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中醫臨床醫學論文(通用6篇)
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中醫臨床醫學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中醫臨床醫學論文 篇1
[摘要] 通過分析中醫專業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從掌握基礎、熟讀經典、學習醫案及教學方式、教學師資、教學平臺等方面進行改進,從而解決醫學生中醫臨床思維能力欠缺的狀況,培養高素質的中醫高級人才。
[關鍵詞] 中醫;臨床思維;現狀;對策
中醫臨床思維是指醫者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應用自己掌握的中醫理論和自身的實踐經驗,在判斷和分析疾病本質、發病規律,制訂治療、預防疾病的原則及處方用藥過程中所表現的思維活動[1]。中醫的整體觀決定了其認識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宏觀性。中醫歷來重視運用整體、系統、動態的方法來認識人體生理及病理規律,注重分辨人體臟腑、組織在陰陽五行屬性及與機體生理病理之間的相關性。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思維具有自身的特點,從人體整體與局部、臟腑組織之間、人體與自然、人體與社會諸方面之間的聯系中考察、診斷、治療疾病,是普遍聯系思維在中醫學的具體體現。正確的中醫臨床思維對臨床診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使學生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獨立工作的能力是中醫教學的關鍵,也是難點所在。
1 目前現狀
1.1 培養模式單一陳舊
目前我國高等醫學多采“材、統一大綱”的教育模式,普遍存在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不足;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傾向。過度強調學生必須具備堅實的醫學科學基礎知識,而忽略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訓練;忽略學生溝通技能和獲取信息能力的培養;導致醫學生書本知識與臨床實踐能力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有些學生臨證時不知道該如何應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醫療實際問題,束手無策,更談不上因時、因地制宜,及時果斷作出正確的判斷與處理。
1.2 思維方法機械、簡單
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疾病也是一個發展變化的病理過程。在臨床上,有些學生僅根據首次采集的資料,進行動態觀察,不仔細推敲,綜合分析,就直接作出診斷。有些學生憑直觀印象,對患者病史、體征或輔查資料任意取舍。對能夠支持自己診斷的資料作為判斷疾病的主要依據,而把一些不支持自己診斷的資料隨意刪去,這樣容易導致診斷片面性。有些學生對臨床診療性思維的程序不清楚,常常收集資料條理不清、主次先后不一,或單純依靠先進的檢查手段,不進行科學的推理分析,過于相信某些檢查提供的相關數據或結果,直接得出疾病診斷。這些機械簡單的思維方法過于草率,容易造成失治誤治。
1.3 思維片面化、缺乏系統性
學生在診斷時缺乏對癥狀、體征、檢查和疾病進行橫向對比和綜合分析的能力,常常根據書本上的典型表現,或者一直受初診診斷的影響,生搬硬套地去診斷疾病;在診療思維過程中,對病情的動態發展變化欠考慮,僅重視治療方法或藥物的'共性,卻忽視了患者的個性特點及疾病處于何種發展階段;在病房處理患者時,對老師的過分崇敬也會對治療患者沒有自己的觀點,缺乏主動性思維,不敢結合患者的整體情況發表自己觀點,表現出在臨床思維上的盲從和依賴[2]。有些學生僅僅掌握臨床癥狀、體征表面特點,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行深層次分析,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運用臨床醫學知識對各種現象進行全面分析,缺乏綜合判斷的習慣及能力,也使得臨床診斷缺乏系統性,經不起推敲[3]。
1.4 臨床帶教老師缺乏責任心
醫學生臨床實習時間大多在一年左右,帶教老師至關重要。有些教師由于工作繁忙,對臨床帶教投入精力不夠。有些帶教老師自己工作時間不長,缺少應有的臨床經驗和積累;也有些對學生缺乏嚴格要求,教學方法欠缺,創新意識不強;教學查房簡單,選擇病例隨便,沒有典型示范特征,辨證思路不清晰,治療原則欠妥當等,學生難以從中學到知識,更缺乏中醫臨床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
2 培養對策
2.1 掌握中醫診療特點
中醫的臨床思維方法是通過“系統綜合”的方法,將四診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對各種癥狀進行分析,了解病變的部位、性質、病因、病機,判斷具有陰陽五行屬性的臟腑組織的病理關系,分析機體正氣與病邪盛衰的關系,辨別歸屬相應的“證”。在治療上,根據疾病病機的不同,確定治療大法及方案,達到體內陰陽的平衡。因此在臨床具體進行中醫診斷治療時,一定要遵循中醫的臨床思維方法,辨病與辨證結合,學會運用“同病異治”及“異病同治”,針對所判斷的“證”給出中醫的治法方藥[4]。醫學生必須掌握中醫臨床診療特點,才能正確地對疾病進行診治,提高臨床綜合應用能力。
2.2 加強經典知識培訓
對學生的基本功進行培訓,要重視對經典理論知識的溫故與研究,包括《金匱要略》、《傷寒論》、《溫病學》、《內經》等經典著作的學習。多讀前人醫案,逐步消化成為自己的東西,研究歷代名醫診治疾病的經驗及教訓,使原本零散的、無序的、混雜堆砌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進而建立起有機的知識體系,多讀醫案對于學生盡早建立臨床思維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5]。同時,通過跟隨名老中醫臨床抄方也非常重要,尤其學習一些老中醫在四診及辨證思維方面的經驗對日后臨床大有收益。實現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認識過程,為其中醫臨床思維的建立奠定扎實的基礎,逐步形成完善的中醫臨床思維。
2.3 采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在臨床教學過程中,通過采用PBL教學法可以很好地將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學會理論聯系臨床實際,培養臨床思維能力[5]。PBL教學方式能夠充分給學生對問題的探討機會;以“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引導”的宗旨使學生目的性明確,參與的積極性更高;以“多學科綜合為核心”的最高要求給了學生廣闊的想象空間,既是無形的壓力,同時也是無限的動力,使得他們主動地溫習多學科知識;采用“提問、討論、展示、總結”的方式,不斷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分析和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溝通能力。
