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論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經濟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濟論文1
摘 要:市場經濟背景下,宏觀經濟發展狀況對工程造價有較大影響。為提高工程造價預測準確性,應對宏觀經濟與工程造價之間的關系有深入了解。宏觀經濟與工程造價相互之間能夠產生復雜的、多重的影響,國民生產總值、建筑市場、建材市場、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投資等都會影響工程造價;反之,建筑工程的長期性和造價的大額性也會反過來作用于各行業發展,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宏觀經濟發展大局。
關鍵詞:工程造價;宏觀經濟;互動影響。
當前,我國建筑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與此同時,無標底招標和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實施已經多年,建筑產品的工程造價成為各利益相關方在決策時關注的中心。
然而,我國的建筑市場體系有待健全。定額計價和取費指標一直是國內建筑企業的傳統,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競標取勝,必須改變這一習慣,并提高工程造價預測的準確性。因此,探討工程造價預測,研究宏觀經濟與工程造價互動影響的關系變得十分迫切。
一、宏觀經濟與工程造價互動影響關系研究的意義。
在歐美發達國家,工程造價預測受到重視,例如,美國、英國等國家設有專門的工程造價咨詢機構,它們擅長積累和分析歷史資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程造價資料整合制度,工程造價管理體系十分健全。而在我國,定額和取費指標是造價管理機構長期使用的工作方法,工程造價預測研究并未真正展開。與之對應的是,依據固定定額完成的工程造價預測也成為了業主、承包商和工程咨詢機構的依賴,價格變更則通常是指令行為。
近年來,我國工程咨詢機構越來越多,但其存在的不足較多,如價格信息失真狀況時有發生。在理論界,關于從建筑產品投入品價格指數研究對建筑工程造價的預測和控制的探討較多,對項目本身特征外的其他影響工程造價因素的研究較少。工程造價預測離不開對價格信息的搜集和使用,而價格信息與宏觀經濟形勢,即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可分割,因此,掌握宏觀經濟變化與工程造價之間的關系變得十分重要,它可以為計算工程造價提供重要依據。
二、宏觀經濟對工程造價的影響。
(一)國內生產總值對工程造價的影響。
許多體現經濟社會狀況的因素,例如 GDP、恩格爾系數等,通常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建筑產品的需求狀況,并進一步左右其價格,即所謂的工程造價。若 GDP 上漲,或者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不斷增長的時候,表明可供人們消費的總值正在增加,當人們解決了自身的基本溫飽問題后,人們的需求則會轉向精神方面,這其中就包括了對舒適度的較高要求,例如住宅,人們對建筑產品需求會逐漸增長,一旦需求大于供給,會有更多資金不斷流入建筑行業,這時便會對工程造價構成影響。
(二)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對工程造價的影響。
眾所周知,工程建設項目建設往往需要較長的周期,建設成本影響因素較多,主要是人材機等物價浮動的影響,即人工費、材料費、施工機械費、運輸費等。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意義在于,它是某時間段里商品零售價格變動狀況的反映,包括程度的變動和趨勢的變動,在工程造價方面則主要指建筑材料價格,例如建筑裝潢材料、燃料等。因此,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體現著物價波動,其波動必然會對建筑工程造價帶來或多或少地影響。
(三)失業率對工程造價的影響。
失業率與建筑產品需求之間呈負相關關系,即失業率下降,建筑產品需求增大;失業率上升,建筑產品需求減小。在建筑產品存量固定這一前提下,如果需求逐漸減小的話,那么根據市場規律,租金會有所降低。這一結果會間接影響到資產市場,會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建筑產品的價格,建筑工程造價也會隨之壓縮。失業率上升會直接影響人的心態以及對經濟的預期,多數人會喪失對經濟發展的信心,人們對此后房地產資產安全性、可靠性表示懷疑,甚至是建筑產品資產,都會遭到更多的風險損失的質疑。在此情況下,房地產和建筑產品保值力將不像以往那樣令人信賴。這一現象會反映在房地產價格上,表現為其價格的下降,實際建筑工程造價也將最終遭受其影響。另一方面,失業率上升,經濟發展前景不容樂觀,金融機構便會采取措施,提高利率,使信貸規模收縮,建筑行業會遭受巨大沖擊,其開發成本會大幅增長。開發成本增加會直接帶來建筑工程造價上漲這一結果,或者出現項目開發建設減少的狀況,物業市場上存量會有所降低,存量供給降低則必然導致租金的增加,建筑工程造價會因此而被推高。此外,失業率與勞動力供給直接相關,失業率的增長必會導致勞動力市場上的供大于求。而建筑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工程造價的相當一部分屬于人工費,當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時候,人工費會有所減少,這對工程造價的降低十分有利。
(四)通貨膨脹對工程造價的影響。
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比較復雜,但通常來說,經濟泡沫的增大是其中主要原因。通貨膨脹不僅影響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會改變著建筑行業的生存環境。例如,原材料的價格、機械設備的價格也會受到通貨膨脹的影響,盡管這些影響要小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所受的影響。這時候,工程造價會隨著相關價格的上漲而增加。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通貨膨脹屬于一種虛假繁榮,它使高經濟增長率徒有其表。如果在工程造價中使用通貨膨脹下的原材料價格,那么必然會導致工程項目造價的偏差,使其與真實造價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計算工程造價的過程中,必須把通貨膨脹的因素考慮在內,根據實際經濟發展狀況確定要不要剔除或者在合同中約定通貨膨脹的風險歸屬。此外,通貨緊縮與之是相同的道理,都應在工程造價中進行深入探究。
三、工程造價對宏觀經濟影響的效應分析。
(一)供給沖擊效應。
從總供給視角出發,工程造價會對宏觀經濟形成一定的供給沖擊效應。當建筑工程交易價格增加的時候,投資環節就會發生一定的變化,一定數量的資產能夠可投入的項目數量會有所降低,能源、材料、勞動力等開發商所需要的資源會相應地減少,這時候勞動生產率以及總產出會明顯降低。當勞動生產率下降的時候,如果勞動力過剩,那么工人的實際工資就會受到影響,會有明顯下降,然而考慮到名義工資的向下黏性,減少勞動需求成為多數承包商或開發商的選擇,此時會抑制產出,GDP 減少,失業率上升。當工程交易價格增長時,最終消費品價格也會隨之上升,也就是說,最終消費者不得不承受部分建筑成本的轉嫁,這對消費者來說當然是不利的,因其凈損失會有所上升;間接地,消費者對建筑產品有效需求會隨之不斷降低,宏觀經濟發展會因此而遭受打擊。
(二)消費傳導效應。
按照財富效應相關觀點,人們所占據的財富會隨著建筑工程造價上升而增加,人們的消費支出會不斷增加,從而導致社會消費品生產的`火熱。當社會消費品的增加,生產規模擴大,其直接影響是國家或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這有利于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就業率升高,居民收入增長,這對刺激消費具有積極作用。與之類似,對于打算購買建筑產品的人而言,建筑工程造價的增長會使消費者的購買力有所降低,這會使消費有所減少,社會總消費會隨之不斷減少。總消費與生產之間具有密切關系,總消費的減少會抑制生產,這有損于國家或地區生產總值的增加,就業狀況也會遭受其不利影響。當失業率增大時,居民收入會相應地減少,消費會受到抑制。因此,建筑工程造價的上漲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是復雜多面的,這主要表現在其對消費和失業率的正、負兩類疊加影響。
(三)投資效應。
經濟學理論認為,投資取決于多種因素,通常能夠對企業或個人是否投資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是項目的市場價值與重置成本二者之間的比值。當二者的比值大于 1 時,即項目市場價值高于重置成本的時候,多數決策者會積極投資新建項目。眾所周知,在新建項目投資中,建筑工程造價通常占有較高比例,如果建筑工程造價增加,經濟趨勢發展向好,人們對市場保持樂觀,認為項目資產市值會增加,外部資金成本降低。社會投資較為繁榮,必然會刺激市場需求,就業率會隨之升高。
(四)成本效應。
工程造價是房屋建筑中住房成本的主要構成,與此同時,住房成本決定居民的生活成本,是其生活成本的主要部分。根據美國商務研究協會的相關研究,在各城市生活成本指數里,住房成本指數占有較大比例,為 29%,企業的工資成本則受居民生活成本的影響很大,而住房成本對工資成本的影響亦不容小覷。從普通居民的角度看,生活成本會隨著房價的上升而變大,無住房的流動勞動力更愿意遷出,勞動力規模會有所減小,失業率降低;與之類似,而房價上漲會給企業施加壓力,使企業不得不增加員工工資,即勞動力成本增加,企業更愿意退出該市場,轉移施工地區。企業的變動會牽動就業市場,其遷出會使勞動力需求下降,減少當地就業機會,居民就業、收入、生活水平會發生變化。
(五)轉移效應。
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部門會受到建筑工程造價波動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工程造價增加的情況下,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里,有效投資會有所降低,可開發項目減少,這會抑制部分部門的資本和勞動力需求,尤其是材料生產單位和機械生產單位,其他行業或其他部門會成為這些剩余勞動力的新的歸宿,而以租用或購買建筑產品的單位為代表的行業、部分與之不同,對資本的需求逐漸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轉行的過程中,專業技工需要承擔更多成本,而短期內不同部門間資本重置并不容易,失業率由此會不斷增大,資源無法得到合理利用,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由此增大。
結語。
建筑工程造價的影響因素較多,在我國市場經濟環境中,宏觀經濟對其的影響不容忽視。宏觀經濟與工程造價相互之間能夠產生復雜的、多重的影響,國民生產總值、建筑市場、建材市場、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投資等都會影響工程造價;反之,建筑工程的長期性和造價的大額性也會反過來作用于各行業發展,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宏觀經濟發展大局。
參考文獻:
[1] 趙田,查京民。宏觀經濟變量對工程造價影響的動態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xx,(3):23-24.
[2] 徐輝,梁娜。淺析建筑工程造價的動態管理與控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xx,(6):66-68.
[3] 曹文佩。關于宏觀經濟與工程造價互動影響的關系分析[J].建材發展導向,20xx,(7):103-104.
[4] 辛悅昌,尹順。淺議宏觀經濟變量對工程造價影響的動態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xx,(21):20-23.
[5] 趙田。宏觀經濟與工程造價互動影響的關系分析[D].天津:天津大學,20xx.
經濟論文2
1醫師開具醫囑
傳統的手工擺藥替換成機械自動擺藥,在審方時間大大縮短的情況下,如何糾正因醫師計算機操作失誤或知識面不全導致的不恰當醫囑,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院計劃引入醫院專用審方軟件,以期自動篩選錯誤醫囑和失誤醫囑,使醫囑更加規范合理,從源頭上阻斷錯誤醫囑的分包。比如對于用法用量錯誤和具有藥品配伍禁忌的情況,醫師常將“1片*qd”錯開成“10片*qd”或“100片*qd”,或是同一患者開具2種甚至多種同類藥物,比如同時出現奧美拉唑片與埃索美拉唑片等。目前在尚未引入軟件的情況下,除了部分包藥機能通過設定包藥數量上限而自動提示部分不恰當醫囑外,大部分醫囑仍舊由藥師負責審核、發現并處理不恰當醫
2全自動包藥機使用
2.1設定藥物填充量及預警量。為保證包藥機在工作中的順暢運行,需要提前填充藥品,每天填充量視使用量大小而定,可通過查看消耗量統計表而確定。對于一些消耗量大的藥品品種,做到填充滿夠用即可,以減少在包藥機運行時填充的次數。對于一些不常用、消耗量低的藥品品種,做到用完再填充,既方便查對庫存量,又可保證裸片的質量,防止久置變質。每次填充藥盒中藥品時,必須雙人核對,核對手中藥品與需填充的藥盒上標示的藥品名稱是否一致、規格是否一致、顏色與盒蓋上樣片是否一致、與藥盒中剩余藥品是否大小完全相同、剩余藥片與填充藥片顏色有無差別,全部符合后才能填充。有時不同廠家生產同規格藥片顏色不一樣,大小也不一樣,甚至同一廠家生產同種規格的藥片,由于生產批號不一樣,導致顏色深淺、大小也不一樣。因此應將填充的藥片名稱、規格、數量、有效期、填充藥品的人員、核對人員等相關信息均輸入計算機留作記錄,以便追溯藥片來源。
