:呼吸過速、明顯紫紺18例(54%),血壓下降10例(30%),肺部濕啰音14例(42%),低熱6例(18%),胸腔積4例(12%)。
1.3輔助檢查
1.3.1動脈血氣分析
血氣分析對APE患者的診斷檢查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是APE患者必做項目。低氧血癥、低碳酸血癥和肺腦動脈血氧增大是血氣改變最主要的表現,其數值為PaO2<80mmHg,PaCO2降低。
1.3.2超聲心動圖與心電圖
超聲心動圖可以直接見到肺部血栓,顯示右室擴大,室間隔運動異常。本組顯示為室間隔左移及右室擴大12例,肺動脈高壓8例。心電圖的動態改變觀察有利于診斷,表現為右心負荷增大,肺性P波、avF導聯T波倒置或ST段壓低,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本組肺性P波4例,avF導聯T波倒置7例,右束支傳導阻滯5例。
1.3.3胸部X線
肺動脈灌注掃描X線顯示:肺紋理稀疏減少,條索狀陰影出現,氣管向患側移位,膈肌逐漸抬高。本組顯示梗死區肺紋理稀疏6例,條索狀陰影出現8例。
1.3.4CT檢查及肺動脈造影
CT檢查有助于對APE的特異性準確率提升,其準確率達到92%,與CTPA同時進行能有效對APE進行確診。本組經CT檢查及肺動脈造影發現:亞段以上肺動脈環形或半月形充盈缺損14例,完全性充盈7例,單側、雙側肺動脈栓塞分別為5例和7例。
1.4治療方法
33例患者中25例采用抗凝、溶栓治療,余下8例采用常規治療。抗凝治療應用低分子肝素鈣5000U,每12h1次皮下注射,同時給予其他的對癥及支持治療,還應密切注意患者的情況,及時補充血容量和升壓治療。溶栓治療采用尿激酶2萬U/kg稀釋后靜脈滴注,繼之用肝素序貫治療。
2結果
25例采用抗凝、溶栓治療的患者中,治愈20例,好轉3例,死亡2例,總有效率92%。靜脈血栓脫落致大面積肺梗死是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3討論
肺栓塞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肺組織血管疾病,起病急、多引起呼吸臟器衰竭,應及時診治。近年該病發病率有所上升,應提高診治意識,改進診斷技術設備,以減少誤診、漏診。有研究表明PE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深靜脈血栓、手術創傷、心肺疾患、腫瘤、高齡等,凡有以上因素均突出呈現呼吸衰竭、胸痛、咯血、暈厥等癥狀。由此可見該病臨床表現呈缺乏特異性,且具有典型的.呼吸困難、胸痛及咯血“PE三聯征”在本組患者占8例(24%),具有一定高比例。在臨床診斷方面應盡快行血氣分析、心電圖、胸部X線、超聲心動圖、CT檢查及肺動脈造影等輔助檢查,可對肺栓塞進行初步診斷。肺栓塞一經確診,應盡快采取有效治療措施,以降低死亡率、提高搶救成功率。當前臨床APE患者應用最多的是采用溶栓、抗凝治療為主,溶栓治療可迅速溶解血栓和恢復肺組織再灌注,增加肺毛細血管血容量并降低死亡率,本文認為大面積伴有右心功能不全的肺栓塞患者主張采用溶栓治療,療程一般為14天以內,常用藥物有常用的藥物有UK、rt-PA。抗凝治療是保證溶栓治療效果的另一項重要治療,在靜脈滴注后繼用肝素治療,療程一般半年以上,因此需患者長期用藥,予口服華法林則作為低分子肝素抗凝后的序貫治療。本組33例患者有25例接受抗凝和(或)溶栓治療,治愈20例,好轉3例,死亡2例,總有效率92%,取得較好臨床效果,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治愈率。
臨床醫學論文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院20xx年6月~20xx年6月收治的48例腎損傷患者,其中45例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年齡為18~62歲,平均年齡為39歲。發生部位:1例雙腎損傷,21例右腎損傷,26例左腎損傷。腎損傷類型:6例腎粉碎傷,9例腎裂傷,33例腎挫傷。在本組患者中有10例患者并發其他器官損傷。導致患者發生腎損傷的主要原因有車禍、踢傷、墜落傷、煤礦頂板塌方。本組患者均有血尿出現,其中有32例患者肉眼可見血尿,另外16例患者在鏡下可見血尿。有45例患者出現患側腰腹部疼痛,10例合并其他器官損傷的患者中有8例患者為腹腔損傷。有10例患者出現休克癥狀,9例患者有腹膜刺激癥狀。
1.2檢查及治療方法
在本組資料中有7例患者采用靜脈腎盂造影(IVU)檢查,其中有4例患者未見異常,有3例患者出現造影劑外溢,1例患者出現延遲顯影,1例患者外傷不顯影。對所有病例均行B超檢查,有36例患者傷情明確顯示,其中21例有輕度腎損傷,15例有重度損傷。另外根據患者病史和血尿診斷對傷腎未見異常的12例患者確診為輕度腎挫傷。對34例患者行CT檢查,均顯示腎損傷,其中有6例患者腎粉碎傷,9例患者腎裂傷,19例患者被摸下血腫,對9例懷疑有腹腔內臟器損傷的患者行腹膜穿刺。治療方法:在本組患者中有34例患者行保守治療,14例患者行手術治療,其中有10例患者行腎切除術,3例患者行腎修補術,1例患者行腎部分切除術。在本組有并發傷的患者均給予相應的手術或其他治療。
2結果
經治療,本組患者有47例治愈,治愈率為98%,發生死亡的1例患者是由于其并發多臟器損傷以及頑固性休克患者。
3討論
腎損傷主要分位閉合性損傷和開放性損傷。閉合性損傷大多數是由于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所導致的,受傷部位一般是在腰腹部,按病理類型可將其分為:①輕度腎損傷:皮質淺表裂傷或腎實質損傷。②重度腎損傷:橫斷碎裂或腎實質深度裂傷。③輸尿管腎盂連接部位損傷。④腎蒂損傷:部分或全部腎蒂或腎段血管斷裂,或動脈內膜斷裂血栓。
患者的臨床表現由于其損傷病理類型的不同也會呈現不同。依靠影像學檢查以及臨床患者體征均可將閉合性損傷檢查出來。若患者是懷疑為腎損傷,則可通過CT、腎動脈造影、IVU、B超等影像學檢查對患者腎損傷的程度進行確診。由于B超具有無創傷、快捷的優點,故能夠對大部分外傷患者的病癥做篩選診斷。對本組48例患者均行B超檢查,陽性率為75%。B超檢查能夠較理想的.對患者的腹膜后病變以及腎損傷形態進行觀察,能夠從不同斷面的對微細變化進行動態觀察,特別是在重度腎損傷中,能夠非常可靠、快捷、方便的對腎損傷進行分型,因此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CT對于腎損傷的分類診斷較為準確,能夠將腹部臟器受傷情況及腎周血腫范圍進行清晰顯示。在本組資料中有34例患者行CT檢查,均能準確的顯示腎臟損傷。CT是一種能夠一次檢查即將腹部受傷情況及程度、合并傷情況檢查出,并且安全迅速的檢查方法。IVU檢查具有能夠對雙腎功能及有無尿外滲情況同時了解的優點,但是對于傷勢重并休克的患者,IVU的檢查就會受限。
在臨床對腎損傷進行治療中需要根據患者的傷情及致傷原因采用正確及時的處理,同時要積極治療并發傷。對于大部分的閉合性損傷患者均是采取保守治療,但需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血尿的變化、血常規、腹部包塊進行密切注意,并需要及時對血容量進行補充,同時要積極進行抗感染對癥治療。在采取保守治療的同時需要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以便能及時的行手術治療。若患者出現嚴重的腎損傷并腹腔臟器破裂則需要對其進行及時的手術治療。在進行腎損傷手術治療時一般需要先對腎蒂進行控制,再對腎臟的情況進行探查,若患者在術前明確診斷不是腎蒂損傷或腎粉碎傷則可以直接進行探查,若在探查過程中有明顯的出血則需要先將腎蒂控制后再對腎臟進行處理。手術應當遵循的原則是:保證患者的生命得到挽救的前提下盡可能對整腎進行保留。一般情況下應當對腎蒂傷和腎破裂傷行手術治療,對于單純腎破裂傷則需要盡可能的行修補術或部分切除術,如果對患者進行探查發現有嚴重的腎損傷則應當對其行腎切除術。
臨床醫學論文4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3例患者均為我院20xx年12月—20xx年12月收治的腎性貧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內生肌酐清除率(Ccr)<10ml/min,血紅蛋白(Hb)<90g/L,紅細胞壓積(Hct)<25%,血清鐵蛋白(SF)<100g/L,轉鐵蛋白飽和度(TS)<20%。將63例患者隨機分為蔗糖鐵組、右旋糖苷鐵組和力蜚能組各21例。蔗糖鐵組:男9例,女12例,年齡21-77歲,平均(48.7±10.3)歲;右旋糖苷鐵組:男11例,女10例,年齡20-77歲,平均(47.8±10.4)歲;力蜚能組:男10例,女11例,年齡22-76歲,平均(49.1±10.8)歲。三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后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方法
靜脈注射蔗糖鐵組:首次使用先予試驗劑量20mg以生理鹽水20ml稀釋,15min內靜脈注射,觀察1h,如無不良反應,將100mg溶于生理鹽水100ml中,于血液透析開始2小時后從透析器靜脈端緩慢滴入,至少30分鐘。每周2-3次。連用12周。
靜脈注射右旋糖酐鐵組:首次使用先予試驗劑量20mg溶于20ml5%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15min以上,然后觀察1h,如無不良反應,將100mg溶于5%葡萄糖液100ml中緩慢靜脈滴入,至少30分鐘。每周2-3次。連用12周。其中,有1例患者因出現較嚴重的栓塞性靜脈炎于治療第二周退出該組,有1例患者因出現較嚴重頭痛于治療第五周退出該組。
力蜚能組:2粒(300mg)/d,每日1次,飯后服用。連用12周。
三組均同時使用同一廠家生產的`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rHuEPO)治療,每周皮下注射2-3次,每次3000u。
1.3療效評價
與基礎值相比,顯效:Hb≥110g/L,SF≥300g/L,TSAT≥25%;有效:90 g/L≤Hb<110g/L, SF與TSAT均較基礎值有所增加(>50%),但未達到顯效標準;無效:Hb<90g/L,SF與TSAT無明顯變化(增加<50%)。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療效:蔗糖鐵組總有效率為90.47%,右旋糖酐鐵組總有效率為84.21%,力蜚能組為71.43%,三組比較,蔗糖鐵組與右旋糖酐鐵組療效無統計學差異(P值0.96),但前兩組與力蜚能組對比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藥物副反應:蔗糖鐵組僅1例出現較為明顯的惡心、間斷腹瀉,經對癥處理后逐漸好轉,發生率為4.76%;力蜚能組僅1例出現較為明顯的腹瀉、黑便、頭昏,經對癥處理后腹瀉、頭昏逐漸好轉,發生率為4.76%;右旋糖酐鐵組有1例患者因出現較嚴重的栓塞性靜脈炎于治療第二周退出該組,有1例患者因出現較嚴重頭痛于治療第五周退出該組,有2例出現頭昏、頭痛、肌肉關節疼痛,癥狀不重,經觀察,后逐漸自行好轉。藥物副反應前兩組與右旋糖酐鐵組相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