2.4 臨床病案分析
臨證醫案學習是中醫的一種特殊傳承學習方法,它的存在與中醫臨床診療的復雜性和經驗性有密切的關系。在臨床主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好經典醫案教學,可以更加形象生動地展示歷代醫家的寶貴經驗,使后人在臨床中少走彎路,尤其是名老中醫的診療方法及辨證思路,對培養學生中醫臨床思維,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同樣,臨床病例討論也是醫療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通過不同病例的探討,學生加深對疾病發生、發展及治療的認識,從更深層次掌握疾病的正確診治過程,訓練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6]。
2.5 虛擬現實技術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
虛擬現實技術目前被廣泛地應用于醫學教育之中。在此方面,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德國漢堡大學已用CT和MRI橫截面影像制成三維可視化虛擬人體解剖圖譜,以供醫學生的解剖教學和課后訓練。在外科模擬手術方面,外科手術模擬系統由清華大學研制成功,它是通過計算機輔助作用實施;在針灸模擬教學方面,上海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等都建立了三維人體針灸模型,充分運用良好的人機交互系統,在醫學本科生模擬教學中獲得了滿意效果[7]。所有這些教學研究成果對醫學生技能培養提供了條件,實驗教學平臺不斷發展與壯大,但這些研究均局限在臨床操作技能的培養上,在臨床思維能力模擬教學方面少有類似的報道與應用。中醫臨床思維能力訓練是醫學教育的難點和熱點,我校經過多年眾多專家的不懈努力,正在致力于中醫臨床思維能力方面的研究與開發,目前正在承擔江蘇省高等教育立項重點課題,研發的成果“中醫臨床思維能力訓練平臺”對醫學生中醫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
3 小結
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制訂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8](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GMER),提出世界各地醫學院校培養的醫生都必須具備七個方面的基本素質,即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醫學科學基礎知識,交流溝通技能,臨床技能,群體健康和衛生系統,信息管理能力,批判性思維和研究。在醫學生中加強中醫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不但是在后期臨床實習中注重培養,在早期基礎課及臨床課教學中就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也是培養一名優秀的中醫師必須具備的素質。正確的臨床思維是醫生正確診斷的必備條件,同時也為今后成為以“臨床問題為主導”的應用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中醫教育者應從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出發,使學生具備運用堅實的理論基礎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新思維和能力,增強學生運用中醫思維、中醫手段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取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完成大學生核心能力的構建。
[參考文獻]
[1] 顏乾麟.關于中醫臨床思維的思考[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1(5):1-2.
[2] 陳麗娜,李飛,楊宗凱,等.關于實習醫生臨床思維現狀的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1,(1):94-95.
[3] 王鳳華.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山東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4(4):66.
[4] 王華楠.在與西醫臨床思維的比較中加強中醫臨床思維的培養[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3):280-282.
[5] 韓善夯,朱蓓蓓.如何加強實習生中醫內科學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5):259-260.
[6] 劉朝圣.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中醫臨床思維培養的體會[J].中醫藥導報,2008,16(8):139-140.
[7] 左令燕,楊鵬.虛擬現實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J].醫學信息,2002,15(5):260.
[8] 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醫學教育,2002,(4):23-25.
中醫臨床醫學論文 篇2
【論文關鍵詞】中醫藥科技成果數據庫;發展狀況筆者深入調研了建國以來我國有關中醫藥科技成果4個重要數據來源,分別是國家科技部研制發布的“國家科技成果網”(NAST)、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持編撰的《中國中醫藥科技成果獲獎項目集錦》、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開發的“全國醫藥衛生科技成果數據庫”,以及最近開發的建國以來“全國中醫藥科技成果平臺”。這4個數據庫的建立發展情況如下。
1 國家科技成果網1.1 國家科技成果網概況NAST是由國家科技部創建的以科技成果查詢為主的大型權威性科技網,已收錄1978-2007年全國各地區、各行業經省、市、部委等一級科技成果管理機構所認定的科技成果約12萬項,庫容量以每年3~5萬項的數量增加,充分保證了成果的時效性。同時提供方便、快捷的免費上網查詢,還可進行全國科研單位、上網科技網站查詢,發布科技成果供求信息等。此網站登記在案的中醫藥科技成果共有近萬項。
1.2 國家科技成果網的板塊設置NAST網的成果總庫中,分為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初期階段、中期階段、成熟應用階段、科技人才庫和單位庫等板塊。各板塊所能搜索到的字段包括:成果名稱、所屬年份、成果類別、所屬高新技術領域、成果應用行業、轉讓范圍、推廣形式、成果水平、計劃類別、所處階段、成果體現形式等32個字段,較完備地體現了成果各類項目的基本信息屬性,從外部和內部對成果信息進行描述,是我國收錄信息完備數據量豐富的權威性最高的成果收集單位。
