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知識經濟與會計學的發展會計畢業論文
[摘要]當前,人類正在步入知識,知識經濟時代對傳統的假設、會計原則、會計計量都將產生沖擊,進而推進會計學的。
[關鍵詞]知識經濟;會計學;會計假設;會計原則;會計計量
當前,人類社會正在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是建立在知識、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以信息化和化為基礎,通過持續、全面的創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會計的發展是與經濟環境相適應的,為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我們必須以全新的思維,探索知識經濟時代下的會計觀念。這些變化具體表現在對會計假設的沖擊,對會計基本原則的沖擊以及對會計計量的等等。這些沖擊與影響會極大地推進會計學的發展。
一、對會計假設的沖擊與發展
按照我國《會計準則》的規定,會計核算基木前提是: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會計假設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這一作用的正常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假設的性、合理性。當假設建立在合理、科學的基礎上時,它會推動本學科的發展;相反,當假設失去了支持它的合理事實基礎時或者當假設所依據的事實與現實差距很大時,會計假設也必須及時作出相應修正,以適應新的環境。
(一)對會計主體假設的發展。在傳統會計中,會計主體是指擁有一定經濟資源并對這部分資源負責,具有經濟業務的獨立主體。經營組織的獨立化,要求會計不僅記錄和反映業主財產的變化,而且要視組織為一體,反映其日常收支及經營成果,即需要確定會計空間范圍,會計主體假設從而產生。傳統的企業會計只核算企業范圍內的經濟活動,并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而這種情況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是不能適應時代要求的。網絡交易的發展,導致會計主體界限越來越模糊。電腦技術的發展與廣泛突破了地域空間對經濟交往的限制,這些網上實體的出現對傳統的會計實體假設是一個挑戰。如何正確、客觀反映其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是知識經濟下會計假設應設法解決的。
(二)對持續經營假設的發展。按照持續經營假設的基本含義,除非有反面例證,否則就能夠認為企業的經營活動將無限地經營下去,即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不會面臨破產清算。只有在這一前提下,企業的再生產過程才得以進行,企業資本才能正常循環周轉,所有資產也將按照預定的目標在正常的生產經營過程被消耗、售賣等等。然而企業不論其規模大小,它總是一個“有限生命”的組織,一旦能夠證明會計主體已無法履行其所承擔的各項義務時,本假設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實基礎。例如:企業面監倒閉、破產的情況;會計個體被兼并的情況;還有“網上實體”本身就不適用持續經營假設。
(三)對會計分期假設的發展。會計分期假設本身是對持續經營假設的一種補充,是指人為地將企業不斷的經營活動分割為若干個較短時期,據以結算帳目和編制會計報表,提供有關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會計信息。它存在的原因與會計管理職能直接相聯系。之所以要期間損益,定期編制會計報表,主要是通過報表,找出存在的問題,以利于下一個周期的生產經營。但是人為地劃分區間,并且“待攤”“預提”費用等,必然導致客觀經濟現實與會計反映結果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背離,成為引起會計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即會計期間的劃分將不可避免引起會計信息的部分失真,這是會計分期假設本身固有的缺點。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傳統的以年度為期的會計分期假設將受到沖擊。
(四)對貨幣計量假設的發展。貨幣計量假設包括幣值不變(一致性)假設和記帳本位幣(唯一性)假設兩個附帶假設。一方面,“媒體空間”的無限擴展性,使得國際間資本流動加快,資本決策可在瞬間完成,從而加劇了會計主體所面臨的貨幣風險,也沖擊了幣值不變(一致性)假設。前不久發生的東南亞危機所導致的一些國家的貨幣大幅度貶值,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網上銀行”的興起,“貨幣”的出現,則強化了記帳本位幣(唯一性)假設,使得貨幣真正成為觀念的產物。
二、對會計基本原則的沖擊與發展
會計原則是指確認和計量會計事項所依據的規范和規則,它對于會計人員選擇會計程序和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會計原則大多是從經驗中歸納而來的,與會計環境關系密切。為了與知識經濟的要求相適應,會計基本原則必須及時做出相應的修正。
(一)成本計價原則。歷史成本因其客觀、可驗證、易取得的特性,在傳統會計中長期處于“一統天下”的地位。但在知識經濟時代,以知識為主要資源,依靠發達的科學技術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決定條件,如按歷史成本計價,往往會低估無形資產的實際經濟價值。在市場瞬息萬變,風險和收益都呈極大化趨勢下,將歷史性會計信息用于決策時,往往有滯后的效果。歷史成本存在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說在知識經濟時代應放棄歷史成本計價,而是根據未來會計中的決策需要,采取多重計量手段才是科學的選擇。