3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靜脈注射蔗糖鐵聯合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rHuEPO)治療血液透析患者中重度貧血總有效率為90.47%,口服力蜚能總有效率為71.43%,兩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蔗糖鐵藥物副作用發生率為4.76%,右旋糖酐鐵藥物副作用發生率為19.04%,兩組相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靜脈注射蔗糖鐵聯合rHuEPO 治療腎性貧血療效較好,且副作用少,可作為首選方法之一。
臨床醫學論文5
1小兒臨床用藥之特點和分析
1.1差異
小兒是一個發育不成熟的個體,對藥物的吸收、消化、分布和排泄同成人是有著顯著的差異。小兒的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全,胃的蠕動較慢,消化液、酶的分泌較少,導致藥物的吸收不規則。尤其是新生兒因血漿蛋白、脂肪的含量較少,藥物的分布受到了限制和影響;小兒肝臟的容積直接限制了藥物的代謝;小兒的腎功能較弱,新生兒的腎血流量是成人的20%~40%[2],因腎小球的濾過性較低,所以排泄較慢。小兒通常情況下的發病特點是:發病急、發病重,若及時的治療,很快緩解明顯癥狀。但是小兒用藥要注重個體化的原則,使用的藥物不僅能起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而且還要降低毒副作用的形成與發生。
1.2藥物的本身問題
通常情況下,藥物的使用劑量是根據成人的劑量設計,很難變成為適合小兒的準確劑型,有時藥物劑型的變換會導致藥物性質的改變,影響藥物性質的穩定性。另外的一些較為普通的藥品因劑型、劑量的不精確,或者是藥物中的賦形劑較多,從而引發小兒的不良反應。
1.3藥物的相互影響產生的問題
針對小兒用藥要求選擇對小兒影響較小的藥物,這樣藥品的選擇范圍較小,因而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療效會降低。例如,小兒的腹瀉疾病,通常情況下使用抗菌藥頭孢之類加上微生態制劑以及止瀉藥,然而抗生藥能抑制、殺死微生態制劑,止瀉藥也能將微生態制劑帶走,從而降低了療效。因此在臨床上小兒使用的抗生素只有頭孢類與大環內酯類。頭孢類是繁殖期的殺菌劑,大環內酯類是速效抑菌藥,因速效抗菌藥使細菌迅速處于靜止的狀態,因此頭孢就不能發揮繁殖期的殺菌作用。通常情況,這兩種藥是不能聯合使用;若是一定要合用,必須要進行藥敏實驗,以便在治療的過程中盡快的調整。
1.4中西藥的靈活使用
小兒為“稚陽體、邪易干。”“臟腑薄,藩籬疏,易于傳變。”發病易、傳變快、病情變化多端。掌握現代中藥的發展情況,可靈活的將中西藥聯合使用,提升治療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例如:六神丸,該藥成分中的雄黃是砷的化合物,不適合同西藥中的助消化的藥物如胃蛋白酶合劑、多酶片等聯合使用,也不能與抗貧血的藥物富馬鐵片以及亞鐵鹽和亞硝酸鹽類同時服用,否則會降低療效,甚至失效;更加不能同解痙止痛藥連用,否則會導致雄黃的氧化,反而增加毒性。又如含有酸性的中藥,如烏梅、山楂、五味子等或者是制作好的中成藥保和丸、山楂丸等,這些含酸性的中藥時不能與含堿性的西藥如胃舒平、氨茶堿、碳酸氫鈉等進行合用,因為他們之間能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生成不易溶解的化合物或者是分解破壞之后失去藥效;也不能同磺胺類的藥物連用,因為磺胺類的藥物在酸性條件下會形成結晶尿,損害腎臟。因此,聯合使用中西藥時,必須要掌握藥的性質和配伍禁忌,才能提高療效。
2臨床用藥的注意事項
2.1用藥的劑量、時間、配伍禁忌
藥物劑量的多少直接影響療效。例如使用多巴胺治療新生兒的硬腫癥,小劑量使微循環的血管擴張,改善微循環,并且防止DIC,當劑量過大時,反而造成血管的收縮,減少血液的循環量,使硬腫癥狀加重。因此在操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劑量、濃度,并且還要防止滴液的外滲。小兒的給藥時間是規定的,靜脈滴注甘露醇,時間要控制在15~30min之內。中藥和西藥的給藥時間不相同的,西藥因為刺激性較大,所以要早飯后服用,避免損傷胃腸粘膜;中藥的藥性相對緩和,刺激性很小,所以在飯前服用,效果更佳。藥物的配伍禁忌同療效直接聯系。例如酸性藥和堿性藥是絕對能抵消本身的藥理作用,維生素C-抗壞血酸鈉靜脈注射液Ph5.0~7.0,是不應作為酸性藥物來看待,但是氨茶堿不能與維生素C進行配伍,與NaHCO3應該進行分瓶輸注,與鉀注射液應該按照一定的配伍比例之后,加入葡萄糖中進行靜脈滴注,是具有一定的濃度和順序的。因此,在使用藥物的過程中,必須要了解藥物的性質以及中藥中的“十八畏”和“十九反”,才能增強藥物的療效,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
2.2藥物的毒副作用和護理
沒有一種藥品在所有的.情況之下是絕對安全和有療效的;任何一種藥都具有許多種的藥理作用,因人對藥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所以對藥的毒副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增報道:低血鉀病人在使用青霉素之后會出現精神不振,無力、心悸、腹脹等癥狀。患者以為是病情的發展,往往延誤了治療時間;還有報道,快速的滴注大劑量的青霉素鈉鹽,嚴重的會出現抽搐、呼吸暫停、昏迷等從而誤診是青霉素過敏。因此,在以后的治療中隊青霉素的使用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濃度和滴注的速度因隨病情的發展而改變。
2.3給藥的方式和心理護理
小兒本身懼怕打針、輸液,加之疾病的困擾,容易煩躁、哭鬧,是治療不能得到保證,有的小孩不配合治療,甚至會耽誤最佳治療時間。所以良好的醫療環境和必要的心理護理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是能起到輔助作用。治療過程中,真切的關懷、和藹的慰問、親切的照顧以及肢體語言等,和患兒及家屬的溝通對治療起到了較好的效果。創造良好的治療氣氛,是使患兒接受最佳的治療。
臨床醫學論文6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其中2012級臨床醫學1班(平行班)學生43人、臨床醫學(院校結合班)學生37人、臨床醫學(系統化教改班)42人,3個班級的學生各方面資料(性別、年齡、入學成績、家庭環境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根據國家助理執行醫師考試大綱,綜合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分別命題1套,共150題(每題為1分,全部為選擇題),在第4學期末(2014年6月)同步測評,學生采取機讀卡作答。其中,基礎醫學綜合題50題分布:解剖學(n=10)、組織胚胎學(n=2)、生理學(n=10)、生化學(n=3)、病理生理學(n=5)、藥理學(n=10)、微生物與免疫(n=5)、病理學(n=5)。臨床醫學綜合題100題分布:預防醫學(n=9)、傳染病(n=5)、流行病學(n=5)、內科(n=18)、外科(n=9)、婦產科(n=9)、兒科(n=18)、全科(n=18)、診斷學(n=9)。
1.2.2教改方法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入校時自然分班,臨床醫學4班為院校結合班、臨床醫學5班為系統化教改班、臨床醫學1班為對照班。雙盲實施教改,教改班采取新課程體系和新培養模式。
1.2.2.1院校結合班人才培養模式院校結合班實施“1+1+1”(即1年學校教育、1年醫院教育、1年醫院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第1學年的基礎課程在校由學校老師統一授課;第2學年的專業課程采用院校結合模式,教學任務主要由教學醫院臨床師資承擔,在進行課堂理論教學的基礎上,臨床醫生可根據實際需要將能夠采用臨床實踐教學的內容盡量在臨床上進行教學,并安排學生每學期每周不少于2學時的臨床實踐,其中教學查房、病案討論、書寫病歷、觀摩手術、社會實踐不少于1次;第3學年進入醫院實習。
1.2.2.2系統化教改班人才培養模式采用“2+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2年在校學習,1年臨床實習。構建“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體系:
(1)將基礎醫學中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及臨床醫學中的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婦產科學、五官科學按人體8大器官系統進行了內容的整合,將同一器官系統涉及的內容有機的整合為一個整體,形成消化系統疾病診療技術、呼吸系統疾病診療技術、循環系統疾病診療技術、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診療技術、血液系統疾病診療技術、神經精神系統疾病診療技術、內分泌系統疾病診療技術、運動系統疾病診療技術8門專業核心課程。
(2)將8門專業核心課程中無法囊括的基礎醫學知識(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整合為一門新的課程-醫學基礎。(3)將8門專業核心課程中無法囊括的臨床實踐內容整合為一門新的課程-臨床基本技能。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Epidata3.02進行雙人雙錄入計算機,建立數據庫,采用SAS8.2版本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平行班、院校結合班、系統化教改班學生基礎醫學考試正確應答率比較
3個班級學生在解剖學、生化學、藥理學3門基礎醫學課程考試正確應答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組胚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微生物與免疫、病理學5門基礎醫學課程考試正確應答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平行班、院校結合班、系統化教改班學生臨床醫學考試正確應答率比較
3個班級學生在外科學、兒科學、全科醫學3門臨床醫學課程考試正確應答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預防醫學、傳染病學、流行病學、內科學、婦產科學、診斷學6門臨床醫學課程考試正確應答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3.1平行班與院校結合班學生考試正確應答率比較
