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理工科大學生在音樂為媒介中提升人文素養論文
以培養“全面的人”為宗旨,從音樂教育遵循美育規律為原則,立足理工科高校實際,針對理工科院校學生思維方式與知識結構等特點,進而探究通過音樂鑒賞課程開發理工科院校學生潛能,提高其人文素質、藝術氣質、審美能力、創造力與創新精神,力求使理工科院校音樂鑒賞課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音樂鑒賞作為藝術類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一個以人為教育對象、以培養人的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實踐活動,也是當代素質教育下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不僅體現個人審美修養,而且表現其文化素質水平,關乎到綜合素養的提升。孔子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禮記》曰“樂,所以修內也”,可見音樂對人的重要作用。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對音樂與創造力提升的言論更是人人皆知的。因此,目前越來越多的教學單位開始將音樂鑒賞課程納入到公共選修課程之中。然而,工科類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文科類學生相比表現出不同特征,他們更善于理性思維,動手能力更強,但他們的藝術才能、感性思維則相對較為薄弱,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美育的缺失,他們的藝術潛質沒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發揮。
音樂鑒賞課作為工科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的主要形式,因其通俗易懂,涉及面更廣泛,音樂素質要求較低等特點,極易被工科學生所青睞。這正是美育介入的有利條件,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徑,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特殊意義。但是,面對專業技術教育的壓力、文化娛樂的多元化、審美趣味多樣性,理工科院校音樂鑒賞課程現狀如何?音樂鑒賞課程于工科院校人才培養的作用如何認識?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研究,不僅有利于教育者轉變觀念,更有利于高校有效地實施包括音樂教育在內的藝術教育,對于工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
長期以來,我國對于理工科類學生培養的主要方向是盡可能使新培養的專門人才適應于社會所需,為他們今后就業奠定專業技術基礎,這就容易形成院校的學科與學科之間交叉遇阻,學生缺乏更多的自主選擇,特別是看似與專業沒有的直接關系的藝術教育生存空間無形中被擠壓。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化,教育主管部門的積極推動,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才逐步受到重視,大部分高校將其列入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之中,并有了很大改觀和發展。但無需諱言的是,目前多數工科院校的音樂教學工作仍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不少人仍然囿于成見,對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作用、價值、目標、任務的認識還較為片面,實際課程設計和安排中還是將音樂課作為選修課開設,有限的音樂課程被安排在教學計劃之中,且課時有限。學生完全憑個人興趣愛好去選課,使音樂教育仍處于一個薄弱環節,得不到教師與學生的關注和重視。有時流于表面,缺乏考核及約束機制,既不同于專業課那樣,在學習、擇業方面起到關鍵性作用,亦不同于英語、計算機、體育等課程屬于考試必須過關的課程,這樣音樂課就處于可有可無的邊緣化境地。
同時,部分理工科院校對音樂教學的人力、財力、精力的投入方面,也未達到主管部門規定的基本標準,主要表現為音樂課師資力量配備不足,相應的硬件條件和設施短缺,管理體系不夠健全等。公共音樂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基本上借用專業的音樂教育或是師范類音樂教育的模板,內容設置也不能充分體現公共音樂教育的自身特點和學生實際需求,缺乏系統化的整體構想。同時,理工科院校的音樂缺乏科學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很多課程都是由授課教師自行編排,隨意性較大,與學生的需求不匹配,也不能遵循音樂教育的獨特規律,造成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進度不統一,教育深度沒有標準可依,教學質量更是無法保證。加之音樂課師資力量匱乏,使得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模式單調,更使得工科院校的學生未能系統全面的接受音樂教育 ,缺乏必要的藝術氛圍。工科院校在音樂知識學習方面的不利狀況和環境,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音樂的態度。
另外,理工科院校美育的社會環境因素也不容忽視。雖然從 2005 年起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就已進行了高雅音樂進校園的活動,但音樂會的聽眾卻仍以音樂專業的學生為主。其中原因之一即為非音樂專業學生的欣賞水平有限,特別是對于工科院校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專業課程安排緊,作業較多,業余時間還要協助教師進行實驗,而系統的學習音樂課程沒有時間。我們還注意到,工科院校學生很多表示喜歡音樂,但大部分僅限于流行音樂,而對于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民族音樂的興趣則較低,音樂欣賞仍停留在較低水平。上述狀況從不同方面制約了美育的發展,更讓我們感到這方面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感。
二
