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就業增長乏力分析與對策
[摘 要] 我國已經保持了連續二十多年的經濟高增長,但經濟的增長并沒有帶來就業的同步增長。本文從產業的就業創造能 力不足等三個方面分析原因,最終得出結論:只有提高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才能既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又不影響 經濟增長的步伐,實現就業增長和人均實際產出增長并舉。[關鍵詞] 就業增長;就業創造;勞動密集型
一、我國就業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
(一)存在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市就業形勢嚴峻
據我國官方統計,2003年城市失業人口約有800萬,官方登記失業率為4.3%,但實際失業率約有10%甚至更高。上世紀90年代后期,每年都有1200萬人離開非盈利性正規部門(主要是國有部門和集體部門)。1996-2001年間,城市和鄉鎮就業人員從1.49億下降到1.08億,減少了28%(即4100萬)。這當中包括國有企業和城市集體部門的5250萬下崗人員以及私人正規部門(合資企業、控股公司及外資企業)的1200萬新增就業人員。農村移民仍然迅速增加,目前估計在4000-8000萬之間,約占總勞動力的6%-10%。
(二)2004年以來出現的“民工荒”現象
我國企業缺工主要發生在珠三角、閩東南、浙東南等加工制造業聚集地區。這似乎表明,我國的勞動力供給正處在劉易斯所說的由無限供給轉為有限供給的轉折點上。但是,我國的現實條件并不符合劉易斯的設定。根據劉易斯的假定,勞動力無限供給停止的條件是由于農業的發展引致農業人力報酬上升所致。而我國目前的情況是,農業仍相對落后,農業勞動生產率遠低于發達國家。因此,我國的勞動力無限供給停止并不是由于農業工資的上漲,而是因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剩余勞動力大部分滯留在城市傳統部門,他們不僅得不到城市勞動力的同等待遇,工資較低,而且進入城市現代部門工作的希望也相當渺茫。我國之所以出現民工荒,是因為沿海許多地區往往以一個或幾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要產業,因而被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解雇的民工,就很難在外出務工地點找到合適的工作。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外出后,絕大多數人不得不回鄉。正是由于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青年型用工年齡結構的存在,使得鄉村勞動力陷入年輕時進城務工,進入中年后回鄉謀生的循環。理由是,年輕民工的勞動為企業所需要,他們既可以創造財富也可以養活自己。但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使得這些民工在35歲就開始大批失業。這些都表明,城市現代部門的就業創造率是決定農村轉移入城市的勞動力能否進入現代部門就業的重要因素。
(三)產業的就業創造能力不足
我國勞動力停止無限供給,并不意味著失業的減少或消失,而是由于城市現代部門的就業創造能力較低,這與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是密切相關的。我國的經濟增長并不是勞動密集型增長,而是資本密集型增長。1978-2004年資本存量對GDP增長的貢獻在50%以上,勞動的貢獻只有15%左右。其中,1993-2004年間,資本積累的貢獻率還要高,為62%,而勞動的貢獻率僅為6% 。
目前,我國處于工業化中期,與發達國家同時期相比,工業和服務業的就業比例較低。根據庫茲涅茨的研究,人均GDP為1000美元的國家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為17.7∶45.3∶37。然而,截至2005年12月底,我國三次產業的就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的比例分別為44.7%、23.9%和32.4%,與標準模式尚有較大距離。一方面,工業部門就業創造能力不足。具體來看,生產率較高的工業部門吸納勞動的能力較低。在過去5到10年當中,我國在幾個新興產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和ICT產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這些新興產業的就業創造能力卻比較有限。另外,在過去20年中對就業作出了相當大貢獻的鄉鎮企業,近年來就業創造能力也逐步下降。1997年之后,由于國內需求的下降和競爭的加劇,鄉鎮企業技術改造加速,鄉鎮企業日益傾向于提高資本密集程度,鄉鎮企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逐年下降。
【我國就業增長乏力分析與對策】相關文章:
分析我國競爭力低下的原因及對策08-27
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增長原因分析論文07-24
我國產業內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04-22
我國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現狀分析及對策05-10
武鋼集團區域經濟增長分析06-04
發展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對策探討06-03
我國高校數字圖書館服務對策探析06-07
我國物權法中預告登記的范圍分析07-19
我國督促程序的現狀及原因分析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