從平行班與院校結合班學生基礎醫學課程考試正確應答率比較發現,8門基礎醫學課程,平行班與院校結合班均在學校由學校老師統一授課,故大多數課程2個班級學生的考試正確應答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第2學年進入臨床醫學課程學習后,院校結合班的學生可在病房中通過真實的患者來對疾病的病因、病機、病理、臨床表現、實驗室和輔助檢查、診斷、治療等多方面進行詳細的了解,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對病情的分析中,為什么患者表現出這些臨床征象,什么樣的解剖結構、生理特征、病理改變決定了患者的發病特點,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也進一步鞏固和加深了學生對基礎醫學知識的掌握,故解剖學和生化學兩門課程的考試正確應答率院校結合班優于平行班。從平行班與院校結合班學生臨床醫學課程考試正確應答率比較結果可以看出,
(1)預防醫學、傳染病學、流行病學、診斷學屬于專業基礎課程,平行班、院校結合班、系統化教改班教學方式基本一致,依靠學校實訓基地或醫院較為完善的模擬操作設備,學生均可有較多的動手操作機會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故3個班級考試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外科學、兒科學這樣的臨床專業課程,知識點繁多,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學生不可能學完每個疾病,院校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由于教師多為來自臨床第一線實踐經驗十分豐富的主治醫師、主任醫師,有著大量的臨床資料積累,尤其在需要時可將課堂帶入病房,開展現場教學,學生更易學習和理解。而且像外科學、兒科學這樣臨床操作較多,需培養學生較強動手能力的課程,在醫院學習的學生可以直接在教師的指導下,面對真實患者進行力所能及的操作(即早臨床、多臨床),通過自己親手實踐的過程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靈活掌握理論知識,并培養自學能力,故這兩門課程考試正確應答率院校結合班優于平行班。
3.2平行班與系統化教改班學生考試正確應答率比較
平行班與系統化教改班的區別在于,前者采用“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后者采用“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教學模式。“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各學科的知識有著較強的學科系統性和完整性,但仍存在學科之間內容交叉、重復(如腎臟的結構特點,解剖學、組胚學中,生理學腎臟排泄機制中,藥理學利尿藥物的作用部位中均會重復講解);基礎與臨床脫節等問題。這樣的教學對三年制專科層次的醫學生來說一是加重了課時負擔,二是從橋梁課到專業課再到臨床實習時間跨度大,難以將理論學習印證到臨床實際問題中,增加了學習難度。本校“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是將同一器官系統涉及的內容有機的整合為一個整體,從形態、結構、發生、功能、生理、病理到臨床有機的串聯起來,形成8大系統疾病診療技術。例如學生學習消化系統疾病診療技術時,從學習正常的消化系統結構,到了解正常的生理功能,進而學習病理改變,最后依次學習有關消化系統內科、外科、兒科疾病的臨床表現、治療方法等。這樣的整合,一是減少了課程重復,縮短總學時數,增加了學生的臨床實踐或自主學習的時間(8大系統要求掌握知識點只需790學時完成,而按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講述相同的知識點需要988學時完成,節省198學時);二是可有效避免學生學前忘后的現象,從基礎到臨床到見習的連貫式學習可以使理論知識系統融合在某一疾病的診治過程中,使理論知識形象化,也可達到“早臨床、多臨床”的目的。從平行班與系統化教改班學生考試正確應答率比較結果來看,“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并不會影響學生對臨床專業核心知識點的掌握,在解剖學和外科學這兩門課程中學生考試正確應答率系統化教改班還優于平行班。當然,專科層次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和困難。比如“院校結合”模式改革中存在學生由學校輾轉到醫院學習的心理變化影響學習效果;醫院醫生臨床工作經驗豐富但缺乏教學經驗等問題。“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教學改革中也可能遇到各器官系統課程知識融合不夠、配套教材缺乏、跨學科、跨系統教學師資缺乏等困難。
臨床醫學論文7
1 醫學論文寫作的基本原則
一篇好的臨床醫學論文必須具有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條理性和規范化。這是撰寫醫學論文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1)科學性
科學性是指論文資料詳實,內容先進。報道的內容必須是客觀存在事實,能經得起科學的驗證和實踐的考驗,并具有可重復性。做到立論客觀,論據充足,論證嚴謹。對臨床觀察和實驗所得的數據和實踐材料加以整理、分析和推導,不能主觀臆斷,更不能為達到“預期目的”而歪曲事實,偽造數據。具體要求:①數據資料來源正確可靠。如病例來源及其選擇應有一定標準;②要有周密的臨床科研設計。對觀察病例要進行隨機分組,試驗組與對照組要具有可比性,觀察指標的選定必須客觀,統計學方法運用恰當。
2)創新性
創新性是指論文總結的成果有新的發現、新的`理論,提出新的設想,探索新的規律;采用的是新方法或新技術;在重復模仿他人已有成果或科研課題中,補充實現該成果的新條件、新方法或新改進,即仿中有創。
3)實用性
實用性是指通過基礎或臨床醫學的科研活動,解決醫學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一般情況下,臨床醫學論文對臨床醫學實踐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其實用性較強。不論其報道的是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都可為他人所利用或借鑒。雖有些暫時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但從發展來看仍有其重要意義者,也應列入有實用價值的范疇。例如回顧性研究可為前瞻性研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4)條理性
條理性是指思想、語言、文字達到的層次。要求:①用客觀的論據和符合邏輯的推理來論證和闡述問題,形成結構嚴密、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有力、結論明確、說理性強、可信度大的文章;②文字簡潔、語法正確、表達清晰、層次分明,讀起來流暢易懂,避免使用華麗的辭藻和夸張性詞語。
5)規范化
規范化也是醫學論文寫作的基本原則之一。一篇好的醫學論文按規定的格式撰寫,一般在內容發表上可以達到要求,但要保證論文的寫作質量,還應該在名詞術語、計量單位、數字用法、外文字母和規范漢字上達到規范化的要求。名詞術語應該使用全國自然委員會審定的名詞,藥物名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為準。
2 基本結構和要求
臨床醫學論文的基本結構包括文題、署名、結構式摘要、引言、資料與方法、結果、討論和參考文獻。下面分別介紹如下。
1)文題
文題應簡短明了,開門見山,對讀者具有吸引力。能準確地概括論文內容,點名主題。做到文題與內容相符。一般文題不超過20個字。寫作中應注意:①文題中無虛詞,如“關于”、“對于”等;②文題開頭避免使用阿拉伯數字(如病例數),以利于編制索引;③少用或不用副標題;④盡可能避免使用標點符號;⑤需要特殊說明時在文題右上角標注“*”,并在本頁左下腳說明。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⑥非公知公用的名詞術語要書寫全稱,不能隨便縮寫,如把甲狀腺功能減退性心臟病寫成甲減心。
2)摘要
摘要是論文的縮影,是全文的概括和濃縮,是論文內容不加評論和注釋的簡短陳述,是一篇有數據有結論的短文。他可以使讀者一目了然,從而大大節約閱讀時間,能在短時間內讓讀者決定是否值得進一步詳讀全文。目前,醫學論文的摘要大多采用結構式摘要的格式,即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個要素。摘要的字數不宜超過250個實詞。除了實在無變通辦法可用以外,不用圖、表、化學結構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縮略語、略稱、代號,在首次出現處必須加以說明。一般比較重要的論文都有摘要,內容較簡單或較短的論文也可沒有摘要。
臨床醫學論文8
1基礎醫學課程在資格考試中的地位
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中的醫學綜合筆試全部采用選擇題形式,總題量為300題。綜合筆試大綱打破原大綱按傳統學科劃分的模式,緊密結合工作實際和工作場景,將考核的內容與知識點重新歸納整合為基礎綜合、專業綜合和實踐綜合三部分,其中基礎醫學課程是其必考內容,主要包括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藥理學、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免疫學,占總成績的13%,另外專業綜合及實踐綜合也均融入基礎醫學的'知識,因此加強臨床專業學生在校期間上述基礎醫學課程的授課就顯得尤為重要。2優化基礎醫學課程體系,提高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的策略
2優化基礎醫學課程體系,提高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的策略
2.1對照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與課程課程標準,切實改進基礎醫學課程教學
職業資格考試大綱是最有針對性的標準,且歷年考試大綱都相對穩定和連貫,對照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審查現行的基礎醫學課程標準是否與執業資格考試要求相銜接,找出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及實踐技能等方面 針對目前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臨床專業的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注重在專科臨床專業基礎醫學教學中突出職業特點和實用性。加強各基礎學科之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融會貫通,把職業資格考試內容、要求、重點貫穿到教學過程中,打破原有課程體系只注重本課程知識體系完整性的缺點。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將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緊密對接,并作為一項常規研討內容置于教研活動及集體備課活動中,完善臨床專業教學課程標準,達到學校教育與資格考試接軌的目的。鼓勵教師采取各種教學方法探索提高和改進理論課及實驗課教學效果。