2 《中國中醫藥科技成果獲獎項目集錦》以電子文檔形式存儲數據資料的《中國中醫藥科技成果獲獎項目集錦》收編了1978-1999年獲得部級以上獎勵的科技成果708項。其收編范圍涵蓋了國家及各部、委、局;收編獎別網羅了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及衛生部、國家教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總后衛生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鐵道部等設立的中醫藥科技獎勵,是中醫藥類成果獲獎信息最全的一本獲獎項目集成。
3 全國醫藥衛生科技成果數據庫3.1 全國醫藥衛生科技成果數據庫基本概況全國醫藥衛生科技成果數據庫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于1999年研制而成,由于各種問題而未公開發行。該成果數據庫光盤將1949-1999年在醫藥領域獲得重大國家級獎項的4 033項科技成果收錄在案。
全國醫藥衛生科技成果數據庫根據檢索瀏覽需要,共設置了順序號、中文項目名、單位郵編、協作單位、任務來源、性質分類、行業分類、申報單位、鑒定部門、鑒定形式、獲獎等級、水平、特征詞、主題詞、類型、關鍵詞、分類號、獲獎名稱、摘要等23個字段。
3.2 全國醫藥衛生科技成果數據庫的缺點3.2.1 系統落后由于該數據光盤開發于1999年,使用的數據庫管理系統語言相對落后,導致系統開發的界面不夠友好,系統的穩定性也不穩定。另外,操作和瀏覽功能設計的也不夠人性化,檢索界面所展示的信息含量少而單調,因此交互性比較差,不能被用戶便利地使用。
3.2.2 字段屬性設置針對性不強全國醫藥衛生科技成果數據庫記錄的內容側重于科研課題項目的介紹,未以科技成果為主線設計結構,對科研項目所產生的科技成果數、產生的科技成果名稱以及大量與科技成果相關的字段屬性均未明確設置。
3.2.3 數據范圍不合理該系統記錄的是醫藥衛生領域的科研項目,因此包含了與中醫藥科技成果數據庫建設不相關的大量現代醫學的科技成果;另外,該庫只記錄了獲獎的'科研項目,而大量未獲獎的但較有記錄價值的科技成果被遺漏了。
3.2.4 未推廣利用科技成果數據庫的建立是為了盡快將先進、成熟的衛生科技成果進行擴散和推廣,提高醫學科研效益,而全國醫藥衛生科技成果數據庫許多成果由于種種原因在開發后被束之高閣,沒有被廣泛推廣和應用。
4 全國中醫藥科技成果發布平臺中醫藥科技成果數據庫結構的設計旨在滿足兩方面的需求,一個是字段的設置上既要充分滿足科研課題本身的基本屬性,又要全面而系統地反映科技成果的具體內容;第二是希望通過科技成果庫的構建,能夠較全面地摸清中醫藥科研的總體情況。基于此目的,“全國中醫藥科技成果發布平臺”收錄了建國以來來自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成果8 105個。“中醫藥科技成果發布平臺”利用原有的工作基礎,采集了4個不同數據來源的中醫藥成果,整合了不同的數據內容,設計了統一的數據庫結構,建立了中醫藥科技成果數據庫,并保證中醫藥科技成果發布系統的長期穩定與發展。
各類中醫藥科技成果數據庫的建立都對成果信息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信息整合,為用戶提供了良好的多功能、多途徑檢索查詢及數據的在線分析統計,為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提供了資源管理和應用基礎,為中醫藥科技成果的投入產出評價體系及成果管理政策提供了一些具體的數據支持。
中醫臨床醫學論文 篇3
【摘要】本文介紹了醫院數字化與信息化建設直接推動著臨床醫學工程的發展與壯大。闡述了醫學工程發展中的新思維、新理念、新技術,揭示了當前科學發展觀在新形勢下對臨床醫學工程變革與發展的強大指導作用。醫學工程的變革必須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更新醫務工作者知識結構,明確醫學工程師地位與職責已是當務之急。不斷開發新產品、研發新設備以及進一步加強醫院的醫、教、研科學水平都體現出臨床工程的新的需要。臨床醫學工程的進步不僅推動了人類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而且使人類醫學資源共享,資源整合,為提升人類衛生健康狀況和數字化醫學工程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臨床醫學工程 變革 發展臨床醫學工程(ClinicalEngineering)學科是應用工程理論、技術、醫工結合的方法研究和解決醫院中有關儀器設備、醫療器械、應用軟件和醫用耗材的技術管理與應用、工程技術支持、安全、有效和質量保證、與臨床共同開展應用研究等方面的新興的交叉學科。臨床醫學工程已經與醫療、護理、臨床藥學并列為現代醫院的四大支柱,是醫療質量、安全和效率的必要技術保障。
1、醫院現代化建設推動醫學工程的變革與發展1.1 數字化醫院數字化醫院是我國現代醫療發展的新趨勢,數字化醫院系統是醫院業務軟件、數字化醫療設備、網絡平臺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綜合信息系統,數字化醫院工程有助于醫院實現資源整合、流程優化,降低運行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數字化醫院簡單講就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將病人的診療信息、衛生經濟信息與醫院管理信息等進行最有效的收集、儲存、傳輸與整合,并納入整個社會醫療保健數據庫的醫院,使醫院的服務對象由“有病求醫”的患者擴展到整個社會。患者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只要通過網絡接入,就可輕松查詢個人健康檔案、向醫生進行健康咨詢等;需要到醫院就醫時,可以在家中掛號或預約醫生。狹義數字化醫院指利用計算機和數字通信網絡等信息技術,實現語音、圖像、文字、數據、圖表等信息的數字化采集、存儲、閱讀、復制、處理、檢索和傳輸。即數字化和醫療設備、醫院信息系統(HIS)、醫學影像和通信系統【2】 (PACS)和辦公自動化系統(OA)。其特征:無紙化、無膠片化、無線網絡化。廣義數字化醫院是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發展,應用計算機、通訊、多媒體、網絡等其他信息技術,突破傳統醫學模式的時空限制,實現疾病的預防、保健、診療、護理等業務管理和行政管理自動化數字化運作。實現全面的數字化、即聯機業務處理系統 (OLTP)、醫院信息系統(HIS)、臨床信息系統(CIS)、聯機分析處理系統(OLAP)互聯網系統(Intranet/Internet)、遠程醫學系統(Tele medicine)、智能樓宇管理系統。其特征:全網絡(多系統全面高性能網絡化)、全方位(醫教研諸方面)、全關聯(醫院、社會、銀行、社區、家庭全面關聯)。
數字化醫院并不是像有些人講的離我們還很遙遠,其實數字化醫院是可以實現的,而且在美國、歐洲或亞洲的一些國家,數字化醫院已經進入了實質性的階段;國內的數字化醫院也正在開展,如“軍字一號”工程的'推廣應用。有專家預測今后的5~10年是數字化醫院的長足發展時期。
1.2 醫院信息化建設人類跨入21世紀,社會正在由工業化向信息化過渡,信息化的應用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使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醫院信息化建設正是適應時代潮流,促使醫療活動和服務活動從形式到內容上發生結構性的變化,競爭態勢、市場結構、醫療行業結構、醫院結構、業務流程和管理模式等也隨之發生革命性的變革。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無止境,醫院的信息化建設也不存在終極目標。醫院的信息化建設是過程,數字化醫院是醫院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和結果。醫院數字化實施是全方位的,每個醫院將根據自身需要抓重點、分層次、分階段的推進醫院數字化,提高信息技術的利用率。
