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虛擬經濟的行為金融學基礎
虛擬經濟的研究與行為金融學一樣,都對資產定價模型進行了重新地審視,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虛擬經濟行為金融學基礎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查看。
前言
從歷史到現實,經濟學的發展總是伴隨著新科技的發展與人類的進步,20世紀末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以美國為主,波及世界的新經濟的方興未艾等要素逐漸滲入到經濟發展的理論層面、政策層面、實務層面等各個領域。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虛擬”與“經濟”聯系到了一起,這一概念的提出,為理論界研究新的經濟現象提供了思路,也使許多已經存在而仍有爭論的經濟問題得到了重新定義與解釋的空間。虛擬經濟的核心是“以資本化定價為核心的一套價格系統”,所謂“資本化定價”,是指脫生于實體經濟中的“資本”的定價方式。在實體經濟中的資本定價方式,主要指人們根據生產能力或產生收入的能力對資本進行評價,當這種定價方式被應用于其他資產的評估時,就可以稱為“資本化定價”。在實體經濟的產品市場中,商品的價格呈“下降趨勢”,這主要是受邊際投資率遞減規律的制約,從而出現邊際收益遞減與負反饋的趨勢;而經驗研究表明:在虛擬資產的價格體系中出現了邊際收益遞增與正反饋的趨勢這主要是由其定價方式決定的。虛擬資產與一般產品的區別在于一般產品沒有提供“預期收益”,因而實體經濟中的產品必須由成本決定價格。
與此同時,西方的行為經濟學家把心理學納入以證券投資為代表的經濟主體的行為分析中。通過對理論研究與觀察實踐進行對比,他們對主流金融學的投資者“理性”這一假設提出了挑戰。例如其代表性的“期望理論”。
一、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評述
作為一門新興的經濟學科,行為金融學的興起為傳統金融學在解釋現實的經濟世界中所遇到的難題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行為金融學基于心理學的原則,把金融投資過程視為一個心理過程,包括對市場的認知過程、情緒過程和意志過程。和主流金融學一樣,行為金融學也由許多有用的工具構成。這些工具有些為主流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共有,有些則是行為金融學獨有,如人類行為的易感性、認知缺陷、風險偏好的變動、遺憾厭惡、自控缺陷以及同時將理性趨利特性和投資者情緒等價值感受作為自變量納入分析框架等等。一些人認為:行為金融學不過是將心理學引入了金融學。但是,心理學從來沒有離開過金融學。盡管行為模型不一樣,但所有的行為都沒有超越心理學。主流金融學又何嘗不對投資者的行為(指導行為的是心理)做出假設呢?只不過主流金融投資者的行為被理性所模型化,行為金融投資者的行為則被置于正常的模型之中。
行為金融學基于心理學的原則,把金融投資過程視為一個心理過程,包括對市場的認知過程、情緒過程和意志過程。認知過程往往會產生系統性的認知偏差;情緒過程可能會導致系統性或非系統性的情緒偏差;意志過程可能既可能受到認知偏差的影響,又可能受到情緒偏差的影響,這些個體偏差加上金融市場上可能的群體偏差或羊群效應,可能導致投資或投資組合中的決策偏差。投資決策偏差就會使資產價格偏離其內在價值,導致資產定價的偏差。而資產定價偏差往往會反過來影響投資者對資產價值的判斷,進一步產生認知偏差與情緒偏差,這就形成一種反饋機制。如果這種反饋機制受到市場其他因素的激勵或強化,就會形成一種不斷放大的效應,形成泡沫或者破裂。
在相應的金融理論中,典型的投資者應被稱為“行為投資者”――而非“理性投資者”:理性投資者的效用依賴于財富或消費的絕對水平;行為投資者的“效用”則反映在預期理論的價值函數中,是一條中間有一拐點的s形曲線(橫軸的正半軸表示盈利,負半軸表示損失)――在盈利范圍內通常是凹的、在損失范圍內通常是凸的,且曲線的斜度在損失范圍內比在盈利范圍內要陡。