2.2藥盒標注清晰規范。機器發生錯誤分包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藥品種類、藥盒名稱與落位號三者是否一致。由于醫院藥品種類繁多,常有同種藥品來自不同產地、同種藥品不同規格的情況,填充時很容易混淆,需要提高警惕。而在包藥機的每個藥盒上標注填充藥品的商品名并使其醒目了然,能減少錯誤填充的概率,如在頭孢克洛緩釋片藥盒上標注“帥先”,在頭孢克洛膠囊藥盒上標注“希刻勞”。我科的做法是剪取原外包裝盒上商品名粘貼于藥盒下方,不但形象直觀且易于區分。在操作中,必須認真核對,做到藥品設定的位數、藥盒位數、藥盒落位號三者統一,如:塞來昔布膠囊,機器設定01號位,在機器外部藥品一覽表上注明“01塞來昔布膠囊”,每次填充該藥品,需核對所填充藥盒是否是標有“01”的藥盒,該藥盒又是否落入標有“01”藥盒落位號中,以免發生填充錯誤。
2.3避免機器卡藥及裂片。某些藥品因自身劑型工藝或是藥片與藥盒出藥口徑大小不配套,會出現多漏或少漏1~2粒的情況。如麻仁軟膠囊遇熱易軟化而出現粘連,出藥時易出現多漏的現象;處理方法:將軟膠囊提前密封冷藏,待機器運行時再填充至藥盒中。有些藥片由于本身制片工藝或是在藥盒內芯旋轉過程中摩擦易產生粉末,出現卡藥,從而影響落藥速度,干擾機器正常運行,這就需要提前將藥片過篩而且填充時量不宜過多。例如大黃碳酸氫鈉片,容易產生棕色粉末,粘附堆積在藥盒內壁和落藥口,影響內芯旋轉,出現卡藥。還有某些易裂片藥品,如培哚普利片(雅施達),容易在內芯旋轉過程中斷裂,產生半片,會被機器誤認為是完整的1片而落入包藥袋中。因此,必須定期檢查包藥機中藥盒,篩除半片藥,保證分包袋上醫囑與實際落藥種類和數量的統一。
2.4定期維護機器,控制環境溫度。機器的錯包率與機器維護質量是緊密相連的,如果機器內藥品掉落的粉塵堆積越多,機器內部計數系統識別度會降低,錯包率就會升高。我科除了每3個月工程師要定期維護機器外,每周還要定期清洗落藥槽、漏藥斗2次,用干布擦去粉末,后用95%乙醇擦拭清潔。全自動包藥機是較為精密的設備,要求應安放于相對恒溫、恒濕的環境,在使用中央空調的情況下,每天應記錄溫度、濕度,確保房間濕度保持在45%~75%,在濕度比較高的月份,需開啟除濕機。
3藥師操作
3.1操作流程明確分工。要做到有序調配,必須明確分工。我院共配備2臺全自動包藥機、2臺計算機、2臺打印機、2臺剝藥機,另備加濕器、吸塵器,以及包藥使用的物品如藥品、包裝袋、色帶、打印紙等,設置了1間專門用于剝藥的房間。正常工作狀態下,每臺機器配備1名藥師,分別負責病區醫囑處方調劑、機器運行過程中的備用藥槽的添加、藥盒藥品的填充、包藥袋的整理、包藥袋墨盒的更換以及各種故障的排查。另有1名藥師單獨負責所有病區醫囑未注冊藥品單的打印及手工擺藥(未注冊藥品即無法用自動包藥機包藥的.藥品品種,包括口服顆粒、口服溶液、貴重藥品以及小部分無法制備藥盒的藥品)。在包藥機程序操作中,如在“已包病區列表”中選中某病區醫囑打印未注冊藥品單后,經常會出現該病區醫囑再次彈回至“待包病區列表”的情況。為防止包藥機再次重新分包同一組病區醫囑上的藥品,我院對每組添加至包藥機分包的病區醫囑另作登記,在表格中羅列所有待包藥病區,隨時標記添加至機器分包的病區,在每次分包前先確認該病區醫囑是否已分包。此法非常有效地控制了重復分包的情況。待同一病區的包藥袋和手工擺藥全部調配完畢后,由1名藥師核對登記上架,最后投放配送。如此流水作業,不但分工明確,且減少了包藥袋錯投病區的可能。
3.2手工半片藥槽添加。全自動包藥機對軟件要求相對較高,將醫院信息系統與包藥機軟件對接,對于沒有配備藥盒的不常用品種或使用量不足1片的劑量(半片、1/3片、1/4片等),可放入包藥機的托盤中,利用其手動控制功能,由操作人員手工放入托盤中,仔細核對藥品名稱、劑量。床位號與藥品托盤上相對應格數一致,將藥品包入藥袋。如卡托普利片(12.5mg)由于片劑體積過小(片劑長約5mm,寬約1mm,厚約1mm)、重量過輕,無法制備藥盒,必須靠手工制備成半片后放入藥槽中進行調配,其用法每次2、1、0.5片均有可能,需要操作人員每次添加時細致核對所投藥量,確保準確。
3.3重復醫囑處理。住院醫囑在實際操作中常常會出現重復醫囑,如2條或2條以上同種藥品的醫囑,有時是醫師開具的臨時醫囑,有時是2條不同用法用量的長期醫囑,這需要區別對待。在包藥機系統程序APPS系統參數配置中,重復醫囑處理方法有2種:(1)刪除最后一條醫囑;(2)對重復醫囑進行單獨分包。我院選擇的是第2種方法。這種方法對含臨時醫囑的重復醫囑是可行的,但對含2條不同用法用量的長期醫囑的重復醫囑是不可行的。后種情況下,應與開具醫囑者及時聯系溝通,在保證患者安全用藥劑量的前提下,對2條不同用法的長期醫囑刪減其一。
3.4超量醫囑處理。包藥機對于超出常規用量用法的醫囑可以設定限制,尤其適用于一些高危藥品(如華法林,2.5mg,設處方上限3粒)以及一些粒徑較大的藥片(如碳酸鈣片,藥用炭片等)。粒徑較大者單包數量過大會導致分包后包藥袋膨脹,從而難以通過熱封包裝機通道甚至壓碎藥品,需要在包藥機系統程序ATF登記藥品列表中設“處方上限”。對于因醫師失誤開出的超量醫囑會在自動包藥機控制臺處方內容中顯示藍色字體以示提醒,再分析處理,以消除隱患,保證患者用藥安全。高危藥品如地高辛片,我院采用手工獨立分包的形式,以降低風險。
4護士分藥環節
我院包藥機處理醫囑的方式是按餐次排序的方法,即系統設置一組病區藥袋的出包順序按臨時醫囑、晚餐前、晚餐時、晚餐后、睡前、早餐前、早餐時、早餐后、中餐前、中餐時、中餐后先后順序排列,每個時間段內排序再細分至患者床號,與其他醫院的按患者床號排序的方法相區別,即總體按床號排序再細分至各餐。這極大地方便了護士分藥的工作,時間連貫性強,只需到時間點按患者床號分藥即可,無需再將每個患者每次的藥一一挑出。后者不僅費時而且易出差錯,如此改變對包藥機的風險控制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全自動包藥機的優勢與使用經驗[2]
全自動包藥機最大的優勢是集約型工作模式,不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可減少差錯,在連續使用的情況下其包藥速度可達到每分鐘50包。根據我院經驗,原先手工擺藥30個病區需8名工作人員至少3個小時才能完成,現在新院65個病區只需4個工作人員集中工作4個小時即可完成。另外,由于藥袋即時密封,減少了藥品在各個環節被污染的機會,也省去用一次性藥杯擺藥的煩瑣,方便攜帶,且不易發生在送藥途中將藥杯打翻或藥品丟失、混配等情況,包封的藥品非常整潔、規范,能夠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在使用全自動包藥機的初期,由于技術不熟練,錯誤分包的事件時有發生,但隨著風險控制的實施及經驗的不斷積累,錯誤分包的發生次數逐漸減少。以我院2臺包藥機近4個月平均每天7500袋的工作量為基礎,進行了錯誤分包發生次數的比較(控制前的數據統計日期為20xx年12月1日-20xx年1月31日,控制后的數據統計日期為20xx年2月1日-3月31日),詳見表1。
6結語
實踐結果表明,在采取各相應措施后,明顯減低了風險,優化了自動包藥機的使用過程,提高了我院總體醫療質量及患者用藥的安全性。在倡導“以患者為中心”的藥學服務模式下[3],調劑工作的模式也在由傳統的配方發藥向全面的藥學服務轉變,自動包藥機的應用優化了藥品調劑的流程,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醫療差錯,切實保證了服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升了服務水平。因此,自動包藥機雖然存在某些缺點,但只要合理操作、規避風險、優化使用,總體上可以顯著提高醫療質量和工作效率,值得推廣與應用。
經濟論文3
一、財稅制度的構成
對于稅收制度而言,一般我們說必須有以下幾個要素:稅收主體、稅收客體、稅率、納稅地點與時間、減免規定、違章處理。稅制要素中課稅對象是稅收制度的核心問題。課稅對象是指對什么樣的標的物來征稅,課稅對象不同,稅收種類也不同。每一種具體的稅種就是一種稅收制度安排,如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等;
由某一類別的單項稅種構成的集合,就是稅系制度。
二、我國現行財稅制度建設中的成就與不足
(一)現行財稅制度建設中的成就
1.財稅制度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國家通過購買性支出發揮在資源配置領域的優勢作用,新中國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國防科技力量壯大,文教科衛事業也有了長足進步。其中,轉移性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意味著政府開始關注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與此同時,從擴張性財政政策,到緊縮性財政政策、再到積極財政政策,以及現在“穩健財政政策”理論提法和實踐工作思路的及時轉變,都反映了我國政府對于財政作為宏觀調控工具認識上的提高。
2.制度內容更加清晰
在財政收入方面,政府更清晰的規劃了收入結構:以稅為主體,再有專賣收入、規費收入、國有資產權益收入、公債收入等,而且在稅收制度方面,形成了以商品稅和所得稅為主、多個稅種構成了較完整的稅種體系。國有資產管理方面,有了專門的國資委機構和相關的法規保障。同時公債的作用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得到了更為靈活的運用。財政支出方面,購買性支出與轉移性支出職責分明。前者當中的投資性支出和消費性支出項目比較完備,轉移性支出則開始關注社會民生事業方面的投入。
(二)現行財稅制度建設中的不足之處
1.財政的職能作用仍待加強
稅收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發揮了“劫富”的效果,卻沒有財政支出“濟貧”效果的配合,使得國家財稅制度的公平性被扭曲成單純的“仇富”面孔。我國目前對公平的實現過于重視財政收入環節,從轉移性支出占總體財政支出的比重看,仍然低于世界上很發達國家的水平,忽略了財政支出中對民生事業的扶持。在有利于實現起點公平的教育事業上的'投入尤其不足,義務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尚待提高,高等教育在“產業化”的指導方針下調節收入公平的意義更加弱化,同時高等教育開支當中的內部結構也不合理,資源過多地向少數發達地區和名校集中,出現了一些院校經費太過充裕而熱衷于搞“花園式”校園環境建設,從而使一些高校沒有足夠的經費來吸引高素質人才。
2.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協調性有待加強
建國以來,中國的財政體制經歷了幾次重大變革,從最初的高度集權到上個世紀90年代的分稅制改革應該說是一大進步。直到1994 年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但現在回頭看,已經有人質疑國稅、地稅分家的利弊究竟哪個大,地方政府的財權、財力與事權是否實現了較好的匹配。目前看來,當初的分權做法并不完整,地方政府獲得了更多的事權,但財力和財權卻上收到了中央。要體現財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須要改革現行的國家財稅體系。從近幾年房價形勢來看,地方政府的舉債規模過大已成為了公認的事實,而為了獲取更多的收入,地方政府熱衷于賣地,與房地產商結為了利益同盟,嚴重阻礙了中央調控房價政策。
三、對我國現行財稅制度問題的幾點建議
(一)倡導公平原則
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從最初對結果公平的關注轉向了規則公平,這是進步的一面,但不足之處是漠視了起點公平的意義,而教育是實現起點公平和規則公平的最重要手段,所以國民公平的實現首先就要保證教育機會的均等化,在這一方面財稅制度責無旁貸。目前教育產業化、學術行政化和考試標準化已成為中國追求公平道路上的一大敗筆。
(二)中央與地方的協調
通過前面對于我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歷程的介紹和分析,我們能充分地感受到二者各自的優缺點以及中央政府在集權和分權選擇問題上的困惑。由于之前我國政府組織形式集權色彩過重,上一次重大財稅體制改革還是以“分稅制”為主要手段,但對于分權的消極影響政府的疑慮依然存在。我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把“財權”等同為“財力”區分開來,區分財權與財力,既可以滿足中央政府通過控制財權以控制地方政府行為的要求,又可以通過轉移支付制度的安排滿足地方政府行政的基本資金需要,這樣就能促使地方政府向著真正提供公平均等化公共服務的“公共財政”靠近。
(三)增加制度的完備性和穩健性
1.公民參與進來
具體而言要為其提供盡可能多的表達渠道和 博弈平臺以及進入該平臺的機會。具體從財稅制度來講,比如新稅種的開征必須廣泛征求意見,反復論證。在財政收入的使用上要更加尊重納稅人的意見,關注民生福利等。 2.要體現對公民財產權的尊重 稅收的開征是以承認納稅人對課稅對象的個人所有權為前提的,表面上稅收分割了公民的財產,但它隱含的是對公民財產權的
一種間接承認。所以相比強制拆遷的占地行為,相比壟斷定價等超額政治利潤,稅收形式也許更反映了財稅制度對個人產權的一種尊重。
2.賦予公民知情權
知情權是監督公共權力的有效手段,是保護公民自身利益的需要,財政收支的信息披露要在每個財政年初的預算和決算環節,讓公民知曉各個職能部門,各項政府事業的細節信息,這樣監督就能準確切入。而且這也不是政府的施恩,而是一種現代社會的必然,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和必要的組成部分。
四、總結
總而言之,要完善我國財稅制度是財稅領域最重要的、最復雜的的一項工程,我們相關部門人員還應在實行中探索,在探索中進步,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稅收管理體制為目標,真正發揮稅收管理體制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中巨大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共.財政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2]張少春.著力完善建筑節能財政政策[J]住宅產業,20xx,(04).
[2]王恩胡.深化財政稅收體制改革的對策[J]經濟研究參考,20xx,(30).