我國數字化醫院的基礎建設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多數醫院建成高速網絡;建立了有相當數據處理能力的網絡系統醫院信息系統實現了掛號、收費、藥劑、住院結算、醫生工作站、護士工作站、實驗室信息系統(LIS)、放射信息系統(RIS);建立了Internet網站,檢索醫學文獻;遠程會診及遠程教育開展應用建立了地區級的醫療保險網絡系統。
1.3醫院數字化儀器和裝備在醫院放射、放療、核醫學科和生化測量室等多學科廣泛使用的數字化儀器和裝備已經被定義為醫院的核心裝備,其中包括這些儀器裝備本身的大量嵌入式醫學軟件在內構成高技術產業群。從發展趨勢看,現代數字醫療核心裝備中軟件所占的價值比例已經超過硬件,充分體現了信息革命給產業結構帶來的變化【3】。把醫院內對病人采集的影像信息、生化信息、電子病歷等信息源,和醫院的收費管理系統,質量保證體系一起,與患者進入醫院之后醫生為他們設計的流程捆綁,建立起醫患之間信息及時溝通的渠道是醫院現代化、建立以人為本管理模式的重要標志。
1.4電子病歷系統電子病歷并不是簡單地將傳統的紙張病歷進行電子化,而是反映了患者整個的醫療過程,儲存了患者全部的醫療信息,包括病史、各種檢驗檢查結果和影像資料,是對個人醫療信息及其相關處理過程綜合化的體現。它的發展方向是實現患者一生的全電子病歷,這需要全社會各醫療機構間的信息互連。
由于醫療數據的特殊性,參照國外的立法,要使電子病歷完全取代紙張病歷,電子病歷系統必須符合3個原則【4】,即真實性、可讀性和保存性。真實性是指必須明確電子病歷制作人的責任,防止任何故意或過失地對病歷進行錄入、修改、替換、刪除的行為;可讀性是必須使電子病歷能在任何環境下可用肉眼閱讀,既能在各種計算機終端上顯示,也可以進行紙張打印;保存性是指在法令規定的期限內,必須有效地保存數據,即使在地震、火災等自然災難情況下都能進行數據復原。在國內,法律上尚沒有明文規定病歷電子化的合法性,電子病歷系統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目前國內電子病歷系統的結構化錄入很不完善,有待進一步加強。電子病歷的結構化非常重要,它不僅是海量病歷數據查詢和知識挖掘的必要條件,還是進行醫療智能決策的前提。如在醫囑錄入時自動進行藥物沖突及合理性判斷,可以有效避免醫療過失的產生。
1.5應用空間通過在醫療機構之間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建設醫療資源交互數據系統,可以實現城市和農村之間、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大醫院和社區醫院資源共享,改善衛生資源配置效率。通過搭建公共健康監測和指揮平臺,可實現重大疾病預防控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對大范圍人群健康狀態的評估與監控。通過建設公共健康教育資訊服務中心,可以利用網絡與信息技術開展廣覆蓋的全民健康教育,這將有助于增進居民健康知識,選擇健康生活方式。
綜上所述臨床醫學工程的變革與發展推動著醫院現代化、管理自動化、臨床數字化、診療信息化的進程,使疾病診斷與治療、康復理療與保健向人工智能化方向發展。臨床醫學工程的進步不僅推動了人類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而且使人類醫學資源共享,資源整合,為提升人類衛生健康狀況和數字化醫學工程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發揮重要作用。
中醫臨床醫學論文 篇4
【摘 要】中醫臨床基礎醫學成立至今,盡管在學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現狀并不容樂觀,尤其在學科性質、學科定位、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明顯問題。因此,面對現狀,應當有策略、有計劃的積極應對在現有基礎上,強化經典以彌補不足,并盡可能發揮學科原有的優勢,大膽進行改革,努力推陳出新,以促進學科的迅速發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對中醫學科專業目錄進行了調整,將《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傳統經典課程合并組建為中醫臨床基礎學科。此后,各中醫院校以此為模式,紛紛進行了學科的改革,以新的中醫臨床基礎學科來開展各項工作。盡管臨床基礎學科從組建開始就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但教學、科研、臨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進行著。回顧新學科成立后近8年的時間,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進步,尤其學科的整體面貌有燦然一新之感。但若從各方面的具體情況而言,其現狀不容樂觀。
【關鍵詞】中醫臨床醫學;現狀;對策
1 學科現狀的客觀評價
臨床基礎學科成立至今,從學科發展的總體狀況來看,應該說是利弊共存、喜憂參半,對此作一客觀的評價和分析,是目前學科發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學科面臨的困境
臨床基礎學科成立后雖然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一些有利的影響,但也明顯地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歸納起來說,主要面臨三方面的困境。其一,《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的合并是行政劃分的結果,合并之前應該進行過科學的論證。但到目前為止,在實際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與合并之前無太大變化。因此,遠遠沒有達到產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歷史的原因,各校原來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專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傷寒專業實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匱、溫病專業方面研究水平較高,而簡單地合并之后,就沖淡了三門課程的原有優勢。也許初衷是以優促建,以好帶動全體共同前進。但結果卻是相互牽扯制約,干擾了學科的發展進程。
其三,沒有新的統一的教材,教學還是保持著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現出“臨床基礎”的特色或獨特之處。三門課程的合并,結果就象是“拼盤”一樣,只有形式,沒有貫穿整體的核心內容。