均方差組合投資者將資產組合看成一個整體,他們在構建資產組合時只考慮不同證券之間的協方差,并且他們都是對風險的態度不變的風險厭惡者。由于風險投資者的個性差異,經歷的不同等原因。行為金融組合者則具有金字塔型層狀結構的資產組合。資產組合金字塔的每一層都對應著投資者特定的投資目的和風險特性(方差)。一些資金投資于最底層防止變得不名一文,一些資金則被投資于更高層次用來爭取變得更富有。
二、虛擬經濟的理念與行為金融學研究的互動效應分析
虛擬經濟的研究與行為金融學一樣,都對資產定價模型進行了重新地審視。二者都對傳統的模型中的“資產價格由供需雙方決定”、“信息的充分性”、“理性的經濟人”等前提假設發起了挑戰。在虛擬經濟的研究中,“觀念”定價被視為資本化定價的基礎;在行為金融學的研究中,假定了投資者對資產有不同的“期望”,存在信息交易者與噪音交易者,因此在確定資產的定價時存在差異。 “觀念”與“期望”是同一出發點的不同表述。“觀念”的差異導致了投資者不同的“行為規范”,即投資者意向的“規則”,并以此來約束自己的投資行為。行為金融學研究中投資者的“避害心理”、“從眾心理”、“減少后悔”等心理因素都對投資決策產生影響,這些心理特征都被虛擬經濟研究中的“觀念”二字所涵化。
在以證券市場為代表的虛擬資本市場中,舊有的“理性價格”是指風險與收益對稱時的價格,主要由預期收益模型確定。但是,一直以來的各種預期收益模型均無法驗證其完全的有效性。在資本化定價中,不是僅對投資者所耗成本進行定價,關鍵是對所有者的投入的贏利能力定價,這種贏利能力的定價是資本化定價的關鍵。在虛擬資產的定價過程中,這種贏利能力體現在虛擬資產帶來的預期收益,這種預期收益集中了各種影響要素,直接內化于人的“觀念”與“心理”之中,影響著經濟主體對可選擇項目的主觀評價,從而進一步影響資產的價格與收益。但是,在目前對虛擬資本的各相關領域,定價模型還缺乏行為金融學所提出的“偏好”、“認知偏差”、等有限理性的解釋變量。所以在行為金融學中認為不存在純粹的“理性”價格。
以股票市場為例,傳統的金融理論認為股票的價格取決于公司的賬面價值,但隨著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有關學者對股市的暴跌進行了反思,提出了:“股票的價格會由各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而偏離價值。”給予經驗的觀察,凱恩斯更是提出了投資的需求受“資本的邊際效率”的影響。在他看來:股票價格=資本的邊際效率+風險補償。隨后的各種資產定價模型都試圖對影響資產價格的各種因素作出準確預測,從而正確定價啊,以減少投資中的不確定性。但事實證明,這些將現時條件進行簡化的模型所得出的結果僅僅是理論上的結果,而以股票為代表的虛擬資產的價格變動往往是非線形的,實際的虛擬資產市場受多種因素的影。這些“不確定性”集中反映在人的“心理”上,促使投資者以“觀念”要素對投資品進行定價,這使虛擬資產逐漸脫離實體經濟的運行方式,這種定價關系充分反映了市場經濟的“價值關系”的本質。
三、總結
在每一個經濟轉型的時代,習慣性因襲的力量需要破壞與重建,新生的未加控制的力量需要質疑與糾正。通過對虛擬經濟與行為金融學研究的共生性進行的一系列分析中,我們可得出以下結論:對虛擬經濟的研究而言,其理念的提出為資本市場的發展掃清了理論的障礙。隨著市場經濟不斷向縱深發展,其“價值系統”的特性越來越明顯。在這一大背景下,一些經濟理論的前提假設已經不適應新形式的需要,許多固有的經濟問題需要重新進行定義與解釋。在具體的研究中,行為金融學研究資產定價過程中對人的“心理因素”的重視無疑與為我們提供了思路,其理論框架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這不僅是我們理論研究的突破口,也對我們相應的微觀投資行為,中觀生產計劃,以及宏觀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淺析虛擬經濟的行為金融學基礎】相關文章:
虛擬經濟的經濟學03-21
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一)03-07
淺析新經濟時代企業過作方式-虛擬運作03-18
虛擬經濟的發展、影響及對策03-29
虛擬經濟整合營銷03-24
基于虛擬經營的知識共享行為研究03-21
證券投資者行為的行為金融學研究述評03-14
探討行為金融學對投資策略的影響03-13
行為金融學與基金投資策略分析03-21
行為金融學對投資策略的影響探析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