經濟論文4
[關鍵詞]合并商譽 減值測試 所得稅
[摘要]當今國際上對合并商譽的后續計量普遍都采用減值測試的方法,我國在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20xx)》中也明確了對合并商譽采用減值測試的方法進行后續計量。一旦采用減值測試對合并商譽進行計量,自然而然的會導致合并商譽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不一致,進而對所得稅產生影響,本文將粗淺的介紹一下減值測試下的合并商譽的所得稅會計處理。
一、合并商譽初始確認
《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和《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中定義,商譽是企業合并成本大于合并取得被購買方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其存在無法與企業自身分離,不具有可辨認性,不屬于無形資產準則所規范的無形資產。這個定義中所說的商譽實際上只是企業的合并商譽,也就是企業在合并過程中所形成的商譽。在新準則體系下,只有對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才涉及商譽的會計處理。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的規定,企業在非同一控制主體下的控股合并一律采用購買法,并且,采用IASB 和FASB的一貫做法確認合并商譽。若合并成本大于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則應當將其差額確認為商譽。
二、合并商譽的減值確認
企業合并形成的商譽,至少應當在每年年終進行減值測試。由于商譽難以獨立產生現金流量,因此商譽應當結合與其相關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 以下統稱資產組) 進行減值測試。具體做法是:可對包含商譽的資產組進行減值測試,比較其賬面價值與可收回金額的差額,如果包含商譽的資產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應按差額確認減值損失。具體賬務處理是:按包含商譽的資產組的賬面價值減去其可收回金額后的余額,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按該資產組的減值損失與商譽價值兩者中較低者,貸記“商譽減值準備”科目;按該資產組的減值損失高于商譽價值的差額按比例分配應計入其他各項資產的減值損失,貸記其他各項資產的減值準備科目。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包括商譽減值在內的多數非流動資產的減值損失一旦被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
三、合并商譽減值的所得稅影響
在會計上,企業合并形成的商譽不進行攤銷,而以初始確認的價值減去減值準備后的余額進行后續計量,直至企業清算或被其他企業吸收合并、或成為其他企業全資子公司且重新確認商譽時為止。計提商譽減值準備時確認的減值損失,不得在稅前扣除,而應在企業整體轉讓或者清算時才能將其價值轉入成本費用。現行所得稅稅制不承認商譽減值損失,也就是說,商譽應以其初始確認的價值作為計稅基礎。因此,商譽一旦計提了減值準備,其賬面價值就低于計稅基礎,直至企業整體轉讓或清算時,這一差異才可以轉回。商譽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8 號所得稅》的規定,符合有關條件時,即有確鑿證據表明未來期間很可能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時,應當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企業在計提商譽減值的當期,按確認的減值損失調增應納稅所得額,同時,借記“遞延所得稅資產××商譽”科目,貸記“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科目。由于商譽減值準備計提后不再轉回,因此,對應于商譽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在企業存續期間應該是只增不減,或者不增不減,當商譽減值準備金額與其對應的商譽初始確認的金額相等,即商譽的賬面價值為0 時,除非經復核認為未來期間很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利益而沖減遞延所得稅資產賬面價值,否則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余額應一直保留,直至企業被整體轉讓或清算。在遞延所得稅資產存續期間,如果稅率發生變動,應按照新稅率進行調整,調整的金額沖減或增加當期的所得稅費用。
四、合并商譽終止時的所得稅會計處理
合并商譽應在企業被整體轉讓或者清算時終止確認,其價值作為收入的減項計入被轉讓、被清算企業的轉讓、清算成本。對于已提減值準備的商譽,其應轉銷的賬面價值或者為0,或者小于商譽初始確認的價值,這與商譽計稅成本顯然存在差異。按稅法規定,已在計提減值準備時調增應納稅所得額的資產項目,在其處置時應作相反的納稅調整,因此,在商譽按規定于企業被整體轉讓或清算而終止確認時,應按其初始確認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進行納稅調整,調減應納稅所得額。對于所得稅,應按與轉銷的商譽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金額,借記“所得稅費用”科目,貸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此外如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則再按稅法規定計算當期應交所得稅金額,借記“所得稅費用”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科目。同時,還應在收到或確定轉讓或清算所得價款時,轉銷商譽、商譽減值準備和企業的其他資產、負債賬戶余額并確認清算收益,具體會計分錄應為:按收到或應收的轉讓或清算所得款項,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商譽減值準備賬戶金額,借記“商譽減值準備”科目;按轉銷的資產的備抵賬戶金額,借記各備抵科目;按商譽賬戶金額,貸記“商譽”科目;按支付的轉讓或清算費用和應轉銷的資產金額,貸記有關資產科目;按以上借、貸方發生額的差額,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或借記“營業外支出”科目。此后企業終止經營時還應按照轉讓或清算凈收益計算并繳納清算所得稅,最后由股東對剩余款項進行分配。
參考文獻
[1]潘興旺:《外購商譽相關會計處理之淺見》,《財會月刊》20xx年第7期
[2]王興煥, 耿喜華:《新會計準則下對合并商譽減值測試的探討》,《中國管理信息化》20xx年第5期
經濟論文5
一、辯證的看待兩個問題
關于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虛擬經濟的經濟安全性和風險性等問題,需要借助辯證唯物主義原則進行解析。
(一)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
xx年的世界金融危機,是西方國家在經歷了長時間資本市場泡沫積聚后的一次負能量的猛烈釋放,是在虛擬經濟畸形發展,攫取大量虛幻財富在西方人心里生成的“幻象”破滅后的集中爆發。把虛擬經濟看成虛幻經濟,游戲經濟,完全脫離其現實存在的根基,任意創設虛擬的金融衍生產品,其本質已經完全脫離了唯物主義所堅持的世界觀,當時的華爾街金融體系推崇‘游戲經濟’,金融衍生品成為鍛煉人的意志與想象力的工具。從馬克思唯物主義本體論上理解,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不能理解為一種“直觀對象”的存在關系,而是一種感性互動的存在方式,是在社會經濟系統中彼此獨立而又統一的子系統。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應該存在一種張力,這種張力就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互動的過程,虛擬經濟需要實體經濟作為基礎,實體經濟也需要虛擬經濟加以激活,正常情況下,張力內的經濟的波動可以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內。與此相對立的“原像—鏡像”關系實際上割裂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聯系,導致虛擬經濟從應該堅持事物發展規律引向唯心主義的危險行為,當張力被強行拉伸,虛擬經濟本身的風險性就會因為過度的投機行為加深,不確定性變得難以被認識,這勢必產生極其慘烈的后果,“作為財富的社會形式的信用,排擠貨幣,并篡奪它的位置。正是由于對生產社會性質的信任,才使得產品的貨幣形式表現為某種轉瞬即逝的觀念的東西,表現為單純想象的東西。但是,一當信用發生動搖———而這個階段總是必然地在現代產業周期中出現,———一切現實的財富就都會要求現實的、突然地轉化為貨幣,轉化為金和銀。”實體經濟以實物或服務的流動作為其運行的形式,而這些形式都是以資金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在虛擬經濟中,資金是以膨脹的信用化形態出現的,如果資金的信用化膨脹進入到實體經濟中的生產循環,則就形成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緊密互動。由于這種虛擬的信用資金弱化了實體經濟所需要資金的作用,因此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互動增加了實體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虛擬經濟的膨脹及波動促成了金融泡沫的生產,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因此,發展虛擬經濟,并不是否認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不是忽略社會因素任意虛設,更不能完全脫離實體經濟跨越發展。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虛擬經濟就其本質而言有它存在的物質基礎,“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既然把虛擬經濟放在唯物主義視野中考察,就應承認它與實體經濟的聯系,承認其的現實基礎,完全脫離現實基礎的“虛擬經濟”就其本身而言不是虛擬經濟,是游戲經濟和虛幻經濟。虛擬經濟是對現實基礎的抽象和放大,且放大的比例應該在一定限度之內。承認虛擬經濟的現實基礎是實體經濟,也就承認了虛擬經濟其自身的價值和意義。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都是社會經濟領域內的問題,二者之間聯系密切,既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又有矛盾的特殊性,在對待二者關系上,尤其應注意研究特殊性,特殊性是事物的本質,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特殊原因,是事物之間區別彼此的根據。既不能用發展實體經濟的經驗發展虛擬經濟、評判虛擬經濟,也不能因為虛擬經濟的特長就否認實體經濟的存在意義,忽視其存在的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本身就是一種嶄新的制度,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事物,在中國,無論虛擬經濟還是實體經濟,都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的,在發展中必然碰到許多問題,對于這些帶有特殊性的問題,不能簡單地用國外的或過去的經驗去套,唯物史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所有問題都放在我們所處時代的社會歷史條件中全面把握,中國社會是一個有機體,所有問題都應該在這個有機體中通過實踐加以分析解決。或許,哲學的“貧困”在于它無法為所有學科提供該學科本身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哲學的魅力正在于它可以對所有學科進行批判和衡量,提供解決問題的正確思維和道路。
(二)虛擬經濟的經濟安全性和風險性
烏爾里希貝克曾說過:“風險和不確定性是一種經濟行為的‘準自然的’組成要素。”因此,虛擬經濟也具有高風險性,這是由其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虛擬經濟并不包括物質生產活動,因此其本身并不能創造財富,但卻可以對實體經濟創造出的.財富進行再分配,這也是其虛擬性的表現之一。隨著虛擬經濟的規模不斷地擴大,勢必會增加整個市場經濟體系的風險。我國現在的市場經濟中的也面臨著微觀性、不確定性與盲目性等消極因素。“作為虛擬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資產,包括期貨、期權、掉期等衍生工具的價值,具有規避風險和發現價格的功能”,因此虛擬經濟對經濟系統中出現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性能夠有效地予以克服或減少,并由此為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切實保障,對于現代化風險投資和規模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虛擬經濟的健康發展成為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有三點原因:
1、隨著經濟虛擬化程度的加深,實體經濟對虛擬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弱,虛擬經濟的價值系統逐漸取得相對獨立,不再依附于實體經濟,但是虛擬經濟的價值系統由于對整個市場經濟體系產生影響,從而對實體經濟的價值系統的影響卻越來越強。
2、實體經濟的價格主要受自然資源的制約,呈現出穩定的態勢。但是,虛擬經濟交易的載體是虛擬資本,而虛擬資本以資本化定價為基礎,其價格主要受到人為心理因素的影響。因此,虛擬經濟極容易產生頻率較高的波動性。
3、虛擬經濟的重要功能體現在資本證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風險定價和交易機制,并提供了一個降低了交易費用的穩定環境,從而使得經濟得以穩定增長。虛擬經濟既增加了實體經濟運行的風險性,又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并對現代經濟增長起到了相當大的貢獻,這實際上加強了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異化”。基于以上原因,現代經濟的危機發生主要并首先來自于虛擬經濟領域,虛擬經濟導致虛擬資本的過度膨脹,從而增加了實體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因此經濟系統的穩定運行以及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是虛擬經濟的安全。虛擬經濟的安全運行能有效地抵御來自內部及外部的系統風險,確保國家的經濟和國民財產的持續穩定的增長。當我們還在慶幸08年金融危機沒有大規模波及中國的同時,一些經濟學者把這些慶幸歸功于中國尚未融入國際資本市場,人民幣自由兌換沒有打開等因素,但這種慶幸不能成為束縛虛擬經濟發展的理由。虛擬經濟本身就是二律背反,有其自身無法克服的消極因素,當前很多經濟學者熱衷于從如何消除這些消極因素進行研究,這在哲學上是否犯了蒲魯東式的錯誤?“任何經濟范疇都有好壞兩個方面……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益處和害處加起來就構成每個經濟范疇所固有的矛盾。應當解決的問題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壞的方面。”馬克思對這種觀點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兩個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誰要給自己提出消除壞的方面的問題,就是立即切斷了辯證運動。”由此可見,正確認識虛擬經濟的消極因素及其可能帶來的對市場經濟體系的風險,建立起虛擬經濟的風險預警系統對于問題的處理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如何在日后避免金融危機對國家經濟的影響,從哲學角度考慮,那就是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背景下如何引導、轉化、控制這些消極因素所帶來的負能量,把它的破壞力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使負能量帶來的沖擊做到最小化,從而降低風險,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不要企圖消除它,消除了消極因素,就消除了虛擬經濟本身。
二、基于歷史哲學維度的審視