2.2加強實驗教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
實驗室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基地,相應的資格考試雖無直接的基礎醫學實驗考核內容,但是醫學生早期實踐能力培養對學生后續實訓考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相關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基本實驗技能,甄選出與資格考試相關的實驗項目;注重培養學生基本實驗理念,規范實驗教學流程,養成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2.3完善題庫建設,改進考試考核方法
2.3.1根據國家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結合歷年考試真題,調整相應課程的試題庫,并面對學生開放。只有全面、系統地分析歷年真題,掌握命題組專家命題策略和規律,才能為臨床專業各課程的考試輔導和日常教學改革提供依據。目前助理醫師資格考試題型為選擇題,每道試題都設有多個命題參數指標,如知識點分布、試題難度及是否符合考試大綱等。但目前我校在日常教學測試和期中、期末等考試中都是以傳統題型(填空、單選、簡答、名詞解釋等)為主,與職業資格考試題型有較大差異,故有必要盡早讓學生熟悉職業資格考試題型,以提高應試能力。
臨床醫學論文9
1材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隨機選取該院20xx—20xx學年第一學期20xx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生理學期末考試試卷159份。試卷由教研室老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從試題庫中抽題組卷,基本覆蓋了生理學教材(朱大年主編,衛生部規劃教材生理學第七版)十二個章節的知識,試題層次包括了解、熟悉、掌握三方面,其中了解占8%,熟悉占15%,掌握占77%。并按照教學課時數統一分配各章節知識點所占分值,經教研室主任審核后,交由教務科統一安排和組織考試,采取專人監考,考生單人單桌考試。
1.2試題組成和評分方法
本次分析的期末考試試卷共69題,試題分為客觀題和主觀題兩類。客觀題為單項選擇題,共60題,分值60分;主觀題分為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分值40分,滿分100分。試卷評閱標準依據出題時制定的標準答案和評卷標準,客觀題由教務科讀卡機閱讀,主觀題由教研室組織任課老師集體閱卷,采用流水作業,由專人復核閱卷情況后統分,提交至教務科。
1.3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將159份試卷中每道題的編號、得分、總分和每個學生的學號輸入Excel表建立數據庫,并用Excel軟件的函數公式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計算各題得分均數、標準差和方差,分析本試卷的信度、難度和區分度,計算公式如下。試卷整體的信度α={k/(k-1)}×(1-∑Si2/St2)(k為試題總數目,Si2為第i題得分的方差,St2為總分的方差);客觀題難度系數:P=V/W(V為該題的答對人數,W為參加測試的總人數);主觀題難度系數:P=X/W(X為該題的平均得分,Y為該題的滿分值);試卷整體的難度系數=各題難度系數的平均值;每題的區分度:D=2(∑Hi-∑Li)/nWi(將學生考試成績由高向低依次排列,從兩端各取抽樣總人數的27%,分別為高分組和低分組。∑Hi為高分組該題得分總和,∑Li為低分組該題得分總和,n為高分組和低分組總人數,Wi為該題的滿分值);試卷整體的區分度=各題區分度的平均值。
2結果
2.1成績分布
試卷滿分100分,平均成績81.00,最高分97.90分,最低分30.80分,標準差8.43分。學生成績分布為30~49分2人,50~59分3人,60~69分11人,70~79分48人,80~89分79人,90分以上16人,由圖1可見成績呈負偏態分布。
2.2試卷質量的分析
2.2.1信度信度是指考試結果的穩定性或可靠程度,是衡量試卷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信度越高,說明試卷越能正確反映考生的程度,一般認為信度值α大于等于0.8的試卷信度非常好。本次試卷分析采用所有試題的一致性程度來計算考試的信度,本次試卷的信度為0.7920,表明本次考試成績是可靠的,如實反映了考生的水平。
2.2.2難度難度是指試題的難易程度,通常用難度系數表示,難度系數小于0.4表明試題難度較大;難度系數在0.4~0.7表明試題難度適中;難度系數大于0.7表明試題難度偏易。通過分析,本試卷的難度系數為0.7525,表明試卷總體難度適中偏易,本試卷中試題難、中、易分值比例分別為8%、53%和39%。
3討論
本次考試試卷包括客觀題和主觀題共4種題型,試題結構合理,其中客觀題和主觀題的分值比例為3∶2,試題覆蓋知識面較廣,各章節知識點分布合理,符合命題要求。信度、難度和區分度是試題質量分析的主要評價指標。本次試卷分析信度為0.7920,說明本次考試結果可靠,可以如實的反映學生的水平;試卷總難度系數為0.7525,表明難度適中偏易;試卷總區分度為0.3052,區分度較好,基本能將生理學知識點掌握程度高低不同的學生在成績上拉開差距。本次考試平均分為81.00,標準差為8.43,最高分97.90分,最低分30.80分,考試成績呈負偏態分布,以70~89分的成績居多,說明大部分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對生理學這門學科的知識點掌握的較好,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筆者通過對本次考試成績統計和試卷分析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主觀題中名詞解釋“Homeostasis”難度系數為0.3522,區分度為0.9767,說明學生普遍得分率低,且高分組學生得分顯著高于低分組得分,這道題是對專業英文詞匯的測試,學生得分低多是因為沒有翻譯正確,而本科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適量的專業英文詞匯,因此以后教學中任課教師應將基本概念中的關鍵詞和專業英語詞匯加以強調,以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另外筆者發現學生對容易理解的知識點掌握的較好,例如通氣/血流比值、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物質跨膜轉運的形式、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等,這些試題難度系數大、區分度小,說明這些題學生的得分均較高,且高分組學生與低分組學生得分區別不大,因此這些試題需要修改或者淘汰。但因這些題為教學大綱中要求掌握的內容,所以應對這些試題加以修改,比如對于這些知識點的考試可盡量結合臨床相關知識適當提高試題的難度,力爭把相同的知識點換一種方式出一些難度高、區分度好的試題,從而替換試題庫中難度低、區分度差的試題,進而及時更新試題庫,完善試題庫建設。好試題庫的應用可更好的實現在考教分離的原則下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此外筆者還發現學生低得分率試題多集中在血液循環和神經系統章節,說明這兩章節知識點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提示任課教師在這兩章節教學的過程中可多結合臨床知識講解,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總之,筆者通過本次試卷分析促進了試題庫的及時更新找出了教與學的薄弱環節,可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臨床醫學論文10
一、口腔修復美學中應注意的幾問題
(一)人工牙的結構形態選擇
每名患者的性別,身份,年齡等各方面的不相同,致使患者所需要的人工牙齒的形態結構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選擇人工牙齒的時候要符合患者實際。
女性之美,美在嫻雅與溫柔,所謂陰柔之美,便是如此,因此年輕女性在選擇義齒上需注意:
1、選擇圓鈍、貝殼狀的人工牙冠
2、按對稱、均衡、勻稱的值角度進行排列
3、所有的角度呈圓弧狀,體現女性圓潤之美
男性患者,在選擇人工牙時要全面體現男性的特征,男性之美,美在力量與韌性,因此在選擇時人工牙冠的形態要表現出男子特有的大氣、剛毅的特征。
1、選擇棱角分明、體現剛毅性格的人工牙冠
2、排列時中切牙平直,側切牙內轉,尖牙外轉,覆蓋少量側切牙,突出中切牙,展現男性特征
3、所有的角度明顯,體現男性剛毅之美
老年患者是選擇義齒的重要群體,在選擇人工牙時,需借助打磨,調整,修改等措施達到體現老年人經歷滄桑的形態:
1、選擇切端磨損痕跡的人工牙冠
2、排列時人工牙的頸端呈尖型,暴露牙根部,鄰面接觸以面為主
(二)人工牙齒的顏色
自然生成的牙齒有淺白、淺黃和淡黃色等幾個類別,并且具有良好的光澤,在制作烤瓷冠牙或選擇成品人工牙時為了體現美學目標,不僅要盡量貼近天然牙的'色澤,還要根據患者口腔基礎條件和皮膚色澤等客觀因素進行匹配。
(三)前牙修復的自然美
人體自然美包括各個器官的功能性良好,形態和諧完美,其中容貌最能體現美的特征,而牙齒處在頭面部的正中位置,前牙更是在啟唇即現,是體現個人魅力的起點。前牙修復的美學目標包括對稱、均衡的排列;單顆牙齒的形態比例以及色澤的協調;與鄰近牙齒比例、色澤的協調一致,大小統一;中切牙和側切牙距頜平面上相差的距離符合患者年齡特征;所以在前牙修復中應用的美學修復才能在中切牙體現患者年齡,側切牙表現患者性別,尖牙體現患者性格,最大化的接近美學目標,滿足患者需要。
二、特殊情況下改善前牙美觀的修復方法
(一)前牙出現不規則間隙的處理
若牙齒之間出現了間隙,不僅破壞牙列的連續性,還影響面容的美觀。牙齒的間隙出現較多的是在上頜中切牙,其大小不一,若間隙小于2毫米,則可直接用烤瓷冠修復;若間隙大于4毫米,則需要通過正畸牽拉,將較大的間隙分散到中切牙遠中變成3個較小的間隙,減少牙體組織的磨除后再進行烤瓷冠修復,但修復時由于有自然間隙,修復后牙冠會比正常的牙冠稍大,所以選色時應該注意選擇明度較低、色調較暗的顏色,有錢是在頸部,可以加深顏色造成視覺上的錯覺,在視覺上達到美觀的效果。
(二)前牙缺失的處理
前牙缺失反關系主要是由于下頜覆蓋到上頜而發生的病情,由于下頜骨發育過度,上唇出現凹陷,使得發育完成之后,嚴重影響視覺效果,造成美觀缺損,而成年人發生該情況之后,矯治過來的可能性也大大減小,但是如果發生該情況之后,又同時伴隨著有前牙缺失的情況,這使得在恢復部分前牙牙列位置時,采用對雙牙列進行修復,不但可以逐步增加唇側部位的豐滿度,使得整體美感上升,但是在此過程中,需盡最大可能避免維持反關系的排列情況。
(三)變色牙的治療