1.2學科長處面面觀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機勃勃的一面,因此,臨床基礎學科以新學科的形式出現,也具有一定的優勢。以理推之,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拓寬了專業范圍。由于臨床基礎學科涵蓋了《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課程的豐富內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圍較之原有學科明顯擴大,在研究的內容方面則可更為靈活。《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均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學內容,但在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的診治方法上,又有著一定的相通之處,因此,打破原有的學科框框,可以對這些交叉內容進行深人的研究,改變以往此類研究較少的現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學術思維模式。以前三門課程單獨而立時,在學術思維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雖然溫病學理論的形成與《傷寒論》有密切關系,但在具體的研究思維方面,卻很少聯系到《傷寒論》來展開思考。再如,《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同為張仲景所作,盡管各自涉及的重點不同,但學術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從這一方面進行學術研究的學者卻并不多見。所以,三門課程合并之后,對學術的發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尤其對仲景學說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其三,為該領域研究生整體能力的提高提供廣闊的空間。溫病學是研究外感熱病的專門學科,《傷寒論》中亦有許多有關外感熱病的理論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討感受溫熱病邪引起的溫病,后者則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熱病。二者在這一點上既有共同之處,又各有所長,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學科之中,研究生在選題時,理論、實驗及臨床研究必然會受到學科研究領域的限制,因而對其整體學術水平和能力的培養都是不利的。而學科合并之后,突破了這個“瓶頸”,研究生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將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導師也將從外感熱病辨治的角度進行培養,從而使研究生實際診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學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臨床基礎學科目前存在的問題,找出其關鍵環節至關重要。筆者認為,當前臨床基礎學科不良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學科性質模糊、學科定位不準、課程設置僵化。
但大多專家認為既不是基礎學科,也不宜劃在臨床基礎學科的范圍內。但如此一來,就帶來一些不良的后果。因為學科性質的含糊不清,導致學科在發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確的目標,從而影響了學科發展的速度。
2.1學科性質模糊致使發展方向不確定
一般來說,學科性質取決于學科所涉及領域的主要特點和研究的根本內容,而其性質如何又對該學科的發展方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臨床基礎學科所包括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的學科性質,長期以來被認為與《內經》相同,屬于古典醫籍范疇,因而被合稱為四大經典。從其內容來看,實際包括了從基本理論到臨床診治各種疾病的方法,內容極為豐富。臨床基礎學科成立后,有學者對學科性質的表述是:既有基礎學科的特點,又有臨床學科的屬性。單純從這一定義來看,應當說是抓住了原來三門學科的基本特點,并沒有任何的錯誤。但是,由于學科在定名時已經強調是“臨床基礎”,這就表明,該學科應是基礎與臨床的橋梁。該學科是一門聯絡基礎與臨床的橋梁學科,說明它既不同于純基礎的生理、生化、解剖、中醫基礎理論等學科,又不同于內、外、婦、兒等純粹的臨床學科。而完全屬于臨床基礎的學科大致有中藥、方劑、中醫診斷學等。對于臨床基礎學科的性質究竟如何確定,一直以來尚未有定論。
2.2學科定位不準導致教學重心不明確
正是由于學科性質模糊帶來的學科定位不準,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重心的把握難以確定。以往三門課程屬經典時,主要的教學重心是放在培養學生臨床處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學環節均圍繞這一主題加以強化,比如多講一些名家的臨證經驗、穿插臨床診治的典型醫案,有些課程還安排學生去醫院見習等等。不少中醫院校還把這三門課劃入臨床,有自己的專門病房,以方便學生在學習中實習。這些,都是為了提高學生臨床處理疾病的整體能力而做的具體工作。現在,將臨床基礎學科定位為橋梁課,那么過于偏重臨床就違背了“橋梁”的特點,從而造成教師教學中的困惑,最終將對教學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2.3課程設置僵化造成學科知識不系統
任何學科的存在,均應具有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這樣一個重要條件。臨床基礎學科所涵蓋的三門課程,雖均可包括在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之中,但具體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點。比如,《傷寒論》主要是探討六經辨證,并以這一理論體系貫穿始終;溫病學則主要探討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并將其作為外感溫熱性疾病臨床診治的基本綱要。因此,彼此之間在理論體系方面就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況且,形成臨床基礎學科這一新學科之后,在學術發展方面,未能將這些各具特色的理論體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會貫通為一體。所以,在課程設置方面并未出現新的改變,目前的現狀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課程原貌,給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覺。按邏輯推論,伴隨新學科成立的應當是相應的較完整、統一的理論體系,在課程設置上也應有相應的變化,但目前學科在這一點上明顯滯后,這也是學科不能很好發展的重要原因。
2.4研究范圍太廣致使力量分散無特色