馬克思主義學者對虛擬經濟的性質進行過深刻的批判,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美元再一次被抽象,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發行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用虛擬經濟的方式掠奪發展中國家,帶來資本的急速增殖和財富的大量累積,發達者愈達,貧困者愈貧困,資本主義的掠奪方式變得更加隱蔽和抽象。“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地球變的越來越小,整個世界都納入到一個交織聯接的網絡中,所有國家、所有民族都難以置身其外……各個領域突飛猛進,‘一日千里’、‘瞬息萬變’通常只是一種形容,如今許多已經成為了現實。在這種形式下,任何閉關自守、試圖封閉起來求發展,任何為我獨尊、企圖稱霸天下,任何固步自封、陶醉于以往成績,任何因循守舊、拘泥于不合時宜的觀念和做法,都是行不通的,都必將被時代潮流做淘汰”。對于虛擬經濟性質批判的觀點,筆者對其本身并不否認。但馬基雅維里早就深刻的認識到,我們要關注的不是應當怎樣,而是實際是怎樣,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切固定的僵化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關系等不到固定下來就陳舊了。一切等級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這是馬克思基于歷史哲學高度的深刻思考,是馬克思對自身的超越,是馬克思主義有著強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某些固守在觀念中的不適時宜結論必定會被歷史所淘汰,與其義憤填膺的堅守馬克思所做的某些結論,不如用馬克思的方法解決現實的問題,以此獲得自身的利益,才是真正馬克思主義者的思維方式。正如馬克思所談論人性一樣,任何人性的都要放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考量,我們在評判一種經濟形式時,也應放在現存的社會關系和國際環境中考察,是拒絕融入國際資本市場,失去話語權,用一種阿Q精神的批判來自我安慰還是接受這種新興事物主動與世界發達的資本市場對接,贏得話語權,參與世界資本市場蛋糕的分配,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08年的金融危機雖未大規模波及中國,但直到現在中國也不得不為發達國家“埋單”,這本身就是一個事實。克羅齊指出,歷史就是在善與惡之間不同轉換,進化并非由惡而善的轉變,而是由善而更善的轉變,在這轉變中,從更善那個階段看去,惡也就是善。這里的善惡不是倫理道德維度的善惡,而是歷史哲學維度的善惡。新興的事物在起初總是以“惡”的面目出現在人們面前,沖擊著人類的活動和思維方式。當今世界,虛擬經濟已經成為最重要的一種經濟形式,它所生成的虛擬生產力和虛擬生產關系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人們獲得財富的觀念,對于虛擬經濟的“善”和“惡”,即虛擬經濟所帶來的機遇和風險有待人們重新認知。風險是一種不確定性,虛擬經濟在帶來重重危機的同時,也醞釀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增長。20xx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其洪水猛獸般的“惡”帶來了世界性的災難,但是,就是在這種“惡”中,“善”的萌芽開始發育,人們更加理性的思索虛擬經濟的未來,當這匹脫韁的野馬被重新拉回正確的軌道,能否給人類社會帶來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發展空間,歷史終究會給出答案。問題不僅僅在于解釋和批判,“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能不能既立足本國、堅持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又具有世界眼光、加強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能不能既保證自己的經濟安全、有效抵御各種外來沖擊,又趨利避害、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能不能既扎扎實實做好當前的事情、不急于求成,又高瞻遠矚、準確地把握世界的發展變化;能不能既保持優秀傳統、繼承和發揚前任留下的好東西,又與時俱進、大膽進行改革創新……”[14]這才是當下馬克思主義者應該真正思考并加以實踐的責任。
經濟論文6
中資保險公司上市有何意義?上市的條件是否具備?有哪些上市方案可供選擇?上市需要考慮哪些問題?本文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探討,闡明了自己的觀點。
在我國,保險公司作為大量資金的供給者,以投資者的角色“入市”得到普遍認可之后,保險公司作為資金需求者而“上市”,即進入資本市場尋求資金的問題又出現。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都曾表示歡迎保險公司發行上市,而保險公司發行上市也已被保險業界認為是籌集更大的保險資本,從而保證保險公司可持續發展和加快發展的最優策略選擇。那么,中資保險公司上市有何意義?上市的條件是否具備?有哪些上市方案可供選擇?上市需要考慮哪些問題?本文擬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一、保險公司上市的意義
保險公司上市兩年前就被業內外人士所關注,保險公司如果成功上市,不僅可以迅速提高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增強客戶對公司的信心,有效提升公司在市場競爭中的整體實力,而且對于公司的規范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另外,保險公司上市問題之所以為人們所密切關注,也不僅僅是因為上市可以為保險公司解決融資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保險公司的機制問題。通過公開上市,分散股權,建立起多元化的股權結構,可以規范保險公司,使其向現代保險企業的方向發展。可以說,通過上市解決保險公司存在的多種問題是保險公司上市的真正目的。
(一)可以擴充資本金融資渠道,增強公司自身競爭力
資本金是企業存在、發展的基礎,是企業實力及信譽的象征,而保險業的有關法律規定更使資本金在保險公司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資本金直接關系到保險公司承保能力和償付能力的高低。對承保能力,我國《保險法》第98條和第99條明確規定,“保險公司對每一危險單位的自留額不得超過其實有資本金加公積金總和的`10%,財產保險公司當年自留保費不得超過實有資本金加公積金之和的4倍。”而《保險公司管理規定》在第六章中對償付能力作了詳細規定,其中第81條及第82條明確規定:“保險公司應具有與其業務規模相適應的最低償付能力。”“保險公司的實際償付能力為其會計年度末實際資產價值減去實際負債的差額。”承保能力不足使保險公司即便擁有巨大的市場份額,也不得不通過再保險降低風險自留額,從而使到手的承保利潤易主。而償付能力有限不僅影響保險公司市場形象及其保險產品的吸引力,而且有可能進一步危及保險公司的存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業一直處于快速發展之中,但融資渠道卻十分狹窄。對國內保險公司來說,目前擴充資本金的主要手段還依賴私募和合作,與公開發行股票相比,其募集范圍小、股權流動性差、變現難等弊端十分明顯。而資本金數量不足,來源渠道單一且不穩定正是國內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始終難以提高的關鍵所在。償付能力的不足往往又會直接降低保險公司對風險的抵御能力。目前這一系列連鎖反應正成為困擾中國保險業健康快速發展的“瓶頸”。此外,目前國內保險公司普遍存在著資本量較小、資金運用渠道狹窄的問題,這使得保險公司在拓展新業務或增設分支機構時,常常面臨資金短缺的窘迫。保險公司如果成功上市,將可以募集到大量的新的資本金,獲得優質資產注入企業。而優質資產的注入,可使公司股本結構更趨合理,從而大幅度提高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和承保能力,滿足保險企業業務發展的需要,大大提高保險公司的綜合實力。在國內,保險資金只能間接進入資本市場,總量很小,渠道也十分狹窄,“瓶頸”尚難突破,從而要大幅度提高風險防御力、競爭力還存在較大的困難。一旦保險公司上市成功,可以預計保險資金人市的量肯定將會有效放大;并且,由于保險公司上市籌集了更多的資金,隨著資金規模的擴大,保險公司在安排投資組合策略時將更加從容,這不僅可以分散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收益,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因此,股市融資為廣大保險機構開辟了新的資金來源途徑,能夠實現資本來源渠道的多元化,形成良好的資本補充機制,同時還能帶動保險公司經濟效應和安全性的相應提高,增強其競爭能力。
(二)上市有利于保險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與完善
保險公司上市的目的,除了融資以外,更重要的是解決保險公司的機制問題。目前中國保險業存在股權結構單一導致的微觀經營治理低效問題。從目前已經提出上市申請的保險公司來看,主要是股份制公司,而股份制公司的國有股在總股份中占據了絕大部分比例,可以說是國有股“一股獨大”。其在內部控制、激勵與約束、經營機制等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而就三大國有獨資保險公司而言,國有獨資制度阻礙了現代企業制度及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行政干預使三家公司經營機制的轉變、經濟效率的提高遠遠滯后于現代競爭對其提出的要求。保險公司上市后,就要按證券市場法規要求進行改制,通過公開上市引入社會股東,可以降低國有股比例,建立多元的股權結構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形成規范的委托代理關系;其運作不僅要嚴格遵守《公司法》的規定,同時要遵守上市條件、收購合并條件,定期向投資者進行會計信息披露,投資者通過“用腳投票”和“用手投票”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激勵和約束經營者;股東大會、董事會、管理層之間職責界定十分清楚,各司其職,而且其行為要接受公眾監督,有很高的透明度,這將極大地推動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此外,通過境內外股票上市,可以改變資本結構,這體現著一種重大的制度安排。
(三)上市將提高保險公司的經營透明度和社會監督力度
保險公司上市意味著我國保險企業資本投入只有國有資本、企業法人資本和外商資本的現狀將得到改變,民營和私人資本將大量涌入。因此,保險公司上市后,要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監督,如各種投資咨詢機構和證券分析員的監督,審計、會計和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監督,證券交易所以及證券監管部門的監督等等。在廣泛的監督下,任何一個重大失誤都會立即導致公司股價下跌,減少公司價值;任何一次違規操作,都隨時有可能被發現和公開,給公司造成巨大損失,甚至被驅逐出證券市場。保險公司要按上市公司的要求定期公布自己的各種數據及經營狀況,公司經營活動的透明度隨之提高。而隨著經營透明度的提高,保險公司在經營管理、制度建設、財務狀況等方面都必須更加規范,公司必須加強管理,以減少各種浪費和成本,通過科學決策認真分析產品市場,評估投資風險。公司還必須注重財務結構,保持利潤穩定增長,保持企業的穩健經營。同時,理性的保險公司也將會更加關注保險監管機構的各項政策規定和調控干預,這將大大提高保險監管機構宏觀調控的有效性,促進宏觀調控經濟手段的運用,從而可以促進保險公司穩健發展。,上市還有利于保險公司本身商譽的提高,使客戶對保險公司的知名度有所認可,有利于上市保險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擴展業務范圍,取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四)上市為保險公司資本營運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目前國際保險資本正進行大規模的兼并與重組,這將大大提高跨國保險公司的綜合競爭力,從而也使我國保險市場的開放面臨著極丈的壓力……保險公司上市使其資源運用的領域大大拓展,使保險公司可以在資本市場上通過分拆股票、配送股票、發行新股、發行認股權證、發行可轉換債券等方式進行再融資,為公司開展資產營運創造高效、便捷的前提條件。此外,保險公司可以組合運用多個金融專業市場的資源,積累橫跨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運作的寶貴經驗,熟悉收購兼并、股權置換、資產重組等各種資本營運手段。過去 5年中,全球保險業并購案達5114件,涉及金額達1100億美元。這些并購交易,絕大多數是通過資本市場實現的。中國的保險企業本身實力就弱,上市后通過市場力量的兼并和重組將為構筑中國的“保險航母”創造有利條件。
(五)保險公司上市有利于證券市場的多樣化及多元化發展
由于金融行業的監管較嚴,金融類上市公司一般都是業績優良運作規范的公司。國際經驗表明,金融板塊股票往往表現頗佳,很多金融股(如香港股市的匯豐銀行、恒生銀行;紐約股市的大通曼哈頓、美林證券)都在資本市場上扮演著“藍籌股”、“龍頭股”的角色。截至1999年年底,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金融類企業約有900家,占上市公司總數的30%;在NASDAQ上市的也有900多家,占上市公司總數的19%;東京交易所有160多家,香港也有40多家。而現在中國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多為制造類企業,金融類上市公司只有7家,金融業在證券市場極低的比重與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極不相稱,也使上市公司的行業結構發展嚴重失衡。保險公司上市可以改善金融企業的上市結構,有助于形成一個完整的金融企業上市板塊,促進市場規模的擴大,刺激股市升溫和改善市場結構。由于金融企業具有總股本大、流動性好、業績相對穩定等特點,故其對資本市場的穩定與發展具有積極意義。通過境外上市還能架起國際投資者與中國保險市場的橋梁,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為國際投資者提供分享中國保險發展的商機。保險企業上市還可分流部分儲蓄存款,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渠道,完善投資者投資組合。
經濟論文7
近年來,上市公司紛紛投資參股券商,且此股風潮有愈演愈烈的傾向。目前,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已經在證券市場形成一個板塊,如梅雁股份、新錦江、深圳機場、大眾出租、中青旅、雅戈爾、浦發銀行、深發展、宏源信托、鞍山信托、陜國投等等紛紛宣布投資參股證券公司,數額從數百萬到數億元人民幣不等。鑒于上市公司與券商是證券市場兩個至關重要的主體,有著截然不同的地位和職能,發揮不同的作用,而由參股造成的兩者主體角色的部分融合必將對我國證券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和引發出許多問題,為確保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和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對參股而誘發或可能誘發的若干問題及其法律對策進行研究就成為當務之急了。
一、上市公司參股券商中的現存問題
(一)、內幕交易問題
上市公司參股券商滿足了券商增資擴股的要求,券商增資擴股的目的之一在于達到綜合類券商的要求。就綜合類證券公司而言,它一般在內部既設有負責收集、分析、研究信息的部門,同時也設有負責咨詢、投資、經紀業務等部門。前者負責收集信息,后者利用信息,信息在各部門之間的流動是廣泛存在的,因而也是極容易發生內幕交易。目前上市公司向券商參股很多超過5%的股權或股份。如中遼國際持股遼寧華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60%,青海百貨持股青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92.6%,魯銀投資持股齊魯信托投資公司55.385%、持股德州信托公司16.7%等。顯然這種大比例持股的地位必定能對券商的經營管理決策產生重大的影響,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其股東身份獲取券商所擁有的信息,這些信息當中當然會包含若干內幕信息。然而現有管制內幕交易的規定卻不足以涵蓋上述行為。
首先,《證券法》第六十八條第一款各項所列的內幕信息人員不包括非上市公司券商的股東(其第二項明確為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東,此公司從立法旨意上為上市的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尤其是券商為有限責任公司時,更無法歸入持有5%以上股份的股東的內幕知情人員。
其次,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作為股東享有知情權,包括財務會計報告查閱權、帳簿查閱權、檢查人選任請求權等。除此之外,上市公司更可通過其股東地位的影響力獲取券商的各種信息。但上述情況亦很難將之歸入“非法獲取內幕信息的其他人”。這種情況畢竟與證券法上所稱的“泄露”在性質上是截然不同的。
(二)、操縱市場問題
1、上市公司股東對券商承銷行為的操縱
在上市公司與券商兩者主體完全獨立的情況下,承銷股票的券商負有核查義務,要對招股說明書、財務會計報告、上市報告文件、年度報告、中期報告、臨時報告有無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負連帶保證責任。券商為避免承擔連帶保證責任而受到損害,必然會兢兢業業地盡核查義務,起到對不合格上市公司的篩選作用,使之與上市公司之間形成監督制衡機制,從而確保信息真實、準確、完整。而上市公司參股券商后,尤其在雙方相互參股的情況下,雙方的獨立地位發生了傾科,主體角色部分融合,監督制衡機制被打破,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券商在利益的驅動下,會積極地在核查義務的灰色地帶盡最大努力為上市公司的包裝,甚至于放棄核查的責任,導致信息失真影響投資者的判斷。可見,上市公司參股券商造成了原有的監督制衡機制部分失效,證券市場角色獨立構架的功能無法發揮。
為防止券商憑借其股東地位在承銷過程中通過灰色邊緣地帶的走險牟取不正當利益,《證券經營機構承銷股票業務管理辦法》第15條規定“當券商持有企業7%以上股份或為前5名股東之一,該券商 不得為該企業的主承銷商或副主承銷商”。但是相反,上市公司股東將股票承銷業務交給其參股的券商時,完全可以達到前述目的而又不屬于《管理辦法》第15條的規制對象。事實上,上市公司將股票交給其參股券商承銷,券商通過承銷獲利又可以紅利、股息形式返還給參股的上市公司股東。
2、上市公司參股券商在交易過程中的操縱行為
上市公司參股券商情況下,既有可能操縱券商炒作自己的股票牟利,也有可能聯手炒作其他上市公司股票牟利。這種操縱行為與內幕交易一樣,都是對公開、公平、公正為基礎的證券法律制度和自由、有序、競爭的證券市場的侵蝕與破壞。對于上市公司與券商之間可能產生的操縱行為,我國《證券經營機構證券自營業務管理辦法》第15條作出規制:上市公司及其關聯公司持有該證券經營機構10%以上股份的,該證券經營機構不得自營買賣該上市公司的股票。然此規定在“老練資深”的機構投資者看來有如形同虛設。
首先,10%的持股比例,極容易被上市公司以各種方法規避,最典型的有如持股9%,甚至于9.9%,且10%顯然過于寬松,不足以避免參股券商所帶來的操縱后果。其次,該條僅規定為上市公司或其關聯公司持股10%以上的情況方能適用,也就是說,上市公司與其關聯的非公司企業甚至于個人持股10%以上的情況就顯得鞭長莫及了。
(三)、參股主體問題