變色牙不僅影響牙齒美觀,而且對身體非常不利,臨床上常見的變色牙可分為外來著色和本身著色及牙髓病變引起的變色,外來著色乃指在牙釉質以及露出的牙本質表面,因為牙垢、色素的沉積而引起牙齒變色;本身著色主要有四環素牙、斑釉癥和牙釉質發育不全等。牙齒受創傷、撞擊而造成牙髓壞死或作過根管治療后皆可能造成淡灰至深褐色的變色。
對于染色較淺的四環素變色牙齒,以及牙齒基礎比較好的人群適用于漂白治療法,患者佩戴接觸牙齒的全牙列軟塑料套,放置專用藥水,連續1-2個療程的夜間佩戴,全口牙齒可以同時治療;對于染色比較深,或者釉質缺的患者,可采用光固化樹脂覆蓋法進行治療。此法按照患者牙齒的顏色選擇色澤接近的復合樹脂,經過光固化的處理,使其覆蓋在變色牙齒的牙體表面;此外目前評價最好的要屬陶瓷粘貼牙面的方法,瓷貼面是使用烤瓷技術制作的一層薄的瓷面,通過處理黏貼在牙面商,遮蓋變色牙齒,達到美觀、實用的效果。而且陶瓷粘貼牙面的堅硬度適中,色澤與真牙接近,形態逼真,堅固耐用,被覆蓋牙齒磨改較少,保存牙體組織多。瓷貼面在實用性以及美學目的上具有絕對性的優勢,這項技術的出現,也是口腔美學修復的一大進步。
在口腔修復中美學修復的應用,不僅使得修復結果符合患者的性別、年齡、身份、氣質等特定要求,也使得修復體達到自然、逼真的效果,帶給人以美的感受。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和發展,以及現代人審美標準的變化,美學修復也在隨潮而動,不斷的發現和研制,因此要解決口腔修復中所涉及的美學問題,一定要使用新工藝有機結合美學原理來進行。
臨床醫學論文11
一、在臨床醫學專業開設全科醫學方向的必要性
1.老齡化社會和養老方式的改變需要大量全科醫生
目前中國已進入了老年型社會,老齡化已成為社會問題。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應向社會養老轉變,當前社會養老機構和社區服務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只有滿足老年人對衛生服務的需要,才能全面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生命質量。
2.民眾對醫療保健要求提高的需求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和醫療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民眾對醫療機構診療、服務水平的期望值愈來愈高,同時也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有了較高的要求。全科醫學的發展,還承擔起社區教育的功能,為人們提供健康教育、預防疾病和保健康復等具體服務,可以促進社區整體的'發展。
3.減輕民眾“看病貴、看病難”壓力的需要
在農村實行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是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主要途徑,讓80%的病人在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得以解決,要實現這一目標,主要是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培養能擔當起醫療服務、康復任務的全科醫生。鼓勵大醫院醫生向基層醫院流動,吸引病人在基層醫院社區門診就醫,從而減輕“看病貴、看病難”的社會壓力。
二、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的具體措施
1.研究制訂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生方向人才培養方案
開展全科醫學人才需求和崗位能力要求的調研,聽取有關專家和教師的意見,形成了調研報告,為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參考依據。在臨床專科學生中確定全科醫生方向學生,組建試點班,采用“前期趨同、后期分流、分段培養”的方法,創新“夯實基礎、強化能力、注重應用、提高素質”的“3+2”全科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全科醫學教育,使之適應基層診治常見病、多發病、雙向轉診、預防保健、衛生宣教等工作崗位需求,培養新一代具有全科醫生素養的臨床醫學人才,為后二年進入培訓基地奠定了基礎,儲備和輸送了人才。
2.構建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平臺+模塊”課程體系
打破傳統的課程體系,設立通識教育課、醫學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教學課四大平臺,在此基礎上,開發全科醫生方向課程模塊,將全科醫學概論、臨床診療與護理基本技術、社區康復、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社區預防與保健5門課程融入課程體系中,集醫療、康復和公共衛生為一體,努力培養學生的全科醫學素養。在教學內容方面以農村基層常見病、多發病為切入點,在基礎醫學教學中融入臨床、全科醫學的相關內容,早期接觸臨床,刪減部分與基層醫療實際需要脫節或掛鉤不緊密的課程、章節和內容,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預留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保障全科醫生課程的理論講授。
3.加強實踐教學,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兩大實訓平臺,強化實踐教學
校內以模擬場景、模擬病房、模擬病人為主,進行情景式教學。校外加強附屬醫院和6所臨床教學見習基地建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做一體化。在畢業實習期間,安排一個半月到鄉村衛生機構實習,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走村串戶,開展衛生宣教、計劃免疫、義診咨詢、健康查體、幫助建立健康檔案等,進一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實踐機會,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綜合能力,增強社區醫療和大衛生觀念。
4.校院合作,共建雙師型教學團隊
制訂專兼職教師任職標準,由校院共同聘任臨床醫學專業任課教師,對聘任的教師實行雙向培訓,每年選派青年教師到臨床第一線鍛煉,提高他們的實踐教學能力,保證專業教師每四年有半年時間到醫院掛職鍛煉,彌補實踐教學能力的不足。同時,學校定期不定期指派校內專家教授到各教學基地進行專題報告和學術講座,提高醫院教師的理論授課和臨床帶教水平。
5.持續不斷地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
從入學開始就對大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講清楚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新趨勢,臨床醫學人才的需求狀況,教育他們審視度勢,主客觀結合,主動適應人才需求變化,到基層去為廣大群眾防病治病。三年內醫德、醫風教育不斷線,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學生誓言的引領下,培養醫學生“誠信、責任、堅守”的職業道德信念,促進職業素養的形成,為臨床醫學生“下得去、留得住”奠定思想基礎。
三、取得的成效
1.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全科醫學課程成績優良
由于以就業為導向,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到課率高,課堂互動熱烈,全科醫學方向課程考試成績優良,學生全部通過畢業考試。
2.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得到極大提升,就業率高,用人單位滿意
經過實踐,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得到極大提升,20xx年畢業生就業率為80.87%,其中縣以下醫療衛生機構就業的占76.4%,受到用人單位好評。20xx年在共青團中央、財政部開展的“西部志愿計劃”實施中,我校臨床畢業生占山東省支援人數的55%,我校是我省民辦高校唯一榮獲全國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優秀等次項目辦”稱號的高校。
3.促進了專業建設的全面發展
成立了由兄弟院校知名教授、校內教師、行業專家組成的第二屆臨床專業指導委員會,有效地指導和督促專業建設的開展。先后建成了以“人體機能學”為代表的省級精品課程7門,以“診斷學”為代表的校級精品課程14門;主編和參編省級以上教材33部,全國普通高等教育臨床醫學專業“5+3”教學改革五年制教材《全科醫學概論》定稿會在我院召開,課題組成員劉西常擔任副主編,專業建設的發展也培育了教師隊伍的成長,一大批中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4.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臨床專科學生大部分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業,相當一部分做了全科醫生,為全科醫生方向人才培養打通了渠道,為基層群眾服務的隊伍中增添了有生力量。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為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提供場地和指導,累計23場次,受訓人員198人;有6名教師參與培訓營養師、按摩師等計1000人/天,為淄博市鄉鎮醫生進行全科醫生轉崗培訓300人次。大力開展衛生扶貧。扶持臨沭縣玉山鎮村級衛生室8個,針對性地對鄉村醫生進行全科醫學培訓,為玉山鎮提供規劃設計,對村衛生室進行了改造和完善。
臨床醫學論文12
摘要:目的:探討肺炎支原體(MP)咽拭子快速液體培養法、咽拭子聚合酶鏈反應(PCR)法和血清MP被動凝集法(MP-Ab)等方法在兒童MP感染診斷治療過程中的敏感性方法?采用3MP檢測法對362例臨床擬診呼吸道(非細菌性)感染的患兒的咽拭子和血清標本進行配對研究,每患兒取咽拭子做快速培養和PCR,同時取血清做MP-Ab檢測,對3種方法的檢測結果與臨床診斷治療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回顧臨床病例診斷MP感染患兒152例。MP快速培養法檢出陽性78例,陽性率為51.3%,病程為(4.5±2.6)天;PCR法檢測出陽性103例,陽性率為67.8%,病程為(6.2±3.5)天;MP-Ab法檢測出陽性127例,陽性率83.5%,病程(8.1±4.5)天。結論?3種MP檢測法的敏感性與病程有相關性,臨床醫生應根據患兒病程選取檢測方法,以提高陽性檢出率和敏感性。
關鍵詞:肺炎支原體,快速培養法,咽拭子聚合酶鏈反應,血清抗體,配對研究