(二)確認原則。收入確認原則,是有關收入入賬時間確認的原則。傳統收入確認原則的最大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信息使用者對真實盈利能力的判斷。傳統收入確認原則更確切地說是營業收入的確認原則。我們知道,企業收益分為兩類:一類是資產置存收益,是指由于置存資產而尚未實現的收益;另一類為營業收益,是指銷售資產所獲得的收益。傳統出于謹慎性考慮,不承認未實現的資產收益,會計人員所報告的企業收益僅是第二種收益,而不是全部收益。在知識,企業生產的產品是知識密集型產品,具有較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會影響投資者對企業的整體評價。另外,產品的個性化和商務的興起,使生產商、銷售商、顧客之間信息溝通更為暢通,產品的銷售風險大為降低,資產置存收益實現的可能性顯著提高,因而,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收入確認應由單一的“已實現”標準向“已實現或可實現”標準轉化。
(三)費用配比原則。在傳統的會計中,未耗成本仍具有未來經濟效益,應作為資產處理,已耗成本則予以轉銷。配比要求在收入和費用之間能有一種合理的關系,但是很多費用和收入之間卻很難找到這樣的關系,通常只能是依據一種假定的關系而進行的,結果會喪失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信息技術用于會計,會計系統可以同時提供并分別采用各種費用分配的會計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費用與收入配比已不是確認費用的唯一標準,費用確認標準將趨向多元化。
(四)權責發生制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收入實現原則和費用配比原則的前提。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權責發生制原則也受到較大的挑戰,其原因主要表現為:首先,權責發生制不利于反映企業本期現金流量信息,現金流量是企業非常重要的一項財務數據,它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流動性和償債能力的有效評價。而在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的知識經濟時代,由于知識創新、擴散的速度很快,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加劇,企業稍有不慎,就可能面臨破產、清算。其次,權責發生制下所確定的凈收益有其自身的缺陷,會計收益中包括許多非現金的應計和遞延因素,其數額的分配是依據假定關系而進行的,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容易導致收益結果不能真實、可靠地反映企業經營業績。最后,權責發生制依賴于一項未經證明的假定。無論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還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結構體系中,都假定采用權責發生制會計所得出的企業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現金收付說明的財務情況更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并沒有得到實踐的驗證,相反,全球都非常重視編制現金流量表這一事實,對此還作了明確的反證。
(五)充分披露原則。在知識經濟環境下,以知識為基礎的信息技術不但能夠快捷地傳遞大量信息,而且也為用戶提供了直接這些信息的手段。如果再單純提供綜合性信息,將影響信息使用者進行判斷和決策。因此,會計工作應著重提供多種屬性的報告:既包括最低層的原始數據,也包括高濃縮的綜合信息;既包括定量信息,也包括定性信息;既包括信息,也包括預測信息等,使會計信息的披露更好地反映出相關性的特征。
三、對會計確認和計量的影響
傳統會計理論,將貨幣計量作為一項基本假設,以是否可計量作為能否納入會計信息系統的一項基本標準,在計量屬性的選擇標準上,首先考慮的是其可靠性,即這種計量必須是建立在已經發生、客觀存在、可以驗證和檢查的基礎之上。為適應時代要求,會計確認的內涵將得以擴大,財務報表要素將被重新定義、分解,確認標準也將重新界定。現行確認范圍之外的諸如人力資源、自創商譽、衍生工具等一些對企業生存至關重要的經濟事項將納入報告體系加以反映,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隨著未來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各種交易活動與交易手段的不斷創新,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出現融合的趨勢,將是未來會計確認基礎的發展方向。會計計量貫穿會計系統的全過程,是會計系統的核心環節。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各種新現象、新不斷涌現,員工素質、市場份額、企業背景、行業資料等許多無法以貨幣量化的信息將進入會計信息范圍之內。根據不同會計事項,不同業務性質,選擇適當的計量屬性,以提供各類決策相關信息。因此,未來的計量模式將會出現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并重、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的多種計量屬性并存的局面。
上面從三個方面論述了知識經濟對會計發展的推動作用,事實上,這種推動作用遠遠不止于此,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經濟帶來的這種推動作用將越來越充分地顯現出來,只有進行深入的理論探討,在實踐中積極進行改革,才有可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很好地發展我們的會計學理論。
【知識經濟與會計學的發展會計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知識經濟與會計學的發展03-25
知識經濟與會計學的發展的論文12-07
知識經濟促進會計的發展03-24
會計學畢業論文06-24
會計學畢業論文格式11-25
會計學專業的畢業論文范本11-28
會計學2017年畢業論文11-30
淺談知識經濟時代會計的發展與創新12-04
知識經濟時代下的會計發展03-24