目前,從參股上市公司的不同主業來看,可區分為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參股券商和金融類上市公司參股券商兩大類,《關于向金融機構投資入股的暫行規定》等現行法規對此作了不同的限制。對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參股券商須同時符合以下條件:(1)經企業行政主管機關或董事會的批準;(2)使用自有資金即嚴禁以銀行貸款向券商投資;(3)經營業績良好,按期足額歸還銀行貸款,近三年連續盈利;(4)年終分配后,凈資產達到30%,但對券商的投資累計金額加企業其他投資累計金額不得超過企業凈資產的50%。而金融類上市公司參股券商,則須同時符合以下條件:(1)資本充足率在8%以上;(2)投資累計金額不超過資本金的20%;(3)投資來源限于超過8%以上的資本金部分以及公積金、公益金結余。
從上述具體的規定來看,對非金融類上市公司要求經營良好、業績優異、資本穩定,這樣就排除ST板塊、PT板塊和一些經營不善的上市公司投資券商的可能,保證了券商的股東有可靠的.投資經驗和經營水平。而金融類上市公司參股券商則受到更多的限制,不僅要求8%以上的資本充足率,而且限定投資累計金額不得超過凈資產的20%,而且金融類上市公司參股券商還需關注“競業禁止”問題。此外,我國目前尚嚴格管制金融領域的外資參與度,表現在參股券商問題上則為外資、中外合資上市公司不得向中資券商投資參股。但是,在我國“入世”后,必須要一攬子接受《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等規范證券業的條約和協議。
二、對上市公司參股券商中現存問題的法律對策
(一)、對內幕交易問題的法律對策。
1、引入“中國墻(Chinese Wall)”制度
《證券法》第132條規定了綜合類券商必須將經紀業務與自營業務實行業務、人員、財務帳戶的分離,不得混合操作,在信息隔離上有一定的效果,但無法根本阻止內幕信息在券商內部(包括與股東之間)的流動。而證監會、證券商協會、證交所的外部監督很難對券商內部的知情交易進行持續有效的監督,因而有必要加強對券商的自律(內部)管理。為防止內幕信息在券商內部流動致使知情交易發生,中國墻制度不失為一種較佳的選擇。該制度的精華在于綜合類券商內部制定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實現隔離不同業務部門之間信息流動的控制,防止一部門利用另一部門的內幕信息進行交易。但此制度僅限于對券商業務部門之間的信息流動管制,而上市公司股東不在券商中任職便無法適用。因而有必要擴大中國墻制度的規制范圍,將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包括在內。
2、通過立法擴大內幕交易的主體范圍
鑒于《證券法》第68條的內幕人員不足涵蓋上市公司參股券商的情況,可以通過擴大內幕交易的主體范圍,將可能利用內幕信息的上市公司股東也列為內幕人員。而該知情人員只需持有券商5%以上股份或股權的股東即可構成,從而與第68條第一款第二項持有5%股份的上市公司的股東規定雙向配合,實現全方位管制。在立法上可以借助《證券法》第68條第一款第七項的口袋條款,把參股券商股份或股權達5%以上的上市公司視為“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知悉內幕交易信息的知情)人員”,以司法解釋或證監會規章形式予以實現。
(二)、對操縱市場問題的法律對策。
1、上市公司股東對券商承銷行為的操縱方面。
建議在《證券經營機構承銷股票業務管理辦法》第15條增加第二款;企業持證券經營機構7%以上股份或是前5名股東之一,證券經營機構不得為該企業的主承銷商或副主承銷商。以有效防止該上市公司股東對券商承銷行為的操縱行為危害證券市場,重建券商對上市公司的監督制衡機制。
2、上市公司參股券商在交易過程中的操縱行為方面。
針對以上《證券經營機構證券自營業務管理辦法》規定的不足,建議:(1)降低《管理辦法》第15條對上市公司對券商持股的比例,可考慮參照《證券法》第41條的持股報告標準的5%比例規定。(2)為防止規避“關聯公司”應擴大規制范圍,有必要改“關聯公司”為“關聯方”,從而涵蓋關聯公司、關聯非公司企業及其他關聯人,具體的“關聯方”定義可參照財政部1997年5月23日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第4條:“在企業財務或經營決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間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對另一方施加重大影響,本準則將其視為‘關聯方’;如果兩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本準則也將其視為關聯方。”
(三)、對參股主體問題的法律對策
根據國際法上條約必須信守的原則,一個合法締結的條約,在其有效期間內,當事國有依約善意履行的義務。因此,我國“入世”之后應嚴格依照GATS、《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等的規定,對外作出證券市場準入承諾,自動地部分放棄我國的金融主權而與國際慣例接軌。因此,我國當前應盡快修改有關立法,規定允許中外合資上市公司參股中資券商,但對其參股比例在初期可設定為不得超過該券商總股份的10%。
經濟論文8
摘要:在消費活動中,人們總是受到自身消費理念的支配和制約,因此,正確認識消費理念的性質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消費理念又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只有了解正確的消費理念及其表現,同時認識錯誤的消費理念及其危害,才能充分發揮消費在經濟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在現階段,更要提倡和發揚可持續消費的理念,以實現經濟社會的持久、健康發展。
關鍵詞:消費理念,性質和作用,分類和表現,可持續消費
消費是一種有意識的活動,在消費活動中人們總是受到自身消費理念的支配和制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經濟發展的狀況不同,人們會形成不同的消費理念,而且作為意識的反作用,不同的消費理念又會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不同的作用和影響。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更需要不斷提升消費理念,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消費理念的性質和作用
消費是人們為了滿足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對物品和服務的消耗和花費。理念是人們的思想觀念,是對事物比較穩定、普遍和持久的看法。消費理念也可稱為消費觀念,是人們對消費對象、消費行為、消費方式、消費過程、消費趨勢的主觀評價和價值判斷。
消費理念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會反作用于人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方式。一方面,消費理念會影響消費行為。正確的消費理念會導致理性和適度的消費行為,而不正確的消費理念會導致偏激和過度的消費行為。因此,不斷提升消費理念對完善消費行為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消費理念也會對消費方式產生反作用。正確的消費理念會促進消費方式的轉變和提高,不正確的消費理念會阻礙和限制消費方式的改進和完善。因此,消費者要樹立正確的消費理念,克服錯誤的消費觀念,這樣既能使自己的消費行為理性化,又能促使消費方式的轉變和提高。
二、消費理念的分類及其表現
從總體上來說,人們的消費理念可分為兩類:一是正確的,二是錯誤的。正確的消費理念是積極、健康、合理的,而錯誤的消費理念是消極、偏激、不合理的。因此,我們必須對消費理念有全面的認識,并在實踐中使它得到提升。
(一)正確的消費理念
正確的消費理念,在質上表現為重視消費質量,在量上表現為消費適度,因而是可持續的消費理念。
第一,要重視消費質量。消費質量是指人們消費的品質和收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個體上說,人們要以健康為目標,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合理選擇消費對象和消費方式,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要滿足人們的文化生活需要,使消費的結果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和有效增強人們的幸福感;二是從總體上說,高質量的消費,不僅要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對環境的保護程度,并使人們的消費收益和滿足程度達到最大化,而且要使消費形成巨大的社會動力,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要注重消費適度。消費適度就是要求人們按照自己的實際能力進行消費,也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人們應以自己的需要為出發點,按照“量人為出”的原則,選購和消費自己喜好的商品和服務;另一方面,人們的消費要控制在資源和環境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不過度消耗自然資源,更不能破壞生態環境和社會和諧。適度消費并不是抑制消費,而是使消費水平與自身收入和自然環境相協調,因此,適度消費應該包括有理性預期和償還能力的超前消費。實踐表明,只有全社會都注重適度消費,反對奢侈浪費,才能保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可見,可持續消費既要注重生活質量,又要遵循適度原則,所以是正確的消費理念,是需要提倡和發揚的。
(二)錯誤的消費理念
與正確的消費理念相反,錯誤的消費理念是不可持續的消費觀念,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過度節儉,二是過度奢侈。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影響了生產和消費的可持續性,因而是需要反對和克服的。
第一,過度節儉的消費。在改革開放之前,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們的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因此人們普遍崇尚節儉型消費,只要滿足吃飽穿暖就可以了。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提出了一系列改革開放的政策,大大解放了生產力,經濟迅速發展,消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但是,人們受傳統的消費理念影響,有了錢或者是不舍得花,或者是不會花,或者是不敢花,這就形成了過度節儉和消費不足的狀況。本來,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廣泛提倡,特別在經濟還不很發達的歷史時期,更要大力發揚。但是,我們也要劃清勤儉節約與過度節儉的界限。如果該花的錢不花,該消費的不去消費,那么對個人來講,會影響生活晶質和人的素質提高;對社會來說,會削弱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因此,過度節儉于國于己都不利。
第二,過度奢侈的消費。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社會的消費需求大幅度提高,特別是對住房、汽車和高檔奢侈品的需求增長很快,這一切對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按理說,奢侈消費是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種表現,在自身財力許可的范圍內,本來無可厚非。但是,這里要劃清適度奢侈與過度奢侈的界限。如果僅僅是為了相互攀比或炫耀富有而窮奢極侈,大肆揮霍,造成社會財富的極大浪費,那是必須反對和限制的。這種過度奢侈的消費行為不僅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會破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阻礙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可見,不論是過度節儉,還是過度奢侈都是不正確消費理念的表現,都會對經濟社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我們一定要樹立可持續消費的正確理念。
三、實現可持續消費的重大意義
正確的消費理念實質上是可持續的消費觀念。實行可持續消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制定的《21世紀議程》中提出了可持續消費的要求,其核心包括適度、綠色、健康、公平、文明五個方面。當前.提倡可持續消費有著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可持續消費有助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我國總體資源豐富,但是人均資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環境和生態的壓力進一步加大。因此,樹立可持續消費的理念,有助于人們合理地使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二)可持續消費有助于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物質財富不斷豐富,滿足了人們的現實需求,然而由于環境的污染,人們并沒有享受到最好的物質生活。這是由于人們在享受物質財富的同時,也要忍受惡劣的環境污染,如工業廢氣造成空氣質量很差,被污染的河流直接影響人們的飲水質量和身體健康,特別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反而使人們的生活質量下降了。因此,積極倡導可持續消費,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才能真正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三)可持續消費有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可持續消費的核心理念之一——適度消費,要求人類把消費水平控制在地球承載能力范圍之內,實現消費行為的自然和諧,使無底的欲望回到自然承載力的現實基礎上來。歷史表明,人類對自然界的每一次侵犯,都受到了自然界的無情報復。人與自然必須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人們在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礎上才能獲得生存,才能謀求發展。樹立可持續消費理念,有助于人們重視環境保護,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能實現可持續生產和可持續消費,促進人
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可持續消費有助于提高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可持續消費的核心理念之一——綠色消費,是指生產的商品要符合健康和環保的要求,也就是說,不僅在生產中要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而且在消費中也不會危害身體健康。現在,國際上越來越注重綠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綠色”成為時尚的代名詞,成為科技攻關的首先項目。我國的商品要跨出國門和占領國際市場,就必須符合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的要求。所以,倡導可持續消費,有利于鼓勵生產者按照國際統一的標準,生產更多的、高質量的綠色產品,從而增強我國商品在國際上的占有率和競爭力。
四、提升可持續消費理念的措施
經濟發展需要人們的積極參與,可持續消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把可持續消費理念根植于人民群眾,還有大量的工作要我們去做。
第一,加強輿論宣傳和思想教育,引導消費者了解可持續消費理念。理念是人們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它將長期植根于人們的思想中。全面樹立可持續消費理念,關鍵是要改變人們原有不合理的消費觀念。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和宣傳方式,讓人們了解可持續消費的實質和意義,其中包括:什么是可持續消費,為什么要倡導可持續消費,以及如何實現可持續消費等,在人們的思想中逐漸確立可持續消費的理念,從而代替那些過度節約和過度奢侈的錯誤觀念,使人們的生活既有高質量、高品位,又不會破壞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第二,建立和健全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為可持續消費提供制度保障。目前,我國對不可持續消費行為應負的責任沒有明確規定,所以必須制定相關的政策體系和法律法規,使產品從生產到消費、從消費到回收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善可持續消費的法律法規,對缺乏自覺性的人來說尤為重要。因為法律法規帶有強制性,會產生長期、穩定的影響力,有助于改變人們的錯誤觀念,并使他們逐步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使可持續消費從不自覺的行為,變成人們的主動要求和自覺行動。
第三,企業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為可持續消費提供產品保障。一方面,企業應大力從事綠色產品的研究和開發工作,以便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綠色消費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企業應建立節約型生產模式,不但要做到盡量節約能源和原材料等生產資料,而且要盡可能地實現循環經濟和綜合利用,從而降低產品成本和提高經濟效益,讓每個消費者都能買得起綠色產品,為全體人民的可持續消費提供物質前提。
參考文獻:
[1]辭海[M].上海辭書出版社,20xx.
[2]陳承明,陳綺,蔡志剛.經濟的浪潮[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20xx.
[3]傅娜.可持續消費的基本理念[J].淮海文匯,20xx(06).
[4]朱永紅,高曉峰.循環消費理念的培育[J].中國商貿,20xx(11).
