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參與式”農村社區發展題目的討論
關于“參與式”農村社區發展題目的討論【英文標題】discussion on"pattern of participation"and development of therur
al community
【 作 者 】林志斌
【作者簡介】林志斌 荷蘭瓦赫寧大學,發展社會學博士研究生
【 正 文 】
“參與式”做為一種方***和工作手段,被中外學者先容到中國應用已有近10年的
歷史。主要是在一些農村發展外助項目中作為操縱手段得到應用的。做為一個發展機構
,中國農業大學國際農村發展中心已將“參與式”滲透到其工作的各個領域,如成人培
訓與大學教學、機構矛盾的確認與協調、貿易經營中不同文化間的溝通。當然,“參與
式”最廣泛應用的領域是農村發展項目的確認、設計、計劃、執行、監測與評價。實在
,“群眾參與”在中國并不是一個新鮮的名字,然而,從非單純政治含義角度對參與者
的角色及其相互關系進行深刻反思這一層次上來講,“參與式”給中國帶來的內容已完
全超出了中國本土對“參與式”這一詞匯的理解。本文試圖從3個層次對參與式社區發展
進行探討。首先是在哲學和方***層次上對“參與式”的含義進行探討;第二,通過對
社區的熟悉和探討來說明“參與式”在社區發展中的含義;第三,對“參與式”應用的
領域、“參與式”的方法與手段進行列舉與說明。
一、對“參與式”的理解
任何一種思潮的出現都是基于對社會現狀及題目的思考與批判。本文將“參與式”
對現實的反思回納為下列幾個方面:
1.對科學及科學家作用的反思
在國際上,這種反思是從對技術及技術轉移(tot)的成功與失敗中產生的。自五六十
年代以來;基于國際政治、經濟、資源及全球發展的考慮,發達國家開始了對發展中國
家的財政與技術援助。它的基本模式是技術轉移。而技術轉移是基于這樣一種理論認同
:技術是具有普遍真理意義的,因此,成功的技術應具有普遍推廣的意義。然而在實際
發展中,人們發現了技術及技術轉移這兩個層次上的題目。從技術層次上來講,首先,
實驗室、實驗站技術僅可能使具備一定良好的,或與實驗條件相似的自然資源稟賦的地
區受益。其次,現代社會對科學的簡單熟悉與崇拜,使學科越分越細。這樣做的思維基
礎是:某一學科被研究得越精越細,就越能解決現實題目。而現實對“整體”的要求卻
往往使單學科技術不能發揮其預想的作用。從技術轉移層次上來看,技術的適宜性不僅
取決于技術本身,而且取決于當地的資源、經濟、社會、文化及組織條件。下表僅對這
兩個層次上的矛盾給予展示。
附圖{圖}
2.對發展的主體與動力的反思
現代文明是以產業文明、城市文明和發達世界的文明為代表的。因此,第三世界的
農村就成為貧窮和落后的代表,成為需要被改變的對象。毫無疑問,進步與發展是貧窮
與落后地區所需要的。題目在于發展的主體是誰,發展的動力來自何處。這一思考源于
對發展項目的可持續性題目和公平題目的探討。一些國際和國內的發展項目往往有這樣
一種假設:既然貧窮與落后是項目要改變的對象,那么貧窮與落后地方的人自然就是被
教育、被指導的對象。因此,發展的氣力來自外部的支持。然而,對現實經驗思考的初
步結論有兩點。一是發展項目若主要依靠外部氣力,當外部投進消失時,預期的項目長
遠目標就不會得以實現。最典型的例證是,很多國際項目只有在外國專家的在任期間,
項目活動才有所進展,項目結束后,預期的長久影響往往得不到實現。二是從國際、國
內的扶貧經驗中都得出這樣一條結論,若扶貧對象不是資金的直接擁有者和資金使用方
向的決策者,那么扶貧的目標往往不會真正實現。這些經驗與熟悉并不否定資金來源的
重要性和外來技術、信息的重要性。其含義在于,若不熟悉到受援方和農民是發展的主
體和發展動力的本源,就會對所投進的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這里的含義決不是說農民