前 言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嬰幼兒、青少年急道感染的主要病原體之一,臨床上表現為呼吸道感染綜合征,其中約3%~10%可發展為支原 體肺炎。但只根據臨床癥狀很難鑒別由MP或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引起的兒童呼 吸道感染,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筆者采用3種MP檢測法對362例臨床 擬診為呼吸道(非細菌性)感染患兒的咽拭子和血清標本進行配對研究,通過病 例回顧來探索對支原體肺炎敏感的實驗室診斷方法,以協助臨床準確做出診治。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肺炎支原體的定義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多見于5~15歲兒童,嬰幼兒患病常表現為毛細支氣管炎。多數為亞急性起病,發熱無定型,或體溫正常,咳嗽較重,初期為刺激性干咳,常有咽痛,頭痛等癥狀。X線改變明顯,多為單側病變,也可見雙側病變,以下葉為多見,有時病灶呈游走性,少數呈大葉性陰影;病程2~3周不等,X線陰影完全消失比癥狀消退更延長2~3周之久,偶有延長至6周者。
1.2 肺炎支原體的發病機制
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發病機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主要有呼吸道上皮吸附作用、MP直接侵入和免疫學發病機制等學說,其中免疫調節異常在MPP的發生發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1.3肺炎支原體的臨床表現
1. 多數為亞急性起病,發熱無定型,或體溫正常,咳嗽較重,初期為刺激性干咳,常有咽痛,頭痛等癥狀。
2. 可出現多系統多器官的損害,皮膚粘膜表現為麻疹樣或猩紅熱樣皮疹;偶見非特異性肌痛和游走性關節痛;也有表現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損害、血尿及溶血性貧血等。
3. 全身癥狀比胸部體征明顯。體檢肺部體征不明顯,偶有呼吸音稍低及少許干濕羅音者
1.4 肺炎支原體的臨床診斷 病原學診斷
肺炎支原體快速鑒定培養法優于被動凝集法,在肺炎支原體肺炎感染的早期可提供重要的依據,可做為臨床診斷MP感染的優先試驗[8];氣管肺泡灌洗液MP-DNA測定不僅能診斷MP感染,且支氣管肺泡灌洗術可促進呼吸道癥狀的改善及體征恢復,且通過纖維支氣管鏡收集支氣管肺泡灌洗液MP-DNA,痰液MP-DNA及血清MP抗體檢測陽性率沒有差異。CRP的檢測是肺炎病原體的輔助診斷方法,一定程度可區分細菌性肺炎和支原體肺炎。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檢測MP具有可靠、特異性高的特點,逐漸成為早期特異診斷的有力武器。
1.5 肺炎支原體的實驗室檢查
急性期MPP患兒血清hs-CRP、C3、CA、IgM、IgG明顯升高,IgA明顯降低;而恢復期hs-CR、IgG仍然較高,而IgM和IgA均沒有明顯變化,補體C3、C4在恢復期內也沒有明顯變化,因此血清C-反應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血清補體的監測對診斷急性期或恢復期MPP有重要意義。MP-IgM和冷凝集試驗同時檢測可提高小兒支原體肺炎實驗診斷的準確率;支原體肺炎患兒外周血白細胞大多正常占80%,中性粒細胞增高占61%;65.6%患兒C-反應蛋白增高;53.6%患兒血沉增快;58.4%患兒心肌酶譜增高;24.0%患兒肝酶增高;16.8%患兒尿酸增高。5流行病學特點及進展MP肺炎發生率約為22.3%,9~12歲感染率最低,3~6歲最高,10~12月是發病高峰月,小兒支原休肺炎發病率有所上升,發病年齡有趨小傾向,秋冬季發病率高,肺炎支原體只要通過呼吸道進行傳播,尤其發病率較高的地區,局部區域每隔3-5年可發生一次肺炎支原體感染,每2-6年可發生一次大范圍的肺炎支原體感染,每次感染的時間都持續較長,有的感染可持續一年左右,因此,有關部門一定要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切斷呼吸道飛沫傳播途徑對控制疾病發生和流行具有重大意義。控制支原體感染的發生和流行。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樣本
收集黃河中心醫院檢驗科2013年1月1日~8月6日在兒科就診住院患兒病例,有呼吸道感染癥狀,已經初診為非細菌性感染的患兒36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75例,女187例;年齡為2個月~12歲,病程為1~90天。
2.2 方法
具體方法有:(1)用MP快速培養法、PCR法和MP-Ab法等3種MP檢測法對362例研究對象同時進行檢測,記錄結果。(2)通過研究對象病歷回顧統計MP感染的'例數,并按年齡、病程和3種MP檢測法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
2.3 臨床診斷MP感染的診斷標準
按文獻[1]、臨床癥狀、體征標準,包括回顧性診斷——即患兒經紅霉素治療有效,經青霉素、頭孢菌素治療無效者等;以及實驗室檢查3種檢測法至少有一種陽性。病程計算方法:以病歷本記錄為準,即在患兒開始有癥狀或體征時開始計算,到患兒來就診檢測時為止進行計算。
用Spearman檢驗;各年齡組間確診病例的陽性率比較用χ2檢驗;3種檢測方法陽性結果與病程之間的比較用q檢驗。
第三章 結果
3.1 陽性樣本
經過回顧性診斷,在配對研究組362例研究對象中有152例符合MP感染的診斷標準,即有152例確診病例,其中肺炎45例,支氣管炎56例,上呼吸感染49例,支氣管哮喘2例。MP快速培養法檢測出78例陽性,PCR法檢測出103例陽性,MP-Ab法檢測出127例陽性。
3.2 結果分析
各確診病例的年齡分布,見表1。表1顯示兒童MP感染的年齡以3~4歲年齡段的病例最多,為46例,陽性率最高,為70.77%,與其余年齡組段比較P<0.05。3種檢測法的陽性檢測結果與年齡分布見表1,表1顯示3種檢測法與年齡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以3~4歲的年齡段與其余年齡組段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病程患兒3種檢測法的檢測結果,見表2,表2顯示MP快速培養法為陽性的患兒病程均值較短為(4.5±2.6)天,PCR法為陽性的患兒病程均值為(6.2±3.5)天,MP-Ab法為陽性的患兒病程均值較長為(8.1±4.5)天。3組之間兩兩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不同年齡組MP感染確診病例和3種檢測方法結果對比分析注:△□代表與年齡組3~4歲組段比較結果表2 不同病程患兒3種檢測方法陽性結果對比分析注:△代表三組之間的兩兩比較 。
第四章 討論
1. MP 感染的臨床表現常無特異性,臨床的實際工作中,容易與一般病毒性感冒 相混淆。在臨床上患兒有下列癥狀:(1)發熱呈弛張熱或不規則熱。刺激性咳嗽非膿性痰,偶帶血絲。(2)可有咽痛、頭痛、胸痛,全身癥狀比體征明顯。(3)肺部體征不典型而胸片炎癥顯著,可見云霧狀大片陰影。(4)WBC正常或升高。(5)青霉素類、磺胺類抗生素治療無效,改用或一開始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有效。(6)實驗室MP檢驗有1項或1項以上陽性具備以上2個條件或以上者可初步診斷為MP感染。多時候,臨床醫生為了盡快緩解患兒的癥狀,需根據患兒的癥狀、體征和病史做MP感染的診斷性治療,但應與肺結核相互鑒別。
2 .近年來由于診斷技術的提高,MP感染報道日漸增多,一般認為MP感染以年長 兒發病較多,本文表1資料顯示,2~8歲年齡段是發病的高峰期[2]。占同期呼吸免疫科住院患兒的9.3%,比有關文獻報道各年齡組支原體肺炎占肺炎發病的10%~20%低。說明MP感染的發病年齡有提前,且年齡越小,臨床表現愈不典型。
3.臨床實驗室檢測MP的方法很多,過去所用的冷凝集試驗法診斷MP感染缺乏特 異性,敏感性也差,易受病程的影響[3]。本文采用配對資料研究,對疑為MP感染的患兒進行3種MP檢測法,以探討MP快速培養法、PCR法和MP-Ab法等方法在兒童支原體肺炎診斷治療過程中的敏感性。提示臨床醫生根據患兒不同的病程選取不同的檢測方法,以提高實驗室的陽性檢出率。
4. MP快速培養法是利用MP生長代謝產物使培養基液體中指示劑顏色發生改變來 判斷MP生長;標本中的其他支原體和細菌則因培養基中加入了青霉素和醋酸陀均被抑制。該法陽性結果可48 h檢出。結果顯示,培養法陽性率為51.3%(78/152),低于另外兩種方法的陽性率。可能與在檢測前患兒已經用了MP敏感藥物有關。表2結果顯示,該法陽性病例病程最短。提示病程時間較短的患兒選擇此方法對檢測的陽性率較高。MP培養是診斷MP的金標準[4]。
5. 咽拭子 PCR法檢測質粒核酸,該法快速、敏感和特異,通過一技術可從患兒 痰中檢測MP-DNA。由于此方法相當敏感,易受污染,故實驗室操作時應特別小心。統計結果顯示,該法的陽性率為67.76%(103/152),高于快培法。此法彌補了極微量的和被藥物殺死的MP不能通過快速培養法檢出的病例。表2結果顯示,該法陽性病例,病程為(6.2±3.5)天。詳細資料顯示,有病程在30天以上的患兒經抗MP治療,該法仍可為陽性,說明MP的生存力相當強,要系統化治療。
血清MP-Ab法陽性率是3種檢測方法中最高的,為83.55%(127/152),該法是檢測患兒血清中的MP抗體,而非直截了當檢測MP本身,因而陽性結果并不能確診是MP感染。對患兒狀態的綜合評估應包括對患者臨床癥狀和試驗結果的嚴謹分析。極低量的抗體可能不被此試驗檢測出來。另外還有些MP感染的患者不產生抗體或只產生少量的抗體,高抗體滴度的樣品要出現前帶現象。表2結果顯示,該法陽性病例,病程最長,這是由于發病初期,機體中尚未產生抗體而不能被檢測出,提示發病時間較長或經過多種藥物治療過的患兒選擇此方法有較高的陽性率。此檢測法結果往往受抗體出現的時相及患兒年齡、機體免疫系統狀況等多方面的影響。
結 論
臨床應根據患兒的不同病程、不同年齡以及用藥情況來選取實驗室的檢測方法,以提高MP的陽性檢測率,以更好地結合臨床癥狀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提高小兒MP感染診斷的準確率。
參考文獻:
1. 檀衛平.聚合酶鏈反應及血清學檢測在肺炎支原體感染診斷中的意義.廣東醫學,1996,17(4):218.
2. 陸定,陸詩強,莊麗寶,等.肺炎支原體引起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研究.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6,8(3):205-206.
3. 楊莉.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早期診斷.南京鐵道醫學院學報,1997,16(2):116.
4. 周金鳳,黃秀瓊.1362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咽拭子肺炎支原體培養結果分析.現代醫院,2006,6(6):86-87.
