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學改革臨床生理學論文范本
1將生理學知識點與臨床疾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原則合理鏈接
我們組織生理學老師走進教學醫院,與臨床教學的老師、有豐富臨床工作經驗的醫護人員、正在實習的高年級學生溝通,召開座談會,獲取生理學與臨床醫學鏈接的關鍵資料,選定主要的鏈接內容和鏈接的方式。之后通過集體備課,集思廣益,進一步明確鏈接的知識點和講課技巧,實現以臨床為導向來講授生理學的模式。比如我們在介紹后負荷是影響心泵功能的因素時,引出高血壓心臟病的產生機制、臨床表現、治療原則等臨床知識,通過兩門學科的交叉介紹,相互融合,同學們很快就掌握了心臟后負荷的變化是導致心臟高負荷工作的根本原因,心臟的長期高負荷工作會改變心臟的結構,出現心臟的器質性病變,從而出現高血壓心臟病,降低血壓就是治療這種疾病的最根本原則。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我們發現學生學習興趣有了極大提高,思維也活躍起來,特別是針對臨床疾病的思考越來越多,學生提問量明顯增加。任課老師為了順利解答學生的提問,更新自己知識,查閱文獻,向臨床一線醫護人員學習,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我們能夠感受到,一個良性循環在學生和老師之間悄然形成,并不斷強大。
2精選臨床病例,設計PBL教學課時
我們教研室在2013級“卓越醫生班”的教學中設計了PBL教學課時。學生4-5人為一討論小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①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精選臨床病例。如患者李某,男性,75歲,間斷上腹痛10余年,加重2周,嘔血、黑便6h。10余年前開始無明顯誘因間斷上腹脹痛,餐后半小時明顯,持續2-3h,可自行緩解。2周來加重,納差,服中藥后無效。6h前突覺上腹脹、惡心、頭暈,先后兩次解柏油樣便,共約700g,并嘔吐咖啡樣液1次,約200mL,此后心悸、頭暈、出冷汗,發病來無眼黃、尿黃和發熱,平素二便正常,睡眠好,自覺近期體重略下降。既往30年前查體時發現肝功能異常,經保肝治療后恢復正常,無手術、外傷和藥物過敏史,無煙酒嗜好。查體:T36.7℃,P108次/分,R22次/分,Bp90/70mmHg,神清,面色稍蒼白,四肢濕冷,無出血點和蜘蛛痣,全身淺表淋巴結不大,鞏膜無黃染,心肺無異常。腹平軟,未見腹壁靜脈曲張,上腹中輕壓痛,無肌緊張和反跳痛,全腹未觸及包塊,肝脾未及,腹水征(-),腸鳴音10次/分,雙下肢不腫。實驗室檢查:Hb82g/L,WBC5.5×109/L,分類N69%,L28%,M3%,Plt300×109/L,大便隱血強陽性。這個病例涉及消化內科常見疾病,老師要求學生運用消化生理學內容對其進行分析,提出相關的生理學問題。這個階段要求教師要有足夠知識儲備、扎實的生理學和臨床醫學基礎以及出色的組織能力。
②查找資料,提出問題。學生獲得病例后,用一周的時間查找收集資料,分組提出各自的問題。比如,胃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這些成分對食物的消化有何作用?正常人胃黏膜如何保護自身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蝕?消化性潰瘍的發病原因有哪些?發病的機制?幽門螺桿菌是與胃和十二指腸疾病的發病有何關系?有哪些藥物可以治療消化性潰瘍?其治療機制是什么?質子泵阻滯劑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有何優勢?這個階段他們是帶著問題進入了自學階段,經歷了學習-疑問-學習的過程。
③小組內部討論、匯總。通過自學,學生帶著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及未解決的疑問回到小組。首先,讓每位學生報告自己獲得的信息及對問題的看法,接著整個小組回顧問題,通過內部討論,相互交流信息、想法和意見,最終達成共識,制作幻燈片。
④幻燈片匯報。每個小組推選一名同學對其病例分析進行匯報,其他小組成員可提出自己的意見,最后由教師點評。此環節可鍛煉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通過以上病例的PBL教學,能完成胃液主要成分、胃黏膜的保護機制、胃中鹽酸的來源等教學內容。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增強了學生的科學研究素養,促進了師生互動,改善了師生關系。
3積極開展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
綜合性實驗是指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利用一只動物,把原來分幾次的實驗合并為一個實驗,提高實驗的復雜程度。通過這類實驗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在生命過程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協調的統一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比如我們將胸內負壓的測定、肺的順應性測定、呼吸運動調節這三個實驗合為一個實驗,取名影響呼吸功能的實驗。設計性實驗是一種創新性的實驗,存在很多未知情況,要求學生查閱文獻、自選項目、設計實驗方案、選定實驗設備、明確實驗目的和意義、評價實驗結果、書寫實驗報告或學術論文。我們每學期都至少開展一次設計性實驗,學生3-5人一組,實驗期間,配備至少1-2名教師全程指導,通過這種實驗,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科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4改革生理學考核體系
生理學教學內容邏輯性強、知識點多,既有局部微觀的生理機制,又有整體宏觀的整合原理等特點。為了切實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創新型醫學人才,我們對生理學考試進行了改革,突出了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核。從過去單一的知識繼承型考試轉向知識、技能、素質并重型考試,由閉卷筆試逐步轉向多樣化考試。教研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對臨床醫學、醫學檢驗、預防醫學、藥學、護理5個專業都開展了考核體系改革,調整了綜合成績構成,提出平時成績和實驗成績在綜合成績中應占有一定比例,細化了平時成績構成及評價方式,增加了綜合分析題的比例。具體改革內容如下:①改革期末理論考試內容結構,增加綜合性、實踐性題目的比例,減少了死記硬背的記憶成分,加大了對學生的綜合分析理解、判斷表達的考核內容。②科學設置綜合成績構成,完善評價體系。改革之前綜合成績就是期末理論考試的成績。為了側重過程教學,突出實踐教學,改革之后將綜合成績構成比例改為:期末成績×70%+平時成績×10%+實驗成績×20%。其中實驗成績為所有實驗報告成績和實驗考核的總分。平時成績包含考勤、提問、階段小考,平時成績的構成為:考勤×30%+提問×30%+階段小考×40%。實施過程中,平時成績的記錄過程包含以下3方面:
①嚴格管理考勤,全學程點名不少于3次,并有記錄,形成考勤成績;
②進行課堂提問,每位同學不少于1次,并有成績記錄;
③階段小考以分析題的方式進行,教師給出可選題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上網查閱資料,展開小組討論,然后形成書面分析報告。有些分析報告最后還要形成PPT課件,由學生自己講演,并回答其他學生的提問。實驗考核在最后一次實驗課進行,以小組為單位,依據學生的動手能力、生理學實驗基本操作的掌握情況和實驗結果的準確率來給予相應分數。通過考核體系的改革,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的程度有所增加,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對過程學習的重視程度得以加強,自主學習能力有所提高。此外,學生對改革的反映較好,接受程度較高,教學改革效果良好。
總之,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我們積極主動地將基礎醫學教育與臨床醫學進行了鏈接。這樣的鏈接符合臨床實際情況,突出專業特色,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使生理教學真正為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型醫學人才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教學改革臨床生理學論文】相關文章:
生理學教學改革中教學模式的初探教育論文12-05
成人病理生理學教學改革探索03-01
臨床護理的論文05-15
成人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教學改革的探討論文12-06
臨床護理雜志論文07-26
臨床血液檢驗論文05-27
臨床檢驗質控論文12-07
臨床血液檢驗論文05-20
臨床護理的論文(推薦)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