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分為二的,臨床基礎學科研究范圍的擴大,盡管給學者們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研究空間,但研究范圍太廣太雜,也必然帶來一些弊端,主要表現在研究力量分散(學科人員本身就不多),并會因此而造成研究內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響,最終的結果就是學科在研究內容上缺乏特色。而一個學科沒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個中醫學研究領域中就會逐漸地失去競爭力和應有的地位。
2.5經典著作淡化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由于三門經典課程合并形成臨床基礎,對原有的經典著作的重視程度逐漸降低,因此學生在掌握中醫基礎知識方面出現明顯的不扎實現象,換而言之,就是中醫的基本功受到明顯影響。在中醫學之中,許多非常重要的理論均來自于經典著作。其實,《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學包括的原著內容,還只是中醫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連這些都不強調要牢固掌握,那么,中醫的精華要如何來保留和傳授給學生呢?當然,教學質量的問題還涉及到后期的臨床實習等復雜環節,但在校期間對經典著作淡化而產生的不利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3 學科工作的應對策略
面對當前中醫臨床基礎學科的現狀,我們應當采取怎樣的策略和措施呢?鑒于近期內學科的構建不可能有較大變動,必須在現有的條件下揚長避短、積極努力,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科的發展。
3.1大膽嘗試,推陳出新
為了促進學科學術體系的發展,在課程設置和教材的編寫方面必須大膽進行嘗試。近年來,不少專家和學者對此已經做了許多探討,比如,有專家提出可以將三門課程以及其他學科中有關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內容提取出來編成辨證理論的教材、將《傷寒論》和溫病學有關外感病的內容編寫成《外感熱病學》、或直接將三門課壓縮編成《中醫臨床基礎》等等,有些院校已經開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這些設想和構思均有積極意義,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問題,可以組織專家有針對性地進行深人論證和研討,在取得一定共識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牽頭編寫,先在小范圍內試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醫臨床基礎學科改革的過程中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進中醫學理論和中醫教育事業的進步。
3.2擺脫束縛,發揮優勢
臨床基礎學科將《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組合在一起,但學科的發展不應受到所謂“臨床基礎”一個學科的束縛。各校可根據自己原來三門課程的不同優勢選擇其側重點,可以《傷寒論》為重點,也可以金匱或溫病學為重點,總之,盡可能發揮原有的優勢,拋棄門戶之見,三門課程之間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優勢保持和擴大的工作,均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努力進行。比如,在研究內容方面,可以根據以前的優勢項目制定幾個主要的研究方向繼續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將學科人員分組結合,按照個自的長處配合工作。一旦目標明確,人員分工妥當,各項工作就會有序地進行,而學科也應當會因此而不斷發展。
3.3保持特色,強化經典
多年來的中醫教育實踐證明,經典著作中的許多辨治理論是中醫學的精華所在,切不可輕易地將其丟棄。《傷寒論》、《金匱要略》均為古典醫籍,堪稱是中醫理論發展的根基之一;溫病學雖然是現代教材,但其內容卻來源于古代溫病學家的原著,如《溫熱論》、《溫病條辨》、《溫熱經緯》、《濕熱病篇》等,均是溫病名家的經典之作,)其中包涵了豐富的臨證經驗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對于這些經典原著的內容,應予以保留,并作為深人研究中醫理論的必要課程,加強原著的學習,不僅對提高學生處理疾病的實際水平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夠使其在診治疾病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中醫的特色。
3.4適應現狀,彌補不足
首先,應當逐漸的適應目前的現狀,盡管大家對該學科有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見,但為了將其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必須停止爭論,將目光轉向如何彌補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過多地糾纏其學科是否為橋梁課,可以按照以往的習慣仍將其定位在偏重臨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臨床技能培養的重點。這樣可以避免因教學重心不明確可能導致的學生學完三門課程后什么都不扎實的缺點。其次,為了改變學科合并后人員減少而產生的不利狀況,除了要求全體教師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尤其是拓寬知識面之外,還可以考慮嘗試讓青年教師學習教授二門課的做法,既可以逐漸培養一專多能的師資力量,還能為將來的學術理論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礎。同時,鼓勵大家多做《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課程之間的交叉研究,力爭從中找到一些較好的契合點,甚至提出新的觀點、創立新的理論。
綜上所述,中醫臨床基礎學科的現狀有喜有憂。面對現狀,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積極的態度,有策略、計劃的努力做好各項工作。
中醫臨床醫學論文 篇5
1臨床用藥中出現的問題
隨著現代醫學的崛起,生活節奏的加快,為滿足人們簡便、快捷治療的要求,中成藥應運而生,并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發揮了中藥的作用。但由于逐利機制,中成藥越來越多,品種層出不窮,臨床使用較混亂。尤其是目前臨床醫師比中醫師開的中成藥還要多,但臨床醫師卻很難完全正確地使用中成藥。舉例來說,比如咳嗽,《黃帝內經》認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咳嗽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如:風寒、風熱、寒濕、脾虛、腎虛、肝火、肺虛等,治療咳嗽也是根據不同的個人,中藥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性質,開具不同的方劑。但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咳嗽的中成藥有很多種,如清肺化痰顆粒、百部止咳糖漿、密煉川貝枇杷膏、養陰清肺口服液、蘇黃止咳顆粒、玄麥柑桔顆粒等等,臨床醫師則很難分辨到底患者咳嗽應該用哪種中成藥,一般都是靠“經驗”開藥,或者干脆多開幾種,同時吃,反正吃不壞,治不好也沒關系,大家都治不好。殊不知,咳嗽用藥在中醫來講,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如果用藥錯誤,可能會加重癥狀,或者變生其他的病變,比如哮喘。如果患者的咳嗽是由于風寒所致,此時再用寒涼藥物的話(目前市面上大多是寒涼止咳藥),很可能會造成患者發生哮喘,久治不愈。