臨床醫學論文13
8年前我從醫科大學校園走進醫院成為一名真正的臨床醫師,我院是一家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每一位醫師承擔著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現將我工作以來臨床教學工作進行總結并提出一些建議。
1目前實習醫師的現狀
1.1理論與臨床實際結合欠佳
我院的臨床實習帶教包括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學生,他們的理論知識掌握扎實,但不能很好的與實際相結合,遇到真實患者的相關問題,不能很好的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不能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橫向聯系。
1.2現在醫院全面實行電子平臺辦公對學生的影響
我們醫院所有醫療文件,全部實行電子化,通過分派給相關的各級醫師的用戶名及密碼才能進入系統,進行醫療文件的書寫及修改,在此過程中,實習醫師無法登陸,無法切實參與到臨床的實際工作中,長期下去,實習醫師將不會書寫醫療文件及開寫醫囑,將來就無法立即適應及勝任臨床工作。
1.3沒有合理的利用時間
對于醫學生來說,1年的臨床實習非常重要,它是由醫學生向真正醫師進行角色轉變的重要時期,但絕大多數實習醫師沒有非常好的利用這1年的實習時間,主要原因:①他們認為臨床實習不重要,可以在工作后彌補;②他們有更為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如研究生考試、英語(托福、雅思等)出國考試等;③在臨床實習過程中,由于沒有很好的進入角色,感覺到無事可做,因此感到乏味,大大浪費時間。
2體會及建議
2.1實習的重要性
臨床醫學生在畢業前需要1年的實習,其目的就在于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臨床結合。學習老前輩的工作態度、作風、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老前輩們會將自己長期積累的豐富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學生,一身作則,這是單從書本上學不到的。我在學校期間,當時因為要考碩士研究生,對臨床實習不夠重視,研究生期間,主要進行研究生課題及論文的撰寫,沒有切實的參與臨床工作,在剛剛進入臨床工作時,遇到了很多困難,面對患者,尤其是較重的患者,不知道從哪入手、全面分析患者病情,給出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因此,臨床實習非常重要,一旦錯過,將花掉比實習期更長的時間來適應,所以建議實習醫師需要珍惜并利用好學習機會,做好筆記,學習老前輩們是如何分析問題,如何解決問題。這些是他們多少年來積累下來的豐富經驗。
2.2重視醫療文件書寫
醫療文件是醫療水平的體現,具有法律依據,要書寫出真實、規范的醫療文件,故需要反復的練習,在實習期間所寫醫療文件,需要上級醫師的修改,指導。而目前多數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沒有機會進行親自書寫,建議學生在目前的電子病例系統不能滿足學生要求的情況下,自己在紙上書寫,主動找上級醫師修改,并將修改過的醫療文件保存,這樣在后續的學習中可以參考,慢慢積累經驗。也希望早點開發出實習醫生病歷書寫網絡平臺,包括管理、書寫、修改、監督平臺。
2.3前期理論課學習中,我校學生學習機會豐富
2.3.1 PBL教學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1]即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有關患者的信息不斷的釋放,并再提出問題,需要學生查詢資料,結合信息,分析再提出問題,一定要將所掌握的理論與臨床實習遇到的患者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思考,我校在長期的教學中采用該方法教學。
2.3.2在進入臨床實習前進行強化培訓 我院在進入臨床實習前進行強化培訓,主要內容是以提高學生臨床工作能力為中心,使其盡快適應臨床工作,主要包括診斷思路、醫患溝通、各種醫療文件的書寫、談話技巧、記錄,內科四種基本操作、內科實習的基本程序、心電圖閱讀及常見影像學閱片,已取得較好的效果。培訓后在我院臨床技能中心,用我院培訓合格的SP[2],按照OSCE[3]進行考核,取得較好的成績,但培訓僅僅是理論培訓及短期的操作培訓,還需要在實際醫療活動過程中強化,反復練習,沒有真實的練習過程,是無法嫻熟得掌握臨床實踐技能。
2.4利用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
2.4.1客觀條件 我有幸工作在大型綜合性的三甲醫院,有上級醫師手把手帶教,醫療活動中有各種各樣的培訓。若在規模較小的.醫院,由于各種原因,很多東西都需要自己來做。如果忽略了實習時間,在進入臨床工作的前幾年,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困難。
2.4.2學會資源共享 大型醫院相對于小型醫院見到少見病的機會較多,機會難得,若在實習過程中,見過一次,可能會終生難忘。比如“巨唇-面癱-舌裂綜合征”等,這些患者有著特殊面容,以后再見到具有類似面容的患者診斷也將呼之欲出。因此在實習期間,只要有特殊的患者,一定前去學習該病,不懂的查閱資料,與老師交談,從中獲益。
2.4.3積極主動 現在各級醫師的工作都很繁忙,要求臨床、科研及教學三方面全面開展,帶教老師應該及時修改學生書寫的各種醫療文件,但由于工作繁忙,有時候忘記修改,因此,建議學生將書寫好的各種醫療文件主動找上級醫師進行修改并保留修改資料,以便后續學習時用。
2.4.4勤動腦 在實習過程中還應該不斷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不能停留在上級醫師說什么就聽什么,讓開什么藥就開什么藥,在不清楚為什么這樣做時,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先查閱文獻或請教上級醫師,比如:目前臨床上廣泛應用的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是一種抗高血壓的藥物,但也廣泛應用于腎內科血壓正常的相關疾病,目的是為了降蛋白尿,那么用于降尿蛋白時應該注意什么。要學習思考問題,善于歸納總結,學習一類疾病的治療,而不是學習具體一個患者的治療,因為你所遇到的患者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
2.4.5積極參加所在科室的各種醫療活動 以內科為例,主要包括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死亡病例討論及全院會診等,在每一次的醫療活動中,都會從每一位老師的發言中學習到很多,比如患者為什么會出現那樣的表現,一旦出現了我們應怎樣處理,治療過程中存在什么樣的問題等。教學查房是典型的病例,在此過程中需要學習做PPT,查閱資料,通過教學查房,會學到很多知識,并且建議學生在每次醫療活動中積極發言,講出自己的想法,提出問題。
2.4.6做好隨筆記錄 建議準備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級醫師查房時,會結合患者病情進行分析、講解,這都是上級醫師們多少年來積累的經驗傳授,記錄下來以便以后隨時翻閱學習。同時也建議其他的討論也做好筆記,比如教學查房等。
2.4.7參加門診工作 門診工作是醫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幾分鐘的時間內要完成問診、病歷書寫以及診斷、處理,它與住院病歷完全不同,但它需要醫生長期臨床工作積累,從完成大病歷基礎上提煉而成的,需要經過總結認真完成。看似簡單,但這是靠長期經驗積累來完成的。因此建議跟教授專家一起上門診,了解門診的工作程序,以便以后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總之,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臨床畢業實習階段是醫學生將所學到的臨床專業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達到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職業道德,掌握臨床基本診療技能,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醫學人才的重要階段[4]。實習成效高低直接反映出今后職業生涯中的倫理道德、專業技術水平和責任感。對醫學院校來說,實習成效是檢測、考核教育教學質量最重要的標準[5]。因此,作為一名醫學生,需認識到實習期的重要性,正確對待,珍惜機會,采取有效方法,完成學生到醫師的角色轉換,為將來的臨床工作打好基礎。
臨床醫學論文14
1資料及其方法
1.1臨床資料
我科收治病患中以高齡老年人為主,多需長期輸液治療。2009年4月~2010年11月有輸液港植入手術適應癥的15例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齡:79至91歲,平均年齡:85歲;包括:膀胱癌2例,腦梗死5例,COPD3例,帕金森氏綜合征合并反復肺部感染5例。
1.2方法
我院使用的是美國巴德公司(BCR)提供的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經患者和家屬簽字同意后,植入手術由專業心血管醫師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下進行。病人術前有三項常規檢查:胸部透視、出凝血時間以及血常規。經X線透視引導經皮右側鎖骨下靜脈穿刺,通過導絲或者導管鞘引入導管(BARD公司所制造的BARD2PORT導管,4.0F)。具體操作:①患者采取體位為仰臥位、肩墊枕并頭低位約15~30°、頭偏向對側;②穿刺點定位于鎖骨中外1/3交界、鎖骨下緣1~1.5cm處;③常規手術局部麻醉、鋪巾、消毒;④以微創穿刺針對刺右鎖骨下靜脈進行試穿,操作順利完成之后由導絲導引靜脈留置導管;⑤行穿刺點下長約2.5~3.0cm切口,將皮下組織分離,呈囊狀;⑥通過隧道針的使用,將導管尾端經過穿刺點置入囊袋里;⑦借助于X線引導,將導管頭端放置在上腔靜脈和右心房交界處上方1~2cm左右,尾端與藥盒相連;⑧試注肝素生理鹽水,在未發生滲漏的前提下,把藥盒放到囊袋里,將皮膚切口仔細縫合、留置引流條。
1.3術后常規處理
術后按常規接受抗感染治療約3~5d。術后換藥在1-2d之內,10-14d后可拆線。
2結果
本組15例手術植入均十分成功,并行術后放射檢查發現,導管位置及走行良好。在對患者及其家屬的細心的健康教育以及人性化的管理、維護下,2例轉科,13例仍在本病區使用中,15例病例中1例發生皮下出血,1例敗血癥,3例回抽困難,1例夾閉綜合癥,2例病例行靜脈港更換術及取出術,余病例經對癥處置后均恢復正常。
3護理
3.1術前護理
3.1.1心理方面的護理