不需要專家和科學,而是說農民不應是被動的接受者和聽命者。更具體地說,可以懷疑
農民的文化程度,但不能懷疑他(她)們對現狀與自身的了解,及他(她)們應當是自
我思維與行動的主體決策者。
3.對處于不同角色的群體或人對同一現實有不同熟悉的反思
任何一個項目的實施都需要多方角色的共同參與。然而,在如何熟悉參與各方的作
用及相互關系上,“參與式”思潮本身也經歷了幾個熟悉階段。在《農民第一位》(《
farmer first》)一書中,農民的能力及其在研究和實踐中的關鍵參與地位得到了熟悉
和分析;《對專家的挑戰》(《chanllenging the professions》)一書,對專家作用
的局限性給予了深進的分析;《超越農民第一位》(《beyond farmer first》)一書,
對不同角色之間的矛盾、沖突及權力關系給予了分析;《誰的現實算數?》(《whose
reality acounts?》)探討了人能否超越自我,對自我的局限性進行熟悉與反思。根據
筆者對最后一本書內容的理解,作者提出了這樣一些題目讓人們思考:在熟悉到了專家
、學者和官員們與農民所熟悉的現實不同之后,專家、學者和官員們可能對自己對現實
的熟悉進行反思與批判嗎?可能對農民對現實的熟悉給予理解和認同嗎?可能將自己的
愛好、利益與判定置于農民之下嗎?
綜合上述反思,“參與式”的宗旨主要體現在:通過***參與,通過群眾的決策性
參與和專家的輔助作用,使群眾公平地擁有發展的選擇權、參與決策權和受益權。并在
這種以農民為主體的多方參與下,來發現、確認社區發展的機遇。通過公道有效的發展
機制的建立,實現資源的公平和公道的配置和治理,終極實現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在筆者看來,“參與式”的價值在于其不僅對發展在哲學和方***層次上進行了思
考,而且把這種思考與發展的操縱緊密相連。從“參與式”農村評估(pra)到“參與式”
學習與行動(pla),“參與式”成為很多發展項目的概念和操縱手段。“參與式”的影響
已不僅局限于農村發展領域中,還滲透到城市和各機構的文化、教育等領域中。然而,
從貧困農村社區發展的必要性、緊迫性和艱難程度上來講,“參與式”在社區發展中的
意義尤其是重大的,其面臨的挑戰也是巨大的。
二、對社區發展的熟悉
進步與發展是人類追求的目標,而發展過程是通過人為的投進改造自然與自身的過
程。因此,干預就成為發展的一種戰略和手段。“干預主義”面臨的是比城市和產業更
為復雜的題目。發展操縱往往非常注重社區這一單元與層面,這是由于其社會功能和自
然功能所決定的。行政社區是社區服務和治理的重要單元;而行政社區所包含的各個自
然社區又是進行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有效運用的重要單元。按筆者的粗淺理解,“參與
式”試圖通過某些操縱手段來調諧“干預主義”和社區內部潛伏的運行機制。
筆者在此通過對社區的熟悉來說明“參與式”在社區發展中的含義。
1.社區由地域來維系
按地域劃分來定義社區有兩層含義:一是按行政治理區域定義的社區;二是按自然
聚居區定義的社區。這兩種定義的劃分對社區發展有著不同的含義。對于外來干預來講
,分別在這兩個層次上對當地的資源、經濟、社會、民族等現狀進行了解是意義重大的
。由于發展項目的選擇、項目目標群體的選擇等都依靠于來自以地域為界的某社區的信
息。“參與式”所關心的不僅是二手資料和社區治理者們是如何總結和熟悉這些現狀的
,更重要的是關心社區中的居民,包括不同年齡、民族和性別的人們是如何熟悉他(她
)們的生活狀況的。而正是“參與式”為實現對社區范圍內真實情況的熟悉創造了很多
靈活的操縱手段。
2.社區由現實需要來維系
無論某一社區如何貧困,人們仍在這里繁衍、生息。除了別無選擇外,還說明人們
在這里可以暫時或較長遠地獲得現實的需要。然而這種現實需要的維系力卻表現為一種