經濟論文9
一、農產品貿易糾紛對我國農業經濟的影響
我國農產品貿易的不斷增加導致我國農產品貿易糾紛也在不斷的增加。首先,在農產品貿易糾紛發生以后,最先影響到的就是農民的經濟收入。在只考慮經濟的直接影響時,貿易額減少一個單位,農民的經濟收入就會減少一個單位。在考慮了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的乘數效應,可能會導致農民的收益額減少量大于一個單位,這樣就會嚴重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致使農業的生產量減少,長此以往,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嚴重影響著我國農業的正常發展。
二、產生農產品貿易糾紛的原因
1.農產品貿易操作復雜、限制繁多
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需要經過許多方面的限制,并且操作過程也非常的復雜,如市場準入、動植物的安全檢查、衛生檢查、國內的支持等,他們中間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引起貿易糾紛,并且解決起來也比較復雜。如歐盟國家以我國動物源性食品中的抗生素含量超標,從而禁止我國動物源性食品的貿易,使我國失去動物源性食品的市場,對我國經濟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
2.技術差異的限制
農產品貿易中對技術的要求也比較高。我國加入WTO以來,出口貿易的直接限制減少,但是各種間接的限制卻日益突出,如衛生標準、安全標準、技術標準等。其中技術的差異已經成為農產品貿易的重要障礙。就以茶葉為例,茶葉在我國的出口貿易中占的比重比較大,它在整個市場中的競爭力也在不斷增強,但是歐盟提高了茶葉中禁止使用的農藥的種類,有原來的29種增加到了現在的62中,并且有些農藥的標準較之前提高100倍之多。
3.農產品貿易的出口市場比較集中
我國的農產品貿易出口市場相對比較集中,一般分布在亞洲的各個地區。我國農產品的貿易出口至亞洲各地的占據整個中國農產品的68.9%,日本市場就占據了亞洲市場的41%,可見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集中的程度,直接結果就是國內的各個企業之間相互競爭,降低價格,造成各國提出傾銷申訴。
4.貿易自由化中產生的必然結果
WTO在農業方面制定了《農業協定》,它對農產品的自由化貿易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這些相關協議制定不完善,造成這些協議在執行上有一定的偏差,形成各種矛盾,進而造成各種農產品貿易糾紛的產生。
三、解決農產品貿易糾紛的措施
1.我國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戰略措施和制度措施
為了保證我國農產品貿易糾紛的順利解決,我國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戰略措施和制度措施,對農產品的出口貿易結構進行優化,促進農產品貿易的發展。首先,要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農產品貿易戰略,保證農產品出口的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的完善。如鼓勵種植和養殖各種有機的、綠色的農產品,保證農產品出口的質量。同時還要保證市場的多元化,解決出口市場過于集中的問題,如可以不斷的開拓新的出口市場,分散貿易市場,避免出現農產品的惡意競爭。其次,不斷完善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制度和技術體系,如制定農產品貿易的質量標準體系;建立動植物的衛生檢疫體系;建立完善的預警、保障以及應訴機制;嚴格按照WTO規定的規則實施,保證我國農產品貿易糾紛及時解決。
2.農產品貿易的相關企業積極處理農產品貿易糾紛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要積極的應對各種農產品貿易糾紛,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首先,農產品的企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從“以廉取勝”轉變為“以質取勝”,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其次,企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堅持以WTO的相關規則以及現在一直倡導的綠色產品為先導,不斷吸取其他各國國的先進管理經驗,不斷規范企業的管理。第三,積極開展綠色營銷,保證農產品的環保。第四,農產品的質量要符合國家的認證標準。
3.充分利用商會、行業協會的促進作用
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各個地區的商會、行業協會之間要相互協調,這樣才能不斷增強企業的自律行為,保證出口貿易的秩序穩定,并且還能保證行業內部之間相互監督,減少農產品貿易糾紛的發生。同時,商會、行業協會之間的協調還能及時為各個企業提供反傾銷的信息、技術信息等,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五、結語綜上所述,我國農產品貿易對我國農業經濟甚至整個經濟市場的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農產品的貿易糾紛嚴重阻礙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需要采取各種措施盡量的避免各種農產品貿易糾紛的產生,當貿易糾紛產生時,我們應該積極的應對,保證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穩定發展。
經濟論文10
一般意義上的逆向物流,是一種政府主導的循環經濟方針,對于全社會中的所有生產經濟活動產生的不可再利用物質進行綜合的規劃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的社會工程,往往涉及到國家的行政力量。這里所說的逆向物流,指的是某一市場主體為了達成他的市場經營目標,利用現有的資源和外部市場環境信息對所生產的產品在一定的循環周期內進行有效的統一組織和管理的過程,例如在大學校園中制定逆向物流處理的經營主體,來實現大學校園中電子垃圾的資源最大化利用。逆向物的全部環節包括資源利用率的提高,現有產品的循環使用,以及代謝廢物的二次處理等。
逆向物流的概念起源于逆向分銷,這是一個物流學的概念,指的是商品在在產品的銷售渠道中在消費者到經營者之間的流動,因此,很多商品流動就成為了逆向分銷的一部分。這個概念表明了學界對于產品的社會流動方向所提出的質疑和相關的流動對于企業產生的巨大作用和如何利用的問題。早年有美國物流管理協會的一份認知報告中提到逆向物流的構建是多個環節組成的,包括了產品的回收,相關材料的替換,回收產品的再利用,不可回收產品的處理以及二次處理,新產品的維修與制造的全套流程。同時,也有人提出了產品再使用和物料、部件再循環的概念,將逆向物流定義為從消費者到生產者,讓現有的二手產品重新煥發出活力來實現價值的最大化的一切物流體系。
由此來看,逆向物流的運作包含這樣的一些基本步驟:首先是對產品的回收,將超出預期的產品拿來分銷,對無法利用的產品進行處理,同時做好二次回收的準備。本質上來看,逆向物流要實現的是社會資源的增值與再次利用。
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我們計劃按照逆向物流的運作流程來設計相應的電子垃圾處理體系,形成一座橋梁,溝通大學校園的主題大學生和校外經濟處理的主題和二手上架以及相關的市場經營主體,形成一個完成的循環,將循環經濟的視角徹底的貫徹到逆向經濟建立的二手電子垃圾處理體系當中。首先搜集管理環節,具體的方式是在校園中建立一個管理中心,將我們覆蓋的所有的用戶的資源電子垃圾進行搜集,使整個系統運作的基礎,搜集的方法分為上門處理和等待用戶送來,具體的辦法的采用取決于大學校園中電子垃圾的'類型和內容。管理中心的主要任務是在于在整個逆向物流的系統中承擔著一個搜集和輸入的任務,通過輸入狀況,我們可以決定物流系統的下一環節的任務量與物流系統在整個循環經濟的流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如果搜集中心的運作決定了我們的運作的最基本的成本,換言之就是加入沒有搜集到整個系統需要的物件,那我們的整個系統就難以繼續良好的工作其次是運輸環節,這一階段主要是將校內的搜集中心和校外的市場主體之間建立聯系,把我們搜集到的電子產品運送到市場的接入點即相關的運營商。
運輸任務的意義在于中轉,通過中轉的運輸環節,我們可以將我們所搜集到的廢舊電子產品運送出去,保證整個系統的正常運作,實現電子垃圾的校內處理與校外的市場經濟的主題相結合的任務。是整個環節和核心部分,能否優化決定了效益的高低。
然后是檢測環節,由于二手電子產品的特性,想要發揮它最大的價值,就要進行檢測,電子垃圾的損壞程度決定了它能否繼續發揮價值和所能變現的價值量。如果損壞程度過高,就不可能實現本身的增值要求。通過對電子垃圾進行檢測維修,并進行相關的估值為現有的電子垃圾的處理和循環提供基礎條件。
最后是銷售環節,銷售環節是直接面向市場的一個部分,這一環節通過我們將電子垃圾運送到市場的主題,進行檢測和維修,讓它們煥然一新之后,在市場中直接綻放他們的光彩。銷售環節的任務是與市場發生聯系,將現有的成本轉化為資金,用于下一步的擴大運作和持續發展。
從建立校園電子垃圾處理的逆向物流循環點的角度探究大學校園電子垃圾處理的問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經濟模式,探索逆向物流運作模式在大學校園的電子垃圾處理中的應用,利用調研,了解高校中電子垃圾處理的循環經濟實現的可行性,結合不同的高校的實際情況,建立起一個以電子垃圾處理為核心的逆向物流系統,從而實現解決校園電子垃圾處理的問題,這是我們要在調研中繼續論證的課題。
經濟論文11
一、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關系分析
通過計算后可以發現,雖然人均實際農業GDP與金融規模、金融結構和金融效率在時代發展過程中都有著其不平穩性,但是其彼此之間卻存在著一定的平衡關系。其四者之間的變動模式受對方影響,形成了當今農村金融業的現實影響結構。也就是說農村人均GDP是否增長,與金融規模、金融結構和金融效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然而,在Granger因果檢驗的過程中,其分析結果顯示,包括了農村金融規模、結構其是均與農村經濟增長沒有直接明顯的關系。然而農村金融效率卻對農村經濟增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其一,雖然農村經濟增長并不能有效的促進農村金融規模與結構有所變化,但是不得不關注的是,農村經濟增長對農村金融效率的積極促進影響。其二,與農村經濟增長推動農村金融效率有異,農村經濟規模等對農村經濟增長并無明顯推動作用。由此可見,我國目前農村金融發展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從而影響了我國農村金融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腳步,對我國農村整體發展,甚至是整個中國經濟發展都帶來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二、目前金融發展滯后的影響因素
(一)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
滯后農村金融發展的首要原因在于,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的不完善。目前,商業性的農村金融組織在其職能上存在缺失,從而導致了金融體系扶持農村經濟建設的穩定性嚴重缺失。舉例來說,中國農行原本是政府特定的支持與扶持農村建設的商業銀行,然而,由于農業當前在經濟發展中存在落后性與弱質性,從而導致了農業銀行自身運營的機制產生問題,迫使其不得戰略調整,最終減小了對農村經濟建設的扶持力度。當然,與商業性金融機構相比,政策性的農村金融機構則偏向了邊緣化。這種邊緣化表現突出的是農村發展銀行其建設初衷并未與現行狀態達成一致,只進行農副產品放貸服務的發展銀行,已經大大滯后了農村金融發展。當然,金融工具的缺失與服務手法的單調也大大影響了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的完善性,從而造成了金融發展的滯后現象。
(二)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不契合
與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相對比的`,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無法契合,則是目前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另一詬病。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無法契合的主要緣由有兩點:其一時農村金融機構在整體的布局上無法達到合理化。當前農村金融機構,東部發達地區分布較為密集,相對的,中西部比較落后地區的密度反而較小,這樣與經濟結構需求完全不符合的金融機構密度,大大降低了金融機構協助農業經濟發展的進程。其二農村貸款的發放結構不合理也造成了農村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之間契合度不夠的現象產生。在普遍經濟學上來說,經濟發展水平將決定金融發展的水平,而對于農村經濟這種封閉式的經濟形勢而言,其所建設的農村經濟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封閉性。而正是這種封閉性,導致了農村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上不得不考慮農業經濟的滯后性現象與弱質性特征,而將貸款形勢發放到一些鄉鎮企業中,從而造成了農村經濟發展受阻現象的產生。
(三)農村金融機構效率不高
農村金融機構效益不高,也是滯后農村金融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目前農村金融運營環境而言,其環境的特殊性導致了其在運營過程中的效率普遍不高。目前,越是落后貧困地區,貸款需求主體的居住環境就越為擴散,這種擴散性在中國地大物博的廣大農村而言,為金融機構的工作效率帶來了非常巨大的挑戰,從而使農村金融機構貸款發放與監管上存在著一定難度,影響了金融機構的運行效率。與地域性廣帶來的麻煩相比,管理體制的落后是金融機構自身內部的缺憾,正是這種管理體制的落后,造成了部分農村信貸業務技能的失靈,從而使農村金融機構的存在價值大打折扣,機構的工作效率也無法提升。當然,農村機構從業人員的素質水平過差,是影響其工作效率的又一大隱私。由于從業人員水平不高,從而使很多相關政策無法有效落實與開展,從而造成金融機構的低工作效率。
(四)政府干預方法不科學
政府干預方法的不科學,是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政策因素。傳統意義上來將,政府的有效促進與引導對于經濟發展、金融機構建設將擁有有益作用。然而目前我國政府在農村金融市場的利率管控上尚屬于國家嚴格管控范圍內。者不但失去了利率自身調節的杠桿作用,同時也是農村金融資本變得調動不靈活,使整個金融資源形如死水,不利于其與社會資本合流,共同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另外,政府對農村內部非正規性的金融資本管控的嚴格,也是造成了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又一干預不科學政策。目前,政府之所以排斥非正規性金融資本,其主要原因在于該資本存在一定風險,而另一原因則是非正規性金融資本干擾了政府對農村金融的管控工作。然而就目前看來,非正規性資本的頑強生命力已經使其資源走入了“灰色”的誤區,從而變成了更加危險,滯后農村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金融發展滯后影響因素疏導辦法
(一)構建現代化金融體系
面對農村金融發展滯后的現象,合理有效的疏導辦法將可行之有效的改善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并且推動整個農村金融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在改善農村金融滯后的眾多因素之中,構建現代化金融體系應為重中之重。之所以如此強調金融體系的重要性,因為其是整個農村金融的建設基礎,只有農村金融體系得以完善,整個農村金融環境才可以得到改觀。所以,在構架金融體系之時,首先要完善農村金融機制,有效應用政策、商業金融機構,規劃發展非正規金融機構,從而形成國有資本與民有資本互相扶持,共同促進,從而達到金融機制的合理化與現代化,保證了其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其次,創建全新形式的農村金融產品,豐富化農村金融工具,將信貸、信息等與網絡系統結合,并退出小額貸款的多種新形勢的農村金融產品,從而達到構建現代化金融體系的結果。
(二)合理化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關系
確保了構建現代化金融體系的基礎上,調節當前金融機構現狀,使其與經濟結構達到合理化契合,是目前調節金融機構組成的重要出發點。因此在農村金融機構建設過程中,應該大力扶持與推動中西部地區金融機構的合理建設與運營操作,從而使其可以推動我國中西部經濟結構整體轉型,確保經濟發展腳步。另外要重視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的影響力與生命力,肯定與理解其發展的必然性與推進性,通過正視與積極引導,最終達到其與國有金融資源主體的共同作用,保證其安全性、穩定性與規范性,從而促進其金融結構合理,并與經濟結構構建成良好關系,推動整個金融機構與經濟結構彼此促進的結果。
(三)提升農村金融機構效率
在提升農村金融機構效率的過程中,首先要重視地域性廣這一物理性難題,如何有效的架設合理的監管、扶持網絡,從而確保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扶持政策有效落實到農業經濟之上,是提升農村金融機構效率的首要問題。合理應用網絡化建設,走訪調查各地區形式,建立統一的農村金融信息網絡,將可以高效的了解到目前農業經濟實際狀況與農業需求,從而更快速高效的反應,提升金融機構效率。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內部的管理加強也是確保機構效率提升到重要手段。充實當前農村從業人員素質,提升其內部管理與金融管理手法技巧,對于整個金融機構效率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構建科學化干預政策
