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制造與“世界工廠”
[摘要]近幾年來,關于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話題成為理論界的熱點話題,但對世界工廠的定義及判斷卻語焉不詳,本文通過回顧世界工廠的歷史變遷,認為世界工廠的定義是量與質的結合,特別是要注重企業的創新能力,認為中國并沒有完全意義上成為世界工廠。
[關鍵詞]世界工廠創新跨國企業
2001年5月,日本通產省發表的白皮書第一次提到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工廠”。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同年9月份《福布斯》雜志舉辦的企業高層會議上說,中國將在21 世紀成為“世界工廠”。于是“世界工廠”、“世界制造中心”頃刻成為人們關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那么,我們真的可以樂觀地接受這個稱號么?為了更好了解世界工廠的定義,我們有必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世界工廠的演進。
從歷史上來看,世界工廠歷經三次轉移,從18世紀30年代起,在英國誕生了紡紗機、蒸汽機等一系列重大技術發明,掀起了第一次產業革命高潮。隨著英國的機器傳入歐洲大陸并與當地的諸多技術革新結合,法、德和美國也相繼掀起了產業革命高潮。到1860年前后,英國工業發展達到鼎盛期,國內外貿易迅速擴大,成為舉世聞名的“世界工廠”。
進入20世紀,全球性制造中心日漸移至美國。隨著T型福特汽車、電除塵器、電冰箱、空調等民用產品在20世紀一二十年代相繼面世,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車、家電生產國。
二戰后,日本從戰爭廢墟上開始經濟復興,在20世紀60年代實現了重化學工業化。到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風靡世界,“世界工廠”的桂冠轉到了日本頭上。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工業化發展的重點從基礎材料型產業向汽車、機械、電子等加工組裝型產業轉移。與此同時,日本的出口結構也從對進口原材料進行加工制成產品向國外出口,轉向利用日本高水平制造技術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對外出口。1983年日本機械工業出口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意味著日本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簡單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所謂世界工廠,不能單純從量的上面來看,還要從質的上面來看。制造業產品不僅要在世界市場中占有相當份額,還要在技術上占有優勢。為了便于把握,技術上的優勢指的是核心技術的優勢,是單個企業所特有的,一般而言我們可以用R&D在企業(國家)中的比重來衡量。
從全球角度看,中國制造業無論是產值、品種、檔次,還是創新能力,與真正的世界工廠都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國制造業雖名列世界第四位,但總體規模僅相當于美國的1/ 5、日本的1/4。人均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1/ 25 、日本的1/26 ,德國的1/ 20 。全球最大的500 家工業企業中,美國占31% ,日本占29% ,而中國真正的制造業企業還沒有一家進入世界一流企業行列的。在產品結構方面,中國制造業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和產品非常少,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弱,創新能力低,以1998年為例,中國研發總支出占GDP的比重和知識創新人員投入"兩項指標在世界的排名分別為第39位和49位。表一顯示中國大中型企業R&D支出以及與購買外國技術支出的比較,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91年~1997年,中國的對外技術依存度一直高于50%,個別年份超過60%。
資料來源:China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P148,World Bank Institute
對外技術依存度=引進國外技術支出/(R&D支出+使用國內技術支出+引進國外技術支出)
參考文獻:
[1]王勇:“世界工廠”的反思與我國的自主創新之路[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7
[2]楊丹輝:“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國際影響” [J].《中國工業經濟》,2005.9
[3]成其謙:世界制造中心辨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2.7
[4]馮昭奎:“世界工廠”的變遷[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7
[5]何小川:對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理性思考[J].《改革與戰略》, 2002.10
[6]盧文鵬:對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的思考[J].《經濟學家》,2003.2
[7]劉昌黎:論中國世界工廠及其對策[J].《中國工業經濟》,2002.10
[8]呂政:“世界工廠”與中國經濟[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10
[9]呂政:中國距離世界工廠有多遠[J].《中國中小企業》,2003.3
畢業論文搜集整理:
【中國制造與“世界工廠”】相關文章:
品牌營銷: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品牌03-22
OEM:中國制造業的必經階段12-04
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瓶頸與改進問題探究03-22
發展中國裝備制造業策略研究03-28
淺析企業實現世界級制造的途徑03-22
基于資源約束的中國制造業發展路徑研究03-21
制造生產模式的演變與敏捷制造05-26
論中國通訊設備制造商的常青之路03-19
淺論中國通訊設備制造商的常青之路11-19
跨國公司進入及其對中國制造業的影響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