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貿易條件變化和波動情況的經驗分析
摘要:基于3省245個農戶的調查表明,農民當前最急需的公共品是衛生醫療、農田基礎設施;農民的公共品需求有如下特點:硬品優先于軟品;物質需求優先于精神需求;現實優于長遠;切身利益重于宏觀環境。合意的公共品供給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糧食直補政策和義務教育,農民對公共品供給最不滿意的是農村社會養老、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和農村金融。農民對公共品供給的滿意度主要取決于公共品的規模、質量、價格和農戶的人口社會學背景。最后,對農村公共品供需均衡矩陣進行了分析,并建議根據公共品供需銜接狀況、農民對公共品供給的滿意程度,實行不同的公共品供給策略。
關鍵詞:農戶需求;農村公共品;供需均衡
一、引 言
關于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國內學者紛紛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比如,岳書銘、綦好東、楊學成集中分析了基于農戶意愿的農村公共品融資問題[1];廖清成則從農村公共品供需偏好的角度研究了我國中部地區公共品供給問題,并表明農村公共品供給優先序不但受制于財政制度、體制,還受制于官員的考評機制[2];張素羅、張義珍從需求的角度分析了農村公共品供給存在的問題[3];趙宇、姜海臣從主要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切入,表明主要農村公共品供給質量差已經取代供給數量不足成為農村公共品供給中的首要問題[4]。
近年來,筆者一直在關注公共品的供給問題[5],并堅持對山東省農村公共品供給情況進行連續的調查研究[6,7],探討了農村公共品的供給機制、供給邊界以及財政體制完善與農村公共品供給的結合等問題。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我們認為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深入探討,譬如,農民對農村公共品的真實需求及其對供給的滿意情況怎樣?農村公共品的供需銜接狀況如何?為此,本研究設計了三套以農戶為調查對象的調查問卷?①,2007年7~9月,課題組成員對山東、江蘇和河北3省53個村莊的245個農戶進行了入戶調查。調查數據的處理使用STATA軟件。
調查樣本的地理分布見表1。
從收入水平看,2006年,被調查戶的人均純收入4486元(高于全國3587元的水平)其中有79.5%的家庭有來自非農業的收入;從年齡分布上來看,30-50歲的調查對象占62.86%;從文化程度上看,87.75%的調查對象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對調查所涉及的問題能夠有較好的理解。以上各種不同角度分類匯總的情況表明,本次調查所選取的對象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因此本次調查的結果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二、農民的公共品需求分析
為反映農民的公共品需求狀況,筆者將目前的農村公共品大致劃分成基本生產類、基本生活類和福利保障類三類,在每類中都列出具體的公共品項目,并要求調查戶根據其期望的重要性進行排序,下面的分析主要是基于農戶排序的統計結果。
(一)基本生產類公共品需求
眾所周知,農田基礎設施(機井、小型農田水利、節水灌溉等)、農業技術推廣與培訓(種植、養殖、加工等技術和技能的推廣培訓等)、農業災害防治(水旱災害、火災、病蟲草鼠害等)、農業市場與信息服務(集貿市場、農產品買賣行情等)、農業生產資料(良種、化肥、農藥、農機具等補貼)和資金支持等是目前影響農村生產的重要變量。表2是調查農戶根據重要程度的排序統計結果。?①
從上述統計結果可以得出如下三個基本結論。
第一,農業生產的公共“硬品”需求優先。從表
① 調查中對全部調查項目進行分項統計,并賦予各順序與其序號相同的分值(即排序為第1位記為1分、排序第2 位的記為2分,以此類推) ,用各順序的被選頻數乘以其相應分值,再累加計算總分,依總分值由小到大為序,即總分愈小,排序愈靠前,總分相同時,以第1位被選頻數多的選項居前。2可以看出,相比較農業科技、資金支持、農業市場與信息服務等公共“軟品”,農田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資料的需求排在前兩位,充分表明這兩類公共“硬品”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基礎性意義,特別是農田基礎設施公共品,直接影響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因此有近40%的農戶將其視為最重要的生產類公共品,總體需求也是名列前茅。
畢業論文搜集整理:
【中國貿易條件變化和波動情況的經驗分析】相關文章:
中國價格貿易條件影響因素的協整分析03-19
資產價格波動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分析03-21
基于行為金融學的資產價格波動分析03-18
中國國際服務貿易現狀和趨勢分析12-05
中國股市慣性策略和反轉策略的實證分析03-21
基于GARCH模型族的上海股市波動性分析03-24
關于相互保險在中國適用性的分析和思考03-20
中國思想與分析哲學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