社區人口的共生和競爭的矛盾同一體。聚居是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然而,在面臨社區內
資源貧瘠和外來支持有限的情況下,聚居人口之間存在著競爭。在長期共同生活的磨合
下,社區內部往往已經形成了某種內部機制來維系這種現實需要,然而這種機制往往是
不可見的或者說是無形的。在這種情況下,外來者就仿佛進進了一個“黑匣子”。外來
干預可能打破原有的權力關系和舊有的工作方式,并可以在正確利用資源的情況下給社
區人口同等地帶來發展的機會,但這一切全部取決于“社區黑匣子”中人口的參與和參
與方式。在對農民、專家與官員角色的正確熟悉的基礎上,“參與式”試圖通過具體操
作手段的運用來理解、確認社區人口的復雜、多樣的現實需求,并與社區住民共同確認
發展項目的主體項目活動及項目實施的組織原則。
3.社區由文化來維系
文化與人的基本生存需求緊密相關卻又超越基本需求。民族文化往往可以將不同民
族區別開來。然而,生活于不同社區的同一民族往往又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可
見,不論一個社區由單民族或多民族組成,一個社區的存在與繼續往往由社區內部有形
或無形的文化來維系著。外來者進進社區對社區文化感覺最明顯的時候是,社區內的人
知道什么該或不該對外人說,什么能或不能對外人說。文化的內含是多層次和多方位的
,從干預主義看來,有的文化是進步的氣力,有的文化是阻礙進步的氣力。但無論社區
內文化被如何看待,它都不會由于外來干預的到來而在短期或較長期間內發生改變。社
區工作的經驗證實,對社區文化的熟悉與了解是項目組織與實施工作成功與否的重要前
提。“參與式”可以幫助外來者在對社區文化“盲視”的情況下,縮短與當地人的間隔
,以便與農民進行溝通、交流,并爭取獲得農民的信任。“參與式”實際上是希看通過
將項目專家的角色由指揮者“降為”發展輔助者(facilitatorts),來實現調動社區文化
的積極作用及建立社區項目有效運作機制的目的。
三、“參與式”社區發展的操縱
在農村發展的研究與操縱中,“參與式”主要運用于行動研究、推廣與培訓和農村
社區發展項目的確認與操縱。“參與式”行動研究的核心體現在:立足于對農民是研究
成果的使用者和是否使用研究成果的決策者的認同;立足于對農民生產生活體系復雜性
的認同;要認同和研究鄉土知識,倡導農民參與所要研究題目的發現、確認、研究和認
證過程。“參與式”推廣與培訓的核心體現在:推廣員與培訓者的角色是輔導者而不是
單純的指導者;夸大互相學習,夸大以用戶為導向、以解決題目為導向和以機遇確以為
導向。“參與式”社區發展項目的確認與操縱的核心是:發展的動力來自發展主體內部
認同的有效、公道和公平的制度安排與資源投進。由于工作目標、內容和丈量的不同,
服務于“參與式”研究、培訓和發展操縱的方式有很多種,如下表。
附圖{圖}
“參與式”手段服務于兩個大目標,一是對社區參與的調動;二是服務于具體的研
究和操縱目的。第一方面夸大過程,第二方面夸大產出。過程所運用的具體手段和如何
運用這些手段決定著產出的性質和內容。因此,“參與式”手段的重要性既在于“參與
式”手段本身,也在于這些手段的產出。
【責任編輯】王宏章
【“參與式”農村社區發展題目的討論】相關文章:
淺析中學英語參與式教學活動03-26
工商管理參與式教學法11-19
參與式教學在小學音樂課上的運用探索03-29
淺析教師“參與式”教學培訓的實踐及探索03-18
淺談高校心理健康課參與式教學模式探析03-20
初中物理導學式教學模式探討論文11-20
生物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活動探討論文11-17
關于家族式企業內控缺陷題目的探討01-11
高職生態式藝術設計教學模式探討論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