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冠心病臨床護理學研究的論文
1臨床資料
以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冠心病介入治療的52例患者進行研究,依照氯吡格雷的劑量大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患者26例。男32例,女20例,年齡在36-65歲之間,患病病程最少1年,最長8年。所選患者均符合急性冠脈綜合癥診斷標準,排除嚴重心肝腎基礎疾病患者,排除有血小板減少性疾病患者,排除正在應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無明顯差異,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2.1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手術前口服阿司匹林100mg及氯吡格雷300mg。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次日,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同時應用皮下注射一周低分子肝素,并依據具體病情給予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及降脂藥等進行對癥處理。
試驗組,在行介入治療前1周開始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mg,手術前6h口服氯吡格雷300mg。介入治療后次日,每日口服氯吡格雷150mg、阿司匹林100mg,如此治療4周以后,改用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其余基礎治療同對照組。
2.2觀察指標
所選患者在介入治療前、藥物應用12h、24h后,檢測血小板聚集情況。并對其進行不良反應的監測。
2.3數據處理
應用SPSS15.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χ2校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3.1兩組患者血小板聚集情況比較結果表明,相對于對照組,試驗組患者血小板聚集情況顯著下降。(P<0.05)。
3.2兩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情況試驗組患者26例,有輕微出血3例,腹痛便秘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2%;對照組患者26例,有輕微出血2例,腹痛便秘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3%;兩組患者間的不良反應無明顯差異(p>0.05)。
4討論
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出現使得該病手術治療效果上收獲了質的飛躍。但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療后,形成的血栓問題成為醫生面臨的一個難題。大量針對血栓形成問題進行的研究,發現血小板激活是介入治療后形成血栓的重要機制。因此有效的抗血小板藥物,能相應降低血栓的發生率。其中有關于阿司匹林與華法令聯合應用研究,但是出血的并發癥較多。
作為二代二磷酸腺苷受體拮抗藥,氯吡格雷對血小板聚集有較明顯抑制作用,且作用是不可逆的。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影響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血栓形成的發生。此外,氯吡格雷口服后,2h即能發揮藥效,作用時間迅速,半衰期較短,起效快,安全性較高。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機制,是抑制血小板的環氧化酶并阻斷生成血栓素,從而抗血小板聚集[2]。因此,聯合應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能明顯減少冠心病介入治療后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且不良反應未見明顯增加。
本文研究中,大劑量氯吡格雷組患者藥物應用后血小板聚集明顯降低,且不良反應發生里未見明顯增加。結果提示大劑量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有著較佳的臨床效果,且安全性較大,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大劑量氯吡格雷的應用,較標準劑量能更快速、更強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氯吡格雷抵抗現象的發生,確保臨床用藥的高效及安全性。
【冠心病臨床護理學研究的論文】相關文章:
中醫臨床研究論文寫法參考03-19
肺部疾病治療臨床研究論文11-20
臨床護理教學研究論文03-19
回天丸治療冠心病的臨床分析11-23
臨床研究護士培訓探討論文11-14
臨床研究論文寫作的6大問題11-17
基層醫院ICU專科護士培訓臨床研究論文11-14
臨床護理專業課程設置研究論文11-13
護理學的論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