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目前是一項比較前沿的靜脈治療技術。患者及其家屬均對其沒有充分的認識,因為需要把機械裝置長時間埋植入體內,所接受治療患者均會有一定的恐懼心理,主要是害怕操作造成的疼痛,護士要做好健康教育及解釋說明工作,通過對埋植使用輸液港的目的、放置部位及手術操作流程的耐心講解,并且提前告知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相應預防措施,達到消除病人緊張心理目的,讓其以良好、積極的心態來配合安裝。
3.1.2術前準備
本組患者具有高齡、體弱、多疾病等特點。因此,在植入術前應當對患者心肺功能進行評估,完善檢查,行ECG、X胸片檢查,檢測肝腎功能、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評估患者手術配合程度及右側鎖骨下窩的皮下組織厚度等,對右側上肢偏癱的患者行血管彩超檢查右側鎖骨下靜脈了解血管情況。遵醫囑行皮試和備皮,對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進行監測。
3.2術中護理
在植入過程中,護士要全程陪同患者并做好安撫工作。指導患者配合手術醫生穿刺,避免患者突然說話、劇烈咳嗽或者上肢活動,防止對穿刺定位的手術安全造成負面影響。同時密切觀察患者基礎生命體征變化,詢問患者有無心慌、胸悶、疼痛等不適癥狀。植入術完成后,再次行DSA檢查以確認導管確切位置。
3.3植入后對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3.3.1出血
注意觀察患者植入部位是否有滲液、滲血、感染、腫脹以及疼痛等。每1-2日予以換藥,遵醫囑給予合理的抗感染藥物以預防感染。指導患者保持手術周圍皮膚的干燥與清潔,擦洗時不可用力,避免摩擦,防止局部皮膚的損傷,切不可用力撞擊植入部位,所行手術之上肢避免做劇烈外展活動。術后24h后方可使用輸液港。本組患者1例出現皮下血腫,與病人躁動、皮下脂肪過少、藥盒埋置位置欠妥有關,后經取出藥盒,重新埋置后好轉。
3.3.2感染
某些免疫機能較差和或合并基礎疾病、長時間以激素治療的那些患者,應待病情好轉后在適當的時期手術,術后要對各項感染指標實施定期監測[2]。本組1例發生敗血癥而拔管。血培養及導管培養均示:肺炎克雷伯菌。
3.3.3導管夾閉綜合征(“Pinch-off”現象)
這種現象是因為導管通過第1肋骨與鎖骨間較窄的間隙進入到鎖骨下靜脈的過程中,同時受到第1肋骨與鎖骨的擠壓而導致的狹窄或夾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輸液產生了負面影響,甚至可能致導管損傷或斷裂。[3]臨床表現:病人胸肩關節內收時出現輸液不暢的現象,但外展時卻輸液暢通。本組發生1例。
3.3.4回抽血困難
穿刺過程中,由于導管末端位置不夠恰當,血管內膜受到很大損傷等,都能使導管末端產生纖維活瓣樣結構,引發向內打開受到一定阻礙,這樣一來,靜脈可推注或滴注液體,而無法抽出回血。本組發生3例。
3.4應用與臨床護理
3.4.1靜脈輸液港專用無損傷穿刺針的操作步驟
1消毒:以輸液港為中心,從內朝外以5%PVP碘消毒皮膚直徑10cm以上,2戴無菌手套,左手觸診找到輸液港之注射座,對注射座的邊緣清晰明了,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對注射座予以固定,將注射座供起;3從三指中心處,以無損傷穿刺針垂直進針刺入穿刺隔,通過皮膚以及硅膠隔膜,至儲液槽基座底部;4抽出回血(注射給藥前)以找準位置,先注入5ml生理鹽水,再回抽,讓導管可浮在血管中,從而有效減少三向瓣膜緊貼在血管壁的幾率;5穿刺成功后,應將穿刺針固定在恰當的地方,不可隨意擺動,防止穿刺針脫出來。
2.3采集靜脈輸液港血樣應注意事項
1取血量:成功穿刺之后,最少回抽5ml血液棄置(兒童則減半);2用大于10ml規格的注射器抽足量血液標本;3采血完成之后的維護:迅速沖洗導管(以20ml肝素生理鹽水按照脈沖方式,即推注-停-推注-停方式進行);4沖管后要迅速關閉導管鎖,同時連接肝素帽,以透明敷貼膜對穿刺部位妥善固定,并標注沖管日期。
2.4靜脈輸液港輸液與用藥注意事項
1回抽:見回血進而找準位置后,注入10ml生理鹽水(脈沖手法),將導管中的`血跡沖洗干凈,將藥物滲出血管外損傷臨近組織及皮膚的可能性將至最低;2注射:連接靜脈輸液管(事先排好氣),打開輸液夾,開始靜脈輸液;3沖管:完成靜脈輸液之后,以肝素生理鹽水(采取脈沖方式)對導管進行徹底沖洗,再保留穿刺針或撤針;4封管:以100ml生理鹽水+肝素12500U的混合溶液20ml正壓封管,夾好延伸管,穿刺處以透明敷貼膜來固定,標出沖管日期。
2.5靜脈輸液港無損傷穿刺針之撤針技巧
順利完成治療,正壓封管后,撤針之時,當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將輸液港注射座予以妥善固定。為將導管頭部血液回流或導管堵塞發生幾率將至最低,在注入0.5ml肝素生理鹽水的同時,應當將無損傷穿刺針慢慢撤出。
2.6使用靜脈輸液港注意事項
1將無菌操作落到實處,嚴格消毒、戴無菌手套;2由專人負責,定期更換無損傷穿刺針頭(每周一次),并且在固定穿刺部位時所用到的透明敷貼膜上標出日期。3敷貼一周換2次,疑有液體污染時,要第一時間更換;4以無損傷穿刺針穿刺時,動作應盡量輕柔,操作中若有阻力,切不可強行進針,否則針尖和注射座推磨而導致倒鉤;5注射給藥前,每次都要抽回血,注射針在輸液港內被確認無誤后,方可給藥,否則藥液可能被注入到皮下或局部組織,感染、局部性積液或組織壞死等現象則會出現;6注射壓力應當小于25pst,以免讓導管瓣膜受到損傷,絕對禁止以10ml以下注射器來注藥;7在對穿刺針進行固定之時,若穿刺針過短,會使針尖從儲液槽脫出或壓傷皮膚,而針尖過長,則難以固定。在使用中,若出現輸液港堵管的現象,則以5000U/ml尿激酶溶栓;8在治療間隙期,每隔4周就當以肝素生理鹽水正壓1次封管。
四、小結
植入式靜脈輸液港是一種全新的植入皮下、長期留置于體內的靜脈輸液裝置,可用于治療藥物輸注、補充液體、輸血、血樣采集、營養支持治療等多方面,在感染發生率、安全性以及患者對該種輸液裝置的認可程度方面,明顯高于PICC和其他一些方法,目前正在慢慢受到醫患雙方的共同認可。在國外該裝置的應用已有多年歷史,但在國內還未得到廣泛應用。此次研究中15例臨床應用,很好的說明了該技術不僅能夠解決普通中心靜脈管不能長期留置的難題,還能夠減少傳統方式下的外周靜脈輸液中因患者日常生活中較大幅度的活動所導致的滲透以及對血管的損傷,在很大程度是減輕了病患痛苦,并且該技術減少了臨床護士的日常護理的工作量和穿刺難度,使治療得以順利完成。CVPAS是一項有發展前景的新技術,為了讓CVPAS能夠得到長期安全的使用,植入后應當嚴格管理、做好輸液港的管理以及維護工作,積極宣傳健康知識,及時觀察和處理并發癥。防止不良后果的發生。
臨床醫學論文15
一、人文教育可促進醫學生的健立高尚的人生觀
醫學人才不僅要具備精湛的醫療技術,而且要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質,具備較強的法律意識和審美意識,具備有親和力的交往和溝通能力,具備能決策和管理的能力。WHO在20世紀90年代正式提出了培養五星級醫生的要求,這就是:健康的提供者、醫療的決策者、心理的交流者、社區的領導者及組織的管理者。其中決策、交流、領導和管理的要求都需要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使他們成為合格的醫學人才。
二、人文教育可引導醫學生樹立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
在中國醫學界,很早以前就重視醫德。為醫學生提供人文素質教育之目的,就是為了學生通過人文知識的學習,樹立與加深學生的人生觀與人文信念,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積極的、主動的為學生講授人文素質的相關知識,更要處理好正確的培養關系。不僅僅是局限的`傳授知識來完成將教學目標,更應該做到多元化的引導學生樹立好人生觀、關愛人性、關愛生命、尊重人權的觀念,切實的達到引導學生樹立醫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全力讓學生的人道主義觀念提升。
三、人文教育可以促進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們知道,人文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質上的不同,但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政治理論課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內容之一。雖然二個科目具有相同的教學目標,都含有使學生樹立健全的人生觀、道德觀、世界觀與價值觀。但卻在教育內容上來說,人文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將弘揚愛國主義思想、集體主義觀念與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二者成互補態。但人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不同之處,但人文素質教育在不同的程度上更加側重于人文知識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藝術性,還包括社會性與道德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以及道理教育為重點,其內容具有鮮明的政治性等。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基礎性,人文素質教育包含的范圍更加廣泛,所以,對醫學生進行人文互素質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具有健全的思想觀念,更可促進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提高醫學學生的智能
人文素質教育事實上除了以上作用之外,還可以可促進醫學生的二大方面能力,一是醫學生的智力,其主要包括醫學生自身的大腦意識的形成的思維能力,更能決定學生對新生事物的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記憶力等。二是醫學生的能力,即基于學生的在對事物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之上所觀察的結果,形成的意識的體現,也包括著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習能力、研究能力等。因為,在臨床醫學生的專業領域和工作過程之中,經常對會其病人進行觀察、詢問、傾聽等方式,來確定病人之病情。這就要求我們醫學生有著敏捷的思維能力、細致的動手能力等。因此,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可以提高醫學學生的智能,更是醫學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以及人生道路之中,必要的課程。
【臨床醫學論文】相關文章:
臨床醫學論文11-15
醫學論文寫作:臨床病例討論03-28
臨床醫學論文的寫作要點11-15
臨床醫學論文15篇11-15
臨床醫學論文范文03-25
臨床醫學論文1000字01-01
臨床醫學論文寫作的技巧講解03-20
臨床醫學論文寫作的基本程序11-17
臨床醫學論文寫作技巧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