鑒于上述狀況,工科院校學生因美育缺失而產生的心智方面障礙時有發生,由此帶來的嚴重問題更讓人痛惜。對于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來說,生理和心理有別于中小學生,他們正處在一個知識結構最為合理、情感和想象力最為豐富的年齡階段,他們崇尚自由,但缺乏自我約束能力,思想極易出現偏激。比如:發生在復旦大學的投毒事件,學生在飲水機中投毒,導致同寢學生中毒身亡;就讀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兩名同學,因為發生了口角,最終以一人被刺傷而釀成大禍。還有北京大學的兩起投毒案,中國礦業大學的鉈鹽投毒事件,揚州大學的秋水仙堿投毒案等,都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而這些案件中所反映出的一個明顯的共性—— — 犯罪嫌疑絕大部分都是理科生,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切和反思。
對于大學生這個群體,重視其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就是心智的完善和理性的鑄造。我們看到,現如今大多數理科生,從小所接受的都是傳統應試教育,長時間操作技能的訓練使他們很少與人文知識接觸,更別說音樂素養,加之他們具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實施犯罪的工具,在他們無法用言語同他人解決矛盾時,往往會任憑情緒所支配采取一些失去理智的方法去處理問題,就容易出現極端情況。而音樂素養則是控制這些癥狀的不可或缺的良藥。正如《禮記》中所記載“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也就是說懂得了樂也就接近了懂得禮了。禮樂兩者兼得,也就為“有德”。《樂記》還說“樂也者,節也”, “樂者為同,同則相親”, “樂至則無怨”,這些都充分說明音樂對于增強人的自控力、親和力、包容心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們在理工科院校通過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更針對他們所處年齡階段的心理、生理特征,注重用音樂激發正能量,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其審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塑造其健康人格將會發揮有效作用。這一點早在西周時期的禮教制度中就有所體現,如《禮記》中所載: “十年有三年,學樂、頌詩,舞《勺》;成童(十五歲),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這對教育工作者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三
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學生在音樂基礎方面有這樣幾個特點:其一,它們在中小學階段接受的都是分數重、能力輕的應試教育,并且有一些重理輕文的心理,其音樂知識相對缺乏,藝術功底較弱;其二,一些理工科院校的學生,與藝術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相比,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來自于偏遠地區,沒有條件甚至從來沒有接觸過音樂,致使他們進入大學階段在接受音樂方面教育的時候,常常會顯得茫然而不知所措;其三,理工類院校中男女性別相差較大,有些專業甚至出現男生占有比例為 90%以上,女生則不到 10%。科學理論研究表明,男生和女生在大腦構成與思維方式上本身就存在差別,女生天生就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以及詞匯積累能力,而男生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對復雜的數字與數量關系上的把握、空間方位辨別,幾何圖形識別等方面。這是我們在工科院校開展音樂教育必須面對的現實,也就要求我們必須尋找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途徑。從心理學角度看,人的大腦分為結構基本系統的左右兩半球,左半球是理解語言的中樞,主要完成語言、邏輯、分析、代數的思考,具有連續性、分析性等特點。右半球則具有接受音樂的中樞,負責可視的、幾何的、綜合的思考行為,常被稱為“音樂腦”。現當代理工科學生,由于長時間操作技能的訓練和培養,使得他們在學習高數、物理、化學等理論課程時游刃有余,所以左大腦經常被利用。而右大腦則比左大腦利用的少得多,對于實際圖紙設計、產品研發等方面缺乏空間的想象能力。大多數工科類大學生僅熱衷于其專業范圍內的文化知識、專業技能,而很少接觸或者不接觸人文知識包括音樂。這實際上是封閉了自己的視野,久而久之會導致其感知力、記憶力、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我們音樂鑒賞課作為工科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要從這樣的缺口處導入,去激發學生的潛能,彌補其不足。具體方式如下:
1 、 感知能力的提升
音樂鑒賞的過程并不是機械地照搬和理解樂譜上的術語,是音樂鑒賞者憑借聽覺去感性地把握與領會音樂的一種心理活動。我們以提升感知能力為基本出發點,進而強化學生對于客觀世界的感性把握能力,并使之理性升華。我們始終要把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各種藝術教育特點和優勢,通過音樂鑒賞課潛移默化地來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從而提高認知能力。特別要注意這些學生經常需要面對構圖設計中各部件之間的協調與統一,產品外觀設計、線條的自然流暢等與審美相通的地方,利用這里的特長和優勢,促進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與向往,順勢引導,巧妙對接,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 記憶能力的提升