2加強中醫教育的必要性
加強對臨床醫師的中醫教育非常必要,醫學生是未來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后備力量,他們絕大數將會處于臨床工作的第一線,將是藥物治療的決定者,也是宣傳和實行合理用藥的主要技術力量;他們對合理用藥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合理用藥的意識和行為將直接影響到未來臨床合理用藥水平和醫療服務質量;其次,選擇的醫學生基本系統接受完了高等醫學教育,具有一定的醫學和藥學知識理論基礎,較普通大眾理解和掌握干預內容能力強,預期干預較好;再次,醫學生與從業醫師比較,臨床經驗較少,沒有自己用藥習慣影響,且無其他因素干擾,較易接受干預,是較好的干預對象;加強對醫學生這一群體的合理用藥意識和行為的宣教干預,對提高醫學生藥品不良反應和合理用藥知識水平與能力,促進合理用藥具有重要的意義。
3措施
3.1提高對中醫藥學的認識
首先要提高醫學生對中醫藥學的認識,中醫藥是我國傳統醫學,幾千年來為我國人民的健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世界各國都逐漸認識到中醫的重要性,并且都在研究中醫。但在我國,很多臨床醫學生卻認為中醫是偽科學,瞧不起中醫,社會上甚至出現了一些人要求廢除中醫,這是很不對的。當年胡適就是廢除中醫的領軍人物,他得了重病,在西醫判死刑的情況下,請中醫醫治,最后病治好了,胡適說“中醫很糊涂,不科學,但是能治病”。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思考的角度不同。中醫思考的是為什么這個人得病,從人的角度出發,因此采有所謂的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正氣不足;而西醫思考的是這個人得的是什么病,從病的角度出發,因此才有所謂的什么炎性反應、病毒、細菌等等。二者都是為了解決患者的痛苦,只不過殊途同歸而已。
3.2加強中醫課堂教育
目前臨床醫學生的中醫課堂教育的課時是非常少的,五年本科教育,只有六十幾個學時,還沒明白什么是中醫,課程結束了,比較負責的、講的好的中醫教師可能讓學生多明白一點,但也只是一點而已,有很多醫學生甚至不能聽課,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畢業后即使在臨床,也很少使用中醫知識,另一方面很多醫學生面臨的是考研、找工作,哪里有時間來學什么中醫。因此,建議增加醫學生的中醫課程,且在大學一入學就開課,加強中醫的初始教育。請臨床經驗豐富的中醫教授給醫學生多開中醫學講座,提供較典型的臨床病例,尤其是一些臨床醫師請中醫會診的成功病例,拓寬醫學生的臨床思路,也可以為其將來臨床的合理用藥起到一定的作用。醫學生只有提高中醫學的知識,提高合理運用中成藥的水平,才能在臨床上更好地運用中成藥為廣大患者服務。
中醫臨床醫學論文 篇6
【關鍵詞】 冠心病/中醫病機;血液流變學/病理學;胰島素抵抗/病理學;辨證分型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又稱缺血性心臟病,屬中醫胸痹、心痛、厥心痛等范疇。20世紀70年代起我國即開展了chd中醫辨證分型的研究,結合現代醫學的客觀化指標和量化手段,在中醫辨證分型和證型客觀化方面均取得了豐碩成果,使chd的中醫辨證論治體系更加規范化和客觀化,也提高了中醫診治chd的臨床療效。
1 冠心病中醫證型與血液流變學的關系
冠心病患者在血液流變學方面多有不同程度的異常。近年研究顯示,血液流變學可以作為冠心病心血瘀阻的客觀指標之一。陳炳旺等[1]研究發現,冠心病中醫實證患者血液呈高度濃、粘、聚狀態,心血瘀阻證血液流變學變化明顯大于痰濁壅塞證和陰寒凝滯證。周中山等[2]發現,心血瘀阻、氣陰兩虛、心腎陰虛證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血液均呈高凝血狀態,且以心血瘀阻型最重,氣陰兩虛證次之,心腎陰虛證較輕,從而為活血祛瘀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提供了依據。
2 冠心病中醫證型與血脂指標的關系
祖國醫學認為,冠心病病機為心脈痹阻,主要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標實為痰濁,此外還有寒凝及血瘀等。膽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是半液體狀脂質混合物,多屬祖國醫學所稱“痰濁”。wWW.133229.COM蔡師敏等[3]研究顯示,痰濁內阻型冠心病患者較其他實證、虛證以及正常對照組血清tg、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瞔)顯著升高(p<0.001),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瞔)明顯降低(p<0.01),提示血脂變化可作為痰濁型冠心病的辨證依據。毛威等[4]人對chd患者血脂的中醫辨證研究結果顯示:高密度脂蛋白(hdl瞔)水平,chd組低于健康對照組(p<0.05),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瞔)及bmi均有高于健康對照組的趨勢。chd不同中醫證型與健康對照組比較,痰濁壅塞型bmi顯著高于其余各型(p<0.05),hdl瞔水平3種不同中醫證型均較健康對照組降低(p<0.05),而心血瘀阻型患者的tg、tc則較其余2型增高(p<0.05)。何劍平等[5]比較了90例冠心病患者各證型間的血脂情況,tg的含量除血瘀證外其他各證型均高于對照組,tc含量唯獨痰瘀證高于正常,hdl瞔含量各證型均顯著低于正常,ldl瞔含量氣虛證、陽虛證及痰濁證顯著高于正常。
3 冠心病中醫證型與胰島素抵抗的關系
以胰島素抵抗(ir)為中心環節的代謝異常使冠心病危險因素疊加出現。毛威等[4]對50例chd患者及20名健康者的空腹血糖(fbg)、胰島素(ins)濃度和胰島素抗體(iaa)、胰島細胞抗體(ica)、谷氨酸脫羧酶抗體(gad ab)及相關的血脂指標檢測,并計算胰島素敏感性指數(isi)發現:chd組fbg、ins濃度較健康對照組升高(p<0.05),isi較健康對照組降低(p<0.01),iaa陽性率(40%)較健康對照組(5%)升高(p<0.01);心血瘀阻和痰濁壅塞兩型的isi較健康對照組和氣陰兩虛型降低(均p<0.01),iaa陽性率(50%,47.37%)則較健康對照組(5%)和氣陰兩虛型(15.38%)增高(p<0.05,p<0.01),而ins濃度僅有心血瘀阻型增高(p<0.05)。于顧然等[6]將103例患者按中醫辨證分為心血瘀阻、痰濁壅塞、陰寒凝滯、心腎陰虛、氣陰兩虛、陽氣虛衰6種證型,觀察到實證中均有isi升高(p<0.01),并且發生明顯的`代謝異常,紅細胞膜atp酶數量降低和紅細胞內na+、ca2+升高,其中痰濁壅塞和心血瘀阻證最為嚴重(p<0.01或p<0.05);在虛證中,陽氣虛衰證有高胰島素血癥,而心腎陰虛證有空腹血糖增高,都存在ir,但氣陰兩虛證者ir不明顯。
4 冠心病中醫證型與冠狀動脈造影的關系
