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的課程改革論文
會計專業如何培養學生貼近生產活動的實際技能,建立合理的專業課程結構,讓學生畢業后能快速上崗,縮短企業培訓的時間,是職業教育從業者應當積極探索的問題。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較好解決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實際開展過程中仍遇到很多問題,需要大家積極應對,讓課程改革得到深化。
一、目前中職會計專業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專業課程設置重心過于集中
目前,中職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中,按三個年級六個學期來看,公共基礎課占的比例是32%左右,如數學、語文、英語、計算機基礎等課程,均在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各占4個課時,再加上政治與經濟、體育各占2個課時,已經設置了20個課時,再安排班主任工作2個課時,一個星期30個課時里面只剩下8個課時安排會計專業課,最多只能開設兩門專業課,造成一年級會計課程設置未能突出其專業性。而到了第三、四學期,公共基礎課只占用4個課時,其余課時均安排會計專業課,課程多而學習難度大,所有核心課集中在此階段,學生感覺吃力。最后的三年級,第五學期只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校內學習,然后學生外出頂崗實習,學生在最后的校內學習階段往往容易出現松懈。
2.課程設置需進一步完善
經過近兩年的課程改革,很多中等職業學校開始注重實踐課程的教學效果,積極推行“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但是在改革過程中,部分學校教學改革的步伐邁得太大,過于注重實踐教學形式而導致學生無法接受新知識,致使授課計劃無法按時完成。比較突出的現象是,目前高二年級的學生,由于剛好遇到“理實一體化”改革,原來的企業財務會計理論教材改為以實操為主的企業會計崗位技能實訓教材。改用教材的出發點本是好的,弊端在于:該年級的學生高一階段學的會計基礎是以純理論教學為主,并沒有動手實踐過程的'配合,改用了實訓教材以后,任課教師努力地想要實現理實一體化,但是學生在一開始時學習思維已經有了限制,學習意識上未能跟上,再加上學校的實訓場所不足,而且未能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只靠老師的一張嘴,一支粉筆,教學效率偏低,即使已經歷兩個學期共17課時/周,仍然未能完成該課程的授課計劃。所以在教材的選用上,必須要考慮教材的銜接性。
3.存在教學與考核形式不相符的情況
近兩年“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推行過程中,部分中職學校會計專業課程的考核形式正逐步改變,能根據目標多元化、方式多樣化,比較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采用卷面筆試和實際操作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但是,一些實踐課程仍只進行卷面考試,或者由于學生學習狀態問題,造成整體動手能力差,教師擔心進行實踐考試形式會造成大量學生考試不合格,出于各種考慮因素,只采用卷面考試形式,造成教學與考核形式不相符的現狀。
4.會計專業學生考證難,通過率低
近幾年,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考試形式更新,從原來的兩科紙質考試轉為無紙化兩科考試,再變成現在采用的無紙化三科聯考,分別是會計基礎、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電算化,必須三科同時合格,任何一科不合格,則該考證不合格。形式改變之后,專業教師發現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范圍更廣了,題量更多了,而且難度加大了。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會計從業資格證的通過率普遍在20% ~30%,通過率非常低。這就造成了大部分的會計專業學生畢業時無法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即平日所講的會計上崗證,從而導致會計專業畢業生無法從事會計工作,就業不對口現象進一步擴散,造成學生對會計專業前景失去信心。
在課程設置中,考證輔導課程在第三、四學期體現,三科平均每科占了8個課時或者更多,兩個學期每周一共24課時,占的比重較大。但是最后考證結束,大部分學生沒有通過,40學生的一個班里只有10個學生通過,這就造成了課程設置的一個僵局。既然會計從業資格證的通過率如此低,那么課程設置時,還有必要向考證輔導傾斜嗎?
5.專業教師的素質水平影響課程改革的推行
隨著“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推行,實踐教學環節得到更大的重視,要完成理實一體化教學,不但要求專業教師理論水平過硬,而且要求實踐能力強。這需要專業教師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學習并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增強個人的專業實踐能力。但是目前中職學校中仍然存在部分專業教師思想認識比較落后,不敢也不愿意嘗試新的教法,把實踐課當理論課。會計電算化課程不是教學生如何操作電算化軟件,反而經常讓學生抄書,還美其名曰只要把操作步驟抄熟了,自然就會做了;上實訓課時,填寫支票、發票,需要蓋章時,居然讓學生在支票上畫章,學校的會計實訓室卻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各種章。當學生完成實訓練習時,蓋章的技能沒有學會,畫畫的能力倒是提高了不少。試問,即使課程設置得再好,任課教師教學理念跟不上,不能真正地實現理實一體化,課程改革的推行能順利進行嗎?