科學化干預政策,是以當前政策轉型為主要依據,其看中的并非政府的強制干預,而是根據當前實際情況進行的適合性干預。要充分考慮目前干預政策弊端,以活化金融資本為主要目的,順應形勢發展,是干預政策變為扶助政策,將有效的提升整個金融資本的流動性,從而促進金融市場發展。與此同時,政府應注意其控制力的減弱,使非正式金融資本融入到整個金融機構中來,從而實現現代化金融體系,才能反映出科學化干預政策的實際作用。當前,促進農村金融發展對于農業經濟增長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不僅應在金融效率上作用于農業經濟增長,同時要在各方面規劃與完善農業經濟構架與相關內容,從而確保農村金融發展的存在價值,達到農村金融發展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最終目的。
經濟論文12
【摘要】本文以山東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外國直接投資在山東的現狀,并分析了其對山東經濟、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影響,最后有針對的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區域經濟;經濟增長;對策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外商直接投資(簡稱FDI)在我國的規模不斷增長。山東作為沿海省份之一,在1990s開始引入外商直接投資,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截止到20xx年底,山東省合同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57.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11.6億美元。FDI的流入彌補了山東省建設資金的不足,引進了一大批先進適用技術,促進了進出口事業的發展。不僅極大的促進山東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由于投資的傾向性是的FDI在山東地區的分布存在明顯差異等,因此更好的理解FDI對山東省經濟的影響能協調山東省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FDI在山東投資的現狀
1. 投資以山東半島東部為主,同時地區差距有所減弱
由于我國改革開放的特性,使山東省的外商直接投資集中分布在青島、威海、煙臺沿海地區,形成以青島為中心向四周遞減的情況。20xx年青島、煙臺、威海三市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28.6%、24.0% 和31.0%, 占全省實際使用外資總額的50.8%。而起他地區所占的比較較少,據統計山東魯西地區的德州、聊城、濱州、菏澤四市實際利用外資額的總和僅是青島市的1/3左右,東西部地區分布不平衡狀態明顯。
隨著山東經濟的發展,山東各地之間的FDI的差異有縮小趨勢,由于魯西地方政策的輔助及發展活力的吸引,其對FDI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而青島三市所占的比較出現下降趨勢。因此,從整體上來講,山東省FDI地區分布之間的差異有不斷減少的趨勢。
2.投資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但第三產業潛力巨大
20xx年山東省三大產業吸收外資項目數依次為66個、726個、641個,實際的FDI投資分別為32213萬美元、701031萬美元、382778萬美元,因此FDI在山東省的投資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這與我國制造大國的形象相匹配。
3.投資來源地集中
據統計發現FDI來源于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對山東省直接投資前十名國家(地區)分析發現,這十個國家所占的比重高達95%以上,而且以亞洲發達地區和國家為主,其他國家多為歐美發達國家。20xx年亞洲地區對山東省的直接投資占山東省全部外商直接投資的70.95%,20xx年占72.56%,20xx年占7426%,20xx年占79.82%。
4.投資規模基本逐年增加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前的FDI規模非常小,直到改革開放之后,山東省的FDI達到迅猛發展。1984年之前實際利用外資基本都為0,1985年實際利用外資僅為559萬美元,僅占全國的029%;20xx年實際利用的FDI達110.1159億美元,占全國的1473%,由于經濟危機的影響其后兩年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到20xx由逐漸恢復到以前的水平,總體來說是逐漸增加。
三、山東省利用外國直接投資中存在的問題
1.外國直接投資產業分布問題
雖然FDI能優化山東的產業結構,但其投資主要集中于第二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其技術含量低、耗能高等,且大多是以中小項目為主,這些都是原山東傳統優勢項目,而對于急需發展的第一三產業及新興產業的投入還遠遠不夠。
2.外國直接投資區域分布問題
從上面分析我們可知,FDI在山東的分布及其不均衡。截止到20xx年,流入魯東地區的FDI所占比例高達72.99%,流入到魯中的外資占到了 15.72%,流入魯西的僅占到11.29%。這種FDI分布的不均衡造成山東的外資政策不統一,同時也造成地區間的發展不均衡等一系列問題。
3.外國直接投資管理問題
雖然FDI的規模不斷增加,但由于我國相應制度和法律的缺失,造成了對]FDI的審批、評估、監控等方面存在一些漏洞和管理問題。一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不足,導致實際FDI與協議的FDI數額相差巨大。二是由于FDI對經濟的直接拉動作用,使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自身的業績而盲目競爭,將一些高耗能低產值的產業引入,不僅阻礙現有產業的發展也造成環境影響。三是一些FDI企業利用政策漏洞進行偷稅漏稅拖欠工資等。
4.FDI來源地過于集中
通過以分析可知,山東的FDI主要來源于亞洲發達地區和國家,所占比例高達近80%,而來自其他地方的投資較少。這樣造成了山東的風險防范能力較弱,如若發生地區性經濟風險時對山東的經濟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同時亞洲國家與歐美國家在投資、技術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同時亞洲國家的投資溢出效應較低。
四、山東省利用外資的建議
1.改善FDI產業流向,優化產業結構
一是改變以往的投資結構,增強技術密集型產業對外資的吸引力,強化FDI技術溢出效應;二是積極引導FDI向新興產業和服務行業的投入;三是要擴大FDI的來源,吸引不同地區的.投資。
2.優化投資環境
外商的進入需要一個適宜的環境,不僅需要配套相關的硬件設施,同時也要按照國際和國內的規定健全法律法規,同時也要優化政府的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在這些措施做好之后也要做好社會服務,及時解決外籍職工的住房、女子教育等問題,在保障外籍人員的權益同時也為外籍人員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3.提高外國直接投資的規模與質量
為了提高FDI的作用,需要縮小亞洲國家所占的比例,積極開拓歐美及其他市場,進一步的擴大FDI的流入規模和來源。同時要減少對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投資,轉而向高端科技和新興產業投入,以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同時也要加大第三產業的開放程度,積極引導外資從房地產行業向文化娛樂、旅游開放等行業轉移。而且要優化利用外資區域分布,對此魯西采取積極的政策措施,建立堅實的政策基礎,減少投資者的成本,提高其收益,從而積極吸引FDI的進入,
4.提高安全意識
針對有些投資者的不法經濟行為,山東應該加強對FDI的監管,建立相應的經濟預警機制,減少投資者的不正常撤資及經濟波動對山東的影響,增強自身經濟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張紅玲. 外商直接投資對河南經濟的影響及對策[J].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xx(6):38-40
[2]林雨,周慧.FDI對山東省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xx(9):8-10
經濟論文13
1核桃種植技術綜合運用
1.1核桃種植過程中的栽植技術
1.1.1整地的時候必須保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
在進行核桃栽植的時候,首先必須進行土地的整理,因為土壤是植物生長的基礎,進行土地整理的目的是為了讓土壤表面狀態以及耕層結構能夠適合核桃樹的生長。在云南地區中,核桃生長的海拔一般在1600~2300m之間,年平均溫度在12.7~16.9℃之間,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的地方。在進行核桃種植整地的時候會優先選擇梯田修筑以及抽槽換土的辦法,除此之外還會選擇一些措施來熟化土壤,增加土壤本身的肥力。此外在進行土地整理的時候,還必須重視其中的細節,征地規格應該是80cm3左右,并且在開挖定植穴的時候還必須將表層土壤以及下層土壤分開進行放置,對于挖出來的表層土,應該將其和土糞混合起來,并且在保證混合充分之后,將其填在坑穴的底部位置。而分開放置的下層土,應該將其和速效肥料混合在一起,并且在混合充分之后,將其填在定植穴的中上部位置。
1.1.2選擇合適的核桃品種
在選擇核桃品種的時候應該參考專家學者的篩選以及培育的工作經驗,并對核桃品質進行總結,了解核桃的品質、產量以及結果時間,這些因素在選擇合適的核桃品種的時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須重視這方面的工作。在那些種植核桃比較合適的地方,地方相關組織機構必須重視選擇合適的核桃品種,這樣才能夠給核桃種植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現在很多專家學者在優化核桃品種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選育開發之后已經獲得了一些優良品種,如薄殼香、林系、本地泡核以及云新系列等。
1.1.3選擇合適的苗木,做好定植工作
在進行核桃栽植的時候,應該選擇壯苗來嫁接,并且苗齡一般情況下要達到2~3年。在栽培的時候,必須根據當地的實際需要來進行栽培方式的選擇,一般情況下,使用比較廣泛的方式有矮化以及密植兩種。核桃的花本身便是單性花并且雌雄同株,在進行授粉的時候也是通過風來進行,很多核桃樹都需要進行異花授粉,為確保每株核桃樹授粉都比較充分,在種植授粉樹的時候就必須分散,應該確保范圍內都有授粉樹。在進行定植的時候也應該根據相關的技術進行,比如說在進行矮化、密植的時候,栽植方式也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好栽植密度,若是種植的地方是山地,那么其密度應該是4m×5m,這樣的距離在山區種植的時候是比較合適的,并且在選擇定植穴的時候,比較合適的大小也是60m3左右,在定植穴挖好之后,需要進行施肥,一般情況下肥料是1kg過磷酸鈣和50kg的農家肥料。在選擇定植時間的時候,應選在核桃樹萌芽之前,最佳的定植時期應該是12月到次年1月之間的時間。為了更好的提高核桃苗的實際成活率,避免出現旱苗的情況,還應該在定植結束之后將地膜使用進去,覆蓋好樹盤周圍,保證核桃樹根部的水分比較充足。此外,還應該進行涂白劑的涂抹,并且在涂白劑中還應該將殺蟲劑添加進去。
1.2管理技術的應用
在做好核桃樹的定植工作之后,還必須保證管理方式的科學化,給核桃樹更好的生長奠定基礎。主要分析的是除草、松土以及間作方面的技術。
1.2.1除草、松土
在進行核桃園管理的時候,松土以及除草都是每年都要進行的,在進行松土程度以及除草次數選擇的時候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這樣才能夠保證松土的針對性,幫助其更好的生長。若是核桃園還屬于幼齡園的時候,最合適的除草次數是一年3~4次,在除草的時候,也可以同時進行松土,一般情況下,松土的深度應該在10~15cm左右。若是核桃園已經成為了成熟園,進行除草和松土的時候,次數應該和幼齡園相同,但是每年還必須根據苗木須根的走向來對其邊緣進行松土,在松土的時候,范圍應該是須根向外的40~50cm左右,并且松土的深度應該在60cm以上。
1.2.2林糧間作
在進行核桃樹種植的時候,要真正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將以耕代扶的方式運用進去,就應該考慮林糧間作這種方式。但是在進行林糧間作的時候,必須深入的了解核桃園的實際情況,并保證林糧間作的針對性。若是核桃園中的核桃苗處于幼齡期,那么最好種植一些桿比較低的作物,并且不要種植那些漫爬的農作物,比如說豆子、薯類以及瓜類等;若是核桃林中的核桃樹處于中齡期,那么比較適合種植的作物有洋芋、魔芋以及蟲婁等;若是核桃園中的樹木是成年期的樹苗或者老樹林的時候,在確保果樹以及間作作物水肥比較充足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小麥的種植,這個時候果樹以及林地的.情況能夠實現小麥和核桃的雙豐收。
1.2.3樹枝整形以及修剪技術的運用
核桃樹在栽植的時候,選擇的方式是矮化以及密植,所以,在必須根據需要對核桃樹進行一定的修剪。在整形和修剪的時候,主要方法有疏枝和截短兩種,這兩種方式運用的目的存在明顯的差別,截短指的是將一年生的枝椏剪掉,其目的是將頂部新生的幼芽剪掉,這樣能夠讓果樹抽出新梢,其分枝數目會有明顯的增加,這對樹體更新以及壯大非常重要。疏枝指的是將那些發病的枝條、干枯的樹枝等一些和果樹更好的生長沒有關系的樹枝去掉,將那些結果能力比較強的枝椏保留下來。對于那些栽培密度比較大,并且生長條件比較好的果樹,一般情況下整形修剪的時候,方式是主干疏層形,若是樹苗離地面的距離達到1m或者一點2m的時候便能夠將其修剪掉,并且還應該利用兩年時間來修剪好定干整形帶中的枝椏,確保第一層主干枝應該有三枝發育情況比較好的枝椏;而第二層枝椏和第一次枝椏之間的間距應該在1m到1.2m之間,并且通過2年或3年的時間做好第二層主干枝的修剪工作。對于那些栽培密度比較小或者是生長條件比較差的果樹應該在定植2年之后,確保其主干高度在1m左右,并且上方可以保留一些長勢比較出色的枝椏,并且主干枝數量應該在3個或4個,培養主干側枝應該在2年之后,并且數量應該在2枝或者3枝。在修剪完畢之后,其高度應該在3.5~4.5m之間。這樣在4~5年之后便能夠形成心形的樹冠框架。
1.2.4在核桃種植中,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
在果林種植的時候,病蟲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其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果林的實際經濟效益。針對病蟲害,可以將防治結合的技術應用進去。果農應該做好對核桃樹的常規檢查工作,做好核桃樹的對比和觀察,及時的發現問題,并針對問題采取措施解決問題。
2核桃種植技術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
在云南地區,核桃的產值已經達到了120億元,不但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還極大的提高了云南省農民的平均收入,改善了農村的生活水平。隨著核桃種植的不斷推廣,農民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核桃適合種植的地方,為了更好的進行扶貧工作,幫助農村經濟更好的發展,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在進行核桃種植技術宣傳的時候,可以將集中講課和基層宣傳的手段使用進去,這樣能夠很好的將相關技術傳授到農民種植戶,這樣便能夠很好的傳播核桃種植技術,并且在實踐的時候,農民也會有意識的使用這些技術。對于那些地理條件比較適合核桃種植的地方,地方政府可以重視核桃種植技術的推廣,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重視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將核桃種植技術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契機,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重視核桃種植業的推廣,增加農民的實際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核桃種植技術的運用高效是非常重要的,隨著農業的發展,在那些適合核桃種植的區域,政府也必須重視核桃種植技術的推廣和宣傳,幫助農民更好的掌握核桃種植技術以及種植過程中的要點,提高核桃的產量,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
3結語
由于信息阻塞,很多農村及山區核桃種植還不成規模,種植技術比較傳統,產量低,所以現代核桃種植技術,尤其是科學的種植技術值得在農村推廣和宣傳,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對退耕還林,水土保持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經濟論文14
資金供給、泡沫與“龐氏騙局”供求關系決定價格,股票市場也不例外。如果流向股票市場的資金過度充裕,股票市場的價格就會全面脫離企業未來的業績,市盈率就會太高,泡沫就出現了。泡沫的出現會增加股市的風險,因為投資者的長期回報沒有保證。九十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的股市就被認為積聚了越來越多的泡沫,直接原因就是資金供給過分充裕,不但美國國內的養老基金、共同基金急劇膨脹,而且國際上的許多游資也涌向美國。中國的股市資金供給同股價波動的關系更明顯,過去的經驗表明,在資金上開一個口子就會推動股價的明顯上漲。但是,這只是問題的表象。如果經濟的總體資金供給過多,應該引發包括實體經濟在內的總體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出現,就會反過來提高投資者所期望的收益率,投資者會要求更多的風險升水,這將會使市盈率下調。如果只是股市的資金供給量過多,從而引發股市的“通貨膨脹”,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資金要在股市“扎堆”而不流向別的地方呢?這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股市比別的地方更有“吸引力”,二是“熱錢”除了股市以外沒有更多的投資渠道。