冠心病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多屬中醫學痰、瘀之范疇。因此,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及病變支數應與中醫證型之間有一定的關系。馬曉昌等[7]對73例經cag證實為chd的患者分析發現,所有病例均存在血瘀證,兼痰濁者39例(53.4%),氣滯者16例(21%),寒凝者7例(9.6%);具有明顯本虛征象者63例(86.3%),其中氣虛者57例(78.1%),陽虛者18例(24.7%),陰虛者28例(38.4%),陽脫者5例(6.8%)。氣滯和陰虛患者的病變支數較少,寒凝患者的血管病變支數最多;氣滯和陰虛患者的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較輕,陽脫和陽虛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較重。劉永明等[8]對259例chd患者進行辨證分型和cag檢查,綜合分析結果顯示,無論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所占比例還是冠狀動脈病變范圍及病變綜合嚴重程度,均為痰阻心脈證組>非痰阻心脈證組,認為痰是chd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
5 冠心病中醫證型與細胞因子的關系
近年來,大量流行病學調查與臨床研究提示,炎性細胞因子與動脈粥樣硬化(as)的發生發展有一定的相關性。臧力學等[9]對120例chd患者血漿內皮素(et)含量研究發現:按其含量、按證型依次為陰虛型、氣陰兩虛、痰濁型、氣虛挾痰型。黃惠勇等[10]對90例不同證型chd患者血漿心鈉素(anp)、β材詵入(β瞖p)、內皮素(et)、血管緊張素(ang瞚i)等調節肽指標研究發現:chd患者與正常人比較明顯增高(p<0.05,p<0.01)。舒血管作用的anp、β瞖p檢測結果呈現:心氣虛證組>心脈瘀阻證組>正常人組>陰虛證組>實驗觀察組。3組間兩兩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1)。而縮血管作用的et、ang并⒓觳飩峁呈現:心陰虛證組>心脈瘀阻證組>正常人組>心氣虛證組>實驗觀察組。3組間兩兩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1)。流行病學調查證實,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癥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張繼東等[11]研究顯示,心血瘀阻、痰濁壅塞、腎虛血瘀型血清hcy水平依次升高,3證型間比較無明顯差異,心氣虛弱型血清hcy水平較實證、虛實夾雜證為低(p<0.01或p<0.05)。嚴卉等[12]觀察冠脈造影陽性患者發現,心血瘀阻型血漿hcy水平高于痰濁壅塞型、氣陰兩虛型(p<0.05),而后兩型之間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孔麗君[13]比較冠脈造影異常者不同證型與正常對照組hcy水平的差異發現,僅痰瘀互阻型hcy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氣滯血瘀及心虛血瘀型hcy水平升高不明顯。
6 討論
冠心病中醫辨證客觀化、標準化研究工作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已獲得了長足的進展。但中醫辨證客觀化研究同時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作,具有相當大的難度,目前尚存在較多問題,如臨床辨證分型仍未完全統一,觀察指標缺乏特異性,臨床辨證缺乏客觀化等。故在科研活動和臨床實踐中應當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對冠心病中醫證候流行病學特征進行科學客觀的描述,從而規范冠心病辨證標準,建立統一的或基本的證型體系。第二,深入開展冠心病證型的基礎研究,科學合理地設計證型模型,在宏觀和微觀領域全面闡述其病理生理機制,尋找其中具有特異性和敏感性的辨證依據。第三,在確診冠心病的基礎上,在診療實踐中,開展客觀化指標的臨床驗證,有機地組合各種有效指標,提高科研效率,實現中醫證型病機變化和現代醫學病理生理機制的融會貫通。
【參考文獻】
[1]陳炳旺,藺德明.冠心病中醫實證血液流變學變化的臨床研究[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0,10(1):1.
[2]周中山.冠心病心絞痛中醫證型與血液流變學的相關性研究[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1,7(7):360.
[3]蔡師敏,黃發盛.冠心病中醫辨證分型與血脂關系分析[j].福建中醫藥,1999,30(6):12.
[4]毛 威,葉 武,劉 強,等.冠心病中醫辨證分型與胰島素抵抗關系的初步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21(9):657-659.
[5]何劍平,李小敏,等.冠心病中醫辨證與血脂脂蛋白關系的探析[j].遼寧中醫雜志,1998,25(11):505-506.
[6]于顧然,賀燕勤,郭云庚,等.冠心病中醫證型與胰島素抵抗、脂質及紅細胞膜atp酶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醫雜志,2004,41(2):111-112.
[7]馬曉昌,尹太英,陳可冀,等.冠心病中醫辨證分型與冠狀動脈造影所見相關性比較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21(9):654-656.
[8]劉永明,蔣梅先.259例冠心病患者中醫辨證分型與冠脈造影結果的關系研究[j].北京中醫,2005,24(3):131-133.
[9]臧力學,唐 麗,張 琳,等.冠心病患者血漿內皮素測定與中醫辨證分型的關系[j].天津中醫,1996,13(1):11.
[10]黃惠勇,朱文鋒,李冰星,等.調節肽與心絞痛患者中醫辨證的關系[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16(8):474.
[11]張繼東,崔紅燕,傅善基.冠心病中醫證型與血清高半胱氨酸水平關系的臨床研究[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24(3):207-208.
[12]嚴 卉,胡曉晟,陳君柱,等.血漿同型半胱氨酸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與中醫證型的關系[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11):813-815.
[13]孔麗君.冠心病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辨證分型相關性研究[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4,4(1):7-8.
【中醫臨床醫學論文】相關文章:
臨床醫學論文11-15
臨床醫學論文07-02
中醫學論文范文精選11-29
醫學論文寫作:臨床病例討論03-28
臨床醫學論文的寫作要點11-15
臨床醫學論文15篇11-15
臨床醫學論文范文03-25
臨床醫學論文1000字01-01
臨床醫學論文寫作的技巧講解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