二、改革目前現狀的思路
1.重組課程體系,適當調整課時
公共基礎課以“夠用”為力度,堅持“少而精”,忌“多而濫”。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多數來源于普通高中入學考試的落選者,文化基礎相對較弱。對數學、語文、英語等公共基礎課,應根據實際需要適當降低教學要求,以學生“夠用”為度,根據專業特點適當增減公共基礎課程內容。由此,可嘗試將其課時適當減少,如從4個課時減少到3個課時,將剩余的課時安排到會計專業課程,從而減輕第三、四學期會計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壓力。但是,該做法可能會導致學生的文化認識能力不足,例如學生無法理解某一會計業務的描述,所以做出此嘗試時應有此預見。
2.以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為本位,建立合理的專業課程結構
會計專業學生會計基礎技能知識不扎實,導致后面的崗位技能實訓階段無法接受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要改變這種狀態,首先從會計基礎教材的選用著手,擯棄以理論為主的傳統教材,大膽采用以實踐為主的新教材,如廣東科技出版社的《會計基礎》(實驗版)就是一本比較實用的教材。目前有不少中職學校正在使用該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發現,學生對于認識、填寫單據方面的知識接受是比較快的,而因為先動手做,后學理論,學生的學習激情明顯提高,而且任課教師采用了分組教學法,分崗位實習,教學效果比較好。我們相信,當學生完整地學完該教材后,再進行企業會計崗位技能實訓,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同步提高,課程知識更容易銜接。
所以,要以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為本,建立合理的專業課程結構,從會計入門課程開始,全部選用以實踐為主的教材,在做中學,學中做,到了第五學期學生外出頂崗實習前的那個月,可以安排為期一個月的會計模擬綜合實訓。本實訓階段是綜合實習階段,這一階段是全面熟悉會計核算過程,增強會計綜合處理的能力,按崗位實訓的處理方式,貼近學生畢業后實際工作的內容,學生的實習興趣會更濃。同一套賬,學生先做手工會計,再做一次電算會計,達到對比的效果,更仿真。
3.進一步規范多元化考核模式
實踐課程的考核形式還可以進一步規范。實踐課程必須采用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模式,到了學期末,可以考慮以一家生產企業一個月的業務作為資料,進行一次綜合實訓的考核形式,從頭到尾做一遍,使學生對成本會計這門課程的知識有更具體更系統的認識與理解,以實踐考核形式代替卷面筆試,最后學生還要填寫實習報告。實踐考核的成績評定,平時成績占30%,技能占50%,實訓報告占20%,這樣對于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評價比較合理。
4.組織學生參加有關考試,爭取畢業時獲得“雙證”
會計從業資格證的通過率低,造成學生考證欲望降低,對會計學習的熱情也會進一步降低。要改變這種現狀,中職學校的會計專業考證必須考慮其他出路,讓會計專業學生自主選擇是否報告會計從業資格證。同時,結合目前社會對會計專業崗位的需求,組織學生報考統計員證或者收銀員證等。相對會計從業資格證而言,這些證的通過率比較高,可以提高學生對會計的學習熱情。而在課程設置時,可以針對考證需要做出協調。
5.促進專業教師提高專業實踐能力
要更好地實行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固然重要,但是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必不可少。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法,派專業教師去學習培訓,到有經驗的中職學校去學習他們的教學方法,帶回自己學校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推廣。還可以請企業有豐富經驗的會計師或者會計事務所的注冊會計師到學校授課,開展講座等,使會計專業教師能夠更快提高專業實踐能力,促使專業教師學習探討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小組互動式教學法等教育教學新理念,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專業教師更充分地利用會計模擬實訓室進行專業課教學,更好地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劉合群,梁澤洪.百分百中職教育新理念[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
[2]閔清.中國職業學校會計專業課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中國教育創新,2009(1).
【淺談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的課程改革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