記憶力是指通過識記、保持、再認知的方法,重現客觀事物所反映的內容或經驗的一種能力。根據記憶內容的變化,記憶可分為:動作記憶性、情緒記憶、形象記憶以及抽象記憶。工科學生因其專業的特殊性,在平時的學習中需要熟記大量的公式,并加以應用,記憶對他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通過不斷地記憶來得到知識的積累,從而獲得認知能力的提升,這也是人的特殊能力。然而情緒記憶是通過體驗而產生的情緒與情感的記憶,因為這種體驗是自發的,是情不自禁的,所以這種記憶的內容框架牢固、深刻。我們努力通過音樂鑒賞課程把他們從概念、數字、邏輯等方面的機械抽象型記憶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在生動美妙的音樂中鍛煉情緒記憶能力,在快樂中獲取新的能力,這也是對他們專業學習的巨大促進。
3 、 創新能力的提升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是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能力。優秀的音樂作品讓聽者在感知美的同時,激發出巨大的自由想象的空間。一件優秀的音樂作品中凝聚著創作者對當時的情況、情緒、心靈與情感等方面的綜合反應,通過不斷欣賞這樣的音樂作品,使人們視野更廣闊,思緒更深遠,甚至會產生很多科學的靈感。有文字記載,愛因斯坦承認自己發現相對論就是受到了音樂氛圍的啟迪,科學發展史上這種例證很多。對理工科學生而言尤為重要,常沉浸于美妙悅耳的音樂之中,能夠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進而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授課教師可以在音樂鑒賞的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營造靈活多樣的教學情境,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所能支持的教學手段,在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的同時,指導他們深入到教學情境中,盡情的聯想和思考,讓他們不由自主的動腦、動手,對音樂作品進行研究探討音樂中無盡的奧秘,并肯定其在研究探討過程中的創新思維及創新行為。這樣的音樂鑒賞課程,比較容易抓住學生心理,使他們在接受音樂教育的過程中發展形象思維,有利于大腦左半球功能的調節和開發,從而避免單一的抽象推理,增強對學習對象的理解和掌握。
音樂鑒賞課作為一種審美再創造的活動是工科院校實施素質教育和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音樂感知、想象聯想、理解認識等多種心理功能綜合的動態過程。這些心理因素彼此相互滲透,存在著微妙的關系,對于學生的感知能力、記憶能力、創新能力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是激發工科學生潛力的有效途徑。
四
藝術教育的魅力在于可以使人們在精神和道德上得到升華,通過發現音樂的美而創造生活的美。根據學校音樂課程改革的方針,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大致有三個目的:一是通過音樂教育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反應力、想象力、判斷力,同時具備一定創造性思維能力;二是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藝術氛圍,豐富其課余生活;三是授予學生一定的審美觀念,同時使學生學習到一些基礎音樂知識,并能從中體會到一些音樂藝術美,提高其精神境界。從上述幾點來看,學校音樂教育要培養的對象與音樂鑒賞課程所表現出的特征是一致的。作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今天,我們要以人為本,在注重創新思維的大前提下進行工科院校音樂鑒賞課的教學,把握工科院校學生的特點,了解他們對音樂知識的掌握程度,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切實有效地幫助其感知音樂美,引導學生賞析并親近音樂,讓他們于大學期間盡情展現青春活力,培養良好的氣質和修養,這也為他們將來提供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在這里并不是把音樂教育抬高到喧賓奪主的位置,但是藝術教育不足不能不引起更多的深思,這方面發展的巨大潛力值得我們更多的探索和研究。要注意發揮音樂在這幾個方面的特殊作用,對現有教學體系進行有益的補充。其一,注重音樂對人的感情和認識的矯正作用。《五經通義》說“(樂)所以禁奢侈,滌邪志,通中和也”。其二,注重音樂對增強人對群族認同感的作用。《樂記》所說的“樂者為同,同則相親”, “樂至則無怨”對我們來說很有價值。其三,注重音樂對形成族群凝聚力的作用。《禮記》曰“樂文同則上下和矣。樂者異文。合愛者也。”這也是我們的價值觀所認同的。其四,注重音樂對增強人的道德規范自覺性。《禮記》曰“樂者所以象德也”, “仁近于樂。樂者敦和”,可見音樂對道德升華的作用不容忽視。現如今,知識經濟與信息科學快速發展, “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科教興國”等觀念的相繼提出,促使教育在當今這個社會的大環境下面臨著新的挑戰,而綜合型人才的教育是我國發展國力水平的關鍵,硬實力與軟實力互為表里,相輔而行。知識和人才、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理工類高校音樂素質培養是其文化藝術素質、專業能力和人格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在長期從事理工科院校音樂素質教育的工作中,越來越深刻的意識到任重道遠,也感到這方面的空間巨大,且大有可為。
【理工科大學生在音樂為媒介中提升人文素養論文】相關文章:
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論文10-29
淺談大學媒介素養教育初探的論文07-07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論文10-26
媒介素養教育主題活動的思考論文07-21
論英美文學作品賞析中人文素養的提升論文07-25
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論文08-30
把人文素養滲透到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論文06-29
談大學生社團人文素養教育研究的論文09-16
高中美術鑒賞課對提升人文素養的作用論文(通用6篇)08-22
新媒體對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促進論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