一些學者通過對美國股市的系統研究后發現,美國股市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實際上是一種不健康的反饋機制,除了媒體誘導的心理強化以外,還存在著所謂的“龐氏騙局”(PONZISCHEME)(羅伯特。希勒,20xx)。騙局的名字來源于一個叫查里斯。龐氏的美國人。龐氏騙局實質上是將后一輪投資者的投資作為投資收益支付給前一輪的投資者,依此類推使卷入的人和資金越來越多。股市中的龐氏騙局就是依靠一輪又一輪的資金投入來不斷抬高股價,依靠后一輪的資金投入來給前一輪的投資者提供收益,并以此來不斷吸引新的資金。
我們中國人對這種騙局并不陌生,這實際上是一種金字塔游戲,許多錢莊的欺詐性集資和傳銷實際上就屬于此類。在中國的股市上,莊家們形成了中國股市的“龐氏群體”,這樣就將中國的股票市場引入“類傳銷市場”的方向,進入股市的人并不在乎股票本身的未來盈利率,而是期望“吃下家”來致富,所以已進入者希望有更多的新進入者,也就是說,“下家”越多越好。由于這種期望的發酵,中國的股票比其他金融資產更具“吸引力”,股票所能吸引的資金也更多,這從投資基金所受到的冷遇就可以略見一斑。中國股民的心態也類似于傳銷者,他們明知道這是一個騙局,但是你如果戳穿,他們會亢奮地、振振有詞地同你爭辯。他們希望經濟學家、股評家、媒體來幫助發展“下線”,因為要維持這種“類傳銷市場”,必須要一線一線往下傳,而且一線要比一線的人多、資金量大。如果要取締,他們可能會奮起反抗,他們希望在自己找到“下家”之后再取締并慶幸自己。
但是,“類傳銷市場”終究要崩潰,稍有數學知識的人和沒有數學知識但有健全直覺的人都知道。中國股市的龐氏騙局要比美國的更容易崩潰,因為美國的資金供給比中國充裕得多,股市“玩家”也要多得多,即使它的基本面差一些,國際上的資金仍然要往華爾街涌。而在發展中國家,崩潰來得更快。如果涉及的人太多,還會釀成社會問題。1996年至1999年,阿爾巴尼亞發生過這樣的騙局,吸引了相當一部分人和20億美元的資金,這相當于阿爾巴尼亞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0%,當1997年這些騙局敗露時,憤怒的抗議者搶劫了銀行,焚燒了建筑物,政府不得不動用軍隊來平息動亂,一些肇事者被殺(羅伯特。希勒,20xx)。
即使過多的熱錢聚集在證券市場并不導致市場崩潰,但至少會導致價格高估,股票價格高估導致企業價值高估,許多企業因此而對實體經濟不屑一顧,熱衷于在虛體經濟中搞純粹的“資本運作”,都愿意上市、包裝買賣,一夜暴富。這對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都是一種損害。
就我們的證券市場而言,似乎流入的“熱錢”太多了;對于這些“熱錢”,我們當然應該堵住不合法的來源,同時還要向合法的“熱錢”提供者指出股價過高的風險和龐氏騙局的伎倆,并適當增加股票供給特別是績沈股的供給,以及改善市場結構,開辟多種金融產品,使投資者有更多選擇,并使社會上對金融產品的投資更多地轉化為對實體經濟的投資,避免股票二級市場的資金量過分超過“頭寸”需要。
投資、投機與“設機”如果人們購買股票等金融產品,特別是當他們主要是為了獲取短期買賣價差收益的時候,他們是在投資還是在投機呢?如果股價脫離了企業的盈利,市盈率很高,仍然不斷有資金流向股市,那么這些人是在投資呢,還是在投機呢?如果他們是在投機的話,是不是就屬于非理性的行為,政府應該制止呢?其實,所謂投資和投機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概念,他們完全可以重合。所謂投機,是指利用市場價差從事買賣(特別是短線買賣)而獲利的行為。投資如果指的是經濟學中的概念的話,當然是指資本形成,如廠房的建設、設備的購置、存貨的增加等,股票二級市場上的買賣自然就不是投資。但投資如果是指居民的日常理財行為的話,購買金融資產如股票等,就是投資,而且這種投資是通過投機來實現的。我們說過,聚集在二級市場的.資金相當于銀行系統的“頭寸”,在經濟學的概念中,銀行存款被貸給企業用于生產的那一部分資金叫做投資,而對居民理財行為來說,不管他的資金是貸出去了還是留下來作為“頭寸”(其實這對于某個人來說是不可能區分開的),都是投資,而且這種投資有時也會在投機中實現,譬如說,從低利息的銀行取錢存在高利息的銀行,甚至在同一銀行將資金從儲蓄帳戶轉移到支票帳戶。證券市場的投資與投機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平時貶投機而褒投資,可能是因為二級市場聚集的資金遠遠超過了“頭寸”需要,以及因為對虛體經濟(NON-REALECONOMY)的投資不能轉化為對實體經濟(REALECONOMY)的投資。
而且,由于證券市場價格發現功能和風險分散功能的重要性,投機就是必須的。只有通過投機,才能發現和形成真實的價格,才能使發現真實價格者得到報償,因為這種投機者對資源配置作出了貢獻,它搜集、整理、分析、判斷了信息。證券定價的一些模型恰恰是建立在所謂的套利行為的基礎上,這種套利實質上就是投機。即使是者,他也至少對信息做了簡單的決斷,如果決斷是對的,也應該得到報償。其實,這種純粹的者是很少的,他下一次就會思考為什么會押對,就會開始分析信息了。投機對于分散風險也十分重要,所以市場上出現了專業投機的投資機構,如對沖基金等,他們是風險接受者。但重要的是,這些風險接受者往往是富裕階層和專業人員,而且建立在市場專門化的基礎上,所以風險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也正因為如此,普通股票市場等基礎市場上的風險反而更小了。
所以,投機甚至都并不可怕。那么可怕的是什么呢?所謂投機,是從信息不完全、不對稱所帶來的價格波動中獲得利益,但如果信息不完全的話,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完全的,價格波動對每個人的機會是一樣的、公平的;如果信息不對稱的話,政府就應該管制內幕交易。如果有人故意造成信息不完全、不對稱,故意進行信息誤導,使價格波動并從中牟利而無法被管制,這就非常可怕了。這已經超出了投機的范圍,我們可以將其稱為“設機”。所謂“設機”其實就是價格操縱,我國的莊家就是“設機者”。我們厭惡投機,其實質是厭惡由“設機”而導致的“頻繁短炒”,因為莊家的“設機”使小戶投資者焦躁不安、無所適從、朝買夕賣。
因此,大戶和機構投資者并不一定就是莊家,甚至高比例持股者也不一定是莊家(盡管我國證券市場上大戶做莊的比例較高)。莊家的概念雖然比較含混,但一般是指那些通過信息誤導等方式來操縱價格的高比例持股者。由于莊家的要害是“設機”,所以我們需要打擊的是“設機”行為而不是投機行為,更不是籠統地打擊大戶、打擊機構投資者。
事實上,機構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機構投資者無論在一級市場還是在二級市場的價格發現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有機構投資者的市場中,一級市場的發行價和二級市場的交易價都更接近真實價格,一般個人投資
者成為機構投資者定價的追隨者。在國際上,由于共同基金的興起,機構投資者已經成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主導者,因而不依賴證券交易所的機構投資者之間的交易量越來越巨大,這也是美國私募證券能夠迅猛發展、基本能夠避免欺詐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機構投資者正在成為積極的戰略投資者,我國證券市場上也有一些“長莊”正在轉軌成為“設機者”和積極的戰略投資者的混合物。在美國,機構投資者曾經聯合起來興起“倒閣”運動,更換所持股企業不稱職的經理層。積極的戰略投資者除了發現價格、尋找價值被低估的投資對象,還會“培養”、“調教”有前途的投資對象,從而從證券升值中獲益。重要的是,其持股行為、“培養”和“調教”行為都是重要的信息,都應該披露,這樣才能防止“設機”行為。
政府在證券市場中的位置證券市場有許多重要的功能,如果這些功能不能實現,被埋沒甚至被人為地抑制,證券市場就不是健康的。因此,政府并不是要片面地重視融資功能,更不是為了幫助特定企業如國有企業融資從而損害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因為這樣將會扭曲經濟結構。政府也不是為了促進融資功能而引導證券市場的價格,不應該動不動就“托市”,而應該讓市場有效性發揮作用。
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在證券市場中沒有位置。相反,政府在證券市場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監管(RECULATION)。對于證券市場來說,僅僅依靠當事人之間的約定(如公司章程、中介入擔保書、各種和約等)并不能保證效率與公平,格萊澤等人(20xx)的研究表明,政府監管比當事人之間的約定及在此基礎上的法庭裁決更重要。
毋容諱言,對證券市場實現有效監管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由于證券市場交易量極大,成交十分迅速,導致對違法行為的查證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被控方的舉證責任被提出來了。一些學者認為美國證券法之所以能夠有效地實施,關鍵就在于其被控方的舉證責任。其實,美國的證券司法主要還是原告舉證,只不過著名的20A、21A條款是被告舉證,而用得最多的10-b5條款還是原告舉證。同時,由于美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一定程度上兼有行政、立法、司法的一些職能,被稱為是“第四分支”,具有很大的權力,而這是在美國政治體制的長期運轉中形成的,別的國家未必能也未必要效仿。為了克服查證的困難,各國都在充分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來監控和記錄交易行為,如美國的那斯達克市場就設置了“股票監控自動跟蹤系統”(SWAT),任何異常的交易都會被提示,監管部門也可以依法進行詢問和調查。
同時,也并不排除政府在適當的時候干預證券市場的價格總體水平。我們已經分析過,證券市場的“熱錢”太多、“龐氏騙局”的出現等等,都會使價格水平過高。另外,社會心理的不穩定,也會導致價格異常。當證券市場價格影響到宏觀經濟走勢的時候特別是當影響到金融穩定、社會穩定的時候,政府就不能袖手旁觀了。像美國的聯邦貯備委員會就可以通過基準利率的調整來影響股市價格,甚至通過“喊話”來影響股市價格。1998年香港證券市場上驚心動魄的“官鱷大戰”更是政府在特定情況下干預證券價格的經典之作。
總之,政府是不能缺席的,政府的缺席和政府不恰當地影響證券市場一樣地不利于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經濟論文15
隨著我國房地產產業的蓬勃發展,縣域房地產越來越成為房地產開發的熱點。發展縣域房地產業不但是房地產事業的新熱點,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在縣域房地產經濟開發事業中,必須結合縣域房地產開發的特點,通過合理的改造,把縣域房地產經濟開發打造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1 在房地產業剛開始發展的時候,我國房地產開發項目主要以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為主。但是近年來,隨著大城市房地產市場逐漸飽和,縣域房地產開發正在成為很多房地產企業新的發展方向。但是目前縣域地方經濟開發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1.1 重利潤、輕公益。部分開發商在進行縣域房地產開發過程中過于注重追求利潤,不重視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導致一些開發的產品科技含量不高,質量不合格,建設品位低。
1.2 物業管理意識淡薄。物業管理是房地產開發業的持續,屬于房地產開發業的一個序列,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行業。開發企業存在重開發,輕管理,重盈利,輕服務,重宣傳,輕兌現的現象。物業管理不配套,發展嚴重滯后。物業管理發展的水平是衡量“居者優其屋”一個重要的指標要素。
1.3 住房供應結構不合理。縣域與城市需求客群對價格的理解不同,厭惡昂貴與花哨,其價值與價格的矛盾突顯。目前我國很多中小城市和縣城都存在結構性供需不平衡的現象。特別是在縣域房地產開發中,房產開發往往首先以中高檔住宅小區為主。中小戶型等中低價位的住宅小區稀缺,而高層、小高層、聯體排屋等高檔住宅占市場份額過大,住房供需的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
通常開發商都習慣的把城市的項目開發模式直接帶入縣域,在缺乏了解和充分市調的情況下盲目的追求規模和檔次。其實縣域房地產開發不必盲目追求高檔。一是縣域范圍內的城市建設落后,居住理念保守,購房者對檔次、品味乃至房型的優劣還沒有形成鮮明概念;二是大部分縣城還處在城鄉結合的半農村,縣域人均收入低,先解決居住的問題,才能再談起提升住宅品質。
2 結合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和房地產經紀開發現狀,筆者認為進行縣域地產經濟開發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2.1 規劃先行,注重社會綜合效益。縣域房地產開發,必須與教育、醫療規劃結合發展。
我國歷來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古代有“孟母三遷”的故事,現在社會中,教育配套也成為很多家庭選擇樓盤的主要考量之一。房地產開發中的教育設施規劃,結合縣域地方特色,可采用新區教育配套、學區舊城改造以及自建學校等方式。雖然縣域房產開發與大城市房產開發有很多不同點,但是在進行教育設施規劃時刻借鑒時下大城市流行的“教育地產”概念。房地產是一個支柱性產業,而教育也在走向產業化。當房地產與教育兩大產業結合的時候,教育地產應運而生。作為中國原有的教育模式,學校是政府主辦的,辦教育是政府的事情。房地產企業作為民間資本,在房產開發過程中,可把教育配套當做投資教育產業。這樣即解決了房產開發過程中的`教育設施配套問題,又緩解了政府辦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
我國正進入老齡化社會,對于醫療資源的需求尤其強烈,因此除了教育設施以外,醫療資源也是很多家庭在選購樓盤的考慮因素。因此在縣域房地產開發過程中,應特別注重周圍的教育設施是否完善和醫療資源是否豐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對衛生服務需求愈來愈呈現多樣化,但是百姓就醫還存在諸多不便之處,因此以社區為依托的新的衛生服務模式可以提供方便快捷、直接進入社區家庭的基本醫療服務。
2.2 房地產開發與舊城改造相結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城市的要求必然不斷改變。在正常的發展狀態下,城市更新是伴隨經濟增長自然實現的。舊城改造為房地產開發提供土地和需求。舊城改造將使城市土地功能發生改變,在舊城改造過程中,提供了土地新興功能的房地產項目進行開發,同時被拆遷的居民也需要房地產的居住產品來安置。舊城改造是歷史必然的過程,舊城改造不但改變了縣域的破舊面貌,也提高了縣域居民的生活水平。通過房產開發對縣域進行重新布局,將一改原來城區內陳舊雜亂的狀況,提升土地價值,促進整個城市升級。房地產開發必須以尊重公共利益為首要,探索出舊城改造開發的有效模式,充分展現了它所承載的區域優勢和自然稟賦。房地產開發與縣域舊城改造相結合不僅有其經濟意義,更有社會價值。在全新的舊城改造模式中,土地的利用價值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在舊城改造過程中,除了應與當地縣域特色相適應以外,更應把舊城改造融入當地經濟。產業特色是舊城改造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可以說產業特色是舊城改造的重要依據。要推動城市的和諧健康發展,僅有高樓大廈和優越的物質環境是遠遠不夠的,富有活力的經濟環境是城市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脫離開經濟支持的舊區改造活動很難成功。因此,在探尋房地產開發與舊城改造新模式的過程中應以發揮產業特色為目標,以解決破敗地段和人民生活質量問手段,在舊城改造的同時推動特色產業發展。
2.3 房地產開發與自然環境和民居特色等當地特色相結合。所謂地域特色就是某地區在歷史積淀、文化背景、空問形態、民風風俗、物質構成、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及人們的價值觀等各方面的特點。
歷史文化特色是體現縣域特色的重要內容。在建設現代化社區的同時,保持并發展縣域既有的歷史文化特色,給各種傳統文化活動和懷舊情結提供載體。
地理特色和空間形態特色。縣域的地理特征和縣域原有的空間形態也是地域特色的重要內容。在房產開發中,應充分體現縣域的地理特征和原有的空間形態,才能真正實現城市的地域特色。縣域的面貌和整體形象不僅僅取決于一幢幢單獨的建筑,而在于和諧的外部環境、建筑物之間良好的相互關系以及豐富的空間場所。
民俗文化是一個地方傳統文化在民間的體現,是體現縣域特色的現實途徑。
每個地方蘊涵著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從房產開發中發掘和保護特色民俗文化是房地產經濟開發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工作。如在兩廣地區突出騎樓建筑的建筑特色,可以讓居民在享受現代生活便捷方便的同時,又延續商業功能和民俗特點。
2.4 保護環境、節能減排。在進行縣域房產開發時,不管是政府還是房地產開發企業都應積極倡行綠色開發。綠色房產開發不僅提高了居民生活的舒適度,還降低了能耗,助力了國家節能減排的任務。綠色房產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傳統的太陽能光熱系統、風電系統外,應加強新產生的地源熱泵系統、污水源熱泵系統的技術推廣,促進合理的投資、規模、功能、施工和裝修標準。從經濟角度來說,推進節能減排,實現全生命周期內建筑成本最優化。根據我國剛剛通過的節約能源法,開發商在進行房產開發時應承擔建筑節能減排的責任。
房產開發節能減排,同時也是居民的需求。隨著房地產業不斷地發展,消費者除了注重硬性需求的同時,對建筑空間和使用的科技含量、舒適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節能性,在合理的投資下實現經濟運行費用;長期使用可靠性,保證運行的穩定、安全。配合室內裝修,突出文化品位與智能化,使居住空間具有豐富的控制和計量功能。
20xx年房地產調控政策密集出臺,在“國十一條”嚴控開發商囤地、力圖降低企業杠桿率的監管框架下,對房地產開發領域的信貸將更加嚴格謹慎。由于一線城市各方面的壓力和政策的調控,未來中國城市化重心將更多轉向中小城市以及縣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將為縣域房地產經濟開發帶來新的契機和發展空間。
【經濟論文】相關文章:
民族經濟論文11-28
如何寫好經濟論文03-02
如何寫經濟論文11-20
全自動收費經濟論文11-28
公路工程經濟論文、12-02
環境化學與家鄉經濟論文11-19
新時期農村經濟論文12-02
產業經濟論文參考文獻12-01
經濟師經濟論文特征論文12-02
經濟論文:發展戰略對比差距發展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